羅雨
歷史教學語言,就是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播歷史知識從而影響學生發(fā)展的語言。它是一種以歷史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為主要施教對象,以規(guī)范化的語言為傳播媒介的學科專業(yè)性語言。在教學手段日趨多樣化的今天,盡管教師在課堂里還可以借助于板書、圖片、實物、幻燈、錄音機、錄像機等多種教學設備,但口頭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途徑仍然是“言傳身教”。運用語言是歷史教師最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能。歷史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準確嚴謹
這是對歷史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茖W性是指表達的內容必須準確,無任何知識性的錯誤,必須具有學科的特點——言之有史,言之有據(jù)。
首先,內容準確。秦滅六國之前,嬴政是秦國的國君,必須以“秦王”相稱,稱為“秦王嬴政”;秦滅六國,嬴政稱帝,秦朝的歷史開始了。這樣,稱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須以“秦始皇”相稱。“秦國”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顛倒了時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學性的錯誤。講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就絕對不能漏掉個“島”字,因為,我們平常所說的香港是整個香港地區(qū)的統(tǒng)稱,它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三部分。關于“賠款2100萬銀元”。如果教師照本宣讀,學生可能會把銀元和白銀混為一談。教師必須向學生講清白銀“一兩”比銀元“一元”昂貴,按當時一般比價,一銀元大約相當于白銀七錢多,那么,2100萬銀元折算成白銀大約1500萬兩。
其次,用詞嚴謹。“五四運動是學生愛國運動”,這句話不能說不準確,但是不嚴謹。五四運動在其第一階段是學生愛國運動。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階段,運動已經由青年學生參加的愛國運動發(fā)展為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無產階級成為革命的主力。教師以“學生愛國運動”來概括五四運動的全過程,似嫌不妥。
最后,恰如其分。歷史學科語言不同于文學語言,它具有質樸平實的特點,不必過多描繪與修飾。但這并不是說歷史教學語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語文學科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說象具有鮮明文學夸張色彩的“白發(fā)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類的形容詞是不應該采用的,而運用比喻等也必須恰到好處。
二、精練簡潔
教學語言表達要體現(xiàn)精練性,即要言簡意賅,干凈利落。課堂上說的話應該是加一句嫌多,減一句嫌少。只有這樣,講課才能絲絲入扣、言必有中。教師從第一天走上講臺,就應該防止出現(xiàn)“官腔”“訓話腔”。一句話一個“啊——”,兩句話一個“懂嗎”,不斷的“這個這個”,無數(shù)的“嗯嗯”……會成為一種疲勞因素,在你的語言外殼上蒙上一層塵霧,使豐富而有意義的內容失去它應有的光彩。精練簡潔并不是空洞抽象,歷史課堂語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有的教師講課信息量豐富,學生愛聽愛學,獲益匪淺;有的教師話語內
容貧乏,廢話連篇,言不及義,含金量太少,必然激不起學
生學習的興趣,有損于一堂課的質量。
三、生動形象
我們常說要把歷史講“活”,從語言上的要求來講,就是要把歷史人物講得栩栩如生,通過講述歷史人物的行為、思想、外貌,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就是要把歷史事件講得活靈活現(xiàn),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說:“一個能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狈粗?,如果教師的語言平淡無味,聽起來如同嚼蠟,學生并不情愿地聽教師講課,那么,不僅學習效率不高,還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痛苦。有人形容優(yōu)美生動的教學語言聽起來是藝術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學語言猶如給學生上“聽刑”。因此,對歷史課而言,教師語言的生動形象不是多種方法之一,而是歷史教師的一條“基本要求”。
四、充滿情感
要充分發(fā)揮歷史課堂語言的魁力,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還要充滿情感色彩,以求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瘦骨嶙峋、缺血少肉的歷史課,只能把學生“累死”,既不能把學生帶進幾千年前、幾萬里外的歷史現(xiàn)場,更談不到觸及靈魂、感人心弦了。因此,歷史教學語言的情感色彩當與具體形象的講解相結合。例如,講述李大釗就義,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師飽含激情地講述一下李大釗在絞刑架下大義凜然地演說:“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將得到光榮的勝利,你們殺人是毫無用處的!”這將會在學生心靈中激起巨大的震動,必將對李大釗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形象銘心刻骨,難以忘懷。
五、時代氣息
歷史教學語言還要富有時代氣息。歷史課堂語言最犯忌的是,在講古人古事的時候,亂用現(xiàn)代名詞、現(xiàn)代術語。相反地,倒是應當引用古人說過的原話,古籍上記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課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課堂上出現(xiàn)的外語,不宜長篇大論。必要引用時,要作解釋。引用原語原文應注意兩點:(1)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則徐禁煙到達廣州時,對各國在華商人表態(tài):“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币痪湓挘蚜謩t徐這位愛國大臣堅決禁煙的態(tài)度、性格和風范,充分地表達出來了。(2)要短小、淺顯。如漢景帝時,晁錯建議削藩,他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倍潭潭€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闡述得深刻透徹,卻又淺顯易懂。
總之,為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一個合格的教師在不斷鉆研歷史專業(yè)和教學方法的同時,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當前在實際的歷史課堂中,不重視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的現(xiàn)象還是相當普遍的,應該加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