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良
當(dāng)你看見有些男孩子不是打打鬧鬧,就是亂跑亂跳,甚至還惹是生非的時候,請你先別罵他們,更別將這類“搗蛋”視為另類。
在我看來,關(guān)于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你無論有多么強的責(zé)任心,還是有多么美好的愿望;無論是采用細心呵護的方法,還是采取嚴(yán)加管制的措施,都得從他們的本性和特質(zhì)上去做深入分析再開始行動。也只有徹底悟透他們?yōu)楹文敲聪矚g搗蛋時,你才會知道怎么做才是科學(xué)的。否則,很可能會出現(xiàn)“怕什么,偏來什么;想管好,偏管不好”的局面。
換句話說,懂孩子的深度不同,看孩子的角度就不同,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也會截然不同。
一
我認為,在面對調(diào)皮的孩子時,我們常覺得提心吊膽或操碎了心,那是責(zé)任心強的表現(xiàn),是值得贊美的。但若是我們見了瞎鬧騰的男孩子就覺得很鬧心、很討厭,甚至還覺得他們簡直就是“混蛋”、“災(zāi)星”,那很可能是我們看孩子的角度出現(xiàn)了偏差。
因此,我建議大家不妨先把男孩的本性悟透徹,再來思考這類孩子的教育問題。
或許有很多老師會說:“哪個老師會不知道?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好動、淘氣?!?/p>
是的,這是常識,老師們都知道,可問題也偏偏就出在這里。據(jù)我觀察,在我們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換個角度講,凡是對“男孩本性”沒悟透徹的老師,往往會將男生的一些特點看作缺點。假如你不相信的話,且聽我舉幾個例子。
二
其一:為何男孩普遍比女孩好動、頑皮、不安分?比如,他們普遍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如打架斗毆、爬墻、沖校門等)、“破壞性”(如將洗浴間的水龍頭折斷、往雪白的墻壁踢上幾腳等),這是特點還是缺點?
美國著名的男孩教育專家杜布森博士說:“男性身上的睪丸素、血清素和扁桃體等三種生物激素,決定了男性的氣質(zhì)與女性生來不同。睪丸素是男孩好動、好與人爭強、敢冒險,渴望成為最強壯、最勇敢、最堅強男子漢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睪丸素是女性的15倍?!?/p>
再聽聽教育專家孫云曉老師的說法。他說:“攻擊性是我們的生理本能,潛藏在每一個男孩體內(nèi)。在一個崇尚積極進取精神的社會里,攻擊性不是貶義詞,而應(yīng)該是中性詞……”意思是說,如果攻擊性指向一些不為社會認同的目標(biāo),如傷害別人、破壞公物等,它就是消極的;如果攻擊性指向一些有意義的目標(biāo),如改善外部環(huán)境、克服困難等,那么它就是積極的。
孫云曉還說:“男孩與女孩之間存在諸多不同,這些不同大多是男孩的特點,而不是缺點,我們要學(xué)會把男孩的‘不同轉(zhuǎn)化為男孩的‘資產(chǎn)。這是拯救男孩的重要原則……”
三
老師們,男孩淘氣、愛搗蛋是荷爾蒙惹的禍。這點我們都知道,可你知道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睪丸素是女性的15倍這個特點嗎?
“15倍呀,可以轉(zhuǎn)化成‘資產(chǎn)的呀!”如果校長、老師都知道的話,那如何理解很多學(xué)校連課間活動時間,也不允許孩子們跑跑跳跳或大聲喧嘩呢?又如何理解有些學(xué)校甚至連一日三餐也要做出“禁止發(fā)出聲音”的規(guī)定呢?
很顯然,如下三種解釋是合乎邏輯的。第一種解釋是,我們對男兒本性知之不深;第二種解釋是,我們雖然知道也認同,但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第三種解釋是,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患了“因噎廢食”這個毛病,只要他們在鬧騰,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考慮如何扼殺他們的“搗蛋因子”。
那試想,上課時,我們不允許學(xué)生亂動彈,甚至頭晃一下就要去指責(zé);在課間活動時,又不讓他們喊幾聲;就連就餐時,也要禁止出聲,那他們怎么憋得住呢?他不趁你沒看見,就往墻上踢幾腳,或是把那無處使的勁使在那水龍頭或消防窗上,又怎會甘心呢?
再進一步去想,有“攻擊性”傾向的男孩子,的確常常會惹是生非,但有幾個孩子是故意為之呢?譬如,有一面雪白的墻壁,課間短短幾分鐘就出現(xiàn)了密密麻麻的腳印,那很可能就是有個男孩說:“我能踢一米多高!”緊接著,就有其他人不服氣,要與那男孩一比高低……說白了,是他們那爭強好勝的“搗蛋因子”在作怪。
老師們,當(dāng)我們懂得這些道理后,是不是就不會懼怕他們瞎鬧騰了?是否就會認為“這樣的男孩才像男孩”了?是不是就會在如何教會他們駕馭自己的攻擊性上大做文章,而不是竭力去消滅男孩的攻擊性了呢?
四
其二:為何在課堂上不是吵鬧就是睡覺的學(xué)生中,男孩總是多于女孩,甚至于要多得多?
據(jù)我在一些中職學(xué)校做問卷調(diào)查時得知,認為這一問題出在“中職生大多本就是厭學(xué)者”的老師,占39%;認為問題出在“玩心重的男孩,心思沒放在學(xué)習(xí)上”的老師,占47%;認為“授課方式有問題”的老師占7%。后來讓大家談?wù)剷r,我卻發(fā)現(xiàn),說來說去,無非是兩個“當(dāng)然”:一個“當(dāng)然”是,厭學(xué)的男孩子精力無處消耗,而你又不讓他吵鬧,他當(dāng)然就只能睡覺;另一個“當(dāng)然”是,玩心重的男孩,玩起來往往就會忘乎所以,當(dāng)然也就無心學(xué)習(xí)。
有趣吧,聽起來,這兩個“當(dāng)然”,是多么有哲理啊。可問題是,就算這些老師分析得都不錯,但是不是依然只將視線盯在男孩子的表象上了呢?換言之,是否依然沒有“由表及里”地去探究男孩的本性,即我在前文中講過的“是什么”的問題呢?我的回答也同樣是那兩個字“當(dāng)然”。
來聽聽性別教育專家邁克爾·古里安給出的答案吧,他說:“男孩的大腦與女孩大腦相比,更多地依賴動作,更多地依賴空間機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圖表、圖像和運動物體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單調(diào)的語言刺激。如果教師在講課時說得太多,那么與女性大腦相比,男性大腦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瞌睡和坐立不安?!?/p>
老師們,當(dāng)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后,是否就明白了為何中職學(xué)校這類男孩特別多的根源了呢?難道不正是因為他們是一群“像男孩”的男孩,才被他們以前的老師“說得太多”,而“說”成了學(xué)業(yè)上的落伍者嗎?至少與“說得太多” 有關(guān)系吧?那他們目前這種“非吵鬧即睡覺”的現(xiàn)象,是不是同樣也因為是我們“說得太多”,而令他們的大腦厭煩、分心、瞌睡了呢?
如果你我能認識到這些,是否就會反思我們自己做錯什么了?
也許有很多人會說:“你說得不無道理,但知易行難呀!”我承認,想要讓這類孩子在上課時不吵鬧、不睡覺,或是少吵鬧、少趴著,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的看法是:不容易不等于沒辦法,看準(zhǔn)了、悟透了,就一定有辦法。至于究竟怎么做才好,在后面關(guān)于厭學(xué)方面的文章中,我會詳談。
五
其三:現(xiàn)實中,有些老師常說某某男孩有“多動癥”,并動輒建議家長把孩子帶回去求醫(yī)。那你的根椐是什么?會不會把男孩子的“多動”現(xiàn)象與“多動癥”混為一談了呢?你有把握將這個區(qū)別說清楚嗎?如果你說不清楚,人家是否可以懷疑你是故意找個理由將學(xué)生推到校門外去呢?
兩年前,我看到過一本書,在我看來這是一本難得的男孩教育真經(jīng),書名叫《拯救男孩》。在這本書中,著作者對這一問題的闡述,可以說“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文是這么說的:“多動癥表現(xiàn)有三大特征: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情緒沖動,其中,注意力渙散是其核心特質(zhì)。我們一定要記住:不能根據(jù)‘多動一個特征就判斷一個孩子患有多動癥。比如一個男孩雖然活潑好動,上課經(jīng)常違反紀(jì)律,但他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可以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力,這就不是多動癥,他只不過是對課堂學(xué)習(xí)沒興趣……”
以此推理,假如你就是那個只要看到男孩“好動”,就以為他患了“多動癥”的老師,那是不是因為你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得還不夠,而犯下了自以為是的錯誤?
六
最后再補充一點:
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把男兒當(dāng)作家族的“種子”來看待的,因而在這個“獨苗”家庭漸多的時代,也就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護種子”、“催種子”現(xiàn)象。
比如,為了不讓這些“獨苗”磕著、碰著、傷著,家長們恨不得做個金鐘罩,將孩子罩起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恨不得將孩子塞進書包里。如此一來,本可以自然地野一把的男孩子,原本有時間去野一把的男孩子,究竟還剩多少呢?這么做的后果又會怎樣呢?恕我直言,“男孩弱化”現(xiàn)象,恐怕遲早要成為國難。
因此,如果從這一角度看,我們身邊還有這么多具有男兒特質(zhì)的男生,豈非幸事?如果我們能不討厭他,而是對他們的特點、特質(zhì)進行深度研究,并將他們這些看似令人鬧心的缺點,往正確的方向引導(dǎo),豈不是教育的幸事?
(責(zé)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