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度
這些年來,我一直倡導“生存智慧,健康第一”,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健康決定幸福,健康決定成功,理念決定健康,細節(jié)決定健康。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無論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咱們五千年的中華養(yǎng)生文化,目的就是珍惜生命,維護健康。
擁有健康,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擁有健康,才能享受幸福。印度《五卷書》說得好:“在地球上沒有什么收獲比得上健康”。阿拉伯諺語說得妙:“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一切”。
健康的理念和生活的細節(jié)決定我們的幸福和成功。幸福和成功是人生的目標,健康的理念和細節(jié)是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
有人說,要想獲得健康,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維護健康的意識提高。但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哪里還顧得上養(yǎng)生保健呢?
其實這是一種理念的誤區(qū)。生活不講節(jié)奏,工作不分晝夜,身心過度勞累,精神長期緊張,這樣一來,亞健康就找上門來,過勞死的危險也就隨之而來,有的人還沒有活到40歲,就已經(jīng)沒法去掙錢了。
有一位白領男士,表面看來,身體健壯,為了多多掙錢,幾處兼職,不分晝夜,拼命工作。有一天,剛剛談好一筆大生意,就在激動地握住對方手的時候,心臟病突然發(fā)作,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年僅36歲。
海南某報社一位優(yōu)秀記者,沒日沒夜地忙于采訪報道,從來沒有在晚上9點以前吃上晚餐,終因長期過于勞累,在采訪途中猝然死亡,年僅39歲。他的愛妻哭訴道:“搞不完的采訪,寫不完的文章,終于淹沒在文字的海洋?!?/p>
北京某醫(yī)院有位醫(yī)學博士,十分敬業(yè),特別勤奮,診治病人忙,科學研究忙,長期過著天天加班的日子。去世的前一天人就不舒服,還是勉強堅持上班,晚上8點才回家,匆匆吃過晚餐又坐在電腦前趕寫稿件。妻子催他趕快休息,但岳母凌晨3點發(fā)現(xiàn)他仍在電腦前寫個不停。中午12點終于完稿發(fā)出去,晚上更覺不舒服,但第二天一起床又趕寫新的稿子,就連午餐也是在電腦桌上吃的。到了下午,他感到極度疲乏,心慌難受,在送往醫(yī)院的急救車上就永遠地走了:心源性猝死。他妻子回憶自己從美國歸來時,在回家的路上丈夫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放心吧,我終于熬出來了。”可惜,他最終并沒有熬出來,而是正當英年的40歲就永遠離開了年輕的妻子和3歲的女兒!
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和事太多了,太遺憾了!一些社會精英,英年早逝,尤其令人惋惜。
有理想有抱負,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就算有再大的理想、再大的抱負,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作支撐,就像折了翅膀的鳥兒,飛不高也飛不遠。咱們再打個比方,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銀行存款,健康是1,其他一切都是1后面的0,這個1沒有了,后面的0再多也是0,你看這健康是多么重要。
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馬勒博士說得好:“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列說得最為深刻:“如果沒有健康,智慧不能發(fā)揮,文化無法施展,知識無法利用,就沒有力量去戰(zhàn)斗和創(chuàng)造財富?!蔽蚁胩貏e強調一下:人生一世,當然應該建功立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人生一世,當然應該努力拼搏,成名成家,為社會多做貢獻。但是,為了一生的幸福,為了長久的成功,為了給人民大眾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我們決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
(下期請關注《智者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