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子
世間是否真有令人黯然神傷的巧合之事?
春光四月,忽忽小半月,正在花了沉靜的心思,寫我情有獨鐘、卻為太多人所不熟知的女藝術家謝景蘭,突然地,趙無極離世的消息驚魂傳來,寫謝景蘭的筆尖,就這樣定格在半空,無法再落到紙上去。
為什么寫一個藝術家,卻為聽聞另一個藝術家的逝世而停筆?
皆因這正在寫著的、與這剛剛逝去的,在大半個世紀以前,是一對真愛、原創(chuàng)的情侶。
他們曾經(jīng)你儂我儂,寫其中一個,就要說到另一個。說另一個,就要提到這一個。情不自禁中,寫她說他,如彈奏二弦琴,二弦輕撥,才出好曲子。如今一弦忽斷,文思也嘎然而
止了。
但其實,謝景蘭不在世,亦近二十年了;她曾愛趙無極那樣深,卻也在遭遇更刻骨的愛情之后,選擇離開趙無極,不枉己心,燦然活在更相宜的情愛里。只是這一個幸福,是單單屬于謝景蘭的,而對趙無極,是永遠失愛的傷痛。
已是傷痛,為何卻仍要“輕攏慢捻抹復挑”地彈這首二弦琴,說這永失的我愛?
只因,謝景蘭不是尋常女子,不僅僅是隱身在趙無極背后的妻。她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家,其次才是他的繆斯、他的魂,是他藝術上的知己與精神上的莫逆,失一人如失天下,痛才那么難以忍受。
然而,正是這樣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從側面看見了趙無極的品質,他原是個深情意長的好男兒。
在藝術上,趙無極亦是世界聞名的好男兒。在人們黯然為他送行之時,我且輕輕放下寫到一半的謝景蘭,先去向先生,作一個沉默而鄭重的告別。
上世紀的20、30年代,倡導藝術革新精神的林風眠從法國留學回來,創(chuàng)建杭州藝術??茖W校后,收了許多活潑可愛、睜大眼睛想接受新生事物的好學生。眾多的聰明弟子里,就有14歲的懵懂少年趙無極(Zao Wou-Ki,1921-2013)。
年少稚氣的趙無極,那時不似我們現(xiàn)今的可憐孩子,每天只能埋頭趕作業(yè)。畫畫之余,他有許多的時間頑劣調皮,翻窗逃課、考試亂交水墨作業(yè)這樣的事都發(fā)生過,令老師頭疼到想開除他。
這么聽起來,好似趙無極功課不好似的,那自然不是。須知他的老師林風眠做學生時也是一匹活蹦亂跳的千里馬,是給伯樂蔡元培發(fā)現(xiàn)后鼎力賞識,才“縱容”出來一個另開門風的藝術先驅。
如今學生里出現(xiàn)了趙無極,天生對西畫更感興趣而對傳統(tǒng)水墨懶洋洋,一布置畫水墨他就想亂畫。林風眠眼熟這樣的種子,心中不免多出一分呵護,出面替他小心作了求情與辯解,才將他繼續(xù)留在學校里了。
趙無極在學校里這么天不怕地不怕,固然是因坐不住的少年性致,卻更是因為他的家庭有著極其活泛的家風,對他很放養(yǎng)之故。
趙無極身后的家庭,他的天命,比起老師林風眠,真是非常的優(yōu)越而富貴。他是出生在北京一個皇室后裔家族的麒麟兒,又是書香世家的子弟,從小就聽父親與家里人給他講一幅畫如何好或如何不好,這使他覺得,他是可以將一幅畫畫得很好的。
他要做一個偉大畫家的抱負,是他的家庭最初給予他的觀念,而不是讀了美術學校、受到啟發(fā)后才立下的宏志。
但趙無極決定要當畫家之時,父親與母親之間頗不能達成共識。父親是銀行家,母親特別希望這七個孩子中的長子可以繼承父業(yè),也成為一個銀行家。
望族家庭的后代,女孩兒一般生來只為嬌養(yǎng)疼愛,好似方君璧、關紫蘭那樣;而龍子,尤其是長子,一般都繼承家業(yè)、做實業(yè),散落在商業(yè)或其它領域。
不過藝術家是天生的,趙無極在日常生活里的種種跡象都充分表明,他的色彩感覺明顯優(yōu)于他的算術才能,這樣一個熱衷看顏色而不喜歡數(shù)字的孩子,支持他去學美術應該是更可靠更愉悅的事情。
方向既定,趙無極便早早入讀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以及另一個同樣留學歸國的好老師吳大羽,學油畫去了。此時的趙無極雖年齡尚幼,可卻是奔著他的理想主義去的。
理想主義很可愛,而天性卻又難管束。初初讀書,趙無極收斂不了頑劣的少年心性,時不時要惹老師生生氣。直到林風眠為他的小小叛逆擔保,把他從國畫系老師潘天壽那里解救下來,他才覺得學畫也需要認真,不然理想主義完不成,這才乖乖坐下來,安心習畫六年,素描、油畫、水墨樣樣照學,同時全面閱讀繪畫理論,思考理論里的學說與修養(yǎng)。
趙無極1935年讀書,1937年中日戰(zhàn)爭即告爆發(fā)。所以讀書后的第三個學年,他跟著學校一起撤離至內地,在諸省之間輾轉遷徙,與老師同學們一邊避難一邊修美術課。直至1941年學校在重慶穩(wěn)定下來,師生們才總算可以喘口氣了,而此時趙無極已屆畢業(yè),馬上被林風眠聘為了學校的助教。
同年,他在重慶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次年則與自己的老師林風眠、吳大羽、丁衍庸及關良等,一起舉辦了一個聯(lián)展。
在這些展覽上展出的作品,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風格,與中國上千年來的傳統(tǒng)繪畫幾無關系,大家熱烈地討論著西方的塞尚、馬蒂斯以及畢加索的抽象語言風格與色彩構成,小小的現(xiàn)代派群體,儼然已經(jīng)形成,與當時上海與西南群體的現(xiàn)代派畫家們,遙相呼應。
在這最初展出的作品里,趙無極的繪畫雖然邁出的是稚嫩與試探的腳步,不過卻已看到,他的筆法,是他想象出來的色彩與線條,一點老祖宗的影子都沒有。
他排斥自己的水墨傳統(tǒng)么?未必是那樣激烈的態(tài)度。不過上千年的東西看得太習慣了,探求一種全新的語言,或嘗試加些新東西進來,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最迫切,也是最深切的渴望。
1948年,趙無極在做了六年的教師工作后,赴巴黎準備繼續(xù)深造,更直觀地去見識真正的西方現(xiàn)代藝術。
能欲成此次行程的是他的父親,不僅在學費上給予充分支持,提供了三千美金的巨額保障,且在出行方面疏通了十分關鍵的關系。須知那時的出國考試,是非常嚴格的。
此次出國,趙無極并非單獨前往,伴在他身邊的,是他已結婚數(shù)年并一直深愛著的大家閨秀謝景蘭,他如花似玉的妻子,他叫她“蘭蘭”。
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短期的出國留學,不僅老師林風眠在等著他回來,連趙無極的父親也認為,他們不過就出去兩年的時間,便將有些事情只作了臨時性的安排,比如將趙無極與蘭蘭五歲的獨子,留在了身邊,好全力支持家里的這兩個有為青年,去西方的藝術世界暢游。
但是誰曾想,緊隨而來的1949年成了一個難于跨越的溝壑。此后的中國,始終行進在一條不可理喻、殘酷荒誕的道路上,有才智與有財富的人家,幾乎在一夜之間失去從前的珍貴生活與尊嚴。見多識廣的趙父趙母,深知一切難保,便不停地告誡趙無極不要回來、不要回來。
夫妻二人再想家,隔岸也懂得在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等著他們的將是什么,也就只好按捺住思鄉(xiāng)的心,暫不作回來的打算。
這一打算,就是二十四年,以及,一生。
禍兮?福兮?
禍福為什么總是這樣緊緊相依?因為不能回來,趙無極錯過了再見父親最后一面的機會,待他二十四年之后的1972年能回國探親時,當年這位親自陪兒子去杭州考美術學校、又將他送離出國碼頭的開明父親,已逝去近四年了,他只見到了母親。
而當初在他出國留學后還為他的回來預留了一個教授職位的林風眠,竟然被關押在監(jiān)獄里,無緣得見一面。還是在數(shù)年之后的再次回國探親,他才見到從監(jiān)獄里出來的白發(fā)蒼蒼的老師。而林風眠最終得以釋放,全因趙無極這個已入法籍的“外賓”數(shù)次努力的結果。
這真是一次令人心碎的會面,趙無極對恩師長跪不起,沒有任何語言可以表達他的滿腔悲傷,只有流下的淚水訴說他的牽掛、心痛與感恩。
他難過的還有,作為父親,在唯一的兒子整個的人生成長時期,他都無福參與與看到。等到他能把孩子接到巴黎一起生活時,當初這個眼巴巴望著父母離家的可愛小男孩,已經(jīng)是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
但回過頭來看,趙無極又恰好是在最關鍵的一個時間點上,與國內的政治高壓環(huán)境作了徹底的告別。這個告別,原非他的本意,但這對成全他的藝術,成就他的事業(yè),確實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如果當初他真如林風眠期待的那樣按時回國,他的命運,想來絕不會比林風眠,或其他任何一位不謳歌、不贊頌的非御用畫家好到哪里去。
而1948年的料峭初春,當荷包滿滿、意氣風發(fā)的趙無極手攜愛妻蘭蘭,坐著輪船奔向心中的藝術圣地巴黎時,斷不曾想到命運會如此辜負他,又成全他。
遠赴法國之前,趙無極六年的校園生活,幾乎都是在聆聽老師們討論西方藝術中度過的。杭州藝專在林風眠領導下的那種開放與寬容的氛圍,常被師生們自諧為“法國藝術學院的分?!薄6渎犃四敲炊?,眼睛見了那么多,作為林風眠與吳大羽的嫡傳弟子,又被訓練了那么多年,執(zhí)教的六個春夏秋冬,也全然在探討現(xiàn)代藝術的種種可能性,可以說,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實踐上,去法國時的趙無極,已具備了向西方現(xiàn)代藝術無條件暢開胸懷的膽量與自覺能力。他同時亦明白,他真正的繪畫之路,不過才剛剛開始。
在歷時一個多月的辛苦旅途,由輪船換了火車,腳一沾巴黎的地面后,兩個年輕人便直奔盧浮宮,去與無數(shù)耳熟能詳?shù)酿^藏藝術珍寶,打了平生的第一個照面。
那時他們絕不會想到,他們以后的余生,將就此浸泡在巴黎這個藝術之都里。盡管這對羽翼炫彩的美好鴛鴦,在結婚十五年后分了手。
偏好畢加索、馬蒂斯、莫迪里阿尼、到塞尚風格的趙無極,在巴黎可說是如魚得水。一丁點兒不用為錢發(fā)愁,沒有當時大多數(shù)出國留學生苦惱的根本問題,趙無極一心親近藝術的腳步邁得快捷而準確,他的理解力與接納力都很驚人,到巴黎的次年就在克茲畫廊舉辦了自己的首次個展,此時他的畫雖然還處在較為具象的階段,但其抽象畫風已開始顯山顯水。
他往來的、見識的以及樓道里隨時碰面的,全是匯攏到巴黎來的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畢加索熟識他,賈科梅蒂是他的鄰居,米羅是他的好朋友。這些藝術家在結構、空間與色彩上的獨特想象力,都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開啟著他思維的天窗。
他的朋友也不盡然全是藝術家。畫廊經(jīng)紀人、詩人、美術館館長都是他家里的座上客,與他同樣杰出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尤其是他往來了幾十年的知交。
在這里,我們也看到趙無極在出世的繪畫能力與入世的人際關系能力上,有一種穩(wěn)定的平衡。如果說他在世界范圍內有那樣大的成就,除了他在藝術上的天賦外,他的這種平衡能力對他也大有助益。
他不是關起門來畫畫的畫家,不孤芳自賞。他很溫和,也很謙虛,有東方儒家的克制人格,很知道自己的分量,晚年都還在說自己不算很好的藝術家,許多藝術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他這樣說的時候,并不是認為自己真的不好,他只是知道,與“無限”比較起來,他永遠是“有限”的。
倒是他的鄰居畢加索,是那樣一個超級的攫取狂人,太有創(chuàng)造力,跟周圍所有的藝術家都較著勁兒,尤其跟馬蒂斯較勁兒,不許任何一個藝術家超過他。除了對云淡風輕的達達主義領袖杜尚有所畏懼與害怕,在畢加索的眼里,別人都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物。盡管趙無極對畢加索一直敬仰有加,但這更多是肯定畢加索在藝術上的出色創(chuàng)造力。在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構造上,趙無極還是一個中國文人雅士的構造,不想學其他任何人。當然,從他個人的角度,也并不認為畢加索不謙虛:畢加索對他,至少是非常和氣的。
藝術之路走得順暢,對性情平和、吸納力強且一天到晚在畫布前專心冥想與揮灑的趙無極,似乎是指日可待的。盡管中途,他的畫筆在前后兩次遭遇的情感變故上有所顫抖,但他最終還是迅速地收拾好心情,重新執(zhí)穩(wěn)了畫筆。
第一次讓趙無極傷痛的情感變化,是他極其深愛的蘭蘭,在到法國后的第九個年頭,被更愛她的法國藝術家打動,離開了他。無論趙無極怎樣勸留,蘭蘭最終還是選擇了更忠實于自己的情感,去了她愛的身旁。
孤零零留在原地的趙無極,本來有第二次幸福的婚姻,那是一個很美麗、我見猶憐的單純女子美琴,是他去香港度假時認識的。對美極度敏感的趙無極,在看到美琴的第一眼便愛上了她,無權衡、無計較地照單收下了美琴是一個單親媽媽的事實,也收下了她生來多病的身體和多愁的性情。
他們在一起有十四年的幸福生活。這個幸福的含義,更多指美琴的感受,與她對趙無極的一顆愛戴心、感恩心。
她本是香港演藝界的一個藝人,最知人情冷暖與炎涼。她生得夠美,卻沒有夠硬的心腸,在情感上數(shù)度受傷。遇上了至情至性的趙無極,把她帶離香港,前去巴黎安了家,她才得到了一生中最踏實的一段日子。
60、70年代的趙無極,于他生命的盛年,在藝術上已經(jīng)漸入佳境,其繪畫由早期的具象風格與五十年代的抽象風格,逐漸走向更無依、無憑、無任何符號的自由筆觸與色彩,已然有大氣象,又有良好的處世姿態(tài),名氣已隨繪畫上的融會貫通而日盛,人們越來越多地知道了他的名字,迷戀上他的作品。
在自我的藝術探索上,他遠未滿足,卻是愉悅的;但面對美琴時,他是揪心的。他全心呵護她,從未對她有過一絲的頤指氣使,卻無法改變她潛在的精神疾病的本質。而美琴,在趙無極的薰陶與帶動下已在盡力生活,甚至有做一個雕塑家的打算,并為之進行過多年的努力。
但命運沒有賜予更多福氣給這個一心向上、一心感恩的美麗女人。邁過不惑之年的門檻后,年輕的美琴吃下了安眠藥,向這個世界作了決絕的告別,了結了她無法控制的疾病的折磨,也結束了對趙無極的一腔愛意。
有近一年的時間,趙無極無法畫畫。有好些年的時間,他一直沒能從美琴的影子里抽離出來。一如許多年以來,他始終沒能從心里真正放下蘭蘭一樣。
不過再孤單的人生旅程,也仍然要朝前挪步。經(jīng)受再重的打擊,自己也不能半途而廢。
此時,他摯愛的藝術,將為他的生命,注入一股最強盛的活力,給出一種最值得的理由。
年過半百的趙無極,在他的“七妹”美琴離去后,他的情情愛愛的心情,就此從沸騰歸于平淡。在他第三次與一位崇拜他的法國姑娘弗朗索瓦——此姑娘后來成為巴黎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館長——結婚后,他過起了真正的日子,而將更多的精力與心思,投入到了與藝術繆斯的對話中去。
從他滿滿當當?shù)乃囆g年表,從他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無數(shù)展覽,既能看出他藝術風格的發(fā)展軌跡,也能看到他對此的投入程度,那是十分極致而忘我的。
他的這種忘我,最終都有著豐厚的回報。太多世界級的藝術機構與博物館,認可、推介并收藏他的作品。法國政府也最終接納他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這個殊榮,之前也只有他的同學朱德群獲得過。
在向世界推出趙無極的眾多藝術機構中,法國頂級的私人畫廊法蘭西畫廊可謂勞苦功高。這家素以眼光挑剔而聞名的畫廊,只要是他們看中的藝術家,總不惜花巨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長期不懈的推介。近80年來,法蘭西畫廊只推出過二十八位藝術家,趙無極是其中唯一的一位亞洲人。
在這里,特別想提一下法蘭西畫廊在藝術操作上的人性之處。在趙無極的七妹逝世的第二年,法蘭西畫廊專門為這對伉儷舉辦了一個畫展,展品一半是美琴的雕塑,一半是趙無極的水墨畫,以此來表達對美琴的懷念與欣賞,對趙無極的安撫。
這樣的畫廊,怎不得人心,怎不得到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最好作品?!
趙無極是長壽的老人,也是幸運的老人。在中國國內的階級斗爭幾乎摧毀了所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奪去了他們大好的生命時光時,趙無極有近50年的時間,拿來與藝術進行持久的對視與對話。
他后半生的大多日子,沒有什么特定的假日或休息日,每天吃過飯、喝過咖啡,上午9點準時穿上他的工作服,就到畫室畫畫去了,一直畫到晚上6點歇息。
每年,他創(chuàng)作作品的數(shù)量大約在十二幅左右,絕無可能再多了。
就創(chuàng)作本身來說,畫了一輩子畫的趙無極誠實地認為,無論一個畫家站在什么樣的高度,畫每一幅新作品,都幾乎意味著是站在一個新的困難面前。每當他“克服”了這個困難,繪出一種新氣象時,那便是他獲得巨大快樂的幸福時刻。
趙無極的畫風,是從具象到抽象、再從抽象發(fā)展到毫無思維限定的那樣一個自由的過程,如人走入廣袤的宇宙那般。這是一個漫長的自我發(fā)現(xiàn)與自我融合的過程,時間的長度不夠,他做不到;生命的厚度不夠,他也做不到。但即使生命再長、再豐厚,他永遠都是站在某個有限的層面上,在試圖著去描繪出一個無限的畫面來,讓畫有氣韻,有情感,有感覺,有躍動,以及,呈現(xiàn)色彩精妙絕倫的質感。
這樣的感受與認識,是在林風眠的思想體系上去建立起來的覺悟與視野,他只是走得比他的老師更遠、更深入。比起他的老師,他真是太過地幸運了。
不過,對一直深陷于寫實主義的中國畫家來說,這一切都可能存在著理解上的巨大困難,因為,人們是處在完全不同的語境里,在進行著迥然相異的思考。
于我個人,我不僅深愛他繪畫上所表達出來的那種微妙難言的情感,為他畫面上的精妙色彩而折服,且十分擁戴他的誠實品格,他思考的那個高度。
只有試圖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思考上突圍的人,才會知道,趙無極是一個多么誠實的一個智者,有著怎樣的高度。
但想用有限的語言去表達那種無限的氣象與追求,或通過一個具體的比喻去描繪那種精神,幾乎算是一件徒勞的事情。
夜燈下寫音容猶生的趙無極先生,只為給他送行,對他表達一腔的敬意,以及,說出我看到并理解到的、那極其有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