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榕
對于圖書編校質量問題,可說是年年講,年年查。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了一系列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章和管理辦法,但從原新聞出版總署的圖書質量抽查來看,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編校質量總體不高。2011年以來,針對教輔圖書市場“貴、亂、差”的現狀,國家對教輔圖書的出版進行資質審查和認定,以及配套教輔的授權、審定等等,展開了對教輔圖書市場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一次整治。其實,存在嚴重問題的又何止是教輔圖書市場呢?只不過應試教育的現狀導致教輔圖書牽涉面最廣、影響最受關注。那么,針對廣泛存在的圖書編校質量問題,作為從業(yè)人員,我們自身當何為?筆者認為,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哪些是屬于系統內的,是可以通過調節(jié)系統自我修復的;哪些是系統外的,需要更大一級系統的修復才能解決。鑒于此,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圖書編校質量問題產生的根源。
關于圖書編校質量問題的原因探析,有關專業(yè)人士及同行們已經分析研究得比較全面了,梳理各家之言,融合自身之所思,筆者認為其根源可歸結如下:
1 體制層面
出版社轉企改制以后,作為一個企業(yè)群體,逐利的本質促使絕大多數出版社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加大了出書規(guī)模,而技術的進步雖然可以縮短工作周期,卻不能涵蓋主要工作還是靠人力來完成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在書稿整體質量不高和編輯群體素養(yǎng)整體有限的情況下,單位時間的產出驟增帶來的只能是產品質量的下滑,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再者,民營資本的進入打破了壟斷的格局,市場開放搞活的同時由于政府監(jiān)管不善,非市場因素增加,質量高低并不必然決定銷售,眾多的出版社在利益面前紛紛丟掉了文化的自覺和文人的矜持。
2 政策層面
盡管出版行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國家對于編輯年工作量的要求卻長期以來沒有新的改變,與現實的截然差距相對應的是國家政策的長期沉默,這種長期的政策回避和沉默讓出版社在高速增長中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編輯們向年產千萬字的高產編輯看齊,不僅如此,編輯還要承擔聯系作者、催要回款、市場推廣等其他職責。職責的多元化必然帶來責任意識的泛化,加之圖書作為文化產品的非標準化特點,在整體大環(huán)境的催逼下帶來編校質量的下滑也是無可避免的。
3 制度層面
國家對圖書質量監(jiān)控實行的管理制度包括三審三校一讀制、責任編輯和責任校對制,那么對于這些制度的執(zhí)行又是怎樣的呢?三審中的復審、終審基本流于形式,雖然有主觀原因上不夠重視之故,但在唯規(guī)模與速度至上的今天,客觀上也的確很難落到實處;初審則基本上編校合一或者后移到二校甚至三校。三校制因為電子排版的變革使校異同日漸為校是非所代替,從而模糊了編校之間的界限,而編校人員之間比例的失衡以及品種規(guī)模的擴張和編輯責任的后移使校對環(huán)節(jié)難以從根本上保證質量,更有不少出版社取消了專職校對,聘用外編外校,結果可想而知。責任校對制則一直以來沒有得以全面認真貫徹。至于印前審讀,即使設有專職崗位,因其檢查范圍有限,且監(jiān)管實效常常讓位于市場需要,取決于編輯自身的責任意識,功效有限。制度的虛位必然導致質量的下滑。
上述三個層面的歸納并沒有必然的內在邏輯,三者之間也不是獨立的關系,而是相互聯系、影響、交叉。之所以將它們定位為圖書編校質量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因為三者與當前圖書編校質量問題的存在有著廣泛而直接的關系,是解決編校質量問題所無法回避的,是根源性的也是共性的。其他一些具體的原因或者是它們派生的,或者是內在于它們的。比如,合作圖書造成編校質量失控既與體制有關,也與三審三校等制度失控有關;教輔圖書的編校周期短與教材變動頻繁不無關系,而教材變動頻繁是否合理似乎也可歸為體制問題;都說質量是圖書的生命,可為何有如此多無畏的出版商?高定價低折扣何以大行其道?如此等等,無不與體制有關,也無不派生出質量問題。至于編校合一,編輯責任后移等也都屬于三審三校制度管理范疇。明確了問題的根源,解決問題的思路才會更清晰。當然,對于問題的根源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因為從系統論的視角,上述根源涉及不同系統,有出版系統自身的,有涉及教育系統的,還有社會大系統的。有的是出版系統自身可以修復的,有的則需要數個系統甚至社會大系統的整體變革才能修復。因此,只有更進一步地理清關系,明確需要修復的內容,責任到相關主體,針對問題的舉措才可能被落到實處。
就體制根源來說,出版行業(yè)屬于文化產業(yè),作為一個產業(yè),因為帶有文化的屬性,所以很難與其他產業(yè)相比較,加之圖書作為商品具有很強的個性,再加上中國國情下的出版社內部以及與民營書商之間存在各不相同的出版環(huán)境,導致出版市場的標準化程度很低,潛規(guī)則盛行。如此,作為企業(yè)生命線的質量問題將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不顧質量地追求增長帶來的必將是有限的增長,并不是真正的發(fā)展。
因此,出版系統內部,必須規(guī)范自身的運行機制,培育健康的市場環(huán)境,真正地實現以市場為導向而不是以利益鏈為驅動。同時,對于非出版系統存在的問題,也要積極尋找應對之策,甚至主動上報更大一級系統,謀求更高層次的解決。
就政策層面來說,制定標準要合理可行,要全面靈活,要有一定的彈性空間,要兼顧新時期編輯角色的轉型。
就制度管理來說,對于現階段三審三校制度的失效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而是應該尋求制度創(chuàng)新,重新制定圖書質量控制和保障體系,在面對現實的基礎上尋找應然的舉措。這是與時俱進發(fā)展觀的要求,當然,前提是真正的發(fā)展。在此,筆者提出一己之見,以供大家討論。其一,三審應視圖書性質和書稿質量而定,不必強求平均用力,各審級側重不同,編校合一也并非完全不可行。其二,三校次也應視書稿質量而定,重新劃定編輯與校對之間的職責分工,超越是非與異同的傳統定勢,在時序上進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各有側重。同時,重點圖書實行責任校對。其三,加大印前審讀的力度,強化質量考核,杜絕僥幸心理,提升編校人員基本素養(yǎng)。其四,強化文案編輯的重要性,合理導向策劃編輯與文案編輯的人員比配及薪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