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宗祺
【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我們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對教材進行選擇、創(chuàng)造、應用。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從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fā),用哲學眼光來解讀語文教材。
【關鍵詞】解讀;語文教材;哲學眼光
1 學生與自我——基于學生發(fā)展要求解讀語文教材
在鉆研語文教材時,我們要突出全人發(fā)展的語文課程價值取向,致力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
在學生學完一篇課文之后,我們常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要告訴大家嗎?”像這樣外延很大的問題往往適合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特點來發(fā)現(xiàn)教材的作用。如《我要一本書》,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了羅蒙諾索夫多方面的優(yōu)點:熱愛學習、愛動腦筋、遇事勇敢沉著、熱愛父母等。同時,學生也能自覺地將自身與剛剛接觸到的學習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在討論學習羅蒙諾索夫熱愛父母家庭這一優(yōu)點時,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羅蒙諾索夫小小年紀就經(jīng)常跟父親出海打魚,說明他很愛勞動。我們要向他學習。”有的說:“羅蒙諾索夫很愛父母,幫助父母干那么危險的事,真了不起。我在家里幾乎不做什么事情,連書包都是媽媽替我整理,真不應該。以后我也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事情?!睂W生在判斷、比較、取向中,有意識地接納教材中隱含的家庭倫理因素。
2 學生與他人——基于合作意識培養(yǎng)要求解讀語文教材
在解讀教材時,既要在教材中尋找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內(nèi)容,又要在設計中滲透培養(yǎng)合作意識的方法。
教材內(nèi)容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課文有很多,如《公雞的臉紅了》、《我喜歡》、《互相幫助》等課文,教學目標中都明確地提出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懂得互相幫助等合作理念。
有一些課文,盡管沒有明顯的關于合作的內(nèi)容,但通過挖掘或即時發(fā)現(xiàn),還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的。如教學《稱象》一課時,我提了一個問題:“曹沖為什么能想出這么好的稱象辦法?”原意是為了引出教學目標之一“感受曹沖的聰明才智”。一個學生回答:“他用船代替大秤;大象不能分,石頭可以分開來稱?!北砻嫔峡此坪跷牟粚︻},但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教學亮點,應以此為突破口,指出官員們的辦法雖然愚蠢,但有可以利用的地方。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善于利用、整合思考的思維方式,還可以注重指導學生統(tǒng)一認知、感悟、體驗等生活形式,更可以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指責,不取笑,從對方的想法出發(fā),抓住對方思考的本質(zhì)所在,為對方設想,在大家的思路上進一步完善。
在教學一些適合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學習的課文或教學內(nèi)容時,采用全班合作、小組合作、特定對象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展合作意識,學習合作方法。
3 學生與自然——基于生命發(fā)展要求解讀語文教材
“我們無所畏懼,但我們敬畏生命、敬畏美好!”這是我在教學《打碗碗花》一課時說的一句話。在學完《打碗碗花》后,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讓我意想不到的問題:“為什么要給這么美麗的花取這么個怪名字呢?如果僅僅是因為它長得像碗,就叫碗花好了。為什么叫打碗碗花,嚇得人不敢去摘它呢?”我決定從她自己的問題入手:“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打碗碗花不打碗了。如果你遇到這種花,會摘它嗎?”她不假思索地點點頭。這時有幾位同學舉手了,她又連忙改口:“不摘!因為它太美了,我會舍不得摘。摘掉多可惜呀!”三年級的學生,能領悟多少,我無法知道,我只看到幾雙若有所悟的眼睛。
4 學生與社會——基于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求解讀語文教材
我們的語文課程應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五月端陽》之后,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yè):為我國申報“端午節(jié)”文化遺產(chǎn)準備材料。經(jīng)過同學們商量,我們決定起草一份證明端午節(jié)為我國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報告。
通過“分析學習材料,確立輻射型問題”——“建立學習小組,選擇命題型問題”——“形成學習主題,設計信息資源”——“組內(nèi)分派任務,分頭探索問題”——“小組溝通合作,形成新問題假設”——“匯報學習成果,感受成功喜悅”——“反思評價應用,形成完善報告”系列活動,在對同學展示的內(nèi)容進行一定取舍、合并后,我們起草了一份充分證明端午節(jié)為我國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報告》?!堆芯繄蟾妗酚嫲饲Ф嘧郑瑢W生們在報告中介紹了端午節(jié)起源的四種說法;端午節(jié)的十余種別稱;介紹了四類共44種端午節(jié)習俗,內(nèi)容涵蓋多種民族;推薦、誦讀了13首詠端午的詩詞,還對每首詩詞作了自己的理解說明;在“前言”和“結論”中有力地闡明我們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視和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5 學生與語言——基于語文學科發(fā)展要求解讀語文教材
發(fā)揮語文學習本體——語言文字訓練不可替代的作用,讓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同生輝。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我請學生初讀課文后說說自己想說的話,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唐僧很愚蠢,自己人妖不分,還埋怨孫悟空。”當時也有學生表示異議:“唐僧不是愚蠢,只不過太講慈悲了。”該生立即反駁:“孫悟空保護他那么久了,哪一次不是忠心耿耿?他連孫悟空都不相信,不僅愚蠢,而且不信任人!”幾乎全班同學被他駁倒。我覺得此時若作生硬的裁判,必定是牽強。于是在精讀“一打”時,利用課文只描寫了人物語言和動作的特點,插入一個揣摩人物心理的說話訓練:“白骨精想……于是……孫悟空想……于是……唐僧想……于是……”特意請他說唐僧的想法。他說得惟妙惟肖:“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這猴頭不問青紅皂白,便打死了這個村姑,如何是好?要知道,出家人是連吸自己血的蚊子都不能打的呀!阿彌陀佛!”還雙手合十。同學們哄堂大笑,我也忍俊不禁,但我知道,他對唐僧的認識必定會因這次說話訓練而更全面。從語文的整體追求目標來看,這一次語言訓練比無謂的口舌大戰(zhàn)要有效得多。
6 學生與生活——基于生活語文概念解讀語文教材
學生的生活本身和學生的經(jīng)驗是我們語文教育的基礎,我們應了解這一基礎,意識到并善于利用這一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
學生的生活是閱讀的背景。由于學生生活經(jīng)歷的不同,生活感受的不同,他們對生活的視角也會不同,導致對教材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如《鸕鶿》一課中關于漁人和鸕鶿的關系的理解,學生就有多種看法:漁人在利用鸕鶿;漁人和鸕鶿是合作關系;漁人和鸕鶿相依為命;漁人剝奪了鸕鶿作為自然界一員的基本權利……
學生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這次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提倡多寫觀察日記。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就要考慮課標的這些要求,有選擇、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