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來
程少堂首倡的“語文味”至今已十二個年頭,“語文味”“從當初的一個實驗性、先鋒性的話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了語文人的顯語、共用語和日常用語”,從起初一個模糊的概念,經(jīng)過不斷地建構(gòu)發(fā)展,成為“支撐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成為指導語文教學方向的重要指針”。作為一種理論,或是一種流派,從它誕生至今,始終伴隨著各種爭議。正因存在諸多爭議,才有研究的價值,才促進其逐漸完善成熟。因而研究“語文味”,研究程少堂,似乎成為目前許多專家和一線教師語文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方向,或探其概念之義,或溯其理論之源,或析其課堂特色,或論其十年發(fā)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闡述其理論和實踐價值。筆者不揣淺陋,試圖結(jié)合“語文味”研究及其評價,對“語文味”研究的系統(tǒng)(整體)結(jié)構(gòu)做一個大致的梳理和描述,探究其之于語文教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語文味”在十余年的研究探索中,注重結(jié)構(gòu)的系統(tǒng)性,在本體論、實踐論、工具論三個層面同時展開,基本形成了較為嚴密的整體系統(tǒng)。
一、本體論層次研究
本體論,即哲學基礎(chǔ)層次,主要研究教育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用一定的哲學原理來解釋和規(guī)定一種教育的本質(zhì)、目的和價值等,它是教育研究的理論之源泉。
“語文味”概念最早提出,就是對語文學科本體和課堂形成的一個理論假設(shè),就是對日益被異化的語文學科本體的堅守。因此對“語文味”研究,必然離不開本體層面的研究。
1.“語文味”學術(shù)概念嬗變
2001年12月4日,程少堂應(yīng)邀出席第四屆(香港)中國語文教材教法國際研討會,他在大會上宣讀的論文里,第一次給“語文味”下定義:“所謂‘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chǔ)學科的性質(zhì)來,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個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進而師生雙方得到共同發(fā)展?!Z文味是語文教學應(yīng)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yīng)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的產(chǎn)物。”
該定義強調(diào)“語文味”要教學出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和教學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師生共同發(fā)展之目的。突出了語文學科的本體性質(zhì)和本體特征。但這個定義誠如孫紹振教授所說“有一些現(xiàn)實的針對性,也有一些歷史深度,但還只是一個外延定義”,還沒有能揭示語文味的實質(zhì)內(nèi)涵。
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到2003年下半年,程少堂老師把“語文味”重新定義為:“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guān)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與意理闡發(fā)、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從外延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tǒng)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tǒng)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的發(fā)展和學生的發(fā)展的和諧統(tǒng)一。語文味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高峰體驗的產(chǎn)物。”
這一定義,已逐步從外延深入到內(nèi)涵的層次,指出了“語文味”產(chǎn)生的基礎(chǔ)、途徑、目標和價值,用“四個和諧統(tǒng)一”把“語文味”構(gòu)成了一個整體,“極大豐富了傳統(tǒng)意義上對語文概念的二元認識論,它打通了教育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個領(lǐng)域,大大開闊了語文教學的視野,提升了語文教學的品位”。被認為是語文教育本體“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機智延伸”。
2007年,程少堂把“文化味”直接加進定義,從而把“語文味”進一步定義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guān)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边@一定義強調(diào)了以下幾點:(1)教學思想:“返璞歸真以臻美境”;(2)教學前提:“共生互學(互享)”“滲透教師生命體驗”;(3)教學宗旨:提高語文素養(yǎng)、豐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激發(fā)語文興趣;(4)教學手段:“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5)教學特點:“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6)教學本質(zhì):“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最近,程少堂受到汪潮教授《對“語文味”的深度思考》一文的啟發(fā),將“語文味”定義微調(diào)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guān)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fā)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其中的變動有二:一是將2007年定義中的“宗旨”一句,和“前提”一句互換位置,同時將“宗旨”中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diào)到前面,更顯思維的邏輯性;二是將汪潮教授的“在語文味理念指導下的語文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種學生發(fā)自內(nèi)在的精神解放運動”這一精辟見解,正式吸收到定義中來。
綜上所述,“語文味”的研究者對“語文味”這一核心概念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修正的過程,主要揭示語文教育的本體意義。
2.“語文味”研究內(nèi)涵升華
從“語文味”概念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味”作為一種語文教學流派的存在,表達了倡導者對語文教學理想的追求。事實上,程少堂正是試圖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嘗試構(gòu)建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美學新體系。2010年程少堂提出“文人語文”的概念,標志著“語文味”的研究正式深入到美學領(lǐng)域,研究的內(nèi)涵得以升華。
程少堂給“文人語文”的初步定義為:“所謂文人語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學過程中不過多考究教學技術(shù)技巧,而于課之外,能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的語文課?!边@一定義,顯然受到“文人畫”的定義的啟發(fā)和影響。它首先強調(diào)執(zhí)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強調(diào)執(zhí)教者主體精神的張揚。同時程少堂還將“文人語文”通俗解釋為:“是一種表現(xiàn)性教學,主張語文教師要像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作品一樣,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教學過程,把語文課當成藝術(shù)作品一樣打造。只有通過‘文人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教學出我們心中的‘語文味。其他方式教學出的也可能是‘語文味,但不是我們理解的‘語文味。我們理解的‘語文味,是一種教學境界。”
由此,他將“語文味”和“文人語文”視為中國語文教學美學新話語中最核心的概念, 將“教學境界”看做第三個基本詞匯。他認為:所謂教學境界,就是教學意境,就是教學過程中的“天人合一”,就是教師、學生、文本、教學內(nèi)容等等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而非“四張皮”),就是師生(主要是教師)的主觀情感(意,即生命體驗)和所教學的課文中思想情感等客觀之“象”融為一體。這樣主客觀融為一體的教學,就是有境界的教學,就是有意境的教學,就是從“以情融情”到“以情冶情”的教學,也就是一種表現(xiàn)(而非再現(xiàn))性教學。這是“文人語文”的本質(zhì)與核心。
由“教學境界”,又生發(fā)出“語文教學的三個世界”概念。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在北大中文系作了題為《從“冷美學”到“熱美學”——以“語文味”或“文人語文”為核心談中國語文教學美學視界的轉(zhuǎn)換》的學術(shù)報告。其中闡釋了“三個世界”:世界Ⅰ——客觀性的教學世界。 世界Ⅱ——主觀性的教學世界。 世界Ⅲ——主客觀統(tǒng)一的教學世界?!罢Z文味”理論與實踐倡導的教學,屬于主客觀統(tǒng)一的教學,即強調(diào)語文教學面對的文本,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象”,教師和學生的生命體驗是“意”。意與象的結(jié)合,就形成語文教學的意境?!罢Z文味”也正是這種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意境之美?!罢Z文味”教學主張一堂語文課的主題,不應(yīng)僅僅從文本中來(當然文本是基礎(chǔ)),也不應(yīng)該只是從執(zhí)教者內(nèi)心來,而是要將二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
程少堂認為,從美學的角度看,世界Ⅰ是再現(xiàn)型教學(類似古人“我注六經(jīng)”),屬于匠人語文,是“冷美學”;世界Ⅲ則是表現(xiàn)型教學(類似“六經(jīng)注我”),屬于“文人語文”(“文人語文”不是培養(yǎng)文人的教學),是執(zhí)教者將生命體驗和文本融合的教學,是有溫度的“熱美學”。
由“語文教學的三個世界”,又生發(fā)出“生命體驗”這個概念。程少堂認為,生命體驗是以日常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對經(jīng)驗的一種升華和超越,是一種注入生命意識的經(jīng)驗,它將人類的經(jīng)驗與個體的生命聯(lián)系起來,引領(lǐng)人不斷地去體驗、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把生命體驗融入語文教學,就能真正做到講的是別人的故事,傷的是自己的心,就能將只見“心眼”的語文教學,變成能見“心事”的語文教學。
由于“生命體驗”是極個性化的,所以程少堂又強調(diào)“個性化解讀”,而“個性化解讀”必然是有意無意浸潤了個體或族群的生命體驗及文化色彩的解讀,必然有“文化浸潤”(或曰“文化眼光”),而“文化浸潤”正是語文教學“理趣”的一個來源,是“語文味”的表現(xiàn)之一。因而“語文味”又可視為“文化語文”。
由于“理趣”需要“哲學導引”,因此提出語文教師要有一定的哲學思想。如此,充滿“語文味”的語文教學就是“在其樂融融的師生關(guān)系前提下,通過‘哲學導引下的‘意理闡發(fā),課堂上師生就會共生互享‘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在這里,語文教學就進入逍遙游狀態(tài),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
程少堂就這樣由“語文味”和“文人語文”兩個核心概念,提出“教學境界”第三基本詞匯,再由此演繹出“語文教學三個世界”(三個層次)“生命體驗”“個性化解讀”“文化浸潤”“哲學導引”等諸多概念,構(gòu)建了“中國語文教學美學”新的話語體系和理論基礎(chǔ),進一步揭示了“語文味”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據(jù)此,“語文味”研究者,在本體論層面,已通過一系列哲學和美學原理,闡釋了“語文味”理念或“語文味”流派的教育本質(zhì)、目的、價值等,為實踐論層面的教育原則的制定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二、實踐論層面研究
實踐論,即教育原則層面研究。教育原則是根據(jù)教育的本質(zhì)、目的和價值制定的此一種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指導性原理,是一種以實踐為目的的亞理論形態(tài)。
語文味研究起始至今,在本體論層面研究的同時,展開了實踐論層面的研究??蓮囊韵氯齻€方面體現(xiàn)。
1.“語文味”概念的定義中滲透教育原則
“語文味”概念的定義中提出的“師生共生互學(互享)”“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等要素中,滲透了“語文味”的整體性、主觀性、文化性等教育原則。在“語文味”研究前期,程少堂老師就如何教出“語文味”,提出了三個基本著力點:首先要凈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內(nèi)環(huán)境,盡可能把不是語文,尤其是不具有潛在的“語文味”元素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這是使語文課具有“語文味”的前提。其次,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豐富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是使語文課具有“語文味”的核心。第三,提升教師素質(zhì),是使語文課有“語文味”的關(guān)鍵。這三個基本著力點,分別從教學本體、教學目標、教師素質(zhì)三個方面提出原則要求,不妨概括為“語文味”教學的本體原則、目標原則、個性原則。本人在“語文味”研究初期同樣強調(diào):提倡“語文味”,“就是要凈化語文課堂”,“就是要有情感的激蕩”“就是要有美的震撼”。這些研究都是基于“語文味”核心理念,在實踐論——教育原則層面展開。
2.“文人語文”的特征體現(xiàn)教育原則
隨著“語文味”研究的深入,程少堂提出“人文語文”概念,并通過與“匠人語文”對比,概述了“文人語文”的基本特征:(1)“匠人語文”重再現(xiàn),“文人語文”重表現(xiàn);(2)“匠人語文”重敘述,“文人語文”重抒情;(3)“匠人語文”重工筆,“文人語文”重寫意;(4)“匠人語文”重知識,“文人語文”重思想;(5)“匠人語文”重技法,“文人語文”重功底;(6)“匠人語文”重“有限”,“文人語文”重“無限”;(7)“匠人語文”重預設(shè),“文人語文”重生成;(8)“匠人語文”重積累,“文人語文”重積淀;(9)“匠人語文”重“娛生”,“文人語文”更重“互娛”;(10)“匠人語文”重生活(生存),“文人語文”重生命。從上述十個區(qū)別或特征中,至少可概括為六個教育原則:表現(xiàn)性原則、思想性原則、開放性原則、生成性原則、共享性原則、生命性原則。
程少堂在《呼喚“人文語文”》一文中,對“文人語文”的基本特征做了比較詳細的闡釋和舉證。如“文人語文”的“重表現(xiàn)”如何體現(xiàn)在語文課上,他認為,執(zhí)教者在教學中一般也要處理“匠人語文”所要處理的教學內(nèi)容,處理這些“有”,而且處理這些教學內(nèi)容所花的時間也不算少,但是,這些文本中的“有”并非“文人語文”真正的教學重點。“文人語文”真正的著力點和主要目的,在于文本中的“無”,著重表達的是執(zhí)教者自己由文本所引發(fā)的某種生命體驗與情感體驗,而這些卻是文本中本來所“沒有”的,教學的任務(wù)正是“無中生有”。他以自己講的《世說新語·詠雪》為例,課題為“千古文人世說夢”,除了文言知識教學以外,整堂課表達的是執(zhí)教者自己對世說時代有個性的文人率性而為的生活態(tài)度的強烈向往,這一教學主題是表現(xiàn)性的而非再現(xiàn)性的(非照搬教材或教參)。
3.“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彰顯教育原則
“文化觀照”是“語文味”教學的重要元素,也是其顯著特色。但倡導和重視文化的滲透,并不意味著忽視或輕視語言訓練。程少堂提出的“一語三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教學模式,恰好是在教學過程中以語言訓練為基點和起點,引導學生在欣賞語言美、文章美、文學美的同時,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文化觀照?!耙徽Z三文”,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一般語文教師不太重視文化積淀,也很難提升到文化高度。文化內(nèi)涵往往滲透在文章或文學之中,需要教師自身的學識素養(yǎng)、文化視野和文化自覺方能挖掘提升。程少堂將“一語三文”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并逐漸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彰顯了“語言訓練與文化積淀相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同時他的“一語三文”模式的開放性(程少堂反對僵化的教學模式),也體現(xiàn)了“明確意圖與模糊控制相結(jié)合的原則”或說“預設(shè)性與生成性相結(jié)合的原則”。
“語文味”教學主張在有限的時空里,通過深入文本,提供語文無限的可能性、開放性和豐富性,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極大發(fā)揮,學習興趣得到極大激發(fā),語文教學最終成為引導學生達到詩意棲居目標的橋梁。而“一語三文”教學模式所彰顯的教育原則,與“語文味”教學目標是一致的。
三、工具論層面研究
工具論,即教學方法層面的研究。教學方法是實施教育、貫徹教育原則的手段、程序和組織形式等,它最大的特點是操作性:操作內(nèi)容的選擇、操作要點的規(guī)定、操作技巧的掌握、操作程序的編排等。
由于“語文味”這一概念“作為典型的的民族美學話語,‘語文味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重整體把握、重直覺感悟、和而不同和混沌模糊的思維特點”。也就是說“具有模糊美學特征”。有人指責“語文味”不實用,無操作性,無可模仿性。其實“語文味”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本身是不可操作的,它的任務(wù)和目的就是為語文教育研究尋找一個邏輯起點,一種思維方式。但“語文味”同時又是實踐體系,而且首先是實踐體系,“走的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路子”。程少堂對“語文味”概念的內(nèi)涵、要素的揭示和完善,以及“文人語文”概念的提出,大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基礎(chǔ)上進行的。他自認為,他采取的“先實踐后理論提升”的方法,和一般學者建構(gòu)理論體系的思路是大不相同的。由此可見,既然程少堂走的是實踐的路子(不像許多專家做純理論研究),就必然離不開工具論層面的研究。
1.“語文味”概念的定義中提出教學手段
“語文味”概念的定義里提出“語文味”“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獲得。這里所提到“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幽默點染”,應(yīng)是“語文味”教學可操作性的主要手段。在運用中,程少堂對每一點又有具體的操作要求。比如“語言品味”,從語感的層面要求教出對語言的敏感,包括對文體、語體和字、詞、句的敏感。從教師角度說,是不同的文體和語體有不同的教法;從學生來說,是不同的文體和語體有不同的學法,具體來說,有不同的讀法和寫法。同時還要讓學生領(lǐng)會現(xiàn)代語體和文言語體、書面語和口頭語的不同的表達功能。要教出學生對字、詞、句的敏感,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字詞句的字面意義或字典意義,讀出字、詞、句的深層含義或象征意義。對字詞句的敏感主要靠讀出來的,而不是靠分析出來的。因此,語文課上要書聲瑯瑯,書聲瑯瑯本身就是“語文味”的重要體現(xiàn)。
2.經(jīng)典課例中獨特的教學藝術(shù)
在“語文味”研究過程中,作為語文教研員的程少堂,堅持“走實踐的路線”,十余年來持續(xù)走進課堂,幾乎每年都要上一堂內(nèi)容不一,風格獨特的公開課。從《荷花淀》開始,到《世說新語·詠雪》《你是我的同類》《詩經(jīng)·子衿》《聽陳蕾士的琴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離騷〉和〈逍遙游〉》《菜單》《沁園春·雪》《錦瑟》,幾乎每堂課都會給聽課者帶來沖擊,在全國語文界引起較大反響。上海師大王榮生教授在其主編的《走進課堂——高中語文新課程課例評析》一書的評點中指出,程少堂的“《荷花淀》課例教學是別開生面的,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力量是巨大的”。四川師大許書明教授開設(shè)了《程少堂教學藝術(shù)論》選修課,他認為“程少堂的教學方法藝術(shù),從方法體系的操作層面提煉出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融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審美性、文化性于一爐。這里面有他的體溫,有靈魂的冒險,有他對語言獨特的敏感,有打破規(guī)矩的創(chuàng)新。它具有獨特性、技巧性、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它是極具個性化的綜合藝術(shù)”。
許教授從方法論(工具論)層面對其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幽默點染”“語言品味”情趣激發(fā)”“知識運用”五種方法藝術(shù)進行剖析評價,同時又結(jié)合課例對每種方法藝術(shù)的具體手段進行描述和再現(xiàn)。如“幽默點染”的方法藝術(shù),有三個手段:(1)“先讓人發(fā)笑,再讓人思考”;(2)說好“廢話”;(3)改變語言形式。而第二個手段“說好‘廢話”,又有“有準備的‘廢話”和“無準備的‘廢話”呈現(xiàn)。又如“語言品味”的方法藝術(shù),具體有“揣摩”“辨析”“把玩”三種手段,而“把玩”又通過“變標題”“變‘點睛句”“變句子順序”三種方式來改變。
錢冰山老師探討“語文味”教學流派何以被稱之為“文化語文”,也結(jié)合《荷花淀》課例,論證了“通俗的文化形式導入”“深刻的文化主題貫穿”“細膩的文化語言品析”三種教學手段所具有的工具論特征。
從上所析,“語文味”工具論研究,主要直接以教學形式出現(xiàn),雖未能以更加物化的、技巧性的操作規(guī)程出現(xiàn),但其獨特、多元的較為具體的教學方法,使我們明白“語文味”究竟怎么教,如何教出“語文味”,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語文味”工具論研究的應(yīng)用價值。
“語文教育研究的三個層次是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相互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沒有與其他環(huán)節(jié)均衡發(fā)展,不僅使整個研究殘缺不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自身的深入和發(fā)展?!憋@然,“語文味”經(jīng)過十余年的研究,在本體論、實踐論、工具論三個層面構(gòu)建相對完整、相互聯(lián)系的研究體系,其系統(tǒng)研究成果,不僅促進自身的深入和完善,也必將對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對語文教育研究品質(zhì)的提升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