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松石鏤空龍紋金帶扣
漢代,長9.2厘米,寬7厘米,壽縣博物館藏。
壽縣壽春鎮(zhèn)計劃生育服務站工地出土。
金帶扣正面略呈長方形,一端稍大呈圓弧形;正面主飾一條高浮雕的螭龍,周圍襯飾七條小螭龍。金扣是先用成形的金片按主題紋飾構圖要求鑿鏨成鏤空狀,再經模壓捶揲程序制成凹凸起伏的浮雕主龍和七小龍的雛形,并在其表面采用細如發(fā)絲的金線焊接出龍的眼、嘴、須、爪及云紋等細微輪廓,然后再根據龍體不同部位起伏跌宕的需要,在龍身上累滿大小不等的金珠及松石鑲嵌飾物,在一周的邊緣處,用金絲絞擰成繩紋再焊接成菱形紋帶,其間嵌飾以松石。
帶扣的紋飾采用鏤空、隱與現、虛與實高浮雕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現了螭龍若隱若現,穿云駕霧,仿佛遨游于天地間,給人以靈動神秘而又飄逸灑脫的藝術感染力,其制作工藝繁縟而又精美,是漢代金器中的珍品。
鏤空累絲鱖魚金掛墜
漢代,長8厘米,寬1.4厘米。
壽縣壽春鎮(zhèn)計劃生育服務站工地出土,壽縣博物館藏。
掛墜為一鏤空的鱖魚,系一塊金片經鑿刻、捏制成魚形后,再采用細金絲和金珠焊接魚的嘴、眼、鰓、鱗、尾和鰭等細部。雖為小物件,但器物玲瓏剔透,又是黃金制品,不失華麗豪侈之氣。
“奉車都尉”龜鈕銀印
三國,長2.4厘米,寬2.4厘米,高2.6厘米。
壽縣板橋鎮(zhèn)史家大樹出土,壽縣博物館藏。
印為方形,上置龜鈕,龜首昂起,四足呈爬行狀,龜鱗、背紋雕刻精細。印面陰刻小篆“奉車都尉”四字,字跡工整,章法嚴謹,深淺均勻得當。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又載:“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顏師古注:“《漢舊儀》云:銀印背龜鈕”。可見該印章的主人是掌管皇帝輿車的侍官。三國曹魏因襲漢制,其印的形制是按漢代官品級別的嚴格制度要求制作的,為研究三國時期曹魏的官職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
“重佛舍利”牡丹紋捶揲金棺
宋代,長10厘米,寬7.7厘米,高7.6厘米,重91.25克。
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出土,壽縣博物館藏。
金棺外形酷似現代棺狀,一端大,一端小。系用五塊金片,先將部分紋飾模壓成浮雕狀,再經鏨刻、捶揲,然后用金絲穿扣而成。棺蓋頂隆起,兩側蓋沿口緊緊扣合在棺口外沿,其上飾浮雕纏枝牡丹紋;棺前端飾雙扇假門,門釘凸起,排列有序并附銜雙門環(huán),門上額及兩側裝飾有如意形牙板和牡丹紋,門底金片下折呈棺臺狀;兩側棺身鏨刻牡丹紋;棺內底部鏨刻“重佛舍利”四字。金棺是為供奉盛放五色“舍利”而制作,屬佛教遺物。據地宮內的石刻壁記所載,舍利得白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當我佛誕靈之日,乃致齋于己舍,爰遇二僧,齋罷而留五色舍利數箱,榮瞻若露之光”。而金棺由當時安豐縣來遠鎮(zhèn)劉守忠并妻戴氏等“同施金棺”,于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下葬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