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荀子》引《書》辨析

2013-04-29 07:23:50崔冠華柯亞莉
關鍵詞:尚書荀子

崔冠華 柯亞莉

關鍵詞:荀子;儒家經(jīng)典;《尚書》;先秦引用學

摘要:近現(xiàn)代以來的《尚書》研究者在分析《荀子》引《書》時存在不同的看法。荀子引《書》共22次,引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引用《書》中文句,共17次,其中重復引用者兩次;二是化用《書》中文句,共5次?!盾髯印芬稌飞婕啊稌菲秶鷱V,集中引用《周書》內(nèi)容,引議結合,往往斷章取義。辨析荀子引《書》問題有助于我們探究《書》學在先秦的流傳、荀子與《書》學的傳授關系以及先秦引用學等一系列問題。

中圖分類號:B222.6; I206.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3)06-0074-05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對儒家典籍的傳授有重要的貢獻。漢劉向《孫卿書書錄》說:“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薄?〕實際上,荀子不僅擅習《詩》、《禮》、《易》、《春秋》,而且深諳于《書》,《荀子》三十二篇中存在大量引《書》、論《書》的情況即為明證。而辨析《荀子》引《書》問題正是考論《荀子》習《書》、論《書》和傳《書》的基礎。

近現(xiàn)代以來的《尚書》研究者在論述《尚書》學史時,往往都會分析《荀子》引《書》的情況。由于《尚書》有今古文之分,所以學者在《荀子》引《書》的次數(shù)等問題上存在不同的看法。陳夢家《尚書通論》通計《荀子》引《書》共十五條〔2〕,并將之分為三類:一是引“《書》曰”類,共十一條;二是引“篇名”類,共三條;三是引《書》稱《傳》類,一條。而《天論》篇引“《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陳氏沒有統(tǒng)計,此條與《修身》篇引《書》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屬于重復引《書》例。

蔣善國《尚書綜述》認為《荀子》引《書》共計十四條〔3〕?!陡粐菲啊犊嫡a》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和《君道》篇引“《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二條,蔣氏沒有統(tǒng)計在內(nèi)。后一條現(xiàn)存于古文《尚書·胤征》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認為:“‘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此出《荀子·君道》篇所引‘《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是整乃見于《荀子》也?!薄?〕并在“《書》曰”下注明“《韓詩外傳》作‘周制曰”,以此證明此兩句并非是《尚書》的內(nèi)容。蔣氏可能出于對今古文的不同認識而有意沒有將其統(tǒng)計在內(nèi)。

劉起《尚書學史》對《荀子》引《書》進行了詳盡的分析〔5〕,他將《荀子》引《書》分為三種情況,共約22例:(1)《荀子》引今文《尚書》16例;(2)《荀子》引“《書序》百篇”篇名;(3)《荀子》引先秦文集中沒有篇名的逸《書》4例。劉氏統(tǒng)計的《荀子》引《書》例不僅包括《荀子》直接引《書》中的文句,還包括《荀子》與《書》相關或相近的內(nèi)容。

前人分析《荀子》引《書》的立足點是考辨《尚書》學史,因而更注重《荀子》直接引《書》的內(nèi)容,而對《荀子》與《書》相關聯(lián)的信息分析極少。本文試就《荀子》引《書》情況作進一步辨析,以便深入探究荀子與先秦《書》學的關系。

一、《荀子》引《書》的次數(shù)與方式

今本《荀子》共三十二篇,據(jù)學者研究,其中一些篇章并非荀子所作,在此我們暫不考慮《荀子》某些篇章的偽作問題?!稌酚薪窆盼闹?,在此我們亦撇開今古文《尚書》的畛域,以今傳本《尚書》為依據(jù)來分析《荀子》引《書》的情況?!盾髯印芬稌返姆绞街饕兄苯右煤突脙煞N:

(一)直接引用《書》中文句

這種情形共17條,引用方式又可分為四種:

1.以“《書》曰”的形式引《書》篇內(nèi)容,共12次。即:

(1)《修身》:“《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币囊娪凇吨軙ず榉丁菲?/p>

(2)《王制》:“《書》曰:‘維齊非齊。”引文見于《周書·呂刑》篇。

(3)《富國》:“《書》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若有疾?!币囊娪凇吨軙た嫡a》篇。

(4)《君道》:“《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懌。”引文見于《周書·康誥》篇。

(5)《君道》:“《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币囊娪凇断臅へ氛鳌菲?。

(6)《臣道》:“《書》曰:‘從命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币囊娪凇渡袝ひ劣枴菲?。

(7)《致士》:“《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惟曰未有順事。”引文見于《周書·康誥》篇。

(8)《天論》:“《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币囊娪凇吨軙ず榉丁菲?。

(9)《正論》:“《書》曰:‘克明明德?!币脑凇队輹虻洹分凶鳌翱嗣骺〉隆?。

(10)《正論》:“《書》曰:‘刑罰世輕世重?!币囊娪凇吨軙涡獭菲?。

(11)《君子》:“《書》曰:‘凡人自得罪?!币囊娪凇吨軙た嫡a》篇。

(12)《宥坐》:“《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予維曰未有順事?!币囊娪凇吨軙た嫡a》篇。

其中,《修身》與《天論》篇所引《書》句相同,屬于重復引《書》。而《致士》與《宥坐》篇引《書》句略有不同,但均出《康誥》篇,可能是荀子引用的版本不同所致,也屬于重復引《書》。

2.直舉《書》篇名引其內(nèi)容,共3例,即:

(1)《富國》:“《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p>

(2)《議兵》:“《泰誓》曰:‘獨夫紂?!?/p>

(3)《堯問》:“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已若者亡?!敝刑l,唐楊倞注:“中蘬與仲虺同,湯相也。”此句現(xiàn)見于古文《尚書·仲虺之誥》中。

3.以“《傳》曰”形式引《書》中內(nèi)容,此種情況僅有一例,即《君子》篇:“《傳》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睏顐娮ⅲ骸啊渡袝じπ獭分o?!薄陡π獭芳唇癖尽渡袝涡獭菲?。

4.既不標明是“《書》曰”或《書》中某篇曰,也不標明是“《傳》曰”,但其語句實乃《書》之內(nèi)容。如《大略》:“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此句實出自《大禹謨》“帝曰:俾予從欲以治”,楊倞注:“《虞書》舜美皋陶之辭,言皋陶明五刑,故舜得從欲而治。引之以喻禮能成圣,亦猶舜賴皋陶也?!遍惾翳车榷鄶?shù)學者認為《大禹謨》等今傳古文《尚書》25篇為東晉梅賾所偽造,因而學者均未將此條統(tǒng)計在《荀子》引《書》中。

(二)化用《書》中語句

荀子熟稔《書》學,諸篇章中多有化用《書》中語句者:

(1)《臣道》“若養(yǎng)赤子”?!犊嫡a》有“若保赤子”,“養(yǎng)”與“保”意近,劉起釪認為此句是將《康誥》“若保赤子”句稍變而來。

(2)《成相》“明德慎罰”?!犊嫡a》與《多方》均有“明德慎罰”,劉起釪認為此句乃是襲自《書》語。

(3)《王制》“元惡不待教而誅”。此句所言的“元惡”實化用《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而來。

(4)《君子》“以族論罪,以世舉賢”?!短┦纳稀酚小白锶艘宰?,官人以世”,兩者之間明顯存在密切聯(lián)系。

(5)《王制》“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曰:‘何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曰:‘何獨后我也?”而《仲虺之誥》記載湯“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后予?”《王制》此段內(nèi)容明顯襲自《仲虺之誥》,只不過荀子將此事系于周公,未免失當。

綜上所述,荀子引《書》次數(shù)共為22次,引用方式主要有二種:第一是直接引用《書》中文句,共17次,其中重復引用者兩次;第二是化用《書》中文句,共5次。

二、《荀子》引《書》的特點

以上我們對《荀子》引《書》的方式和次數(shù)進行了詳細分析,從中可以看出《荀子》引《書》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荀子》引《書》數(shù)量較多,涉及范圍廣

如上所述,《荀子》引《書》共22次,次數(shù)較為頻繁?!盾髯印饭踩婕耙稌返钠掠小缎奚怼?、《王制》、《富國》、《君道》、《臣道》、《致士》、《天論》、《正論》、《議兵》、《君子》、《成相》、《大略》、《宥坐》和《堯問》等十四篇,幾近《荀子》篇章的半數(shù)。而涉及的相關《書》篇則有《堯典》、《大禹謨》、《胤征》、《仲虺之誥》、《伊訓》、《泰誓》、《洪范》、《康誥》和《呂刑》等九篇,既有今文《尚書》的內(nèi)容,又有古文《尚書》的內(nèi)容。

(二)《荀子》引《書》比較集中

《荀子》直接引《書》17次,其中今文《尚書》的《堯典》1次、《洪范》3次、《康誥》7次、《呂刑》3次,古文《尚書》的《大禹謨》1次、《胤征》1次、《伊訓》1次、《仲虺之誥》1次、《泰誓》1次;《荀子》化用《書》中語句共5次,其中今文《尚書》的《康誥》3次,古文《尚書》的《仲虺之誥》1次,《泰誓》1次。可見,荀子征引今文《尚書》的次數(shù)遠遠高于古文《尚書》。又,《尚書》有《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而《荀子》引《周書》的次數(shù)遠遠高于他書,這是由荀子法后王的思想造成的。

(三)《荀子》引《書》大多證論結合

作為儒家傳世經(jīng)典之一,《尚書》不僅是記載上古政事之書,而且蘊含了儒家所主張的微言大義,成為儒家思想的淵源以及衡量事理的標準?!盾髯印芬稌吩诶^承春秋時代以來逐漸定型的“此之謂也”的固定方式時,進一步將引證與議論結合起來。

荀子在引《書》時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先引后議,二是先議后引。先引后議是先引《書》篇章內(nèi)容,然后闡述《書》之大義以申明事理,即引《書》論事,如:

《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贝搜跃又芤怨x勝私欲也。(《修身》)

《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順事?!毖韵冉桃?。(《致士》)

《書》曰:“克明明德。”《詩》曰:“明明在下。”故先王明之,豈特玄之耳哉!(《正論》)

可見,《荀子》引《書》之后的議論往往是對《書》原句意的引申與發(fā)揮,與《書》原句的本義無甚相關。

而先議后引則是在議論的基礎上引《書》為證,即引《書》證事,這種方式一般通過“此之謂也”句式來完成。如:

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王制》)

而或以無禮節(jié)用之,則必有貪利糾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此無它故焉,不知節(jié)用裕民也。《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贝酥^也。(《富國》)

三德者誠乎上,則下應之如景向,雖欲無明達,得乎哉!《書》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贝酥^也。(《富國》)

《荀子》直接引《書》17次,其中僅“此之謂也”式的引用就有10次之多,可見荀子已將《書》視為儒家的經(jīng)典,論證時把《書》中內(nèi)容作為強有力的論據(jù)。

(四)《荀子》引《書》往往斷章取義

《書》在特定的語境下有其自身特有的意義。隨著《書》學儒家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其內(nèi)容便成為儒家思想的載體,蘊含了儒家的微言大義?!盾髯印芬稌返哪康恼菍ⅰ稌纷鳛楹饬渴吕淼臉藴?,因而闡釋《書》學時往往隨意發(fā)揮,這就造成對《書》的理解脫離原意,甚至是斷章取義。如《修身》引“《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此句引自《洪范》,本意是箕子勸諫周武王不要私心偏好、為非作歹,要遵循王者治國之道。荀子引用時將“作好”與“作惡”看做是人之私欲,“王道”則是“公義”,由此衍生出“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荀子》引《書》之后的議論實際是對《書》原句意的改造,與《書》的本義無甚相關。這種對《書》的斷章取義的理解與作為論說的儒家所強調(diào)的禮義教化、政治倫理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也正是在這種教化、倫理化的闡釋過程中,《書》學逐漸喪失獨立的記載“政事”之《書》的史學功能,而被賦予了儒家的微言大義。

三、《荀子》引《書》的研究價值

研究《荀子》引《書》問題,在經(jīng)學、文獻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概而言之,其研究價值體現(xiàn)在三方面。

(一)從《書》學方面看,《荀子》引《書》對我們了解先秦《書》學的原貌和先秦《書》學的傳流,以及考辨古文《尚書》的真?zhèn)尉哂兄匾膬r值

在儒家原始經(jīng)典的傳授中,《書》的命運最為多舛,秦始皇焚書坑儒,致使先秦《書》傳幾盡焚毀。漢代之《書》啟于伏生壁藏,但伏生所藏壁《書》僅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而“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装矅撸鬃雍笠?,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6〕,此即為古文《尚書》,流傳到東漢時期逐漸亡佚。東晉梅賾獻《尚書》五十八篇,號稱是西漢孔安國所傳,其中有三十三篇與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的內(nèi)容相同,但在篇數(shù)的分合上存在差異,其余二十五篇不見于晉以前的史傳記載,因而引起后世學者的質(zhì)疑。

《荀子》一書中既引有今文《尚書》的內(nèi)容,又引有古文《尚書》的內(nèi)容。《荀子》所引的今文《書》的文句與今傳本今文《尚書》基本一致,從中可見今傳本今文《尚書》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基本定型。而《荀子》所引逸《書》的文句與今傳古文《尚書》文句有著顯著差別,但文意基本相同,這為后世考量古文《尚書》的真?zhèn)翁峁┝丝尚诺牟牧稀?/p>

另外,通過《荀子》引《書》,我們還可以了解先秦《書》的名稱。對于《書》在何時始稱為《尚書》,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依據(jù)傳統(tǒng)文獻認為《尚書》之名最早見于《史記》,如《史記》中《五帝本紀》、《儒林傳》、《大宛列傳》等均稱《尚書》。那么《尚書》之名何人始稱之?《尚書大序》說:“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jīng),口以傳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薄?〕西漢劉歆《七略》說:“《尚書》,直言也,歐陽氏先名之。”東漢鄭玄《書贊》說:“孔子乃尊而命之,曰《尚書》?!碧瓶追f達在《尚書正義》中批駁鄭玄之說,認為鄭玄是“溺于書緯之說”,“以‘書是本名,‘尚是伏生所加,故諸引《書》直云‘《書》曰”〔8〕。而當代有些學者根據(jù)馬王堆帛書《要》篇中對《尚書》既稱《書》,又稱《尚書》的記載,以為“就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文獻而言,《尚書》之稱始于孔子。保守一點,它也不會晚于戰(zhàn)國。說它起于西漢,是完全錯誤的”〔9〕。實際上,《尚書》之稱,《要》篇中僅此一條,屬于孤證,不能排除是漢人抄書時以當時流行的《尚書》之稱取代了先秦的《書》名。通過《荀子》以及先秦諸子引《書》的大量實例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尚書》一律稱《書》,《尚書》之名稱沒有出現(xiàn),孔子時就有《尚書》之名的說法缺乏有力證據(jù),孔穎達的觀點較為合理。

(二)從荀學方面來看,《荀子》引《書》是我們研究荀子傳經(jīng)等問題的基礎

《書》在先秦的傳授譜系沒有系統(tǒng)的記載。漢劉向《孫卿書書錄》以及應劭《風俗通義·窮通》均言“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10〕,而沒有提及荀子與《書》的關系。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荀子》存在大量引《書》的情況,荀子對《書》相當熟悉,在先秦《書》學的傳授上應當起著重要作用。正如余英時所言:“在先秦儒學史上,儒家經(jīng)典為孔子所手定,而其傳授之功,見于文獻可考者,則前歸子夏,后歸荀子,他們二人在傳授儒家經(jīng)典方面皆有卓越的表現(xiàn)?!薄?1〕雖然學者在荀子的師承問題上認識不同,無論傳自子夏之儒①,還是傳自子弓之儒②,均與孔子之經(jīng)學一脈相承??梢哉f戰(zhàn)國時期《書》學賴荀子而傳。特別是秦火之后,《書》學仍能在齊地重新得以流傳,荀子之功實不可沒。

關于漢代《書》學的流傳,蔣善國認為:“我們雖不能遽以此斷定伏生治《書》受過荀子的傳授,可是伏生既然是齊國人,而荀子在齊國做了三次祭酒,自難免有些淵源。如果這個推測不錯,那么荀子不但與《書》的編纂有關,并且與《書》的傳授也有影響?!薄?〕總之,研究《荀子》引《書》問題,是探討荀子在先秦《書》學傳授史上是否起重要作用的基礎。

(三)從引用學方面來看,荀子引《書》是研究先秦引《書》的重要例證

先秦時期的典籍中,儒家經(jīng)典被引用頻率較高的是《詩》和《書》?!蹲髠鳌芬对姟芬殉蔀閷W界研究的重點之一,而先秦典籍如《左傳》、《孟子》、《墨子》、《論語》等引《書》的問題有些論著雖有所提及,但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

實際上,從引用的角度而言,荀子引《書》相對于孔孟而言,形成了自己顯著的特點:一是荀子引《書》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多為先引后議或先議后引,句式基本為“此之謂也”;二是荀子引《書》突破了孔孟側(cè)重引《書》中史事的界限,注重《書》中所蘊含的義理,拓寬了《書》學的引用空間;三是荀子引《書》多論證結合,在論證過程中,脫離了《書》的本意,加深了對《書》的闡釋力度,并賦予其新的哲理意義,從而拓展了《書》學的闡釋空間??傊?,我們可以將荀子引《書》與先秦其他典籍引《詩》、引《書》進行比較,從中探尋先秦引用學的規(guī)律。

注釋:①

章學誠《文史通義·經(jīng)解上》認為:“荀、莊皆出子夏門人?!?/p>

②朱彝尊《經(jīng)義考》云:“將荀卿之學實出于子弓之門人”。

參考文獻:〔1〕

張舜徽.文獻學論著輯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13.

〔2〕陳夢家.尚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5:30-32.

〔3〕蔣善國.尚書綜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16.

〔4〕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2.

〔5〕劉起.尚書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9:14-19.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7:1706.

〔7〕黃懷信.尚書注訓〔M〕.濟南:齊魯書社,2002:3.

〔8〕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4.

〔9〕廖名春.《尚書》始稱新證〔J〕.文獻,1996,(4):155.

〔10〕應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322.

〔11〕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變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4.

(責任編輯:武麗霞)

猜你喜歡
尚書荀子
節(jié)錄《尚書·君奭》小楷
草堂(2022年7期)2022-10-22 02:00:20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荀子天人觀研究述論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和諧
尚書·禹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鐵嘴尚書”的口疾
喀什市| 萍乡市| 长岛县| 虎林市| 平罗县| 习水县| 乌兰浩特市| 长子县| 阳春市| 旬邑县| 博湖县| 呼和浩特市| 新龙县| 泸定县| 阳春市| 平南县| 大埔县| 无棣县| 句容市| 绥滨县| 历史| 祁连县| 伊宁县| 庆城县| 新津县| 绥化市| 维西| 颍上县| 永平县| 日照市| 竹北市| 古蔺县| 萝北县| 巴东县| 若羌县| 晋中市| 嵊州市| 靖宇县| 四平市| 哈密市|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