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珮藝
摘 要:《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奠基人司湯達的代表作,主人公于連·索黑爾因在教堂槍殺德·瑞那夫人而被判處死刑?!白呱蠑囝^臺”的結尾是頗具匠心的。似乎于連可以不被處死,但是,于連卻堅決地說“我不要上訴”。于連慨然赴死是其反抗的頂點,是其美好人性的復歸,必將啟發(fā)讀者多方面的思考。
關鍵詞:司湯達 《紅與黑》 于連 死 意義
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奠基人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原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在世時備受冷落,但逝世后聲譽日隆,恰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將在1900年被人理解”。其代表作是如今已成為經(jīng)典的長篇小說《紅與黑》。小說寫于1828年至1829年,司湯達最初曾給小說題名《于連》《誘惑與懺悔》《19世紀遺事》等。因為出版商嫌這些題目無特色,所以付印前司湯達才改用《紅與黑》這個題目,并且加了副標題“1830年紀事”?!都t與黑》是根據(jù)一樁刑事案件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1827年10月,司湯達在《法院公報》上看到了一樁殺人案件的報道。神學院學生出身的農(nóng)村鐵匠的兒子貝爾特受聘到資產(chǎn)者米舒家里當家庭教師期間,成了家庭主婦的情人而后被解雇。隨后他又去當?shù)亓硪毁F族地主家里當家庭教師,并追求主人的女兒。由于米舒夫人的一封信阻礙了他和這個有錢小姐的婚事,于是這個自尊心極強的青年決定報復。在怨恨和絕望之下他在教堂向米舒夫人開槍射擊將其殺死,最后被法院判了死刑。司湯達看了這個戲劇性極強的報道后,萌生了創(chuàng)作動機。
眾所周知,1830年代的法國是極不平凡的時代,與大革命之前的法國社會及風尚已是完全不同了。1789年大革命不但深刻地改變和影響了法國及世界歷史的進程,而且也深刻地改變和影響了法國文學及世界文學的內(nèi)容、風格甚至表達方式等?!都t與黑》以主人公于連·索黑爾的遭遇為線索,以1830年前后唯利是圖的維立葉爾市、恐怖森嚴的貝尚松神學院和偽善陰謀的巴黎木爾侯爵府這三個具體環(huán)境為其活動舞臺,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法國“后拿破侖時代”即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和錯綜復雜的階級矛盾。
從小說中我們看到,于連由維立葉爾市一個小鋸木廠主的兒子成了德·瑞那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后來陰差陽錯地進了省城貝尚松的神學院,再后來竟鬼使神差地走進了巴黎權貴德·拉·木爾侯爵的府邸,甚至成了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小姐的情人。于連有了每年收入二萬零六百法郎的朗格多克莊園、法蘭西驃騎兵中尉的軍銜以及于連·索黑爾·德·拉偉業(yè)騎士的貴族稱號,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正當于連前程似錦、躊躇滿志之際,德·瑞那夫人在教會的利誘和威逼下寫的一封揭發(fā)信使他從天堂跌入了地獄,他憧憬的一切都化為烏有。在看完德·瑞那夫人的信后他急速趕往維立葉爾,在教堂對德·瑞那夫人連開兩槍而被捕,最終走上了斷頭臺。司湯達這樣描寫于連死亡的瞬間:“這個頭顱,從來沒有像在快落地的時候,那么富有詩意……一切都進行得又簡單又得體,在他這一方面更無任何的虛偽。”人們對《紅與黑》中主人公于連的性格、形象及愛情多有論述,但對于連之死及意義卻少有涉筆。其實,《紅與黑》“走上斷頭臺”的結尾是頗具匠心、意味深長的,值得讀者咀嚼玩味,更值得我們
進一步探討。
一
導致于連直接走向死亡的是他的殺人犯罪。小說中于連向德·瑞那夫人開了兩槍,按一般人世俗觀點來看,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墒?,仔細分析作品中所描寫的情節(jié)內(nèi)容,似乎于連可以不被處死。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他槍殺的對象只是受傷而已并未被他殺死。于連確實開槍射殺德·瑞那夫人,但是,第一槍沒有打中,第二槍子彈僅是打碎了肩骨而根本沒有致命,并且沒過多久“她的健康迅速地恢復了”,因此罪不至死。
第二,被害人德·瑞那夫人諒解他并為他祈求寬恕。她分別親筆給“三十六個陪審官當中的每一個人寫信”,稱贊于連有“可以羨慕的才能和深邃的學問……不是一個尋常人”,并且明確表示:“我熱情希望著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索黑爾先生的得救?!彼龖┣笏麄兡軌?qū)捤∮谶B,為此她“愿意離開僅因我的丈夫的命令而躺臥的病床,跑到你的面前來,跪下祈求”。她甚至還想“到圣克魯宮廷里去,跪在查理第十的膝下哀求”皇帝特赦于連。當于連被判死刑后,她又親自到獄中探監(jiān)并懇求他上訴,“若是你愿意得到我的饒恕,那么,立刻對你的死刑提出上訴”。 “我愿意把你親手寫的和簽字的上訴的呈文帶出去。我要親自去找檢察官?!北缓θ藢τ谶B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友誼和令人感動的諒解,這可使于連從輕量刑。
第三,于連的朋友福格在他入獄后就一直在想方設法營救他。單純而善良的福格為于連痛苦到發(fā)狂的地步,“他唯一的念頭,若是他有念頭的話,便是賣盡他一切的財產(chǎn),來誘惑看守監(jiān)獄的人,救出于連來”。為此“他本人也愿意犧牲他所有的財產(chǎn),冒生命的危險去救于連”。
第四,馬特兒以瘋狂的熱情盡其所能地動用各種上層社會關系來解救他。于連入獄后,她揮金如土,用大量的金錢賄賂看守監(jiān)牢的人、律師、審判官等;她假冒微賤的米失勒夫人之名從巴黎跑到貝尚松來接近權傾一世的德·福力列代理主教,后來干脆承認她就是德·拉·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小姐,已經(jīng)和于連秘密地結合了,如果代理主教想法赦免于連,她則利用關系幫他升任法蘭西的大主教;她克服妒忌和驕矜勇敢地懇求她的“情敵”德·菲花格夫人給德·福力列代理主教寫信,或者請德·菲花格夫人親自來貝尚松幫助他們;她在審判前夕,還把領導法蘭西教會的、可以使人升任主教的大主教的親筆信,帶給了曾答應幫助她的福力列代理主教;她還克制嫉妒、羞恥和苦痛去拜訪她的“情敵”德·瑞那夫人,請她到獄中說服于連同意上訴……總之,“為了搭救他,她愿意做出的種種奇特的犧牲……并不只限于犧牲她的名譽,即使是整個社會知道她的事情,她也滿不在乎,跪在疾馳的御車的前面,懇求君王赦免于連,為了引起君王的注意,而不惜被御馬踏死”。她甚至表示如果救不了于連,若是他死了,她跟著他一道去死。
第五,如果于連公開悔過,巴黎司法部門就可能恩赦于連。于連被造成了貝尚松的女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她們甚至為了他忘記了政治,忘記了一切。正如聽于連懺悔的教士所說:“你的回頭改過,可以感動她們的心,而且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你能夠?qū)ψ诮逃泻艽蟮呢暙I?!愕母倪^使人墜落的眼淚,可以抵消伏爾泰十版書籍的腐蝕的效果。”綜上所述,于連只要提起上訴、接受他們的幫助、公開懺悔悔過,那么他是有可能不被處死的,得以保全性命的。但是,于連卻堅決地說:“我不要上訴!”“我不愿對死刑上訴,即使你想用死刑、刀子、手槍、火炭或任何另外一種方法,終結你、危害你自己的生命,我也不對死刑上訴。”
二
于連被捕投進監(jiān)獄之后,他的頭腦越來越清醒了。雖然他有爭取寬大甚至赦免的機會,可在瑪特兒、律師等人多方努力全力求救他之時,他卻開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毅然決然地拒絕向貴族法院求饒。他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沒有工作了”。死在他于連眼里并不是可怕的,而且認為他的死“沒有什么可羞恥的地方,不過是死在刑具之下罷了”。“讓我過我的幻想的生活吧?!藗兛梢园才抛约旱乃婪ǎ夷?,我只愿意用我自己選擇好了的方式去死?!庇谑撬麖娜莸刈呱狭藬囝^臺。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雖然于連渴望自由而且熱愛生命,但是他不愿在貴族面前失去平民的尊嚴,寧可用愛情甚至生命捍衛(wèi)自由與尊嚴。于連雖然出身微賤,缺乏高貴的身世,然而他志氣高傲,有著“又高貴又傲慢的心靈”,為此他時時記起自己的出身和地位。誠然,于連一直想要立身發(fā)財,但他更看重自己的榮譽與尊嚴。在他看來像他那樣地位低賤的青年,沒有什么比榮譽更為重要了。如果有人輕視了他,有人傷了他的自尊心,他會顯出矜驕的、冷酷的、憤怒的、可怕的表情。他仇視有錢有地位的人,恐懼并仇恨上流社會?!坝谶B對于貴族的血統(tǒng)一點也不起敬意”,他嫉妒那些高等社會的年輕人,本能地不尊重高等社會和其中的人。于連寧死也不求饒,他不要讓哇列諾之流的壞蛋有任何可以嘲笑他的地方?!拔业拿u就是我的財產(chǎn),我僅僅為了它而生活?!薄坝性S多次那些心腸冷酷的人輕視我,他們還以為我如今肯定要向他們懇求恩惠,這絕對是我所不能忍受的?!庇谶B拒絕上訴,他非常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對貴族屈服,對法律畏懼,在他看來,都是可笑的,而且對于他這樣的平民階級的人是不名譽的。他堅決不向貴族、教會和法庭求饒,相反,他要以死使敵人畏懼,使他們不敢輕視他。他不但為了個人的尊嚴而不做任何讓步,同時他還“把死看成高貴的舉動”。在于連心中,“死刑足以使人揚名,這是唯一不能用金錢購買的東西啊!”“于連的生活就是‘與整個社會作斗爭”,他大膽地向時代猛沖過去,單槍匹馬對全部,“除了他閃耀的高傲沒有別的盔甲”。
第二,對人生尤其是對親情的絕望。于連從盧梭那里建構了自己的理想世界,從拿破侖那里找到英雄主義,但是“現(xiàn)實一步一步地奪去了他理想主義的想法”。于連自始至終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甚至在監(jiān)獄中,想拒絕自己不想見的人都做不到,想孤獨都不能。所以,不論在真實的生活里或者幻想的世界里,再沒有能夠使他快樂的事了。而且最大的不幸還在于,他身陷囹圄,卻不能關上監(jiān)獄牢房的門,他有時不想見好友福格,也不想見到瑪特兒,更不想見牧師,可他沒有辦法把他們拒之牢房門外。他最不想在死前見到自己的父親,因為雖然命運使他們在世界上處在一起,但他們彼此之間只有“竭盡可能的互相損害”。在將死的于連眼里,父親到監(jiān)牢里來無異于是給他最后的打擊,為此他快要陷在絕望里,他不知道怎樣才能遣走他的父親。當絕望的于連說“我有錢存著”時,“這句天才的話,改變了老人的臉色和于連的地位”。利欲熏心的老木匠當然不想放走這筆錢。當他聽到于連說要給他的哥哥每人一千法郎,其余的一起給老人時,他竟然說:“很好。其余的應當是我的。既然天主賜恩感動了你的心,若是你愿意像一個好的信徒那樣死去,你應當償清你的一切的債務。還有我為你預先墊付的養(yǎng)育費,教育費,你還沒有想到……”當牢房中只剩下于連一個人時,他痛徹心扉地對自己重復地說:“這就是父愛!”在于連的意識里,他的父親是慳吝的,他從來就沒有愛過他,親情令他絕望至極,“人絕不可相信人”。
第三,對宗教的偽善狡詐、野蠻欺騙、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的痛恨。雖然有堅定信仰的西朗神父給了于連父親般的關愛,但是其他教士的所作所為卻使于連清楚地看到,他們之所以從事神職工作,不是出于對上帝的虔誠與宗教信仰,而只是通過宗教這條途徑謀取利益,獲得上流社會的地位。當時教會和復辟政府勾結,沆瀣一氣,魚肉人民。在貝尚松神學院,要是有人膽敢說出實話和真理,只要某人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才能,他馬上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遭到眾人的謾罵、威脅、攻擊甚至暗算。當時各種教派勢力明爭暗斗,多數(shù)教士就兼任密探,干了許多卑鄙的事情,比如德·瑞那夫人給德·拉·木爾先生那封長信就是被她現(xiàn)在的聽懺悔的教士強迫寫的,可以說是宗教使德·瑞那夫人“犯了一個怎樣可怕的罪啊”。所以于連才說:“這三位一體的神啊!在我們的教士們可怕的利用之下,怎樣能使我們信從呢?”“信徒們的天主……我從來沒有愛過他;我甚至從來不愿意相信有人能真心地愛他?!惫识?,于連寧死也不向教會懺悔悔過。
第四,于連認清了那個社會的罪惡本質(zhì)。貴族資產(chǎn)階級不愿意平民青年成功,更不想看到下層平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如果有人僥幸擠進上流社會,他們一定會把他碾成齏粉拋出來。于連富有才華,有辦事能力,貴族資產(chǎn)階級只是利用他,但從來就不信任他,反而是時時處處提防著他。大貴族每當他們陶醉在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淫樂之中時,都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在每一段籬笆后面都看見有一位羅伯斯比爾和他駕來的囚車”。每當他們洋洋得意的時候,再次被送上斷頭臺的可怕念頭便偷偷地攪亂了他們的心。他們從于連身上看到的就是這個“精力充沛”的青年人,若是再有一次革命,“定會”把他們送上“斷頭臺”。于連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被迫參與骯臟“游戲”的過程中,看到處處皆是虛偽、時時都有陰謀、人人都在欺騙,他眼中的巴黎是“陰謀和偽善的中心”,他在法國“只是看到虛榮”。于連才感嘆:“除了我自己以外,誰能了解我周圍的丑惡呢?”“這個時代注定要把一切都弄混亂,我們都在朝著混沌前進。”“我們所尊敬的那些人,不過是幸運的偷兒,沒有被當場拿獲的壞蛋罷了。社會派來攻擊我的原告,就是因為一件不名譽的事而發(fā)財?shù)摹N曳噶藲⑷俗?,我是公正地被定了罪。除了殺人這件事以外,定我罪行的哇列諾,對社會說起來,比我為害百倍?!薄拔覑壅胬?!……但是真理在哪里?到處都是偽善,至少也是欺詐。甚至最有德性、最偉大的人也不例外?!庇谶B覺得自己曾經(jīng)懷抱野心,追名逐利,但他絕不愿意責備自己,因為當時他是“按照時代的精神行動”。
不幸的于連始終是一個人在和整個的社會作戰(zhàn),所以責任、戰(zhàn)斗、作戰(zhàn)之類的字眼在于連心里、頭腦里、嘴中頻頻出現(xiàn)。不管何時何地于連都不愿“作為那般貴族們侮辱恥笑的對象”,因為他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內(nèi)心的高貴”。于連之所以選擇死,恰如司湯達在小說第45章的題詞中所說:“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榮譽?!?/p>
三
金錢名利固然是于連一直想要的,但他最想得到的是榮譽、是平等、是自由。相比較而言,金錢、財物和享受等對于連來說都是次要的。于連和當時社會上那些一般渴望成功的青年人是有質(zhì)的區(qū)別的。司湯達雖然在小說中沒有明確告訴讀者于連之死的意義什么,但我們從于連從容赴死的悲劇結局,是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意義的。
于連慨然赴死是其反抗的頂點。于連在臨死前法庭審判時說出了他心里蘊藏了良久的話語,使審判長和那些貴族資產(chǎn)階級及教會人士組成的陪審官員們氣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于連對陪審官先生們說:“對于輕蔑的恐懼,使我說話。這種輕蔑,我本來以為死的時候,是可以不在乎它的。先生們,我沒有榮耀屬于你們那個階級。你們可以看見我是一個鄉(xiāng)下人,不過對于自己處境的微賤,敢作反抗的舉動罷了。……我不向你們祈求任何的恩惠,我一點也不幻想,死亡正在等待著我,而且它是公正的。我曾經(jīng)企圖刺殺最值得敬慕的一位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經(jīng)像慈母般的對待我。我的犯罪行為是殘暴的,而且是蓄謀的,因此我是應該定死罪的。但是,陪審官先生們,即使我的罪沒有這樣重大,我看見也有許多人,不會因我的年少而憐惜我,他們愿意懲罰我,借我來懲戒一般少年,——出身微賤,為貧窮所困厄,可是碰上運氣,稍受教育,而敢混跡于富貴人所謂的高等社會里的少年。先生們,這便是我的犯罪行為,將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因為事實上,我絕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nóng)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chǎn)階級的人……”這是作為平民階級的于連對腐朽封建制度和復辟王朝社會強烈的控訴和有力的反抗,更是對當時歧視、壓制和摧殘平民青年、維護貴族階級特權的法國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與控訴。其進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于連決絕地選擇死,既是司湯達對人性美的期盼,也是于連的人性復歸。曾經(jīng)善良、真誠、正直而且才智高人一等的于連,在那個黑色的社會大染缸里,徹底染透了卑鄙和虛偽的外衣。因此,于連才曾經(jīng)把占有女人作為自己進升的階梯。于連在獄中得知德·瑞那夫人并沒有被他打死,竟然熱淚盈眶,從那時起才開始懊悔他所犯的罪。于連回憶起和夫人在凡尼度假的快樂時光,后悔自己被強烈的野心帶到了幻想的地方,為了前程的幻想而沒有珍惜真正的愛。他發(fā)自肺腑地說:“若是你不到這監(jiān)牢里來看我,我到死也不會認識幸福是什么?!痹诒O(jiān)獄中見到夫人使于連嘗到了一種“嶄新的幸?!?,“這已經(jīng)不再是愛情的陶醉,而是高度的感恩”。他反省自己,“我愛過,但是我的行為是殘暴的。這方面和別的方面一樣,我為了漂亮出色的虛榮,而放棄了簡單平凡的真理”。如今,他把自己的內(nèi)心看得很明白,“真理在他眼前就像他的監(jiān)獄里的石柱一樣清楚的時候,他才想到懊悔?!薄拔以谶@監(jiān)獄里是孤獨的;但是并不是孤獨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曾有那個有力的責任的觀念。我為我自己規(guī)定的責任,無論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好比一個堅強的樹干,在風暴中我可以依靠;我動搖過,我受過顛簸。總之,我不過是一個人……但是我并沒有被風暴卷去。”正是在對夫人的悔恨、愛戀、感恩中,于連完成了對自身的反省和再認識。正是歷經(jīng)磨難,迷途知返,堅定了于連對真善美的信念,才促成他最后從容就死。死前于連拋棄了幻想,走出了假相陷阱,恢復了真實自我,從而實現(xiàn)了人性的復歸。必將啟發(fā)不同時代的讀者多方面地思考人性的豐富內(nèi)涵。
司湯達早就暗示了于連的悲劇性死亡。于連在前往德·瑞那市長家前走進維立葉爾美麗的禮拜堂,他在祈禱的小凳子上,看到一張撕破了的紙上有這樣的字,“路易·約黑爾的處決和最后的頃刻的詳情,在貝尚松處以死刑……于連暗自想到:‘他的名字的末尾恰恰跟我的相同……他的心里有了秘密的恐懼,他隨即把紙片撕成粉碎。從禮拜堂走出的時候,于連恍惚看見圣水缽旁邊有許多鮮血。其實這正是圣水,被人濺潑在地上了。因為窗子上遮著的紅色布簾映成的反光,使地上的水看起來像鮮紅的血一般”。在當時那個社會于連的死是必然的。于連作為一個叛逆的平民青年,其悲劇結局既是其性格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參考文獻:
[1] [法]司湯達.紅與黑[M].羅玉君譯.上海:上海譯文版社,1979.(文中所引該小說譯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作 者:楊■藝,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法語系在讀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語言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名作欣賞·學術版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