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李華
一、引言
近10年來,我國不少學者密切關注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并為此做了一些研究。學者們的這些研究大致上可以歸納如下:楊萌璽[1]、張翠云[2]、周江愉[3]等以歧義為切入點,主張除歧義,加強對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耿曉紅[4]、巫峻[5]、鄧元華[6]、康月梅[7]、周鴻[8]、劉海波[9]、陳澤誕[10]、陳希[11]、劉家林[12]、王廣利[13]、唐幼明[14]等結合各自的教學實踐,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就提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等提出了一些意見;也有學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就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王如娟[15]通過問卷調查,找出農村高中跨文化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農村高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出若干建議;羅穎德[16]選取上海市268位高中學生作為對象,就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測試,與40位高中英語教師以及參加測試的學生就跨文化教學做了問卷調查;鄧兆紅[17]對湖北省荊州市288名高中學生及53名高中英語教師,就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問卷調查,找出制約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的因素,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提出提高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徑;邵穎[18]通過對遼寧省撫順市第一職業(yè)高中60名學生進行問卷與測試,掌握了職業(yè)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調查及測試的結果,提出一些建議;高曉艷[19]對上海市某一高中的學生就跨文化交際能力開展問卷調查,結合調查的結果,提出若干建議。毫無疑問,上述的這些研究,對于提高我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上述研究也表明,我國極少有學者以中學英語教材為中心,探討如何培養(yǎng)我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有鑒于此,本文收集、整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簡稱《英語》)中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分析如何進一步培養(yǎng)我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期為提高我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必要的參考、借鑒。
二、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
在分析如何培養(yǎng)我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之前,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厘清有關規(guī)定與要求。關于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已有明確的規(guī)定:“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薄皩W生應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對異國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贝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對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盵20]《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及《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關于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規(guī)定表明,培養(yǎng)我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刻不容緩,勢在必行。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呢?
三、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措施
英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材,尤其是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因此,任課教師,特別是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英語教材,才能在英語課堂上培養(yǎng)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換言之,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將英語教材中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結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較之于小學生,中學生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看待問題具有一定深度、廣度。因此,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如下三點:其一,要以學生為主體,課堂內容設計要符合中學生認知規(guī)律,使得教學活動更具實效性;其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適合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利于拓寬中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其三,課堂設計要結合現實生活實際,使得教學氛圍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從而引領中學生更進一步學會觀察問題、發(fā)現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學習。
縱觀《英語》這套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這套教材強調教師要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融會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學習程序。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必須要讓全體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有所作為”。為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任務型教學,設計出的教學方案要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需要。所以,我們認為,中學英語教師在詞匯、文化、對話等方面進行課堂教學時,采用任務型教學,就能使學生在完成相應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不斷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1.詞匯
詞匯是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必然要涉及詞匯教學。對于中學英語教學而言,詞匯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所以,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涉及跨文化內容的詞匯,加強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例如,在《英語》(七年級上冊)Starter Unit 3就是關于顏色的六個詞匯:red,yellow,green,blue,black,white。從已有的研究來看,英漢顏色詞的隱含意義不一樣,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此,任課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一些例子,討論漢語顏色詞的基本含義,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顏色詞的興趣。隨后,教師通過比較法,列舉一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漢語中,要表示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可以用“眼紅、妒忌”來表示,而在英語中,則要用green-eyed來表示;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紅茶、綠茶等之分,而英語中卻是用black-tea來表示“紅茶”。雖然只是一兩個簡單的例子,卻可以讓學生明白,英漢顏色詞的含義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會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使用英語顏色詞奠定基礎。
2.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必然涉及到文化。關于中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本文將結合如下3個具體的例子做進一步的分析。在中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有關英語文化知識時,不能過于抽象。如果教師的講解太抽象,不利于中學生的理解、接受,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中學英語教師必須要考慮到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授有關英語文化知識時,教師的講解要具體一些、形象一些。
在《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6中的French fries,hamburgers有著較為濃厚的英語文化。因此,如果條件允許,任課教師可以實物來教學。如此一來,就可以使得French fries,hamburgers具體化、形象化、一目了然,從而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知道French fries,hamburgers均為食物,即French fries為炸薯條,hamburgers為漢堡包。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再講解這兩個詞的由來。French fries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時駐守在法國的美國士兵食用當地的炸土豆,他們將這種炸土豆稱為French fries。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的士兵將法國人食用土豆的方法帶回美國。因此,在美國French fries又稱為French fried potatoes。
至于hamburger這種食物,與德國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漢堡(Hamburg)存在一定的關系。據說,早在19世紀中葉,漢堡的居民喜歡將牛排搗碎并排成一定的形狀,然后才食用。此后,這種食用牛排的方法被德國的移民帶到了美國。另外一個說法是,早在1836年,在美國人的菜單上就已經出現了“漢堡牛排”(Hamburg steak)這道菜名。及至20世紀初,美國人烹飪Hamburg steak的方法,就是將碎牛肉、洋蔥、胡椒粉等拌在一起。此后,也就是在20世紀晚期,在美國,Hamburg steak的烹飪方法有了改進,并成為快餐店主要的一道菜。
在《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0有一則廣告help wanted。對于廣告,現在的中學生并不陌生,畢竟廣告是現代社會商業(y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help一詞,多數中學生認為該詞的含義為“幫助”,這就是說,中學生對一些詞匯,尤其是一詞多義的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楊萌璽、張翠云、周江愉等學者已經做了具體分析,本文不再贅述。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固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這與他們的認識水平及知識結構有關,本無可厚非。但對任課教師而言,則要引導中學生正確理解help wanted這則廣告。為此,在課前的備課階段,任課教師就得做好充分的準備。實際上,在這則廣告中,help的含義是“傭人、雇工”,而Help wanted(招工)是英語中的固定搭配。(《英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13頁。)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任課教師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也只要這樣,才能引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對話
縱觀《英語》(七年級上冊),這套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例如,在Unit 1 My names Gina中的對話,就包括介紹自己、問候他人、介紹他人等。
(1)介紹自己
A:Hello! Im Mary.
B:Hi,Mary!Im Jim.
A:My names Jenny.
B:Im Gina.Nice to meet you!
(2)問候他人
A:Hello! Whats your name?
B:My names…
A:Im…
B:Nice to meet you!
(3)介紹他人
A:This is his sister.
B:These are his brothers.
對于上述對話,任課教師該如何實施教學呢?對此,本文認為,一方面,教師要就對話中涉及的文化知識做簡單的解釋;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僅僅是帶領學生朗讀對話,或者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朗讀,而必須采取多種形式。具體而言,教師要依據任務型教學的要求,結合對話涉及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通過角色扮演、分小組討論、對話等形式,要求學生結合上述關于介紹自己、問候他人、介紹他人的語境進行口頭、雙邊、多邊的交際活動,特別要鼓勵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要大膽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句子進行交流的能力。事實上,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積極參與課題活動,學生就能熟能生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充分利用對話這種文體,對于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尤為重要。
四、結語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敝袑W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而必須要盡早抓。對于我國中學生而言,從初中一年級開始,英語教師就必須要結合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發(fā)揮任務型教學的優(yōu)勢,在詞匯、文化、對話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強化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萌璽.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成功(教育),2007(6).
[2] 張翠云.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考試周刊,2009(45).
[3] 周江愉.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學生之友(初中版),2012(4).
[4] 耿曉紅.談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5).
[5] 巫峻.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入跨文化交際知識.龍巖師專學報,2003(2).
[6] 鄧元華.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雅安職業(yè)技術院學報,2005(4).
[7] 康月梅.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國科技信息,2005(14).
[8] 周鴻.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3).
[9] 劉海波.中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初探.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1).
[10] 陳澤誕.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國教育學刊,2008(12).
[11] 陳希.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教育的策略.教育教學論壇,2009(2).
[12] 劉家林.中學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分析.才智,2010(35).
[13] 王廣利.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科技信息,2010(18).
[14] 唐幼明.跨文化交際與中學英語教學.中學教學參考,2010(22).
[15] 王如娟.農村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16] 羅穎德.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與分析.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17] 鄧兆紅.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視野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證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18] 邵穎.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19] 高曉艷.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與分析.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