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兵
語文教學怎樣才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筆者認為,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僅把繼承和掌握前人積累的語文知識視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價值判斷的觀念和行為,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作為語文素質教育的核心來抓。
那么,當前語文教學怎樣才能實現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呢?筆者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消除歷史習俗和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由于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所以歷史習俗和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淀很深厚。我們的歷史習俗和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有許多精華,不但過去有用,今天有用,將來也還有用。但必須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極因素,這些因素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它在語文教學中的突出表現是忽視了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和封閉性教學模式、僵化的思維模式。反映在閱讀上,突出地體現為“解經”:反映在寫作上,突出地體現為“宗經”。這種僵化觀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仍占據統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貼標簽化;理解依據上的唯教參是遵化;課堂結構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學方法上的填鴨灌輸化;作文內容上的瞎編抄襲化;作文形式上的陳腐八股化。這樣的教學結果,不只是學生語文能力低而已,更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謹小慎微、墨守成規(guī)、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人,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其身上蕩然無存。所以,語文教學要體現出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首先得消除歷史習俗和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影響。
二、教師要走出“傳授式”和“應試式”教學觀的誤區(qū)
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能否在語文教學中得以體現,首先取決于語文教師是否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觀。教學觀左右著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由于受傳統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干擾,從整體上看,當前語文教師的教學觀還很不適應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學觀有兩種:一是認為教學的本質就是傳授知識的傳授式教學觀,二是認為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是教師最主要任務的應試式教學觀。這兩種教學觀使大量的語文教師不敢把課文當作例子,而只能做課文的奴隸;無法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沒有把學生會學當作教學追求的目標,而把會考試作為終極目標。這樣的教學觀所指導下的語文教學,當然是保守封閉的,談不上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那么什么是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教育所需要的教學觀呢?這就是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激勵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教學的主要方面,以幫助學生具備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為教學的本質內涵,以使學生懂得如何做人為教學的根本目標。有了這樣的教學觀,在教學中才能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才能使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發(fā)揮和發(fā)展。
三、處理好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與語文基礎建立的關系
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必須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語文課本技能和習練,但不是把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性價值來追求,而是把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實現教育目的工具性的價值來追求;不是把已習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而是拿去應用,去獲取新知,在獲取新知中學習創(chuàng)造?;A知識的習得積累和學習創(chuàng)造,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次,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沒有知識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習練,創(chuàng)造就失去了基礎,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即使被激發(fā)出來了也難以上升為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只能停留在兒童的水準上;如果只重知識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習練而不創(chuàng)造,則不但創(chuàng)造力無法形成,基礎本身也不能真正建立起來。那么基礎建立與學習創(chuàng)造怎樣有機統一呢?首先,基礎要從語言的特性出發(fā)去確定,從立足語言應用去構建。什么是語言的特性呢?于漪老師說得極科學,她說:“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爆F行的中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必須加以更新,因為它存在兩大弊端:一是它不是從立足于語言的應用來確定的基礎知識、技能系統,而是把大學的研究型課程中的那套基本知識加以簡化和濃縮而構成的。二是它丟棄了“人文性”,所得出的一大套名詞術語不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和應用語言。這些弊端極不利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所以必須對現行的“語文知識”進行重新認定和構建。第二,語文教學必須圍繞語文基礎內容,花足夠的時間和力氣,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它們,建立起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生理解知識如果沒形成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哪怕知識積累得再多,也無助于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正如杜威所說的:“如果所溝通的知識不能組織到學生已有的經驗中去,這種知識就變成純粹言辭,即純粹感覺刺激,沒有什么意義?!钡谌⒁庵R的應用,特別是在生活中的應用。至今我國的語文教學基本上還停留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層面上,忽視了知識的應用。教學中只有重視知識的應用,才能實現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從另一角度說,學生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去獨立解決問題,獲取新知,這本身就是一種廣義的創(chuàng)造。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