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戩煒
如果我說,王羲之會講常州話,許多常州人一定會笑起來。如果我斬釘截鐵堅定不移死不悔改地說,王羲之肯定會說常州話,那許多常州人會用同情甚至憐憫的眼光看著我,滿懷深情地說,介個老佬頭是嗲人家格?可憐到著??禳c叫他家老嬤來,同他去看醫(yī)生!
先掉一下書袋,《世說新語·排調(diào)》——
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劉既出,人問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唯聞作吳語耳?!边@故事是說,大熱天,王總理沒有空調(diào),就拿一個圍棋盤放在肚子上。一個叫劉真長的名士去見他,王總理居然說,這玩藝放在肚子上蠻渹格。出來后,別人問,喲西,劉的,總理的,和你講什么了?劉說,除了該死的吳語,啥都沒說。
渹,有兩個讀音:一個是 hōnɡ;一個是qìnɡ。第一個讀音形容水勢浩大。第二個讀音表示涼。
這兩個讀音現(xiàn)在還在常州話里使用。譬如常州人形容猝不及防的狀態(tài)時,常說:“哄相一記就來格了?!边@里的“哄”,其實是“渹”的第一個讀音。譬如常州人形容夏天的井水叫“碧映”,其實應(yīng)該是“碧渹”。不過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把“慶”的讀音訛成了“映”而已。
王羲之與劉名士、王總理是同時代人,且都是做官人。王總理會讀吳語,王羲之也應(yīng)該會說吧?況且按年代算,王總理生在山東,王羲之還是生在常州的呢。
要我去看醫(yī)生的常州人肯定不服,那我再告訴大家,講吳語,東晉時在朝廷內(nèi),是風(fēng)氣、是時尚、是身份。這個風(fēng)氣弄得皇帝都有點不高興,因為山東過來的皇帝聽包括常州話在內(nèi)的吳語,一個字,累!事見《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桓玄問羊孚:“何以共重吳聲?”羊曰:“當(dāng)以其妖而浮?!?/p>
桓皇帝問羊名士,為什么你們這些人都喜歡鳥語(吳聲)?羊說,吳聲艷麗、吳聲飄逸、吳聲好聽啊。
當(dāng)然還可以責(zé)我,說朝廷重吳語,不等于王羲之說常州話。那好,直接說王家。
《世說新語·輕說》載:“支道林入東,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見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頸烏,但聞喚啞啞聲?!?/p>
支道林是高僧,學(xué)問大得不得了。王羲之開始看不起他,見面一談,深為折服。支道林從會稽歸,有人問他王羲之的幾個兒子怎么樣,他輕蔑地說,一群白頸根老鴰,就會說幾句吳語。
王家在常州生活過,后來到過南京。南京是北方語區(qū),不說吳語。所以,王家子弟說的吳語,應(yīng)該是常州話。再告訴大家,前面提到的那個說吳語的王總理,名叫王導(dǎo),是王羲之的親叔叔。這叔叔是山東過來的,在常州住過!
能說常州話,在當(dāng)時朝中很牛氣。有人問中國畫祖顧愷之,為什么不學(xué)點洛陽官話?這位常州人說,洛陽話那么難聽,讓老婢女們?nèi)フf吧。我堂堂國畫大師,只說常州話!事見《世說新語·輕說》。
到了北齊年代,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音辭》中還說:“冠冕君子,南方為優(yōu)。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shù)言可辨。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意思是說,君子、小人,一聽口音,便知道大半。說吳語的人,君子占多。說北方話的,小人為眾。
看看,看看,地域歧視、語言歧視,那時就開始了。
說了半天王羲之,與“不律直”有什么關(guān)系?有!因為王羲之毛筆字寫得好,天下第一。還因為“不律直”這三個字,與毛筆有關(guān)。因為“不律”就是毛筆。不律直,就是像毛筆一樣直,也叫“筆直”。
關(guān)于毛筆就是不律、不律就是毛筆,出處在《爾雅》。《爾雅·釋器》里說:“不律謂之筆。”
毛筆一物,古代中國稱謂多樣?!肮艹亲印?、“中書君”、“毛穎”、“毛錐子”等,都是毛筆的別稱。清代有個叫王筠的山東人,嫌現(xiàn)在的常州老鄉(xiāng)段玉裁功力不夠,所著《說文解字注》“體裁所拘,未能詳備”,立志“鼓輯為專書,與之分道揚(yáng)鑣”,著了一本《說文釋例》。書里說毛筆這東西,“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睋Q言之,筆,在楚國叫“聿”,在燕國叫“弗”,在吳國叫“不律”。
為什么把“筆”叫成“不律”呢?諸位試著用常州話把“不律”兩個字連起來讀一下,是什么音?正是一個“筆”字。多少年口音訛傳,最后吳語勝出,“不律——筆”!
常州話里還有一詞,叫“筆繃絲直”,用來形容“筆直”。毛筆桿子竹子做,生來并不是筆直的,要到火上去烤一下,繃繃直。絲這東西,用手一拉一繃緊,就直了。所以,筆繃絲直,也是非常形象生動的形容“直”的用語。
郡人常把“不律直”寫成“筆立直”。呵呵,筆不立,也是直的,況且毛筆毫軟,是立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