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瑋 周莉英 朱夢迪
摘要:冠帽是物質生產(chǎn)的產(chǎn)物,在特定情況下作為一種文化習俗的載體,具有象征性符號意義。對“成年禮”“婚禮”“喪葬禮”三個特定時期的“過度儀式”中的冠帽所傳達出的精神文化內涵進行探析。
關鍵詞:冠帽;符號語義;過度儀式
1.引 言
德國學者阿諾德范蓋內普在人類學理論中提出的概念“過渡儀式”,它指人從一種社會角色地位通過生物性事件進入另一種社會角色和地位,因此他總結出出生、成年、婚嫁及喪葬等儀式,研究其符號意義。而在人被整合到社會這個儀式過程中冠帽作為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成為“過渡儀式”中最重要的載體和角色轉換最直接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
在這每種“過度儀式”中獨有的服飾套件里,冠帽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物質需求,而是極其重要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禮儀習俗,出于禮儀的需要,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倫理常規(guī)。
2.“過度儀式”中具有符號屬性的冠帽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有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要求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習俗,在人際禮儀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國“禮”占主流的人文體系。
2.1成人禮
服飾中的帽子在古代作為頭衣,通稱為“冠”,在上古服飾文明里,就是古人表達身份地位或象征禮儀的裝束,冠與今天的帽子有一定的差別,冠更多的作用是束發(fā)與裝飾。在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中,漢族孩童十二歲要“總角”,二十歲左右舉行鄭重的冠禮儀式,這一行為活動中最重要的物質表達形式就是“冠”,在古時冠小只能戴住發(fā)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兩側插入固定,所以成人禮也可稱“冠禮”“笄禮,”廣義的冠禮包括了與戴冠相關的禮儀和笄禮,貴族的成人禮要“淄布冠”,致“冠辭”,經(jīng)過成人禮的稱為“冠士”“冠子”“冠者”,而沒身份的庶人則裹巾稱之為“幘”。
成人禮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更是一個社會過程,經(jīng)過冠禮,有了一種新的身份的認定,被當做成人來行使社會權利,履行社會義務,冠禮是成人之資,未行冠禮“不可制人也”,《禮記﹒冠義日》曰“冠者,禮之始者”,冠禮成了獲得社會身份認同的符號,是成人的象征。傳播學認為信息表現(xiàn)為符號,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質載體,冠禮中的“冠”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象征符號,冠從一個物質形式,一個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到后來的成人儀式,再到它在以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精神內涵,人們通過這個符號來認同和獲得作為成人該擁有的人生權利和義務,“冠”成為了成人的象征符號。
2.2婚禮
2.21鳳冠
鳳凰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多種祥瑞動物的集合體,是一種瑞鳥,是吉祥、高貴的象征。以鳳凰作為裝飾是權力的象征,在漢代以前,形成以鳳簪、鳳冠為主的鳳凰裝飾風格,宋代以后,才正式將鳳冠納入禮服,但鳳冠一直是權利的象征,有“非賜不能服”的嚴格等級要求,是只有高貴的皇后與妃嬪在隨皇上祭祀或朝會時的裝束,皇后在接受冊封或者重要性活動的時候也戴鳳冠,皇后與不同等級的妃嬪在鳳冠的形制上也有嚴格的區(qū)分,普通命婦所戴的鳳冠只能用花簪、珠翠裝飾,不能用鳳凰。但鳳冠依然逐漸在民間的婚禮習俗中占主導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一些達官貴人或富賈商人為了顯耀自己的地位和
財富,也會為自己的妻子和母親置辦各種各樣的鳳冠,慢慢得到了默許;其二是在中國古傳統(tǒng)禮儀中,在祭祀、婚姻、喪葬等大禮中可攝勝,不屬于僭越的行為,于是慢慢的演變中,漸入民間,直到南方資本主義的萌芽,鳳冠逐漸在民間大行其道,成為女子婚禮服飾中最重要的象征性的裝束,是最華貴最喜慶的盛裝。
2.22蓋頭
盛世的唐朝物質豐富,國家強大,與外族交往密切,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其中服飾文化也在保持自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的服飾,不斷推陳出新,冪籬便是起源于西域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唐代是婦女出行時遮蔽臉容的首服,冪籬的帽群長可障身,后漸短稱帷帽,帷帽的四周也漸漸的考究的用珠翠裝飾,華麗無比。到了宋代,冪籬的遺跡便是“蓋頭”的出現(xiàn),在形制上,比冪籬小,可直接蓋在頭上,也可將其系于冠上,遮顏擋風,在婚禮上也以此蒙面,多由新郎挑開蓋頭,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到近代。各地習俗不同揭蓋頭者也稍有差異,蓋頭的叫法也有多種,幪巾、障面、羞巾、面紅、紅冪、戴頭帕、蒙頭紅字等,形制、顏色、裝飾手法也各不相同,有麒麟送子、鴛鴦戲水、龍鳳牡丹、彩蕙等的裝飾。
鳳冠與蓋頭在婚禮中具有角色象征性意義,是以前身份的結束,新身份的到來,打開新娘全面的社會生活符號的象征,除了物質功能,它的文化意義賦予了其不朽的生命力,功能使用符號演變成一種功能性識別符號,受到遵行。
2.3喪葬禮
中國素來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中國古代,禮是一種社會思想,禮是決定人倫關系,制定仁義道德的規(guī)范。在為親者去世而改變服飾來表達某種禁忌和悼念的的文化中也形成了一套嚴謹?shù)?、系統(tǒng)的喪禮制度,這是在中國出于“禮”的宗法制度里產(chǎn)生的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其中喪服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親親”“長長”“貴貴”的觀念,來表示宗族親疏的血緣關系以及社會政治等級。周代服飾制度里,吉禮應穿15升以上的(升是指紡織品經(jīng)線的密度)細紡織品所制的吉服,喪禮只能穿15升以下的粗紡織品所制的兇服。在五服制度里,冠所用的粗紡織品因血緣的親疏而有所差異,“五服斬衰三年冠六升、齊衰三年冠七升、齊衰三月冠八升、大功九月冠十升、小功五月冠十升、緦麻三月冠同十五升抽其半”,這里,服飾作為一種物質載體,經(jīng)過符號的轉化,可以將自己與已故之人的親疏的信息通過冠帽的形式表達出來,將主觀的情感需求與客觀的服裝符號表現(xiàn)出來,也有自我約束和禁忌的作用,通過服裝來實現(xiàn)互動的關系。
除此之外,清代俗稱“小帽子”的便帽有“結子”,一般用紅色絲線所制,有喪的時候則用黑色或者白色;民族學中排灣人,卑南人婦女用挑織的頭巾蓋頭作為喪服,也有徑約20公分的喪笠等。這些冠帽都是禮儀性的精神指向,是親疏遠近象征性符號的表達,受到人們的遵行,通過視覺經(jīng)驗和視覺聯(lián)想表達出這一符號所負載的信息。
3.結語
在重大的人生禮儀中,冠帽作為服飾文化的一部分,使用功能減弱,表征功能不斷增強,通過冠帽這一符號負載了與外界相交流的精神內容信息。(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微 古代漢族女性服飾文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學,2003.
[2]丁鼎 試論中國古代喪服制度的行成和確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
[3]黃能馥 李當岐 臧迎春 孫琦 中外服裝史[M]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