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課本中選取與使用案例素材
在高中地理必修3課本中,整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都是案例分析法,在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四個版本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素材不盡相同,教學時可將四版本教材中某些案例素材整合到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例如,新授“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內容,人教版采用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案例素材,魯教版采用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案例素材,在人教版的“閱讀”與“問題研究”中提到了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與西電東送工程。所以,在此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有三個案例素材可供選取與使用(實際應該有四個,其中我國的北煤南運工程在新授“能源資源的開發(fā)”時已提到,這里不再贅述),即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和西電東送工程。可重點討論、分析其中一個案例素材(如西氣東輸工程),思路大致如下:先介紹西氣東輸工程的概況(一線、二線的起止點,經(jīng)過的省區(qū)、地形區(qū)、河流等);接著分析實施西氣東輸?shù)脑颍ㄎ覈茉吹纳a與消費的地區(qū)差異大、調整改善能源結構、今后我國油氣資源的戰(zhàn)略重點在西部);最后討論西氣東輸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對能源輸出地—西部地區(qū)的影響;對能源輸入地—東部地區(qū)的影響;對沿線地區(qū)的影響;對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對環(huán)境的影響)。討論分析西氣東輸這一案例素材后,剩下的兩個案例素材可讓學生用已經(jīng)學會的分析思路去分析。所以,這部分教學的重點并不在內容本身,而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這一類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從生活體驗中選取與使用案例素材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是學生學習經(jīng)常出現(xiàn)困難的部分,需要較好的空間思維,單純講解很容易使學生犯迷糊。從學生周圍的生活現(xiàn)象與生活體驗中提煉出一系列小問題作為案例素材,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以“大氣的受熱過程”為例,可通過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小問題,加深對該內容的理解。
第一組問題:①夏季天空多云時,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具有反光鏡的作用,將投射在其上的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反射回了宇宙空間。云層愈厚,云量愈多,反射愈強。)②晴朗的天空呈現(xiàn)蔚藍色的原因?(當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一部分能量便以這些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散射可以改變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在太陽輻射的可見光中,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現(xiàn)蔚藍色。)在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上述問題時可適時補充:太陽輻射到達大氣上界,會經(jīng)過包圍地球的大氣層最終到達地面,但是這部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比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少了些,原因是什么?除了大氣吸收了一部分太陽輻射外,大氣對太陽輻射還具有反射、散射作用。由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統(tǒng)稱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第二組問題:離地面越遠,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的原因?(對流層大氣直接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很少,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輻射,地面是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學生在解答上述問題后應能理解以下內容:地面吸收了大部分太陽輻射而增溫,在增溫的同時以地面輻射的形式向外、向上傳遞熱量,除一小部分地面輻射逃逸到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大氣因此而增溫,從這一過程發(fā)現(xiàn):地面是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第三組問題:①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溫暖的原因?(多云的夜晚大氣逆輻射更強,大氣的保溫作用更強。)②為避免所種莊稼遭受霜凍危害,深秋的夜晚人們通常會在田間地頭點燃柴草,這樣做的原因何在?(點燃柴草產生的煙霧能有效地增加大氣逆輻射,從而增強大氣的保溫作用,有效地防御霜凍。)③有霧的早晨一般為晴天的原因?(可采用倒推法:有霧←溫度低←大氣保溫作用弱←大氣逆輻射少←云量少←晴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應理解以下內容: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以大氣輻射的形式向外傳遞熱量,傳遞熱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而向下是主要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因其與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大氣逆輻射把其從地面輻射得到的大部分熱量又返還給了地面,有效地補償了地面因向外輻射損失的熱量,這種作用稱為大氣的保溫作用。
三、從時事新聞中選取與使用案例素材
如果能夠及時將最近的時事新聞較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將會擴展學生視野、吸引對課堂的關注,對于教師而言也能豐富教學方法,更好地讓學生吸收知識、增強能力。例如,2012年12月美國宇航局公布了一組最清晰的地球夜景照片,根據(jù)教學需要可以選取其中一張全球夜景圖,將圖簡單黑白化處理,并加上一些字母(如圖1所示)。在進行必修2不同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反復用到這張圖。如人口、城市、工業(yè)、農業(yè)等單元的學習都需要認識世界,能夠判讀各個大洲的大致輪廓(A:北美;B:拉丁美洲;C:非洲;D:歐洲;E:亞洲;F:大洋洲),這是學習的基礎,由于大部分學生初中學習基礎較差,需要加強此方面訓練。
圖中燈光較亮的區(qū)域(白色部分),是人口較多的地帶,是城市分布密集的地帶,是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地帶。從大洲和國家的層面來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區(qū)域,大多數(shù)國家是發(fā)展中國家;歐洲、北美和大洋洲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區(qū)域,很多國家是發(fā)達國家。綜上所述,圖1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從人口角度,可以看出人口大多分布在中緯度地區(qū)并分析原因;從城市角度,每個區(qū)域城市分布的區(qū)位不盡相同,影響城市分布的因素也不一樣,可以引導學生逐一分析;從經(jīng)濟角度,整個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分布是不均勻的,需要理清,發(fā)展中國家有些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可以跟發(fā)達國家媲美,但從整體上看,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均衡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