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善
據筆者調查,當今小學的習作能力普遍低下,在眾多學生心目中作文是件苦差事。每逢作文課,學生總是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搜索枯腸、東拼西湊。為激發(fā)學生對作文的感情,讓學生喜歡作文,不再對作文望而生畏,筆者認為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入手,優(yōu)化作文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習作能力。
一、加大閱讀與欣賞力度,積累語言與寫法
1. 通過閱讀實踐,培養(yǎng)欣賞能力,豐富語言積累?!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闭Z言是學生習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傳情達意的基本工具。筆者認為學生語言的積累重在閱讀,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常常著重引導學生欣賞、體會、積累課文的精彩語句及點睛之筆,鼓勵學生熟讀成誦并練習運用,借以豐富語言積累。同時,筆者還注重激發(fā)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并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如摘錄文章精彩的語句,記錄自己的感受等。在閱讀中積累語言,體會語言的生動與形象、貼切與美妙,為學生習作奠定語言基礎。
2. 加強閱讀指導,關注文本形式,豐富“章法”積累?!稑藴省窂娬{:“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課文中走個“來回”,既要關注文本內容,又要關注文本形式,要注重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怎樣選擇材料謀篇布局的,怎樣用語言來表達感情的,等等。通過這樣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就會積累許多寫作知識,豐富“章法”積累。筆者在講授每篇課文前,喜歡讓學生根據題目讓學生來猜測文章的內容,然后在理解課文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的是什么、怎樣寫的,并跟自己的猜測進行對照,借以體會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等課文后,學生通過對具體段落的賞析,真切地感受到了怎樣圍繞一個中心句把一段話寫具體的方法,課后便讓學生模仿這種寫法,嘗試著寫一處熟悉的風景,通過這種“讀寫搭橋”式的練習,鞏固學生在閱讀課上習得的寫作方法。
二、觀察生活與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1.引導學生勤于觀察,敏于感悟,豐富見聞與體驗。觀察是“智慧的眼睛”,是學生儲備寫作材料的路徑之一。激發(fā)觀察興趣,掌握觀察方法,養(yǎng)成觀察習慣,對學生寫作來說尤為重要?!稑藴省分赋觯骸梆B(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鄙钪械娜?、事、物等都是習作素材,教師要指導學生勤于觀察,敏于感悟。例如,天氣的變化、大自然景物的變化、社區(qū)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的衣著和心情的變化、人們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的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值得觀察的習作素材。學會了觀察,就拓寬了收集素材的渠道,就會豐富自己的見聞與體驗,就會充盈學生的習作素材庫。
2. 鼓勵學生運用“隨身記”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素材,豐富思想和情感儲備?!稑藴省分赋觯骸坝^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鄙钪须S時隨地都會發(fā)生一些事情,而一些小事情往往能反映出大問題,揭示出大道理,這些都是好的習作素材。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把每日的所見、所感,及時記錄下來,從生活中捕捉習作素材,豐富思想和情感儲備。
三、運用范文指導習作,讓學生有“法”可循
教師應結合一些節(jié)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素材。讓學生知道習作素材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或秋游活動、舉行拔河比賽、去敬老院做公益活動等,以此教會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感受,去獲取習作素材?;顒舆^后指導學生把經歷過的事情寫清楚,把自己當時的感受想法及時記錄下來。教師要結合所舉行的活動,運用經典范文或教師下水作文進行習作指導,化難為易,讓學生有“法”可循。譬如,春天的校園里楊花柳絮到處飛揚,好像大熱天里飄起了雪花,但它們完全不如雪花那么純潔,那么討人喜愛,它給人們帶來的是騷擾和煩心。于是筆者就利用作文課的時間,帶領學生觀察地上及空中的小毛毛,讓學生寫一篇觀察作文,為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筆者寫了下水文《可惡的小毛毛》?!靶∶终剂宋业霓k公桌面。它們結成伴兒,窩成一團,在桌面上得意地游蕩著,不忍離去。它們可能在想:這幾天主人怎么沒來呀?瞧,主人的桌面多么寬闊而又平整呀,何不把它當成咱們的運動場呢?小毛毛侵占了辦公室光滑的水磨石地面,尤其喜歡在角落里逗留,靠椅背后的墻拐角那一片地方更是小毛毛聚眾停息的領地。它們窩成的團兒更大,像一團團白色的絨球。我移動腳步走向它們,它們就貼著地面晃動著,似乎在向我示威。我伸出手去捉拿它們,它們嚇得四散逃跑,不再抱成一團。它們粘在我褲腿上,附在我頭發(fā)上,或鉆進我的肚子里?!痹谶@個片斷中,筆者把小毛毛當作人來寫,賦予小毛毛以人的心理及行為,寫得生動富有情趣,學生讀后從中悟出了一些寫作方法。
四、發(fā)揮評價激勵功能,激發(fā)學生習作潛能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寫作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倍l(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則離不開教師發(fā)自內心的賞識。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有過這樣一段飽含深情的記憶:上小學的時候,張敬齋老師給我頒發(fā)的一張他親自畫的獎狀,還有他在我的作文簿上畫的一條條波浪線,對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勵呀!讀初中一年級時,李曉旭老師在我的一篇作文上寫的“此文有老舍風格,可試投《中國青年報》”竟讓我做起了作家夢!從此便如饑似渴地讀書,搜腸刮肚地寫稿。于永正老師憶及這則故事的目的是想說明,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賞識及期待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在學生的心田上播下理想的種子,甚至創(chuàng)造出奇跡。
作文評語是評價的一種形式,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常用的評語有鼓勵式、談心式、商量式、啟發(fā)式等。筆者認為對于小學生習作,不宜用成人的思維和標準去評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以商量、鼓勵、贊美、啟發(fā)的語氣給學生的習作下評語。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跟學生一起探討習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議,以肯定的語氣去激勵學生習作的精彩之處,激發(fā)學生的習作熱情,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每次批閱作文時,筆者總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文分類進行批改,盡量避免在優(yōu)秀習作的面紗掩蓋下忽略了對后進學生閃光點的發(fā)現。筆者耐心而細致地閱讀后進學生的作品,努力發(fā)現習作中的亮點和進步,哪怕只是一個詞、一句話,都及時標出,或畫上一些簡筆畫,如翹起的大拇指、一朵小紅花、一張笑臉,以示贊賞和鼓勵。保護學生寫作熱情,培養(yǎng)寫作興趣,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因此,在作文批閱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賞識自己的學生,賞識學生的作品。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教育方法,一種教育思想;對于師生交往來說,又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情感的溝通、思想的碰撞。
綜上所述,只要多閱讀,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多練筆,多交流,深入淺出,貼近生活,及時指導,激勵評價,樹立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學生的習作能力就會逐漸地培養(yǎng)起來,學生寫起文章來就會文思如泉、筆下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