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年級學段目標中對習作教學明確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在習作教學中,我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這一要求,結合教學實際,按小學兒童的年齡特征,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有計劃地進行習作訓練。在小學階段,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打下良好的習作基礎。
一、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力可以為寫作打好基礎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部分,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實際、表達思想感情、培養(yǎng)習作能力的綜合訓練。因此,在習作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審題立意、布局謀篇、用詞造句的表達技能,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技能,即觀察、想象、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觀察能力是學生吸收寫作知識營養(yǎng)的源泉之一,也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蜜蜂只有廣采花粉才能釀出好蜜,學生只有多觀察才能為寫作打下好的基礎。觀察能力是依賴我們身體的各部感官,對周圍的生活現(xiàn)象去認真地、全面地體察,把握觀察對象本質(zhì)特征的能力。觀察是寫作的第一步,“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保斞刚Z)。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看”出那些有一定思想意義的‘閃光的東西,也就是別人雖也感覺到但沒有明確認識到的東西。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筆者認為,在習作教學中不僅要根據(jù)習作內(nèi)容的特點進行設計,而且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提出明確要求,逐步加以引導。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特點不同,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習作教學要求上也應有所不同。
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剛接觸作文這個過渡時期,小學生雖然參加了某些活動,自己親身做了某些事情,但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感到十分困難,寫不出一篇有順序、有內(nèi)容的文章。我針對學生實際存在的這些問題,進行了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首先,根據(jù)某作文題目的中心來組織材料,擬定提綱。再由簡到繁,多寫多練,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要求連貫通順,層次清楚。最后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多看、多想,先說后寫。如,去年春天在一次習作課上,根據(jù)習作內(nèi)容的要求,寫一種植物。我便帶領全班學生,走出課堂,來到學校附近的李家小公園,指導學生對各種植物進行仔細的觀察,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欣賞植物的色彩、姿態(tài):沒有風吹時是什么樣子,一陣風吹過后又是什么樣子的。風吹來時,自己有什么感覺,同時聞一聞花的氣味。然后按順序觀察“莖、葉、花”等方面。小學生們回來后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寫了下來。有的寫《丁香花》、有的寫《迎春花》,還有的寫了《玉蘭花》。
二、幫助小學生在寫作中自由地表情達意
通過帶領同學們到大自然中親自去觀察, 觀察得有順序,寫出的文章自然也就有條理了。小學生還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文章中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達內(nèi)容。對小學生作文這樣進行訓練,小學生對寫作文的興趣越來越大了,再也不感到寫作文難了。那些平時不愿意寫作文、上作文課的小學生,也學會了對事物的觀察、分析,懂得了怎樣寫作文,再也不感到寫作文頭痛、沒什么可寫了,并且養(yǎng)成了不懂就問的好習慣。由此可見,指導學生觀察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觀察目的愈明確、具體,觀察效果就愈好,學生的觀察興趣就愈濃,這樣的訓練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認為:要教會兒童認識世界,就一定教會他們“觀察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所獨有的特征?!币虼?,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重視教學方法,正確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感受表達自己心中的真意,把“自主權”還給學生,有意識地指導他們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同時,還要及時解決、糾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使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高。
總之,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在進行習作教學的同時,不但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要按照不同的階段掌握好步驟,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各個階段的訓練。在重視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還應該注意學生寫作自信心的增強,并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寫作情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寫作能力,盡情地投入到寫作中去,成為寫作的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