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軍
當科研興校越來越被認同的時候,教育科研便發(fā)揮了學校教育生產(chǎn)力的應有水平,推動學校朝著規(guī)范、科學和高位發(fā)展。這是基礎教育發(fā)展中的一件可喜之事。校本課程作為教育科研的一個重要陣地,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壯大不能沒有校本課程,跟風也罷,效仿也好,總之,各級各類學校都堂而皇之且美其名曰:用校本課程立校,并作為特色推廣。正因為如此,校本課程被神圣化了,走上了祭壇,被頂禮膜拜著。
我們走訪一些學校,拜讀一些校本課程,無不遺憾地發(fā)現(xiàn),浮躁的社會風氣嚴重地讓校本課程也浮躁起來。有的學校通過校本課程企圖獲得政績,表面上緊鑼密鼓地進行,實則一堆紙而已,有點可悲可嘆;有的學校則通過校本課程有聲有色地推進應試,把應試教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確實可憐可恨。當然,這些偽校本課程的出現(xiàn)也并非只是學校之過,學?;蛟S只是無奈之舉。細察多個學校的校本課程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在校本課程中無視學生的真實生活研究,內容和過程無不折射出德育的嚴重缺位。如果不清理這些形而上的校本課程,不知會讓多少孩子“被動”“冷漠”地受著這種偽校本課程的傷害!
一、德育缺位:背后缺乏的是一種健康的道德生活
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的,沒有德育的課程是危險的。雖然制訂校本課程的人都會列出很多理論的支撐、觀點的證明,以期推廣其校本課程的可行性、科學性、合理性。但從其過程和效果來看,有的校本課程是無效的、無聊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一個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校本課程一定是深受學生喜歡的,深入學生內心的。如果簡單地通過全力推進、命令展開,帶有強迫性的接受,那么這種校本課程是逆行的,艱難地推進必然導致其不歡而散地解體,學生沒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一)校本課程太多關注“校”,而忽視“生”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沒有了學生則無學??裳?,這是最為簡單的道理。盡管有些學校打著“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旗號(其實是一種文字游戲),但是在真正制訂校本課程時,大都考慮的是學校的發(fā)展、品牌的樹立、特色的打造。有時只是幾個人、幾支筆、幾個夜晚,便誕生了幾種校本課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不從學生中來,怎么能到學生中去。所以,關注學校太多,對學生考慮太少,對學生道德層面教育也只字未提,在推廣和操作上也就不具備可行性,大多只能不了了之。
(二)校本課程太多關注“應試”,而忽視“素質”
有一種觀點認為,會考試也是素質之一,雖然不是毫無道理,但如果把應試作為學生的重要素質來抓,將滋生很多問題。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對道德的敬畏,對靈魂的堅守,對高尚的頂禮膜拜。友情、愛情、親情……這些不是做幾道題就能解決問題的。故一些學校開展的只是“應試式”校本課程,比如初中生奧賽方面的校本課程,雖然可能一時給學校多出了幾個狀元、冠軍,但從長遠來看,是對學生極不負責的。若干年后,學生回到母校,是油然而生一種懷念、一種?;丶铱纯吹臎_動,還是詛咒當初學校的“非人道”?
(三)校本課程太多關注“知識”,而忽視“生活”
知識就是力量,當這種力量無限增加,乃至于在生活中不該如何釋放時,也許只是吹灰之力,根本無用武之地。學生在國家現(xiàn)有教材下,已經(jīng)滿滿地學習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如果學校仍然嫌其力度不夠,而加大知識的推進力度,冷落了品德這樣的特色知識氣質,不注重人文氣息的熏陶,學生會很煩、很累,欲速則不達。最好的知識傳授是無聲無息的,融于生活常態(tài)當中,不是說教,卻是一種真正的教育??赡芡庠谏现皇窃谕嬉环N兒童的游戲,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卻是真正在過一種健康、完整的教育生活,故而校本課程應點燃學生愛玩的天性火花,不怕玩掉時間、精力,這種玩的哲學思考正是對當下教育沉悶最好的釋放。讓知識放下架子、放下顏面,甚至不拘一格,還原孩子的天性,回到教育的原點,活生生的教育一定是生活化的。
二、德育歸位:校本課程應讓“立人”之花永放異彩
德育缺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校本課程中德育實施缺少思想與思路,卻還美其名曰科研興校、科研從教。這樣,迷失的不僅是學生,還有一直身陷其中的一線教師,滿腔熱血地為缺位的德育嘔心瀝血、燃盡畢生精力。如何準確定位、讓其歸位,已經(jīng)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最起碼應該找準角色定位,把住人文歸位,還原生本位次,建立長效機制,真正讓校本課程因時而動、因生而行、因地制宜,真正為學生的成長奠基。
(一)角色歸位,德育不是口號,應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曾說過:“在一些學校,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边@還是成老師含蓄的批評,其實有的學校在行動中干脆不要!這是中小學德育中的亂象。究其原因,或許德育屬于內斂型,不如分數(shù)更具量化和可操作性。分數(shù)可以一比高下,分出優(yōu)劣,排出名次,進而論分獎賞,評優(yōu)定級;而德育往往無法量化和即時測量,它需要細火、慢功夫,微妙地進行自我價值的變化、人文情操的改變,乃至于在一個月、半年或一年之內都無法在群體中突顯效果。德育的這種特有氣質只有置身其中交流對話,才能慢慢頓悟,這是無法分出優(yōu)劣的,也是無法進行量化與考核的。
因此,德育的角色缺位,成就了應試的輝煌。我們應該首先把德育進行角色歸位,置于分數(shù)的前列。不必一定去分出三六九等,只要真正地落實了德育,抓住了教育的主旨和方向,學生的根本方向并沒有改變,那么學生的學習又怎么會徒步不前呢?淡化排名、弱化競爭或許是德育角色定位的最好方法。
(二)生本歸位,校本課程因學生的參與而更加精彩
學生作為校本課程的服務對象,往往被排擠出校本課程之外,沒有發(fā)言權,被動地去配合、表演和學習。校本課程缺乏生機與活力,缺少靈動與激情,到處彌漫著令人窒息的說教、周而復始的活動,沒有樂趣。校本課程中德育的影響力之所以降至冰點,從這就可略知一二。學生喜歡什么?學生需要什么?學生愛玩什么?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自始至終都沒有學生的參與,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問卷調查,沒有征集學生代表進行正式隆重的對話、溝通。因此,當校本課程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表情是麻木的。
如果放手讓學生去開發(fā)校本課程也未嘗不可。教師作為服務者、引導者,幫助學生進一步打磨、篩選,在學生民意的基礎上順應學生的心理,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大膽新奇的設想,以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學生,即使失敗也可絕處逢生。那么,這樣的校本課程肯定會讓學生喜愛,親其“校本”,則愛其“校本”,校本課程的迷人魅力才會綻放異彩。德育的歸位,在活動中無聲無息地進行,比課堂高談闊論收效更大。
校本課程中德育的缺位應有效制止,讓其在角色定位、生本歸位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人文氣息,給學生一個放飛心靈的場所,給學生靈魂一個詩意的棲居空間。讓德育歸位,其實就是讓人歸位,這是生命尊嚴的歸位;守望德育,即守住了育人的底線,保住了教育的脈流,從而在生命不息的教育長河中演奏出美妙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