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曲華,李智勇
(1.福建江夏學院電子信息科學系,福建 福州350108;2.集美大學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以數(shù)學規(guī)劃為主要工具,根據(jù)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數(shù)據(jù),對相同類型的單位 (部門或企業(yè))進行相對有效性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新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建立規(guī)劃模型達到對決策單元進行評價的目的,本質上是判斷決策單元是否位于生產前沿面上,它的主要優(yōu)點是可以對多個投入特別是多個產出的問題進行評價[1].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最主要的兩個任務是:1)判定決策單元是否是DEA有效;2)對于非DEA有效的決策單元,給出改善方案,使之成為DEA有效.對于非DEA有效的DMU,目前普遍的改善辦法是:以非DEA有效的DMU在生產前沿面上的投影作為改善后的DMU[2].DEA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如物流企業(yè)生產分析[3]、證券投資基金管理[4]等.
一般而言,DEA模型一旦選定,相應的投影策略也隨之確定.DEA模型包括兩大類:徑向DEA模型 (radial model)和非徑向DEA模型 (non-radial model).徑向DEA模型包括輸入型DEA模型和輸出型DEA模型,常見的模型有:輸入型 (輸出型)CCR模型,輸入型 (輸出型)BCC模型,輸入型 (輸出型)FG模型和輸入型 (輸出型)ST模型.它們所對應的投影策略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或者同步縮小輸入指標值,或者同步放大輸出指標值,稱為各向同性.因此,必須借助其他的輔助模型才能知道是哪一個指標導致了DMU的非DEA有效,這在現(xiàn)實中是不合理的,因為各個輸入輸出指標的角色并不完全一樣.于是研究者開始關注非徑向DEA模型,相繼出現(xiàn)了加權的非徑向DEA模型和Russell模型等.這些非徑向DEA模型,或者難于解釋,或者難于求解.以Russell模型為例,它兼具理論和應用雙重價值,并成功克服了徑向DEA模型的上述缺點.該模型存在已久,于1978年由Fare和Lovell[5]共同提出.但是,因為該模型是一個非線性規(guī)劃模型,難于求解,所以盡管生產經濟學已經證明它比一般的模型更合理,但該模型還是長期受到研究者的冷遇.直到2006年,Sueyoshi等人[6]指出該模型等價于一個二次錐規(guī)劃模型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才給出了該模型的一個比較合理的求解方法.盡管如此,實際工作者還是不喜歡該模型,因為它需要引入太多的輔助變量才能說明其等價性,太多的輔助變量也增加了問題的求解規(guī)模.因此,一個好的DEA模型起碼應具備2點:1)模型有意義且易求解;2)模型易解釋且對實際問題有指導作用.基于上述目標,并結合徑向型DEA模型易于求解的優(yōu)點,本文提出一種新的非徑向型DEA模型.
早在1951年,Koopmans[7]就提出了有效性度量的概念.之后,各種單輸入單輸出的有效性度量方法相繼被提出.1957年,F(xiàn)arrell[8]考慮了多輸入多輸出的有效性度量方法,同時還提出了經典的雙輸入單輸出的有效性度量方法.1978年,著名的運籌學家Charnes等人從數(shù)學規(guī)劃角度將有效性度量推廣到多輸入多輸出的情形,提出了第一個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模型——CCR模型[9],開啟了DEA研究的先河.之后,相繼出現(xiàn)了比較有代表性的BCC模型、FG模型和ST模型.1996年,Yu等人給出了CCR模型、BCC模型、FG模型和ST模型的統(tǒng)一形式的綜合模型[10].
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i}ni=1,每個DMU有m個輸入和s個輸出,DMUi的輸入向量和輸出向量分別為 Xi=(x1i,x2i,…,xmi)T,Yi=(y1i,y2i,…,ysi)T,i=1,2,…,n .綜合模型形式如下[2]:
生產可能集 (Production Possibility Set)是DEA領域的一個關鍵概念,定義為:其中投入X,可產出Y}.它的形式是由不同的公理體系唯一確定的.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根據(jù)特定的經濟環(huán)境和經濟特性,以及用生產可能集去刻畫的具體事物和用來表述的特征的不同,采取各種關于生產可能集的公理體系,唯一形式地確定出生產可能集的結構 (數(shù)學的表示形式).數(shù)理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公理體系,經過數(shù)學推理和證明,確定出經濟系統(tǒng)的結構.式 (1)所對應的生產可能集為:
定理1[2]式 (1)對偶規(guī)劃為:
當δ1=0時,式 (1)即為CCR模型,
1,δ2=0時,式 (1)即為BCC模型0};當δ1=δ2=1,δ3=0時,式 (1)即為FG模型當δ1=δ2=δ3=1時,式 (1)即為ST模型
為了定義DEA有效性,介紹如下兩個規(guī)劃:其中:1s=(1,…,1)T∈ Rs,1m=(1,…,1)T∈ Rm,F(xiàn)(X,Y)=(X1,…,Xm,-Y1,…,-Ys)T.
定義1(DEA有效) 稱DMU(Xk,Yk)是DEA有效,如果它是式 (4)的Pareto解,即不存在(X,Y)∈ TDEA,使得 F(X,Y)≤ F(Xk,Yk),F(xiàn)(X,Y)≠ F(Xk,Yk).
注:也有些文獻[11]是通過相對有效值和松弛變量定義DEA有效性,然后證明DEA有效與Pareto解是等價的.兩種定義方法異曲同工.
定理2[11]以下論述等價:1)DMU(X,Y)是 DEA有效;2)式 (2)的最優(yōu)值等于1且式
(3)的最優(yōu)值等于0.
注:若式 (2)的最優(yōu)值等于1但式 (3)的最優(yōu)值大于0,則稱之為弱DEA有效.
定義2(投影)設?θ*是式(2)的最優(yōu)值,(ˉs*,^s*)是式(3)的最優(yōu)解.令則稱為DMUk在生產可能集TDEA的生產前沿面上的投影.
定理3[2](投影定理) 設如上述定義,則是DEA有效.
可以用圖1來說明上述基于“投影”的非DEA有效的DMU改善過程.實際上改善過程包含兩個部分:其一,各個輸入指標同步縮小,直至位于生產前沿面上 (即弱DEA有效);其二,去除一些多余的輸入,使之成為Pareto解,即DEA有效.決策單元A(E)的改善過程是:A?B?C,E?F.這樣的改善過程有兩個不足:1)只能改變輸入指標值,不能改變輸出指標值;2)輸入指標需首先同步縮?。鲜鼋榻B的是輸入型DEA模型,同樣結論與推導過程可以用于輸出型的DEA模型.
圖1 決策單元投影圖(單位輸出)Fig.1 Decision making unit projection
定義2中基于投影的決策單元的改善策略具有同步縮小輸入指標 (稱為各向同性)的特點,這在實際應用中是不合理的,每個輸入輸出指標的權重是不一樣的.自然地,對各個輸入指標的調整也不能等同看待.因此,本節(jié)旨在建立一個能體現(xiàn)各輸入指標權重的各向異性的一個新的DEA模型.
定義3(Hadmard乘積算子) 設x=(x1,…,xn)T∈Rn,y=(y1,…,yn)T∈Rn,稱(x1y1,…,xnyn)T為x,y的Harmard乘積,記為x?y.
考慮如下互為對偶的DEA模型
其中,a〉0(b〉0)∈Rm(Rs)是任意常向量,δ1,δ2是取值于{-1,0,1}的常數(shù).
也可以將式 (6)寫成如下的簡便形式
定理4 式 (5)和式 (6)互為對偶.
證明 直接利用線性規(guī)劃的對偶定理即知.
定義如下的多目標規(guī)劃:
其中,F(xiàn)(X,Y)=(X1,…,Xm,-Y1,…,-Ys)T.
定理5 設a〉0(b〉0)∈Rm(Rs)是任意給定的常向量,δ1,δ2是取值于(-1,0,1)的常數(shù),且所有的輸入輸出都是正值,則以下論斷等價:1)式 (5)的最優(yōu)值等于0;2)式 (6)的最優(yōu)值等于0;3)(1Ts,1Tm)T是式 (6)的一個最優(yōu)解;4)(Xk,Yk)是式 (8)的Pareto解.
證明 1)?2)易知,式 (5)有可行解:w=0;μ=0;μ0=0,式 (6)有可行解:θ=(θ1,…,θk,…,θm)=(1,…,1,…,1),φ =(φ1,…,φk,…,φs)=(1,…,1,…,1),λ =(λ1,…,λk,…,λn)=(0,…,1,…,0),ξ=0.故式 (5)和式 (6)均有可行解,從而由線性規(guī)劃理論可知,式 (5)和式(6)有相同的最優(yōu)值.
2)?3)很顯然.
3)?4).設式(6)的最優(yōu)值等于0,如果(Xk,Yk)不是式(8)的Pareto解,那么存在使得令(θ,φ 不會均為恒一向量),從而與假設矛盾.
3)?4).設(Xk,Yk)是式 (8)的一個Pareto解.若存在式 (6)的最優(yōu)解(θ*,φ*),使得則0≤θ*≤1m,φ*≥1s(θ*,φ*不會均為恒一向量),從而(θ*?Xk,-φ*?Yk)≤(xk-yk),(θ*?Xk,φ*?Yk)≠ (Xk,Yk),與假設矛盾.
定義5(投影) 設(θ*,φ*)是式 (7)的最優(yōu)解.令則稱為DMUk在生產可能集的生產前沿面上的投影.
證明 若(θ*,φ*)是式 (6)的一個最優(yōu)解則(1T,1T)T是ms的一個最優(yōu)解,由定理5即知.
易知,基于定義5非有效DMU的改善策略,沒有把所有的輸入指標 (輸出指標)看成同等重要.它的改善依據(jù)是,哪個指標導致了DMU的非有效,就改善該指標,這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可知:1)當δ1=0,δ2=0時,式 (5)即為式 (9),式 (6)即為式 (10),即為TCCR;2)當δ1=1,δ2=0時,式 (5)即為式 (11),式 (10)即為式 (12),即為 TBCC;3)當 δ1= -1,δ2=1時,式 (5)即為式 (11),式 (6)即為式 (14),即為TFG;4)當δ1=1,δ2=1時,式(5)即為式 (15),式 (6)即為式 (16),即為 TST.
由投影定理很容易得到下面的兩個推論.
推論11)式 (9)和式 (10)互為對偶;2)式 (11)和式 (12)互為對偶;3)式 (13)和式 (14)互為對偶;式 (15)和式 (16)互為對偶.
現(xiàn)以文獻[11]所提供的雙輸入單輸出的DMU為例,分別應用式 (10)模型和非阿基米德無窮小CCR模型,分析計算結果.其中,非阿基米德無窮小CCR模型指的是:
其中ε是非阿基米德無窮小 (即小于任何正數(shù)且大于0的數(shù)).
例1 考慮具有6個DMC的模型,輸入和輸出數(shù)據(jù)如下:
例1的正確結果是:DMU3、DMU4和DMU5是CCR有效的,DMU1和DMU2是非CCR有效的,而DMU6是弱CCR有效的.此處的“非CCR有效的DMU”指的是:對應的CCR有效值小于1的DMU,“弱CCR有效的DMU”指的是:對應的CCR有效值等于1的DMU,但不是CCR有效的DMU,“CCR有效的DMU”同定義1.
運用非阿基米德無窮小CCR模型式 (17),不同的參數(shù)得到的CCR有效的決策單元卻不一樣.記為DMUi所對應的式(17)的最優(yōu)解.考慮以下兩種參數(shù)的選擇:1)ε=10-5,經計算可知故DMU3、DMU4、DMU5和DMU6是CCR有效的,DMU1和DMU2是非CCR有效的;2)ε=10-9,經計算可知故DMU3,DMU4和DMU5是CCR有效的,DMU1和DMU2是非CCR有效的,而DMU6是弱CCR有效的.不同的參數(shù)得到的結果不盡一樣,現(xiàn)實中,無從知曉ε到底該取多小,太大擔心結果不精確,太小又擔心影響計算精度.
再考慮式 (10)模型.記(θ*,φ*)是式 (10)的一個最優(yōu)解,取a=(1,…,1)∈Rm,b=(1,…,1)∈ Rn,計算結果如下:故DMU3、DMU4和DMU5是CCR有效的,DMU1和DMU2是非CCR有效的,而DMU6是弱CCR有效的,與真實結果一致.并且可驗證,依據(jù)定義5得到的改進的DMU的確變?yōu)镃CR有效的.
與傳統(tǒng)的模型相比較,新模型有如下幾個優(yōu)點:1)全面解決了DEA有效性的判定問題;2)在改善非DEA有效的DMU方面更合理、更科學;3)涵蓋TCCR、TBCC、TFG和TST4種生產可能集,是一種綜合性的DEA模型,同時它無需區(qū)分是輸入型DEA模型還是輸出型DEA模型;4)為“帶偏好錐”的DEA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段永瑞.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理論與應用 [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2]魏權齡.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鄧學平,王旭,ADA SUK FUNG NG.我國物流企業(yè)生產效率發(fā)展分析 [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5):27-36.
[4]趙秀娟,馬超群.基于DEA評價模型挖掘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信息 [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28(8):190-196.
[5]FARE R,LOVELL C.Measur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1978,19:150-162.
[6]SUEYOSHI T,SEKITANI K.Computational strategy for russell measure in DEA: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0:459-471.
[7]KOOPMANS T C.Activity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 [M].New York:Cowles Commission,Wiley,1951:33-97.
[8]FARRELL M J.The measure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ces A,1957,120:253-281.
[9]CHARNES A,COOPER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0]YU G.A generaliz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6,66:47-89.
[11]COOPER W W.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2nd ed.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