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靜
當前,高校教育偏于重視科技素質的提高,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呼喚人文素質教育的回歸。為此要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重視人文課程建設,加強學習儒家經典的引導;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優(yōu)化人文環(huán)境;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校園文化以人文素質教育為突破口,全面推進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基于此,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與高校人文教育的偏失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調動、整合種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才能求得實效。
一、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從整體上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教育認識不到位,教育機制不健全
當前,一些大學的行政管理者在對待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上,仍缺乏深刻的認識,很少有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放到戰(zhàn)略高度來思考和定位。部分大學管理者認為“人文學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或者認為“人文學科教育在科技人才培養(yǎng)中無足輕重,充其量只是知識面的擴展,遠非人才素質的必備要素。”這種教育認識上的誤區(qū)和偏差,使得部分大學管理者對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的強調,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一些大學雖然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成立了人文素質教育領導機構,但由于缺乏經費和人員保障,加之在工作中沒有形成科學的考評機制,致使工作開展缺乏系統(tǒng)性和長效性。
2.課程設置不規(guī)范,教育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教育教學管理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課程設置對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許多大學開始的《中國語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人文課程種類偏少,課時不多,不能滿足大學生個體精神文化的需求;課程設置缺乏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適合大學生使用的人文課程類教材極其缺乏;教學管理缺乏長遠規(guī)劃,沒有規(guī)定課程的具體學分要求,因人設課,隨意性大,等等。
3.教育師資隊伍比較緊缺,教師人文文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根據(jù)資料統(tǒng)計,2006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各學科教師總人數(shù)為47428人,工學教師、理學教師所占比例分別為24.4%、17%,這兩個學科教師所占比重達41.7%。而文學教師、歷史學教師、哲學教師、法學教師分別占教師總數(shù)的16.5%、1.9%、3.1%、5.3%,這四個學科教師所占比重合計為26.8%。這一統(tǒng)計資料表明,目前從事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師較為緊缺。根據(jù)2006年《中國公民人文素質》報告對我國1101名大學教師進行的文、史、哲基本常識的問卷調查,我國大學教師在中外歷史名人、歷史事件、哲學常識、文學常識上的認知均值分別為80、63.884、71.18和79.64。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教師的中外歷史事件和哲學常識掌握水平差些,教師人文文化底蘊不足,整體水平仍需提高。
4.部分大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思想上存在誤區(qū)
由于長期以來左的思潮的影響、高等教育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偏見和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不少大學生普遍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認為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會擠占專業(yè)課程的學時,影響專業(yè)學習;不少學生僅把上大學作為將來擇業(yè)的手段,只重視專業(yè)學習,輕視人文社會學科;追求功利、淡于修養(yǎng)、實用第一成為大學生選擇知識的價值標準等。這些思想認識誤區(qū)導致一些大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成才觀,對人文素質教育漠視。
二、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先導。努力把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融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成為迫切需要。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育是以文化科學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能力教育為主的綜合性教育,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斑^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過窄的專業(yè)教育,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氛圍受到局限;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到抑制”,高等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更新教育觀念,確立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然后學會做事。
2.重視人文課程建設,加強學習儒家經典的引導
人文課程是人文素質教育教學內容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實現(xiàn)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手段。在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高校應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增設諸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學語文》等人文類課程,還應加大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授力度。要提高學生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度,就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儒家經典的引導,甚至有必要開設部分必修課。當然,學習儒家經典切不可“食古不化”,而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領悟其合理的內核,并將它與新時期的社會需要、社會特點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氣息。
3.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發(fā)揮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
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全面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中占主導地位,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廣大教師對素質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關系到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好壞。教師應該做到將教書育人和自我學習、提高相結合,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習、充實自己、完善自身,特別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習中實踐,實踐中學習,教學相長,不斷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這種率先垂范、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作用,貫穿著高校人文教育的全過程,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在關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同時,更應重視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
4.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發(fā)揮潛移默化作用
應將提升校園文化品位,開展以人文素質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同時,還可利用學校的各種文化載體宣傳人文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濃郁的人文氛圍中感悟人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調是時代賦予學校發(fā)展和建設的新的需求,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營造濃厚的文化和學術氛圍,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如果說一個大學生能夠主動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他絕不會拒絕吸收其它中外文化有價值的成分;他不僅會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同時會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把學習人文知識與學習專業(yè)知識結合起來,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且個人又能自由與自覺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汪俊輝,朱國平.試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教育與職業(yè),2005,(35):51.
[2]孟令臣,孟慶東.河北省普通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現(xiàn)在與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9,(3):23.
[3]吳美華,高娟.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現(xiàn)狀分析與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J].教育探索,2009,(7):97.
[4]劉夢溪.今天為什么還要讀經典[J].中國大學教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