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耕
講古,就是閩南方言說書。原指講述古代的歷史故事,實已擴展為講述古今一切歷史與民間故事,流行于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地區(qū),也傳播到了臺灣、南洋等地。
講古運用閩南方言豐富詞匯,特有的韻律、諺語、俗話、掌故、歌謠等,談古論今,生動有趣,讓聽眾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歷史知識、風俗習慣和地方掌故,可謂一言道盡天下事,數(shù)語描出世間容,是閩南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形式。
閩南講古歷史悠久,民間流行“愛講古,愛聽古”的口頭禪。早年閩南,每個村鎮(zhèn)、街道都有講古的愛好者,人稱“講古仙”。他們見多識廣,口頭表達能力也強,鄰里、鄉(xiāng)親閑來無事皆喜歡湊在其身邊,聽他聊天、講古。“講古仙”則對講古的內(nèi)容和技巧不斷充實、豐富、提高,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夢梁錄》提到宋時杭州的“小說講經(jīng)史”包括了講傳奇故事(鬼怪故事、公案故事、武俠故事等)、講古今歷史、說佛書、說參禪悟道、說史書故事(《史記》、《資治通鑒》)等等。這些“小說講經(jīng)史”自然地流傳到當時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泉州城。它們在閩南的流傳,為閩南講古的孕育、成熟提供了廣泛的題材和表演基礎(chǔ)。
清末時盛行的講古已經(jīng)市場化,講古攤遍布閩南大街小巷,成為市民休閑文化娛樂的重要去處。這時的講古場設(shè)備簡陋,多是長條木板,兩頭墊上磚頭即為聽眾坐席。所謂雅座也就是幾張茶桌,供聽眾泡茶品茗聽講古。
當時,講古的內(nèi)容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講長篇故事,如《施公案》、《水滸傳》、《三國演義》、《十三妹》、《火燒少林寺》、《說唐》,有的兒女情長,絲絲入扣,有的則剛勁激烈,跌宕起伏。有的講古仙一本《說唐》可以講三個月,有如現(xiàn)在的電視連續(xù)劇,在緊要關(guān)頭,嘎然而止,且聽下回分解,讓你欲罷不能。
二是講閩南民間故事,如《王哥六哥》、《愚子婿》,有如現(xiàn)在的電視系列劇,人物是貫串的,每則故事不長,每晚講一則半或二則半,留下的半則明日請你再來,或是錢交了再聽。這些故事富于閩南民間生活氣息,洋溢著生活中閩南人的智慧,蘊含著讓人警醒的道理,極受人們的歡迎,也常常被民間的業(yè)余“講古仙”再版?zhèn)鞑ァ?/p>
三是勸善書,這是由群眾集資或由慈善家出資,聘請“講古仙”或有學問的人在宮廟設(shè)置香案開講,講《目連救母》、《太上感應篇》、《二十四孝》等書目,勸人戒惡行善,不收費,任聽眾自由聽講。
“講古仙”大多為沒落世家子弟或失業(yè)知識分子。他們講古時坐在高于聽眾的特制高椅上開講,有的還先搭建一個小平臺將椅放平臺上,偶爾可下到平臺上手舞足蹈表演一番;也有的在其上方放置桌、椅各一張,桌上擺放書本、折扇、茶壺、驚堂木。講到精彩之處手腳并用,比劃起來十分自如。
講古仙的知識面也很廣,天文地理,三皇五帝,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表情豐富,特別是語音口氣的變化,一會是武松,一會是魯智深,一會是西門慶,一會是潘金蓮,惟妙惟肖,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的講古仙絲毫不亞于單口相聲演員。在娛樂種類匱乏的年代里,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很容易被講古所吸引,但是當講古仙說到緊要處,突然一聲驚堂木,那些擠在人縫里的孩子們立刻“哄”一聲四下逃跑,原來要收錢了。待收過錢,重新開講,孩子們又偷偷溜了進來。許多下層民眾通過聽講古,學習了歷史常識;通過聽講古學習做人的道理,體會閩南方言的獨特魅力和講古仙過人的口頭表達能力,獲得了娛樂、知識和情感的陶冶。
講古雖然也是說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快書、評書和一般的說故事??鞎旧鲜嵌叹漤嵨?,評書和故事則沒有押韻。而講古句式比較自由,長短句結(jié)合,有的一句只有三五個字,有的則有十幾個字,多的甚至長達二十多個字,平仄要求不嚴格,但是要求句句押韻。形式可以是一句中前面幾個分句沒有押韻,在最后一句押上韻。一段講古,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廈門廣播電臺播放陳番薯的《水雞記》是一韻到底,令人贊嘆。有的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在各個段落換韻。換韻主要是在結(jié)束一個自然段之后進行,這是為了保證觀眾聽覺上的順暢。講古的議論、敘事和人物對話全都要押韻,有明快的節(jié)奏和和諧的韻律,講起來才能順口而流暢,令聽眾們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此外,講古仙把閩南的俗語、歇后語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故事中去,甚至有些俗語和歇后語等就是他們在講古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
閩南講古的歷史十分悠久。據(jù)清道光《廈門志》載:“說平話者,綠蔭樹下,古佛寺前,稱說漢、唐以來遺事。眾人環(huán)聽,斂錢為饋,可使愚頑不識字者為興感之用……”由此可見,起碼在清代,講古在廈門地區(qū)已相當興盛了。講古人不但有百姓中業(yè)余的能說會道者,還形成了一支職業(yè)的講古藝人隊伍。上世紀二十年代,閩南方言講古極盛,僅十幾萬人的廈門就有幾十個講古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講古還進入廣播電臺?!拔母铩逼陂g,閩南方言講古受沖擊,職業(yè)講古仙無一幸免。“大王”、“二王”等著名講古場從此收攤,許多精彩的方言故事也從此失傳。但民間業(yè)余“講古仙”仍相當活躍。
改革開放后,閩南方言講古又逐漸興盛起來。漳州、泉州、廈門的電視臺都開辟了講古的專欄。泉州的林賦賦,廈門的楊敏謀、范壽春,漳州的顏森炎等“講古仙”已為人們所熟知。2008年“閩南方言講古”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名錄,極大地推動了講古傳承和發(fā)展。
講古表演形式簡單,不需樂隊,不用服裝道具,其靈活運用閩南方言俚語的特點顯示出其濃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種通俗、平易的民間曲藝形式。它的重新活躍,對于傳承閩南方言、弘揚閩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