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宇
摘要:本文對北京地鐵站盲道進行調(diào)查研究,針對盲人的行為感知和地鐵站空間的特點,提出地鐵站盲道應該在保證連續(xù)
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融入具有導示性功能的優(yōu)化設計,方便盲人在地鐵站中順利換乘和出站。
關鍵詞:北京地鐵 盲道 優(yōu)化設計 導示性
一、盲道概述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應當按照規(guī)劃設置盲道。盲道是專門幫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設施,其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標準”。國家標準的盲道一般包含“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兩種,前者由帶有條形突起的引導磚鋪就(如圖1),引導盲人放心前行;后者由帶有圓點突起的提示磚鋪就(如圖1),提示盲人前方有障礙或注意轉(zhuǎn)彎。行進盲道紋理呈條狀突起(一般為四條),每個條形突起高出磚面約5mm,走在上面會使盲杖或腳底產(chǎn)生感覺,指示視覺殘疾者可以安全地向前行走。盲道的寬度隨人行道的寬度而定?!疤崾久さ馈笨筛嬷曈X殘疾者前方路線的空間環(huán)境將發(fā)生變化,應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提示盲道”還可告知視覺殘疾者已到達目的地,即可進入室內(nèi)或可以使用等。
國家規(guī)定應在人行天橋、人行地道、人行橫道、廣場入口、地鐵入口等處在距臺階和坡道0.25~0.40m處要設鋪提示盲道,鋪設的寬度為0.30~0.60m,鋪設的長度要大于臺階或坡道寬度的1/2,以告知視覺殘疾者前方地面將會出現(xiàn)高差變化或前方將出現(xiàn)較危險區(qū)域(比如火車站臺、地鐵站臺的邊緣等)。
地鐵站中盲道是城市盲道線路網(wǎng)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北京地鐵站為例,其室內(nèi)空間主要由地鐵站出入口空間、通道空間、站臺和站廳空間組成。通常情況下,視覺殘障者乘坐地鐵的行走路線是:通過城市盲道走進地鐵口,根據(jù)地鐵盲道的提示作用經(jīng)過站臺層和站廳層進入地鐵車廂。而自從北京修建第一條地鐵線路以來,北京地鐵站盲道的設計不斷得到優(yōu)化和改善,但目前的地鐵盲道設計主要是將城市道路盲道的做法簡單的置入地鐵站中,很少考慮到盲人在地鐵空間中的行為與心理特征和地鐵站內(nèi)部空間特點。這也使得盲人進入地鐵站后還會存在諸多不便導致地鐵站盲道利用率較低。
二、北京地鐵站盲道的設計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北京地鐵在盲道設計上,雖已滿足盲人基本的使用功能,但卻未達到最優(yōu)化設計。例如,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地鐵1號線,設有“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如圖2)。其做法是在距離黃色安全線以內(nèi)的約200mm處鋪就寬度為300mm的“提示盲道”。由于“提示盲道”突起相同,使得盲人無法識別哪個位置是車門開啟的位置。這種設計給盲人帶來了一定的困擾。
在地鐵2號線站廳層候車的位置,由長寬為300mm*300mm的盲道磚組成寬度為600mm的盲道路徑(如圖3)。這樣的寬度設計有利于盲人的識別,但是盲道距安全線較近,給盲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時這種設計也不能有效地幫助盲人確定地鐵的車門位置。
北京地鐵10號線在候車區(qū)域設置了安全門,這樣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而盲道的設計也不同于北京早期地鐵站盲道設計。在盲人候車處,將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兩類盲道進行組合應用(如圖4),這樣利用“提示盲道”磚上的“圓點”突起來提示盲人車門開啟的位置,而非車門的位置選擇了“行進盲道”,便于盲人判斷車門位置。但是盲道距離安全門較近,當盲人行走時容易碰到排隊的乘客。
北京地鐵4號線對之前的地鐵盲道進行優(yōu)化改進(如圖5),不僅運用“行進盲道”和“指示盲道”的組合形式,幫助盲人判斷車門開啟的位置,同時盲道和安全門保持一定的距離,減少了盲人行走與排隊上車乘客的碰撞幾率。
從北京早期修建1號和2號線到之后修建的10號線和4號線地鐵,其盲道的設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優(yōu)化,但是目前的地鐵盲道設計仍然衡導盲人進入地鐵站后,不能使盲人在地鐵站中順利找到換乘和出站的方向。
在乘坐地鐵的過程中要經(jīng)歷進站、安全檢查、買票、檢票、換乘、出站等一系列事件。地鐵站內(nèi)空間的水平變化和垂直變化,對于視覺障礙者來說,單純的兩種形式的盲道磚并不能達到對以上事件信息的傳達與引導。例如,視覺障礙者從北京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站臺層(如圖6),碰到一個平面成“T”字形的盲道(岔道),一邊是換乘,一邊是出站,單憑兩種盲道磚表面的突起變化,是無法判斷或預知進入后續(xù)空間所發(fā)生的事件信息的。在北京地鐵站這樣的較為特殊的空間中,交通路徑較為復雜,一些正常人在看地鐵站內(nèi)視覺導示的情況下,還會感到迷失方向。而沒有導示性的盲道會對盲人的順利通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
視覺殘疾者在人行通路上行走時,往往沒有準確的和規(guī)律性的直線空間定位條件,慢慢地行走,并且在其將未能行走的路線形成心理地圖。在北京地鐵中都是用“行進盲道”和“提示盲道”,而在地鐵換乘和出站的位置,出現(xiàn)了較多數(shù)量的平面成“T”形的岔道,缺少的對前方路線方向的提示作用。
三、問題對策和優(yōu)化設計建議
3.1考慮盲人對環(huán)境的感知
視覺殘疾者在行進與活動時,最需要的是對環(huán)境的感知和方向上的判定,通常是依靠觸覺、聽覺、嗅覺等來幫助其行動。視覺障礙者在步行時主要是靠腳掌的感覺來確定突起物的存在及其大致形狀的。地磚盲道是指視覺殘障者在步行時利用盲道磚上的突起信息來判斷正確行走位置和方向的設施。
視覺殘障者通常具有較好的記憶力,多用聽覺和觸覺來獲取準確環(huán)境信息。經(jīng)過對盲人對形態(tài)感知的調(diào)研,得知盲人可以用手觸摸的方式識別出“圓形”,“方形”,“三角形”這些簡單的幾何形狀。并對材料的軟硬及突起的機理有著較好的感知。對于地鐵站臺層候車區(qū)域的盲道設計應在考慮盲人對環(huán)境的感知原理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
3.2考慮地鐵室內(nèi)空間的特殊性
在地鐵空間中,反復無規(guī)律地轉(zhuǎn)換方向,會使視覺殘障者產(chǎn)生定位困難,影響出行。應充分注意盲道的導向性與連續(xù)性。例如針對排水溝與盲道垂直相交,造成盲道“中斷”的問題,北京地鐵10號線設想并嘗試在排水溝兩旁分別設置兩個300mm*300mm的提示盲道,并將其與“行進盲道”相連。盲人在“行進盲道”上行走時,腳底感受到“提示盲道”并通過排水溝,將排水溝口上方的金屬板的一部分換成和行進盲道表面一樣肌理長寬為300mm*300mm的金屬行進盲道(如圖7)。這種設計既能使盲人順利通行時不會產(chǎn)生不良的感覺。同時金屬盲道也同時具有了排水的功能。在地鐵站這樣的空間環(huán)境中進行盲道設計不僅應考慮到盲道“中斷”的問題,還應考慮到空間的水平變化與方向指示等問題。
3.3增添導示性盲道
對于處在換乘與出站之間,平面成“T”字形的盲道(岔道),應該考慮增添盲道的導示性功能。視覺障礙者一般用腳底感覺地面的變化時,對于盲道上的條形肌理(行進盲道)和圓點肌理(提示盲道)均有感受,可以分辨出之間的不同。盲人對于圓形,三角形等簡單的幾何圖形有比較明顯的觸覺感受和心理認知。而地鐵中的一個盲道磚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300mm和300mm,人腳的長度在約在180-250mm之間,一個盲道磚可以容納兩只腳(如圖8),這樣就可以設計出具有導示性的盲道系統(tǒng)。圓形代表換乘,三角代表出站。兩個圓形分別處在左腳和右腳的下面,導示前方換乘。當盲人腳底感受到換乘信息后,向前走一步則到達數(shù)字磚(設置橫排的凸起,通過左腳和右腳的感受,識別出地鐵線路的號碼或出站口的號碼。規(guī)定在圓形(代表換乘)前面的數(shù)字磚代表地鐵線路的號碼,換算方法是:左腳上一個橫條突起代表數(shù)字5,右腳上一個橫條突起代表數(shù)字1,然后將兩個數(shù)字相加得到地鐵線路的號碼。其優(yōu)化設計(如圖9),是左腳(粉色表示)兩個突起代表10,右腳(藍色表示)三個突起代表3。將左右腳感知的數(shù)值相加得13,出代表是換乘13號線。而帶有三角凸起的導示磚前面的數(shù)字磚(如圖8)帶表出站口的字母。換算方法是:左腳沒有肌理,右腳感受到一個橫條凸起為A口,右腳(藍色表示)感受到兩個橫條凸起為B口,右腳感受到一個橫條凸起為C口,右腳(粉色表示)感受到一個橫條凸起為D口。對于導示磚、數(shù)字磚與兩種傳統(tǒng)盲道磚的組合(如圖11),將平面呈“T”字形的盲道賦予導示性,盲人向左轉(zhuǎn)是換乘4號線地鐵,向右轉(zhuǎn)是B口出站。
四、總結
地鐵站盲道不但應符合國家標準,并且其優(yōu)化改進設計應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盲道設計應該更具有人性化要求。地鐵站地面盲道應該在保證連續(xù)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增添導示性功能?,F(xiàn)階段對盲道優(yōu)化設計構想也還處在初級研究的階段,需要的根據(jù)空間特點以及人的行為心理習慣進行深度探索。本文謹希望為我們今后的相關研究和設計實踐提供一定的啟發(fā)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