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倩
摘 要:本文從漢字漢語的構成、語音、形體結構等方面論述了漢語與中華民族的“和諧”心態(tài)的關系。從文化發(fā)展變化所折射的漢字漢語在意思、構詞方面的變化進行探析,從而得出結論:語言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關鍵詞:漢字漢語;中華民族;和諧;變化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207-02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手段,還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民族人民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語言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文化的傳承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成果,而語言的變化則反映出了文化發(fā)展的過程。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而且也是至今通用的使用語言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厚重歷史民族文化就是通過漢語漢字來記錄和傳承的,所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及其變化通過漢語漢字而表達得淋漓盡致。本文通過對漢語漢字的分析,剖析了漢字漢語和漢民族文化心態(tài)是怎樣互為前提,相互作用的。
一、漢字漢語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
中華民族自古追求“萬事和為貴”、“中和為美”,這種中庸的傳統(tǒng)思想,是儒家修行的法寶,由孔子提倡,而經(jīng)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承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和諧社會,無不體現(xiàn)漢民族適宜、適度、不偏激、不過分的“和諧”心態(tài)。中國的建筑,例如故宮,就是對稱之美的典范;中國人喜歡數(shù)字2、6等成雙成對的數(shù)字,體現(xiàn)了中國人講究平衡、不偏不倚的心態(tài)。
(一)漢字構成及書寫方式上的“和諧”
中國的漢字構成講究平衡對稱,俗稱方塊字,有左右對稱的,例如:米、冊、天、雙、坐、半、不、山;有上下對稱的,例如:多、呂、出、目、曰;還有上下左右都對稱的,例如:田、申、回、豐;還有很多漢字是局部對稱的。從小篆要求完全均衡對稱到隸書楷書的講究漢字要有主次之分,如“夫”字,下面一橫要比上面一橫長,以求美觀,所有漢字的演變都是以均衡對稱為前提的。所以從造字法可以看出:“無論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也不管是古漢字還是隸變以后的隸書楷書,漢字的平衡對稱特性都是無處不在始終如一的?!盵1]漢字的書寫講究橫平豎直,最早的甲骨文,雖不像現(xiàn)代漢字那么方方正正,但是也有了一些方塊字的雛形,到之后的小篆,一直至今,方正的字體已成為漢民族的特殊符號。方塊字講究字體所占面積大體相當,無論字的筆畫是多少,每一個字所占的面積是差不多的。所以從書寫方式上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中”、“和”心態(tài)。
(二)漢語語音的“和諧”
在中國古代,人們學習生字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漢語拼音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時期。漢語的音調(diào)有平上去入,四個音陰陽頓挫,其節(jié)奏是緩急有序,從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無不追求漢語語音所帶來的這種和諧之美。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多采用四字句,語言多采用疊字,章法上多采用重章復唱的方法。例如《詩經(jīng)·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其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昔”、“矣”、“思”,押衣部韻,“依依”、“霏霏”是疊音字。到了先秦的散文,例如《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些句子都講究語句的平衡和諧。到之后的漢朝,以及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時期,從駢體文的發(fā)展再到唐詩宋詞的韻律詩歌,漢民族文化中的和諧心態(tài)在這方面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例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其中,中間兩句都是對仗:“雨”和“春”是名詞對名詞;“潛”和“細”是副詞對副詞;“野徑”和“江船”,是名詞性詞組對名詞性詞組;“黑”和“明”是形容詞對形容詞。而“節(jié)”、“夜”都押額音,“生”、“聲”、“明”、“城”都是押恩音。而其他語言卻無法完整而唯美地表現(xiàn)出春天、細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試看英譯的《春夜喜雨》: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right;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許淵沖)
中華民族過新年的對聯(lián),也無不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對稱和諧之美,例如: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春來春去春常在 慶歡慶樂慶有余
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
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和諧”心態(tài)在散文、詩歌中都體現(xiàn)了出來。
(三)漢語的構詞構句法與漢民族的“和諧”心態(tài)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疊詞,因為中國人喜歡對稱美,講究成雙成對,例如:歡歡喜喜、高高興興、比翼雙飛、雙宿雙棲、親密無雙、兩小無猜。為了讓詞語搭配得更和諧,語音更押韻,類似防不勝防、精益求精、為所欲為、天外有天、日復一日,這樣的成語也比比皆是。還有一些成語的配置體現(xiàn)了音韻的和諧優(yōu)美、意義相關、結構對稱的特點,例如:走馬看花、槍林彈雨、排山倒海、山高水遠。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孔子在《禮記》中說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要和諧。唐代詩人顧況的《過山農(nóng)家》中描述的“板橋人渡泉聲,芳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和諧社會村居圖。而21世紀的今天,寫進黨章的和諧社會理論,無不體現(xiàn)中國人民從古至今的“和諧”心態(tài)。
二、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變化與漢字漢語變化
隨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復興,中國人民的認知心態(tài)也有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最能體現(xiàn)在漢語文字的意義變化上面。
例如“天朝大國”、“天子”這樣的稱呼的產(chǎn)生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幅員遼闊,物產(chǎn)豐富,周邊民族一直覬覦要侵犯其疆土,但都被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戰(zhàn)士們一一擊退。漢民族顯示了雄厚的實力,而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聯(lián)系的加強,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了。另外,中華民族自古有男尊女卑、君尊臣卑思想,所以有“三綱”和“三從四德”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還有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些內(nèi)容在現(xiàn)代社會更是不可能一味地繼承,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還有中國古代的“八股文”,是中國明、清兩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nèi)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shù)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而現(xiàn)在用它來撰寫文章就會缺乏創(chuàng)新,局限于條條框框之中。
隨著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網(wǎng)絡的普及,漢語語言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它的變化也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人們認知文化心態(tài)的變化。例如:萌表示可愛,醬紫表示這樣子,杯具是悲劇的意思,打醬油也不再是自己拿著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給你稱多少,現(xiàn)在的意思是不談敏感話題,與自己無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相當于“路過”,道義上強烈關注某事,行為上明哲保身。還有現(xiàn)在流行的淘寶體,甄嬛體,還有“元芳,你怎么看”,這些流行語是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的反映,它們比原來的詞語更加通俗易懂,或者與原來的詞語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無論是漢語的創(chuàng)新還是再創(chuàng)造,這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它們一方面補充了現(xiàn)代漢語在不同層面的意思表達,使?jié)h語變得更生動、活潑、簡潔明了,展示了漢語極大的包容性與可創(chuàng)新性;另一方面一些漢語漢字的變化破壞了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一些不正規(guī),甚至是不對的漢字詞語被廣泛地運用,對漢字的純潔性造成了影響,誤導了很多處于學習階段的兒童。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族文化的變化,從而帶來了漢語漢字在構詞及意義上面的巨大變化。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漢字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現(xiàn),漢字從其語音、構詞反映了中國人的“和諧”心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不以強欺小。而中華民族文化的變化又帶來了漢字漢語構詞及意義的變化,由此可看出漢字漢語與漢民族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何九盈.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
〔2〕劉志基.漢字文化綜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
〔3〕黃鶴,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釋要[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4〕曹麗環(huán).從漢語漢字看漢民族的貴和心理[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3).
(責任編輯 孫國軍)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