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娟
1.理論背景
隨著人文主義心理學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興起和發(fā)展,人文性在語言教學中的制衡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文化中很早就出現(xiàn)了“人文”這個詞。《易經》被認為是最早出現(xiàn)“人文”一詞的文獻,《易·責》中講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倍谖鞣?,“人文”一詞則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羅馬人為了指稱那些接受了古希臘文化的羅馬人而創(chuàng)造了這個詞,以此表示與“野蠻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因而,“人文”這個詞具有“教化教養(yǎng)”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對人之為人的關注,也就是對人之為人的宣揚,重點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內含了人文性的張揚的。所以,當站在英語教育的立場上來審視人文教育時,文化教育的推廣就是教學落到實處的關鍵;當從大學英語改革來理解人文性時,人文性不僅要著重突出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而且要突出對學生個體的人性、人生、人權、價值的尊重、認同與重視,并將以“人”為主體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出發(fā)點,選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培養(yǎng)其個性的教學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倡啟發(fā)式教學,著力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此,大學英語作為高校重要的人文學科,雖然其人文性的研究還處于理論框架支撐的摸索階段,但是人文性在英語教學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露端倪。
2.研究現(xiàn)狀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掀起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浪潮,扭轉了1985年由國家教委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體現(xiàn)的大規(guī)模標準化考試的應試導向。《教學要求》強調“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語言基礎課程,而且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幾年教學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論逐漸走向本體論,更傾向于將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實體進行研究。教學研究不再是為了尋找某些本質、規(guī)律,并為這些本質、規(guī)律做出證明,而是要真正面對教學現(xiàn)象,解決教學中的現(xiàn)實問題。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課程有機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課程,如何架構基于人文性的教學改革理論框架,如何回歸其人文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這些必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
近十年以來,有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現(xiàn),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2004年(《教學要求(試行)》頒布)至2012的期刊進行搜索,主題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這些論著大都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教學目標、內容、手段和評價等方面展開探討,其中理論研究和教學法研究所占文獻總量比重最大,如夏紀梅(2006)著的《現(xiàn)代外語課堂設計理論與實踐》、束定芳和華維芬(2009)主編的《中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1949-2009)》等。這說明大學英語界已經普遍關注到理論研究和教學法流派對大學英語教學指導的重大意義。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理論都是借鑒西方的二語習得理論,從人文性文化視角來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還比較少。從1995年以來,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教學、語言和文化的探討,陳彩霞(2010)的《強化教師修養(yǎng),提升業(yè)務水平——從〈課程要求〉看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文探討了教師人文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琳、劉振前(2005)的《從情感緯度上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的實驗研究——運用心理匹配策略和發(fā)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內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語教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強調了轉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這些研究總體上數量不多,且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說明該研究在理論方面尚處于利用和借鑒階段,絕大多數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將人文性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將其轉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方法。而針對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無人提及。
3.研究意義
我國東西部之間在經濟、技術各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教育經費的投入也懸殊甚大,學生生源不同,學生語言基礎差距明顯;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師范性院校,承擔著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任務,同時又面臨著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強本申碩的發(fā)展目標。因此,如何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如何解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向、將“人文性”理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如何培養(yǎng)、鞏固、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探索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如何合理設計網絡教學模式,消除因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學生對英語課業(yè)和教師的情感屏障;如何通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體現(xiàn)教材的人文價值,通過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發(fā)掘潛在的人文教育資源,通過適時把握教學的細微環(huán)節(jié)滲透人文思想、體現(xiàn)人文關懷,有效地實施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如何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標準,最終體現(xiàn)《教學要求》中倡導的人文性原則,推動素質教育,展現(xiàn)人文精神,這些對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010年6月,曲靖師范學院通過云南省教育廳審核,被評為“云南省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改革示范點”,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進入改革示范點的地方高校。該校率先全面展開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評估體系到第二課堂都開始了大膽的嘗試。及時探討、總結該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給同級別的地方院校提供寶貴的借鑒。
人類社會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發(fā)展格局。從上世紀開始,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出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對科技理性文化進行解構,由此,人文主義文化逐漸代替技術理性文化的權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當前世界范圍的高等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大學英語作為一門人文課程,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雖然工具理性是其學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須有明確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國學者多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入手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研究,而對人文取向的研究較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層次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理論支撐,尤其是進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問題。
4.研究內容
(1)如何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體現(xiàn)教學的人文價值。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建構的維度有多種,但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谌宋男岳碚摰拇髮W英語教學目標的構建,不僅應該關注學生對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應該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個方面。
(2)如何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發(fā)掘潛在的人文教育資源。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個步調、運用一種教材、執(zhí)行統(tǒng)一課程進行學習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改革要體現(xiàn)出普及性、基礎性、發(fā)展性等特點,主張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以人為本,彈性安排教學內容的進度和課程設置,并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以供學生選擇。
(3)如何適時把握教學的細微環(huán)節(jié),滲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師個人人文修養(yǎng),展現(xiàn)人格特質;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復雜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邏輯推理;積極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學生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4)如何科學設計自主學習,彰顯人文關懷。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需求,分階段、分層次地設計自主學習的教學計劃和任務,研究自主學習與學生語言水平,特別是聽力和口語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的關系,進一步完善資源庫建設。
(5)如何有效實施評估手段,展現(xiàn)人文精神。評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終結性評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就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挫傷和遏制了教師對英語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要體現(xiàn)評估過程的動態(tài)性、評估主體的多元化、評估內容的全面化及評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評估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進一步強化評估的公平性。
(6)如何積極豐富第二課堂,營造人文氛圍。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豐富學生的英語第二課堂,并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的活動;如何以英語為抓手,鼓勵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7)如何主動關心教師心理,體現(xiàn)人文情懷。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師生關系的和諧,但在教學改革形勢下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空前的:學分制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壓力,高校擴招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壓力,網絡技術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壓力,教師內心想要提升個人素質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間矛盾的壓力等,如何幫助教師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同樣是大學英語教改中人文性探討的范疇。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這樣的技術路線:查閱文獻和對現(xiàn)實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思→批判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現(xiàn)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人文性傾向→證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學性→建構合理的教學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從文獻梳理開始進行,切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內涵,通過文獻研究與現(xiàn)狀考察,梳理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現(xiàn)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性傾向的科學性。通過課堂教學觀察、課堂進行實錄、行動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還要進一步完善和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教學評估等方面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性滲透的問題。最后,研究成果進行終結,提出下一步教學改革的建議和后續(xù)研究的問題。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積淀,結合實際教學實踐,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采用綜合的方法體系,才可能得到較好的答案。
根據所研究的內容和試圖解決的問題,擬采用文獻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獻法主要是指搜集資料、整理有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的國內外文獻,并梳理和分析文獻中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找到本課題的立足點,形成研究的基本觀點。調查法主要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問卷和座談,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資料和數據,以確定事實間的聯(lián)系或關系。行動研究法是針對教學實際活動,不斷提出改革的意見或方案。個案研究法是通過對曲靖師范學院這個典型對象的具體研究,來了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結語
本研究擬從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內涵入手,歸納社會主導文化價值理路演進的基本要求,闡明教學人文性范式的轉換,從而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人文性價值訴求,然后分階段展開調研并及時提出階段性改革調整,使大學英語教改的人文性價值訴求更好地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實施、自主學習的設計和評價體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綜上所述,本研究開展具備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杜瑞清.英美文學與英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3]劉述先.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當代文化的哲學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編.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紀梅.現(xiàn)代外語課堂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1]顧明遠.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1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6]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7]Gardner,D.,Learner Autonomy:Integration and Support[M].Dublin:Authentik,2006.
[18]Williams,M.,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