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的《美國牧歌》描寫了一個普通美國猶太家庭利沃夫家族的悲劇故事,表現(xiàn)了美國猶太人丟棄傳統(tǒng)猶太文化和急于融入美國大眾的心理。本文以分析猶太宗教教義為出發(fā)點,反映作品中美國文化和猶太文化之間的沖突。通過解析利沃夫三代人對猶太教不同的理解方式,探尋菲利普·羅斯對于美國猶太人命運的思索。
關(guān)鍵詞:利沃夫家族 美國文化 猶太教 沖突 融合
一、引言
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 1933—),迄今為止,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20多部長篇小說,數(shù)篇短篇小說和回憶錄,以及兩部文學批評。很多作品被寄予極高的榮譽,例如美國全國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思{獎等。多年以來,他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人。他眼光犀利,視角獨特,將美國猶太人作為小說當中敘述的對象。而何謂美國猶太人?史克金(Ira M. Sheskin)在“美國猶太人”這篇文章中指出,“美國猶太人是具有猶太信仰或族裔特征的美國公民。”① 可以發(fā)現(xiàn),猶太教對于猶太血統(tǒng)和猶太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不僅僅針對猶太人,而且指向生活在美國的美國猶太人。事實上,美國猶太人源于猶太人,而且相當一部分美國猶太人在成為美國公民之前是具有流散經(jīng)歷的。他們來到美國追尋的是“應(yīng)許之地”。沒有任何生活根基的猶太人,在美國生活猶如勇于開辟新土地的拓荒者。不過只是擁有勇氣不足以克服生活中的種種苦難,猶太人向來以對猶太教的忠實信仰而著稱。在菲利普·羅斯的《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 1997)中就對這信仰的堅守和動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二、猶太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者——婁·利沃夫
猶太人最初來到美國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歐文·豪(Irving Howe)曾記述道, “商店墻圍和地板極其糟糕,分隔的洗手間是個例外。用餐的地方抑或不復存在,抑或在骯臟陰暗的角落里,抑或在另一層門警的住所里?!雹?菲利普·羅斯將二戰(zhàn)后猶太人的生活狀況映照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流露出幾分無奈、幾分同情。在《美國牧歌》中,婁·利沃夫(Lou Levov)曾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中掙扎著。作者描述道,制革廠充滿了油脂臭氣,地上雜亂不堪,工人在其中“被迫像牲口一樣忙個不?!雹?。當時生活如此艱難,可是婁·利沃夫卻未曾放棄希望。他依照猶太法典對于勤奮的勸誡,努力地工作著。生活上有了奮斗的目標,精神上有了動力支持,使他敢于面對任何困難,最終取得成功??墒?,面對美國文化的沖擊,婁·利沃夫有些力不從心。
摩西十誡記述道,猶太人應(yīng)該“尊敬你的父親和母親”。在傳統(tǒng)猶太人家庭中,父母親擁有絕對權(quán)力,子女應(yīng)該對父母的意愿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美國牧歌》中,這種穩(wěn)定的家庭關(guān)系被解構(gòu)。婁·利沃夫的權(quán)威受到兒子杰里(Jerry)極大的挑戰(zhàn)。在小說中,杰里這個有些近似于漫畫似的人物,顯得活潑而富有幽默性。一沉不變的家庭和事業(yè)對他來說是一種束縛。皮革產(chǎn)業(yè)是婁·利沃夫發(fā)家致富的法寶。他深知皮革業(yè)的重要性,把它視為一種近乎于生命的事業(yè)??墒菉洹だ值亩鹤咏芾飳Υ藚s不屑一顧。為了贏取一位女孩的歡心,杰里將神圣的皮革制品加工的一塌糊涂。當婁·利沃夫發(fā)現(xiàn)了這件事情的時候,簡直怒不可遏。當他開始教杰里如何制作皮革制品的時候,恐怕很難想象兒子竟懷有此種想法,“這似乎比他父親吹胡子瞪眼睛的怒罵更使杰里難受。完全可能就在那一天杰里發(fā)誓決不去碰他父親干的那一行?!雹軒啄暌院?,杰里果然背離父親的意愿,選擇成為了一名醫(yī)生。美國文化強調(diào)解放自我,發(fā)揮獨立個性。在這種文化的沖擊下,猶太傳統(tǒng)文化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三、理想幻滅的追夢人——塞莫爾·利沃夫
《美國牧歌》中,婁·利沃夫的大兒子瑞典佬(Swede),即塞莫爾·利沃夫(Seymour Levov)迫不及待地想沖出種族、身份和地位的束縛,成為一名真正的美國人。然而,作為一名猶太人,如何在這并不熟悉的土地上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他的目標是什么?瑞典佬將“美國夢”當做自己動力的源泉。約翰尼·阿普瑟斯(Johnny Appleseed)是他的偶像。他曾夢想到,“約翰尼·阿普瑟斯,那才是我(瑞典佬)要的人。不是猶太人,不是愛爾蘭天主教徒,不是新教徒,約翰尼·阿普瑟斯只是個快樂的美國人?!雹莸?,當遇到真正的美國人比爾· 沃庫特(Bill Orcutt)的時候,他的夢想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比爾·沃庫特的家族有著輝煌的歷史,瑞典佬在這個新新世界像無根的野草不知去往何處。
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可是瑞典佬卻有些盲從,最終迷失了自我。為了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瑞典佬選擇和一名非猶太人結(jié)婚。開放的美國,嶄新的世界,讓猶太人有更多的機會同非猶太人接觸。魏嘯飛發(fā)現(xiàn),“到20世紀90年代,猶太青年中約有一半以上與非猶太人結(jié)婚,而且這些非猶太婚姻伴侶皈依猶太教者已寥寥無幾”⑥。在《美國牧歌》中,瑞典佬迎娶非猶太人做妻子并非偶然。在他看來,這是成為美國人的一個重要標志。正如他的偶像約翰尼·阿普瑟斯一樣, 瑞典佬也希望可以播撒自由和快樂的種子,不是作為一個猶太人,而是作為一名真正的美國人。然而,他的美國夢卻隨著妻子的背叛化作一曲悲歌。
四、精神荒蕪的恐怖分子——梅里·利沃夫
1959年,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投入戰(zhàn)爭以來,美國國民和政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羧A德·布里克(Howard Brick)發(fā)現(xiàn),“直到1965年底,美國為南越提供18萬軍隊支持,一年以后,數(shù)量增加到35萬人次,1967年底幾乎50萬人力投入到越南戰(zhàn)爭當中。1968年底,戰(zhàn)爭經(jīng)費已經(jīng)增加到每年消耗300億美元,美國已經(jīng)傷亡20萬人次,包括3萬死傷人員。”⑦。面對這樣巨大的損失,美國民眾開始思考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1960年,反戰(zhàn)運動拉開序幕。其中一些反戰(zhàn)組織采用極端的方式,制造恐怖襲擊。《美國牧歌》中,梅里·利沃夫(Merry Levov)是瑞典佬·利沃夫的獨生女,在社會運動頻繁發(fā)生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里,她空虛的心靈不能得到安慰,便選擇成為了一名恐怖分子。
事實上,梅里曾經(jīng)是個理想主義者。她憐惜越戰(zhàn)中受難的人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墒撬目植佬袆臃堑珱]有拯救這些人們,反而使更多無辜者受到了牽連。父親瑞典佬無奈地發(fā)現(xiàn)了梅里殺害了四個無辜的人。梅里的極端行為類似于“個人暴力”。王偉光分析道,“個人暴力,首先是一般刑事犯罪中的暴力行為……(其中一類)非源于個人利益或情感上的動因,也非出于政治目的,而只能說出于對社會的怨恨,極端的宗教信仰或其他一些瘋狂念頭,這也就是一些人所稱的后現(xiàn)代恐怖主義”⑧。梅里將自己對美國政府的不滿擴散到對整個美國社會的憎恨。她不斷地制造炸彈,殺害無辜。最終,梅里被這種瘋狂的行徑腐蝕成為一個殘忍的惡魔。拯救遇難的人們——這最初單純的夢想轉(zhuǎn)變成了無辜市民的噩夢。
五、結(jié) 論
虞建華在《美國猶太文學的“猶太性”及其代表價值》中評述道:“美國猶太作家一方面植根于半封閉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具有舊世界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又被卷入新世界的漩渦,連根拔起,面對大蕭條,戰(zhàn)爭,事業(yè),階級與種族沖突和反文化運動?!雹徇@段話表現(xiàn)了美國猶太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種兩難的身份危機。菲利普·羅斯具體體現(xiàn)出來的是他對“傳統(tǒng)文化”猶太教的認識。另外,對這種宗教的認識一部分來自于他所生長的紐瓦克猶太社區(qū)。而在他所生長的年代,猶太教色彩已經(jīng)慢慢被淡化,這種“舊世界的經(jīng)驗”表現(xiàn)在小說中,是對婁·利沃夫保守派宗教捍衛(wèi)者的一種無奈的嘆息。猶太教在美國這“新世界的漩渦”中,到底能成為多少美國猶太人的精神依靠已經(jīng)成為一個問題。小說中瑞典佬希望能把控事業(yè)和家庭方向,使其駛向美國文化大潮,而逐漸遠離猶太教。這種背離是一種“連根拔起”,是對美國猶太作家思考方式的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這種背離帶來的后果,小說作者采取的方式是用悲劇來闡釋的。
小說當中個人情感意識和精神生活已經(jīng)走到了崩潰的邊緣。然而美國猶太人到底應(yīng)該怎么樣走出這種困境,似乎是連作者都無法回答的問題。婁·利沃夫極力維護猶太傳統(tǒng),瑞典佬·利沃夫拼命融入美國社會,梅里·利沃夫面對美國文化極端叛逆。在美國文化與猶太文化的對壘中,他們抑或無奈,抑或追尋,抑或反抗。菲利普·羅斯筆下二戰(zhàn)后的美國社會有著光芒四射的誘惑力,可是更多的是空虛與迷茫,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浮華美國社會的批判和對美國猶太人命運的嘆息。只是在文化沖擊下,這種理想該如何行進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小說最后,三代猶太人不是已經(jīng)故去,就是被俘。父親和兒子的故去似乎預兆一種文化對抗的消逝,可是女兒的被俘似乎印證這種文化沖突將永無止境。美國猶太人將何去何從?
① Sheskin, Ira M.“Amreican Jews.”Ed. McKee, Jesse O. Ethnic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10.
② Howe, Irving. World of Our Fathe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b, 1976, p156.
③④⑤ 羅斯, 菲利普:《美國牧歌》,羅小云譯, 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頁,第31頁,第307頁。
⑥ 魏嘯飛:《美國猶太文學與猶太特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版,第209頁。
⑦ Brick, Howard. Age of Contradiction: American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1960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1998,p 555.
⑧ 王偉光:《暴力分析與恐怖主義的界定》,《國際政治研究》 2005年第2期,第131頁。
⑨ 虞建華:《美國猶太文學的“猶太性”及其代表價值》,《外國語》1990年第3期,第23頁。
作 者:姚秀娟,文學碩士,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與文化。
編 輯: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