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華
現今課程改革還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權利和尊嚴,教師作為和學生平等的學習合作者,但教師不是一般的合作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不僅僅是組織者,更是引領者和拓展者,應該能敏銳地發(fā)現或捕捉一些契機,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把學生的視野拓展到無限開闊的地帶。筆者就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提出幾點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引入
(1)實驗導入法。生物是一門以探究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導入法當為新課導入的最佳方案。在新授課之前教師通過幾個有趣的生物實驗,如淀粉遇碘變藍、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等,讓學生觀察思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好,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故事”導入法。有趣的故事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學習佳境,學生帶著迷惑開始新課的學習。如“遺傳病和優(yōu)生優(yōu)育”一節(jié),教師可以引用色盲病的發(fā)現過程——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的故事。有些學生聽這個故事后,立刻回答說這是色盲的原因,還有些學生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但是知道的學生又說不出具體的原因,學生感覺很迷惑。此時教師自然導出本節(jié)課學習有關色盲的知識,學生的求知欲明顯增強。
(3)激發(fā)興趣的導入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痹趯W生的學習中,興趣有著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學習“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一節(jié)時,教師請學生猜謎: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學生爭先恐后的說出謎底,這樣就能寓教于樂,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趁勢導人新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新的知識,感悟深奧抽象的道理。
2.開展探究,培養(yǎng)能力
課堂永遠是探究性學習的主陣地,要立足教材,在課堂上進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在課前準備活動中,教師提出探究實驗的若干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小組合作設計初步方案,從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課堂上由設計小組進行演示,全班交流。如:蛆是從哪里來的?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設計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探究方案,教師引導學生講出自己設計方案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驟嘗試寫探究報告。這樣經過長期的鍛煉,學生自然就會對教材中的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3.因勢利導,精彩課堂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課堂教學是師生行為互動、思維互動的過程,教師面對的是個性各異的學生,在互動中有很多東西是無法“預見”的,當遇到“意外”發(fā)生時,不能回避,應激活更多的潛在的課堂資源,妥善地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就會有許多不曾預見的“精彩”不期而至,根植于學生中的“意外”之花將不斷綻放。如在“觀察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中,學生把做好的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學生通常會將一些邊界很明顯的透明的氣泡而誤以為是液泡。教師則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適當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自身實驗失敗的可能性。教師把這些原因略加改變,就成為了信息題、探究題中的素材。學生在討論和實踐中得到了解決問題的快樂,培養(yǎng)了在探究實驗的意外中探究失敗原因、改進探究的能力。
4.有效提問,展示藝術
課堂提問是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的雙邊教學活動,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教師點撥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展示教學藝術的重要方式。教師所提的問題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又要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索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路,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
課堂提問往往是教師操縱的,由教師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一些情境、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但也不可忽視學生的提問。教師要提倡學生善于提問,敢于質疑,這有助于促使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師不必要也不可能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給出確定的答案,有的問題科學家都在研究中,但應該知道并能指導學生通過什么渠道去尋找答案,鼓勵學生和自己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雖然提問是一種較好的課堂教學形式,但并非提問越多越好,“滿堂問”和“滿堂灌”同樣不可取。因為過多的提問會使學生精神過度緊張,容易造成疲憊,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密度,做到適度適時。
5.建立小組,體驗合作
課堂教學采用化整為零,使任務具體化,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而又都愿意學習。教師根據班級內人數的多少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以4~6人為最佳。小組內設組長一名,小組內按A、B、C、D這樣等級進行配置學生,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互相鼓勵、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作用,小組長既是學生中的一員,又要充當教師的角色。在課堂上也可以進行一些小組間的競賽。如學習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問,讓幾個學習小組的學生搶答,最后進行組間評選。
6.互通學科,提高效率
成語、詩詞、諺語、俗語是膾炙人口的精煉語言,其中包含了許多科學哲理和生命現象。在教學中,教師恰當地運用成語、詩詞等,挖掘語言豐富的內涵,既可以突出一節(jié)課的中心內容,又可以使深奧的知識通俗易懂,也滿足了學生對美的欣賞需求,引發(fā)他們愉悅的學習心境,從而達到有效教學。如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講食物鏈;講條件反射時,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驚弓之鳥”等成語,幫助學生理解;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北方地區(qū)晝夜溫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使果實格外甜的原因;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讓學生體會環(huán)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這些做法不僅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同時也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維持了學習的熱情,奏響了課堂思維共鳴曲,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策略,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證明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智慧性,還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生物學科的意義,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教學策略是多樣的,只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究、創(chuàng)新,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