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功的歌曲譯配,要求譯詞既能準確傳遞原詞的意義、神韻、風格,又能諧韻合樂,這幾乎將譯詞與配樂的關系定性為矛與盾的關系。這一矛盾的解決有賴于譯配策略的指導。歌曲的基本譯配策略包括:音譯、諧音賦義、嵌套、繹譯、轉譯、歸化直譯、歸化意譯和代償功能等。歌曲譯配的難度在于既要使譯詞保留原詞的文學性,又要兼顧其音樂性,選擇恰當譯配策略實現(xiàn)“譯”與“樂”的“雙劍合璧”,才是歌曲譯配的理想之途。
關鍵詞:歌曲譯配;策略;合樂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3)060010405
早在2007年,胡鳳華教授在其《“歌曲譯配”與“歌曲翻譯”辨》一文中已為“歌曲翻譯”一詞正名為“歌曲譯配”[1]。他認為,歌曲翻譯應該包括譯詞與配曲兩方面。筆者與其觀點不謀而合。國內(nèi)歌曲譯配實踐研究不在少數(shù),這點從不斷引進的大量外文歌曲得到佐證。但許多譯配實踐大多憑借其經(jīng)驗而成,考察其譯配質(zhì)量則是良莠不齊,雜而無序,究其原因,還是缺乏科學的策略指導。筆者的拙作“歌曲譯配策略研究:樂詞與樂句的調(diào)整”[2]一文,曾從樂詞、樂句語言結構的調(diào)整角度對歌曲譯配的方法做了一些粗淺論述,本文則主要討論能入樂的翻譯策略,以下仍稱其為譯配策略。
一、歌曲譯配相較于文學翻譯的特殊性及譯配原則
歌曲譯配屬于跨翻譯學及音樂學、文學等多重學科的音樂文學翻譯領域,它與單純的文學翻譯不同,其特殊性體現(xiàn)在除“譯詞”外還多了“配曲”這一工序。這不但要求翻譯傳遞原詞的文學內(nèi)容,還要保存原歌曲的音樂內(nèi)容(旋律、風格、節(jié)奏等)。我們知道,音樂內(nèi)容是不可變的,原曲的曲式結構制約著譯語的句式結構,原曲的音樂節(jié)奏限制了譯詞的氣口頓歇, 原曲的旋律走向左右著譯詞的聲調(diào)韻律。因此,歌曲譯配是先有樂再有詞,是以樂來支配字的“倚聲填詞”工作,需要“削足適履”,而不是“量體裁衣”,履是原曲,足是譯文。這是在音樂自身結構已完全形成的基礎上,將譯語按照音樂的特點加以契合,它從客觀上對譯者提出了某種音樂化的要求,即所譯之詞必須符合現(xiàn)有音樂音調(diào)、結構和表現(xiàn)情緒的要求,由此形成了從客觀到主觀、又從主觀再到客觀之間的契合關系??梢哉f,歌曲譯配是一個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圖1)。
圖1所示的歌曲譯配過程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充分說明了譯配工作的難度,但這并不代表歌曲譯配不可行。相反,中英文歌曲之間存在的共性決定了譯配的可行性。中英文歌曲在語言結構、音樂和文學層面存在趨同性。首先,中英文歌詞的語言構成方式存在共性。英文歌詞中對稱樂句類似于中國的對仗聯(lián)偶與格律詩,英文歌詞中的長短句的形式類似于中國的古體詩和詞。其次,從音樂層面看,中英文歌詞樂句都必須押韻,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契合樂曲的節(jié)拍、音樂走向和旋律風格等。再次,從文學層面看,兩者均能表達豐富的情感、富于想象、頻繁使用修辭技巧等。所有這些共通性,可以讓英文歌曲轉化為中文歌曲時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奈達對“功能對等”所下的定義為“最切近的自然對等”[3-4],是指選擇在意義上最貼近于原文、措辭上自然流暢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這樣的翻譯并不局限于兩種語言文字上的對應,而是強調(diào)譯文的整體效果和兩種信息的動態(tài)等值, 即“功能上”的對等。歌曲譯配整體效果的再現(xiàn),就是使譯文達到與原文最接近的演唱和欣賞效果,讓譯語歌曲演唱者和聽者感受類似于原語歌曲演唱者和聽者的感受。
圖1 歌曲譯配過程圖示
歌曲譯配要遵循哪些原則?首先,盡管有音樂這個“緊箍咒”,然而歌詞意義的傳遞卻是最基本的,歌曲譯詞必須達意,否則就成了作詞而不是譯詞;第二,歌曲本身富于文學美,譯者除準確傳遞原文的信息之外,還應考慮到其文學美學效果的再現(xiàn),因此譯詞必須傳神;第三,歌曲是一種以“即時性”為特點的聽覺藝術,其音樂停留的短暫性與瞬間性決定了能留給聽眾思索回味的余地甚少,且由于其審美主體(歌曲受眾)的文化層次、欣賞品位、理解能力不盡相同,譯語用詞應力求簡易明快,聲調(diào)鏗鏘上口,避免佶屈聱牙,在語式的安排上則宜選用為譯語受眾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句子結構,避免繁復冗長;第四,歌詞本身押韻,富于節(jié)奏、聲調(diào)韻律美,那么譯詞也應同時具備這些特點且由于歌曲所具有的音樂特異性,譯語所用句式應服從于音樂結構,譯語應契合原曲及風格,要能唱能聽。譯出的歌詞如不能唱、聽不懂,歌曲譯配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范曉峰曾說過:“作為能入樂的歌詞,一方面,它要盡量避免使用生澀怪僻的字句與深奧難懂的詞語;另一方面,要接受聲樂作品表演時間的制約,它與可讀的書面語言有著明顯區(qū)別?!盵5]
二、譯配策略分析
歌曲譯配中譯與配的關系要求譯詞策略必須與配曲緊密結合,使譯作可懂、可唱、可欣賞,方能產(chǎn)生與原作最切近、最自然的譯作,重現(xiàn)原作的美學效果。譯詞配曲如同將兩柄劍合二為一,結合二者之優(yōu)點才能使譯配工作趨之完美。以下分別討論幾種能夠使譯詞入樂的譯配策略。
(一)音譯(Transliteration)
音譯法是根據(jù)發(fā)音將源語詞匯譯成目的語詞匯的翻譯方法, 在歌曲譯配中常用于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或某些擬聲詞、襯詞等。譯配專有名詞時宜選用人們耳熟能詳、約定俗成的名字,這種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保留原詞的音韻之美,使中文字數(shù)與原詞音節(jié)數(shù)相等,音、形、意均契合于原歌曲,且能體現(xiàn)歌曲的異國情調(diào)或特色,易于為受眾接受,也能很好地避免誤解
。
(二)諧音賦義(Homophonic and meaning-supplying Translation)
歌曲譯配中為了使譯詞切唱切聽,常采取諧音賦義法,此種譯配策略是指譯配者選取或增加在發(fā)音上與原詞接近的譯詞使之契樂并且符合原文風格情趣的一種譯配方法,是一種設法賦義于音的“靈活對等”,其側重點并不在于字面意義的傳遞,而在于與原曲音樂和風格的吻合,強調(diào)功能上的對等。例如,美國民謠歌曲Jambalaya 原意是什錦菜、大雜燴等,但原歌曲并不是要歌唱這種食品,而是要傳達一種富于節(jié)奏感的音樂效果和一派活潑熱鬧的場景,在此種情形下如刻意忠實于原文語意的傳遞照字面翻譯則反而有損原作神韻。著名歌曲譯配家薛范套用我國北方土語形式將其譯成“真不賴呀”, 通俗易懂,字數(shù)與原詞音節(jié)數(shù)相等,節(jié)奏鏗鏘有力,很符合原文歌詞中俚語的風格,生動活潑,堪稱絕配。另外,有時為了提高譯詞的可唱性,增加音樂文學表現(xiàn)力,譯者往往增加諧音功能詞。
這是影片Ghost (《人鬼情未了》)主題曲中的一個經(jīng)典樂句[7]。從譯詞可知,譯者利用“time”的發(fā)音在譯詞中增加了“嘆”字,time為開口元音,外語詞發(fā)音以元音居多,是因為元音飽滿明亮,傳遞意義清楚準確。譯詞中的“嘆”字也是利用這個原理。正如孫慧雙所言:“外文演唱,主要是唱元音,中文演唱,也主要是演唱元音,元音唱好了,音樂才好聽,意思才清楚”[8]。另外,這是一首2/2拍的曲子,其強弱規(guī)律是第一拍強第二拍弱,time剛好位于首拍上,因此也需要在譯詞中運用能唱強拍的詞。因此本例增加“嘆”這個功能詞,首先就解決了唱的問題。從傳遞意義上看,也將原文要表達的故事主人公失去愛侶、渴望重逢的孤寂以及不得不面對此生再也不能相見的殘酷現(xiàn)實所表現(xiàn)出的無奈、絕望等復雜心境演繹得淋漓盡致,可謂一石二鳥。
(三)嵌套(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歌曲譯配中的嵌套法是指直接采用形、意都與原文對應的語言來翻譯原詞,譯語與原語在字面(語言結構形式)上一一對應,當然與音樂音符也呈一一對應關系,在意義的傳遞上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形式與內(nèi)容的完全對等。奈達在其《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提到運用“功能對等”原則時,首先建議:“如果字面對應能達到所指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的功能對等,則無需改變形式?!盵9]由于漢語和英語語言文化中存在許多對等的信息和概念,只要譯作不違背語言規(guī)則、不會導致目的語接受者的誤解,嵌套譯法往往能很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馬會娟也曾指出,“切近的,形式對應的翻譯能達到‘功能對等的目的”[10]。在所有類型的翻譯中,嵌套(形式對應)法通常是首選的。它同樣適用于歌曲的譯配,只要譯詞不違背原曲的節(jié)奏和音樂走向即可。例如歌曲My Hometown的部分譯配:
[11]中譯詞行文簡潔,忠實地傳遞了原歌詞所要表達的信息,與原詞字字對應。與此同時,譯詞字數(shù)與原詞音節(jié)數(shù)、原曲音符數(shù)完全對應,且譯詞仿照原詞采取一韻到底的形式, 押詩歌、歌曲用韻規(guī)則中的“十六唐[ang]”(1)韻。符合漢語的起韻、押韻規(guī)則,容易被中國受眾接受,在音、形、意上均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四)繹譯(Adaptation)
繹譯,即采取演繹方式的譯配方法,是指為了適應音樂的需要而用譯入語對原歌詞進行有違其形、意的創(chuàng)造性改寫。此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易于利用譯語語言優(yōu)勢來跨越譯配中的種種障礙,使譯文自然流暢。奈達指出:“無論何類歌詞,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歌詞必須完全自然。不自然的歌詞勢必就像蹩腳的用詞或不自然的語法那樣會破壞歌曲的藝術魅力。”[12]例如,
[6]中的形式和意義都發(fā)生了改變,譯者并未根據(jù)原文譯成“明天我愛你兩倍”,原因有二:其一,本句的前一句和后一句都是“l(fā)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它們同時也是歌曲的曲名,可見這是歌曲的中心句,其意是“無法表達心中的愛”。將其譯成“心中深情難表白”甚為貼切,且接下來一句“I miss you every single day”更顯示出主人公想愛卻又不敢愛的備受煎熬的心情。因此,從意義的傳遞上看這樣的創(chuàng)作譯法反而達到了一種“不忠而忠、不等而等”的效果。其二,樂句最后一個詞“折磨”的磨字與接下來的開口元音“哦(oh)”連接緊密,自然入樂。
(五)轉譯(Convertion)
轉譯是指依照譯語習慣,對原文從視角、虛實和形象等方面進行轉換的譯配方法。轉譯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譯文的文學效果,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配上原歌曲的形和樂。如美國歌曲When I Grow Too Old to Dream《任憑歲月催人老》的部分譯配:
此例[6]原詞中的“gay”本意是“愉快的,鮮明的”等意思,被轉譯成“意氣風發(fā)”讓人聯(lián)想到風華正茂的人生黃金時期,“going our way”為寫實,漢語則虛譯成“崢嶸歲月”,在氣勢上則比原詞更勝一籌,好似在證明經(jīng)歷風吹雨打、歲月蹉跎后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而后一句“燦似錦,美如畫,青春年華”則將籠統(tǒng)抽象的原文又變成了具體寫實,一派青春時期的美好景象躍然紙上,令人憧憬。再從形式及合樂上看,譯配者頻繁使用四字格、三字格恰好與原文的頓歇位置一致(原文停頓的位置在gay, way, beautiful, young后),且一個字對應一個音符,句末押一麻[a] (1)韻,很好地契合了原曲,讀起來上口,唱起來順口,起到了音樂、文學雙美效果。
(六)歸化直譯(Domesticating Combined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奈達曾指出:“在正確傳達信息的前提下,可以適當?shù)夭捎谩畾w化性手段使譯者文具有可讀性,以利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求得“譯文文本的讀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方式那樣來理解和欣賞譯文文本”[9]。這種翻譯思想在歌曲譯配中具體體現(xiàn)為歌曲受眾能輕松聽懂、演唱譯文歌曲。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語言的翻譯都帶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而這種民族文化又深深扎根于其固有的歷史、傳統(tǒng)、習俗之中。因此,在確定譯配時,譯配者應考慮到漢語語言特點及中國的固有傳統(tǒng),采取適當歸化,才能為大眾所接受,也更容易漢文化。
歌曲譯配中的歸化直譯是指譯詞在形式上完全按照中文習慣進行轉換,在內(nèi)容上采取直譯的方法。如美國歌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金發(fā)銀絲永相愛》:
每一樂句為七個音節(jié),分別對應七個音符,譯詞則采用七言詩形式譯配,原詞韻式為aabb,韻腳分別為[ould]和[ei],譯詞則采用一韻到底的形式,押九開[ai](1)韻。薛范曾說過:“對于外文的語音和音韻的損失,我們可以通過漢語詩詞的語音和音韻來加以補償?!盵13]譯詞中的“愛人”、“銀絲”、“老邁”、“斑白”以及四字格“兩鬃如霜”、“時光流逝”等均是明顯帶有漢文化色彩的詞,語言形式完全歸化,且整個樂段的意義傳遞完全忠實于原文,成功地實現(xiàn)了音、形、意的轉換,符合中國受眾的心理及審美期待。
(七) 歸化意譯(Domesticating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由于中、英兩種文字分屬不同的語系,語素之間存在不對等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且由于歌曲譯配的諸多限制因素,當采用歸化直譯法不能奏效時,可嘗試歸化意譯法。歸化意譯是指譯詞在語言結構形式上采用歸化手段,如采用中國人易接受的格律、韻式等,而在譯詞內(nèi)容上采用意譯的手段,這種方法的采用主要是為了使譯詞入樂押韻,意義的傳遞方式較嵌套法和歸直結合法寬泛、靈活。如:
譯文[14]第一樂句中的四字成語(脈脈含情)、頂針的修辭手法(情情),樂段押十三寒[ian](1)韻,均屬形式上的歸化;從內(nèi)容上看,如將其直譯成“溫柔愛我,愛得甜,永不讓我走”,不但顯得意義平淡,毫無韻味,且不入韻,歸化與意譯的有機結合,增加了譯配的可操作性。
(八)代償功能(功能代償)(Functional Compensation)
代償功能原為醫(yī)學術語,是指通過加強某一器官或組織的功能以適應或補償生理或病理情況需要?,F(xiàn)借之用于歌曲譯配,可解釋為“加強語言文字的功能以適應或補償譯配情況的需要?!眲㈠祽c將其定義為:“所謂‘代償,就是以一種強勢功能代替、補償、彌補某種弱勢功能?!盵15]常用的歌曲譯配的代償方式有:語氣轉換、正說反譯、句子切分等。
1.語氣轉換
語氣轉換是指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之間的互換。歌曲譯配中語氣轉換往往能起到諧韻和契合原曲風格的作用。常用的有:陳述轉換疑問、感嘆轉換陳述等。如美國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鄉(xiāng)村歌曲Crazy中有這么幾句:“Crazy, Im crazy for feeling so lonely, Im crazy, crazy for feeling so blue.”再看薛范先生的譯詞:“為誰?我為誰而一天天憔悴?我為誰?為誰而孤獨傷悲?”[7]從譯詞得知,原文行文采取直陳式,譯文則為從反面著筆, “為誰”這種反問語氣仿佛作者在拷問自己的靈魂,突出了一種強烈自責的感情色彩。因為從風格層面看,原曲的主旋律凄婉惆悵,如按字面翻譯成“愛得瘋狂、狂熱地愛”等過于直白的流行用語難以與原曲曲風吻合。再從合樂上看,原詞中四個crazy各自占兩個音符
),譯詞“為誰”剛好是一字一音,且發(fā)音的口型與“crazy”的發(fā)音很相似,這樣處理盡管在原文的內(nèi)容上有著一定程度的犧牲,卻把原文營造成的氛圍、情緒和感情表達無遺,譯文效果突出,同時又契合了音樂與節(jié)奏。當中國人民演唱這首歌曲時,一開口就能找到一種認同感,易于產(chǎn)生共鳴。又如:
上譯文[14]中原文的感嘆語氣被轉換成譯語的陳述語氣,其一是為了韻的需要(整首歌譯語的韻腳均為十六唐[ang](1),其二是考慮意義的傳遞及風格,如不轉換語氣譯成“今晚滑雪又唱歌是多么快樂?。 ?,看似在感嘆,但實在經(jīng)不起仔細品味,且由于句末的“啊”字破韻,根本無法唱。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兒童歌曲,風格活潑,描繪了孩子們滑雪橇的天真快樂、無拘無束的場景,因此譯語也應采用節(jié)奏明快的語氣。
2. 正說反譯
正說反譯,是指將原文的肯定式化為否定式來譯配,這是一種陳述方式上的轉換,其目的主要是諧韻。如:
(9)If I should stay, I would only be in your way.
如果不離去,我知道只會阻礙你。
上例[9]原文中的“stay”與“say”押韻,反譯后的譯語“去”與“你”押十一魚[i,u](1)通韻。
3 .樂句切分
由于英漢語言結構、表達習慣的差異以及音樂的需要,往往將句子進行切分譯配來確保譯語的最佳入樂效果。如:
此例[16]中,譯配者并未譯成“我肩上的陽光令我歡暢”,原因在于原曲的音樂節(jié)奏停頓在第二小節(jié)第一拍,原文的音樂氣口(即停頓的位置)也相應在shoulders上,譯文的氣口位置也應一致,因此譯文作了切分處理,且切分后“上”與“暢”同韻,既符合漢語習慣,又吻合了音樂節(jié)奏。
三、結語
以上粗淺討論了音譯、諧音賦義、嵌套、繹譯、轉譯、歸化直譯、歸化意譯和代償功能等八種常用的歌曲譯配策略。歌曲譯配的難度在于既要使譯詞保留原詞的文學性,又要兼顧其音樂性,選擇恰當譯配策略實現(xiàn)“譯”與“樂”的“雙劍合璧”,才是歌曲譯配理想之途。
注釋:
(1) “十六唐、一麻、九開、十三寒、十一魚”,十八韻當中的一種。見《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薛范(2002:83-84)。
參考文獻:
[1]Ma,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E.J.Brill,1964.
[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胡鳳華.“歌曲譯配”與“歌曲翻譯”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5):96-100.
[8]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9]孫慧雙.歌劇翻譯與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薛范.愛情歌曲選粹[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11]薛范.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楊波.浪漫英文經(jīng)典歌曲[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13]姚麗文.歌曲譯配策略研究:樂詞與樂句的調(diào)整[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21(8):70-73.
[14]張麗可,朱啟明.英文歌曲300首[G].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15]章民.英漢對照歌曲集[G].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16]左小玉,張建軍.經(jīng)典英文歌曲[G].??冢耗虾3霭婀?,2003.
責任編輯:劉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