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閩南民間信俗在兩岸交流中的區(qū)位優(yōu)勢

2013-07-07 15:37何池
閩臺文化研究 2013年2期
關鍵詞:信眾媽祖閩南

何池

(閩南師范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論閩南民間信俗在兩岸交流中的區(qū)位優(yōu)勢

何池

(閩南師范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通過敘述閩南民間信俗的概念與民俗性、泛神性、草根性、功利性特點,闡述閩南主要民間信俗的神祇及充滿特色的各種信俗活動,介紹了閩南民間信俗傳播入臺的經過和臺灣的信俗活動概況,最后以改革開放以來臺灣信眾頻繁回閩南祖廟祭祖進香的大量事實,得出“兩岸交流從民間開始,民間交流從信俗開始,民間信俗交流從閩南開始”的結論,揭示出民間信俗對兩岸關系的重要作用,以及閩南在兩岸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區(qū)位優(yōu)勢。

閩南;民間信俗;兩岸交流;優(yōu)勢

民間信俗在閩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它因遠古時期人們生產活動中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生老病死生理現(xiàn)象不理解和恐懼而產生,為祈求社會安定、生產生活順利,親人身體健康而發(fā)展,又隨道教佛教儒教傳入閩南而進一步衍生與繁榮,它與民眾生產活動及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在明末清初臺灣的大開發(fā)活動中,閩南信俗又隨閩南墾民的大量入臺墾殖而傳播臺灣,可以說,臺灣的民間信俗根在閩南。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的交流活動就是從閩南民間信俗的交流拉開帷幕。閩南在兩岸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區(qū)位優(yōu)勢。本文擬就此作粗淺探討

一、閩南民間信俗的概念與特點

關于民間信俗的概念,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綜合這些專家的合理元素,筆者認為:民間信俗是宗教信仰及其延伸出來的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民俗活動相交融的總稱,是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約定俗成傳統(tǒng)崇神觀念的反映。從嚴格意義上說,它不是宗教,它沒有教規(guī)教義,沒有專職的神職人員,信眾也無需履行“加入”的手續(xù),信之則來,不信則去。但從廣義上看,它又是宗教信仰的一種延伸與普及化現(xiàn)象,它廣泛存在于我們社會的底層,它無所不入地滲透并植根于社會底層的每一個角落和廣大民眾的心靈里,因而具有民俗性、泛神性、草根性、原生性、功利性等諸多特點。

其一,民俗性。閩南民間信俗最大特點就是民俗性。它其中包含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民間節(jié)俗,如農歷十二月三十祭祀祖先的除夕、農歷元月初一團圓并祝賀一年開始的春節(jié)、農歷元月十五欣賞花燈的上元(元宵)節(jié)、農歷三月祭掃祖墓的清明節(jié)、農歷五月紀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農歷七月超度孤魂野鬼的中元(普度)節(jié)(含“放水燈”)、農歷八月祭拜月娘的中秋節(jié),農歷九月尊老的重陽節(jié)等各種歲時節(jié)俗,以及各種“做王醮”、“走王巡安”活動,等等。

其二,泛神性。閩南民間信俗的突出特點是泛神性,祀神眾多。又有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仰(如敬拜觀音菩薩、玄天上帝、天公、媽祖天后、關圣大帝、開漳圣王、保生大帝和王爺?shù)龋?,同時又與宗族活動(如敬拜祖先、祭祀親人),與自然物崇拜(如村頭老樹,山川土地、墻腳石頭,床頭門口)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龐雜、廣泛、根深蒂固的社會底層民眾的傳統(tǒng)信俗文化現(xiàn)象。具體說來,是儒、道、釋神明,或是祖先神,甚至孤魂野鬼(民間奉為“大眾爺”、“王爺公”),都設專門祠廟祭拜,廳堂上也可以設神龕祖宗神位來供奉。其祭拜內容與形式處處流露出儒、道、釋與民俗文化交相融合的濃重痕跡,是我國儒道兩大宗教以及佛教發(fā)展的民眾基礎。佛教的如來、觀音菩薩,道教的保生大帝、開漳圣王,儒教的孔子、文昌公等神祇在閩臺許多地方的廟宇里同時供奉,和睦相處。

其三,草根性。民間信俗處在社會底層,它植根于閩臺兩地廣大農村。它不屬五大宗教范圍,因此不受宗教法規(guī)與條例的限制,但它又時時處處存在,就植根于廣大信眾的內心深處,時時與這些信眾在作心靈的交流。處于社會最底層的黎民百姓因生活中常有無助之感,他們對生活的許多基本要求(如生發(fā)財利、家人平安、辦事順利、祈福消災等等),在無奈之下,只能寄托于冥冥之中的諸位神明,希望自己的虔誠能夠感動這些神明,能夠幫助自己實現(xiàn)這些并不奢侈的期盼,這也就是民間信俗能夠代代相傳至今而不衰微的根本原因所在。宋代的陳淳曾說當時漳州一地“自城邑至村廬……為廟宇者何啻數(shù)百所,逐廟各有迎神之禮,隨月迭為迎神之會,自入春首便措置排辦?!标惔臼谴罅Ψ磳Α靶殴砩形住敝L的地方名士之一,他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風氣助長了奢糜之俗,還成為地方豪紳“搜刮財物的憑藉”。但他這篇文章卻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了宋代漳州民間信俗的興盛,這也是歷史上閩南區(qū)域民間信俗興盛的一個縮影。由于這些民間信俗活動在閩南農村基本上月月都有,剔除其中如陳淳所反對的奢糜風氣及組織者的借此斂財以及一些迷信成分,其合理的成分是在給廣大農村村民帶來某種精神寄托的同時,也給古近代缺乏文化活動的農村帶來了熱鬧和喜氣,因而頗受基層百姓的歡迎。

其四,原生性。閩南民間多神信俗現(xiàn)象的形成具有深刻而久遠的歷史原因,它源于古閩越族自然崇拜、庶物崇拜、靈魂崇拜的原始宗教和巫術。地方史書記載,閩南是“好巫尚鬼之區(qū)”,因閩南與中原地區(qū)相比較而言開發(fā)較晚(遲至大周垂拱二年(686)漳州設置之后一段很長時間才陸續(xù)完成開發(fā)),這片號稱“炎荒絕域”、瘴癘橫生、荊莽遍地的閩南地區(qū)與嶺南(粵地)在唐宋還是流放犯人以及貶謫官員之處所。陳元光的伯父陳敏、陳敷在咸亨元年(670)奉命率援軍入閩救援被“閩獠”叛軍圍困的戍閩唐軍,就在途經閩浙交界的江山縣染上“瘴癘”而亡。到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因諫“迎佛骨”被貶到潮州當刺史的韓愈在到任后目睹南方人煙稀少瘟疫頻發(fā)的凄涼景象,悲從心來,給他的侄孫韓湘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詩,要他“好收吾骨瘴江邊”。這片生存艱難的“南蠻”之地,正是“好巫尚鬼”之風滋生的沃土,即使開發(fā)較早的泉州,也是“華剎淫祠,山僧野觀,無處無之”故這里就保留有原始宗教中對天、地、水的“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崇拜。還有一些山區(qū)則保留有原始信俗的驅鬼祛邪的“儺舞”。比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浦南“儺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俗。該儺舞以“大神尪仔陣”巡安為形式,達到驅鬼逐疫、除災納祥之目的,實現(xiàn)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的樸素愿望。諸如此類具原生態(tài)的原始信俗經過民間長期的傳承,已成為閩南獨特的信俗活動。

其五,功利性。民間常有“無事不登三寶殿”、“臨時抱佛腳”的說法,這就是信俗的功利性特點。可以說,有相當部分的信眾前往寺廟求神問卦、燒香拜神都是碰到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或是因為家里或個人的生活、生意不順利,或身體出了問題,急需神明指點迷津,消災解厄,逢兇化吉,這是最明顯不過的功利性特點。當然亦有許多信眾只是為了圖個家里平安,婚姻美滿、事業(yè)發(fā)達而前往,盡管這種祭拜需求沒有前者那么迫切,但亦脫不了功利性目的。

實際上,信俗的功利性還表現(xiàn)在信眾對所拜神明認識的模糊性?!爸袊耖g信仰中只有神靈的概念而無宗教概念?!麄円环矫鏇]有專業(yè)的知識去區(qū)分哪一尊神是屬于哪一種宗教的,而且對他們而言,這種區(qū)分也沒有意義。”可以說,大多數(shù)信眾對他們所拜的神明的名字、何方人氏、生前為社會為百姓所作的貢獻都不清楚。對這些香客信眾來說,他們到廟里燒香的目的就是祈求人生與家庭的平安,求得心靈的某種慰藉。這種情況的廣泛存在是與信眾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關系,也與民眾純粹只是燒香求保佑不求了解所拜神祇的情況思想狀態(tài)有關,這種心態(tài)則反映了信眾期翼得到神靈庇佑能夠趨祥避禍的功利性訴求。

二、閩南是臺灣大多宗教信仰的傳播源

民間信俗的載體是人,其傳播當然也靠人。明末清初臺灣大開發(fā)活動中,閩南人是這場開發(fā)活動的主力軍,在臺灣人口中,閩南人占了十之八成,這決定了閩南信俗傳入臺灣的強度和廣度,所以,閩南是臺灣大多數(shù)宗教信俗的源頭。

(一)閩南信俗宮廟的現(xiàn)狀

由于民間信仰在促進兩岸民間交流中有重要作用,中央從利于爭取廣大臺灣同胞、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大局出發(fā),對宗教政策作了適當調整,并加強管理力度,這促使閩南民間信俗的興盛和發(fā)展。這一發(fā)展狀況從下列閩南三市統(tǒng)計數(shù)字便可了解其概貌。據(jù)漳州市民宗局統(tǒng)計,至2011年底,全市依法登記并經省民族宗教廳審核換發(fā)新登記證的寺觀教堂 (宗教活動場所)460座,其中:佛教215座、道教73座、天主教28座、基督教144座。有宗教信徒約10萬人。全市有建筑面積10平方米以上的民間信仰宮廟4000多座,其中較具規(guī)模的有2400多座。寺觀宮廟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座,漳州市對臺交流重點寺廟、宮廟78座。

2005年,泉州市宗教局統(tǒng)計,寺廟面積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其中鯉城區(qū)168座、豐澤區(qū)292座、洛江區(qū)196座、泉港區(qū)459座、惠安縣655座、南安市1056座、晉江市1035座、石獅市413座、安溪縣540座、永春縣450座、德化縣288座。

廈門的宮廟信仰崇拜以保生大帝和天后媽祖為最,據(jù)廈門市民宗局1992年統(tǒng)計,市區(qū)有54座專祀保生大帝或保生大帝合祀天后的神廟,這些宮廟占廈門寺廟總數(shù)的60%。

從實際情況看,閩南廈、漳、泉三市民間信仰寺廟、宮觀遍及農村每個村莊、城市每條街道,其數(shù)量之多、神團之眾、信眾之廣、地域之普遍,世所罕見。值得一說的是,閩南三市的這些宮廟,不少都是分香分靈臺灣的祖廟。

(二)閩南主要民間信俗神祇與信俗活動

閩南民間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與一些敬神習俗等等。泛神崇拜方面。閩南地區(qū)平均不到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宮廟,其中80%供奉的神都是民間信仰的神明,俗神數(shù)量之多,可謂世所罕見。據(jù)林國平教授等學者統(tǒng)計,“僅 《八閩通志·祠廟》中收錄的民間俗神就所達119種?!边€有學者從更大范圍作了統(tǒng)計稱,“民間所崇拜的靈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達二百多種”。從天庭陽界到陰曹地府的各路神祇,組成一個與民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相對應的信俗體系。居家要奉門神(如鐘馗、尉遲恭等),生病就拜醫(yī)神(保生大帝、廣濟大師),經商必敬財神(趙光明、關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爺),練武崇祀武神(關帝、城隍爺)等等,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博取功名,到消災解厄,祈求保佑平安福壽,都蒙上一層濃厚的神明保護色。不論城鎮(zhèn)鄉(xiāng)村,宮廟寺觀隨處可見,大都佛、道、儒合處一隅,還有眾多俗神,是典型的多神崇拜。

1、俗神崇拜,主要有如下數(shù)種。

唐代康仙崇拜?!翱迪伞疤瞥觊g賣藥長安,遇中丞黃碣,自稱是漳州圓山琵琶坂康長史。后來黃碣過閩南漳州,問圓山琵琶坂,沒有康長史者,入山下一祠看見祀主的像貌如長安所見。到現(xiàn)在,龍海九湖的圓山腳下岱山巖奉祀康仙,閩南人常往燒香,正月間特別熱鬧。

海神崇拜。閩南人古代與海外來往密切,信仰天后媽祖、水仙尊王,都是海神。南宋以后,媽祖廟宇遍布閩南城鄉(xiāng)。甚至到達閩西山區(qū),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的信眾群體。

此外,還有開漳圣王崇拜,開漳圣王俗名陳元光,河南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669)隨父陳政奉高宗命率中原府兵入閩平亂和開發(fā),經過長達17年的艱苦平亂,為這片“炎荒絕域”、唐政府“鞭長莫及”的管理盲區(qū)帶來了久違的安定,“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之后,他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向朝廷建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chuàng)建漳州,朝廷批準了他的奏書,并委任他為漳州刺史。從此他帶領官史部屬在這里興農惠工,興辦學校,和睦族群,使得“畿荒一德,同沐皇恩”。景云二年(711),陳元光在一次新城保衛(wèi)戰(zhàn)中遇難,政府和民間都建廟祀奉,四時祭拜,以紀念他為閩南社會走向進步與文明作出的貢獻,并累封至“開漳圣王”,成為地方保護神。

保生大帝崇拜,保生大帝俗名吳夲,宋同安白礁(今屬漳州)人,他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曾在閩南瘟疫盛行時“活人無數(shù)”。景佑三年(1026)上山采藥墜崖而亡。逝后,父老鄉(xiāng)親尊為醫(yī)靈真人。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敕封為“昊天醫(y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成為黎民百姓祈求健康的醫(yī)神。幾百年間,祭祀之宮廟遍及海峽兩岸及東南亞各國。

三平義中禪師和清水祖師崇拜。三平祖師又稱廣濟大師,俗名楊義中,是唐代福建高僧,他于會昌五年(845)創(chuàng)建平和三平寺,圓寂后被演化為佛教俗神,歷史上有“卓錫化樹”、“降服眾祟”、“擒服大毛人,收為毛侍者”等懲惡揚善、恩惠廣濟的故事在漳州民間流傳。三平寺因三平祖師信仰而聞名海內外、香火鼎盛,每年均有海內外五十多萬信眾前來朝圣,其中臺胞上萬人。清水祖師姓陳,法名普足。北宋慶歷四年(1044)出生于永春縣小姑鄉(xiāng)(現(xiàn)岵山鎮(zhèn))。從小父母便把他送到永春州大云院(現(xiàn)在德化縣戴云寺)出家。北宋元豐六年(1083),清溪縣(今安溪)大旱,鄉(xiāng)賢請陳普足祈雨見效,眾人在張巖山蓋屋請陳普足駐錫,普足把修行處起名清水巖。北宋靖國元年(1101),清水祖師年在清水巖圓寂。歿后成為泉州境內民間崇奉的地方保護神。

關帝崇拜。關帝以忠勇仁義的形象為海峽兩岸及海內外信眾所敬仰,成為閩南民間信俗的重要內容之一。北宋開始建關公廟,宋元明清社會各界對關羽的美化、圣化和神化對閩南關帝崇拜的形成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關羽宋封王,明封帝,清代關圣大帝。歷朝皇帝的敕封有力地促進了閩南關帝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而東山則是關帝信俗最盛行的縣份。這里家家戶戶都在廳堂供奉關公塑像。而在閩南眾多的關帝廟中,以漳州東山銅陵關帝廟、薌城古武廟及泉州通淮關岳廟最為著名,它們都是臺灣數(shù)百座分香關帝廟的祖廟。

城隍崇拜。城隍起源于5000年前先民對城壕、護城河等的原始自然崇拜,東漢時期民間已經形成系統(tǒng)完備有城隍信仰。唐代城隍已有塑像。宋以后,城隍信仰廣泛流行。元明之時,受統(tǒng)治者青睞,城隍神地位愈加重要。清代開始盛行城隍巡城。從古至今,城隍信仰不斷豐富并廣泛流傳于民間。安溪城隍廟是福建省最早的城隍廟,也是全國最早建的城隍廟之一。城隍廟主祀的城隍爺各不相同,但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臣和清官擔任,也有由著名文人擔任的,如平和九峰城隍廟的祀主竟然是唐代名詩人王維。

王爺崇拜。在古代,“王爺”又稱“千歲”的主要職能是“代天巡狩、燮理陰陽”,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并為百姓驅除一切瘟疫與邪惡,所以供奉王爺之廟多稱為“代天府”,過去的百姓,都把王爺看做是瘟神,而加以崇拜。泉州南門的富美宮(主祀西漢名臣蕭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爺二十四尊)和南安的鳳山寺(供奉廣澤尊王)為最著名,其中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廟”。后來,因王爺有著代天巡狩,司掌驅瘟之功能,遇到瘟疫流行,往往要請出王爺神像巡游,驅趕瘟鬼,并舉行送王船儀式等,于是逐漸演變成為“保境安民之神”。

王爺崇拜中,有一種“王爺”值得一說,這就是“大眾爺公”。“大眾爺公”是那些在歷史上戰(zhàn)斗中罹難的將士官兵轉化而成的“孤魂野鬼”。璧如在南靖船場的梧宅石門巖、漳州浦南的北溪江畔,都建有大眾爺廟,以祭祀在唐初陳元光平閩戰(zhàn)斗中以及清鄭交戰(zhàn)中戰(zhàn)歿而無親人收留的“孤魂野鬼”。另外,平和山格鎮(zhèn)有一座特殊的大眾爺廟,廟中的“大眾爺”經有關學者考證竟是抗倭名將戚繼光。

土地神崇拜:土地神即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土地公據(jù)說是守護村鎮(zhèn)、家庭的陰陽兩界之神,因而受到人們的崇拜,認為土地公能保佑土地平安、豐收、治病、除災、發(fā)財、管理土地等,鄉(xiāng)間村頭路旁多見土地廟。

灶神崇拜:灶神為一家之“主”,鄉(xiāng)間建灶、改灶均需看黃道吉日,恐沖撞了“神明”。灶口只能向南或向西,否則“不吉”。

閩南民間信仰的神祇實在太多,難以一一敘說。

2、祭祀習俗

酬天敬地。每逢農歷正月初九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都要高擺供桌,備設五牲大禮,敬奉“天公”,俗稱做“天公生”。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日都備酒肉、月餅來敬“土地公”,以酬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天地庇佑之恩。另每月逢農歷初一、十五要敬神。生意人初二、十六則敬“土地”,等等。

祭祖先。閩南民間祭祖活動非常盛行,有家祭、廟祭、墓祭、歲祭、生忌日祭。歲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此外,凡遇族中人升學、升官、生子、婚姻,也要到祖祠向祖宗行告祖禮。凡重大祭祀,舉族同聚,擺宴歡飲,民間稱之為“吃祖”。

做王醮。做王醮是閩南民間一種異常隆重的酬神祭祀儀式,一般在村里的王爺公廟舉行,有二年一次、四年一次、六年一次不等,每逢做醮年份不惜投入最大的財力和人力,將王醮辦得隆重體面,以保證村社的平安和興盛。年頭開始籌備,在廟前的空地搭建幾丈高三至五層的彩樓,內飾山水、人物、花鳥,備極華麗。聘請戲班連唱十幾天的大戲,醮期有3天,有7天,最長也有49天的。期間有“請王”、“建醮”和“送王”等儀式。最后一個儀式是壯觀的“送王”活動。村民抬著的王爺公和糊好的(也有用木頭制作的)十幾米長的王船之外,有化了美妝 “擔金棗”的小女孩;有年輕小伙子組成的舞龍隊;還有大鼓涼傘、腰鼓隊……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一群身著藍色、紅色上衣,黑色長裙的阿婆,她們手拿掃帚,邊走邊掃地,據(jù)說這是要為王爺公掃除路障,然后到溪邊(或海邊)把“王船”焚毀(亦有送出海)。意味著一切疾病、不祥隨風而去。

走王巡安。在閩南各地,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亦有不在正月的,信眾都會到當?shù)氐膶m廟焚香祭祀,用輦轎抬出神明,依序巡行村鎮(zhèn)各街道,稱為“巡安”。隊伍由土地神開道,鼓樂隊跟在神輦之后以壯聲勢。每到一處都暫作駐蹕,鑼鼓、鞭炮喧天,民眾備豐盛的牲禮擺香案恭迎,頂禮膜拜,祈求風調雨順,四境平安。這種信俗,以云霄的開漳圣王巡安和白礁、青礁的保生大帝巡安(農歷三月)、東山和鯉城區(qū)的關帝巡安(農歷六月)、三平祖師尋安規(guī)模最大,也最為隆重。

開漳圣王巡安中還有一項精采的“走王”儀式:村社中選出數(shù)十個精壯年男子,八人一組,各將一尊開漳圣王雕像連同輦轎一起,舉著疾跑如飛,以最先到達終點和姿勢最威武雄壯者為勝,有的還要跨過熊熊燃燒的火堆或蹚過水深齊頭的河流,再現(xiàn)開漳先賢馳騁沙場的氣勢。

普度與搶孤。在閩南一帶,七月有做“普度”的節(jié)俗。這是比較典型的敬祭亡魂的“鬼節(jié)”,其中揉合了農歷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jié)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jié)日。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農村各社、市內各條街道要逐日輪流做普渡,人們以雞鴨魚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門前路邊排供品燒紙錢普渡無主孤魂,并互相宴請。

泉州規(guī)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后安和侖后二村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普度最高潮是七月最后一天的搭“孤棚”和“搶孤”活動?!肮屡铩鄙蠑[香燭、牲禮,陳列熟面塑成各種形狀的供品。孤棚后有木板釘成二層樓高的塔,稱“饅頭山”,內放食物與各種物品。群眾爭求塔內物品,求到者來年要加倍奉還。和尚在孤棚上將鹽、米、饅頭當空撒下,象征布施給餓鬼,俗稱“摔孤”。孤棚上的執(zhí)事隨后也向棚前群眾散發(fā)饅頭、飯團,民間以為吃孤棚的食物可得到保佑,貧民可借此飽餐一頓,民眾也可爬上“孤棚”去搶祭祀過的食物回去讓家人吃“平安”,稱為“搶孤”。

閩南江河沿岸居民在做普渡期間有“放水燈”的節(jié)俗。以小陶缽,邊沿貼上紙制的蓮花,內置蠟燭而成。七月底的夜晚,千百只點著燈火的紙船順流而下,象征將野鬼孤魂載離人間。

(三)從閩南傳播入臺的臺灣民間信俗

1、臺灣是宗教信俗最集中的島嶼

臺灣學者余光弘1982年對全臺灣廟宇作了調查,從1975年到1981年,信眾名列前20位的廟宇總數(shù)從5338座增至5539座,6年里平均每年增加33座。而根據(jù)臺灣“內政部”2011年6月18日公布的全臺宗教寺廟、教會、教堂最新統(tǒng)計結果顯示,至2010年底登記在案寺廟教堂合計有15211座,若包括沒有登記的,數(shù)量達2萬多座。僅以登記在冊的計算,30年間共增加近1萬座,平均每年增加300座,是臺灣廟宇發(fā)展最快的年份,其中近10年來,道教寺廟發(fā)展最快,占78.3%,佛教寺廟占19.6%。目前在臺灣內政主管部門登記的宗教種類共有27種,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歷史悠久的五大宗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佛教、道教在臺灣地區(qū)最為興盛。臺灣已成為全球宗教種類最多廟宇密度最高的地區(qū)之一。

2、臺灣宗教信仰興盛的原因

臺灣宗教信仰的繁盛,是臺灣艱難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等原因使然。大陸民眾到臺灣要渡過風大浪高的海峽黑水溝,古時臺灣又是一個瘴癘肆虐之地。濕熱多雨的氣候,數(shù)百里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蚊蟲如雨,使臺灣成為熱帶傳染病的溫床。陳培桂《淡水廳志》稱:“瘟疫時作,移民入墾,罹難而死者,不知凡幾。”甚至連仕臺官員也不能幸免,陳文達《鳳山縣志·秩官志·巡檢》云:“淡水巡檢司署:原在下淡水東港,水土毒惡,歷任皆卒于官,甚至合家無一生還?!?864年清廷在東港設淡水巡檢司署后,最早的十任巡檢,除了第五任沈翔升告老還鄉(xiāng)、第十任馮吉“以憂去”外,其余八任巡檢均因疾病死于任內。官員尚且如此,何況平民百姓?阮旻錫(1627~1712)《海上見聞錄》卷二載:“初至,水土不服,疫癘大作,病者十之八九,死者甚多?!贝送?,入臺墾民還要面對“番害”猖獗及地震臺風等頻繁的自然災害,因此大陸群眾到臺灣真正能活下來留下來的不多,故有“三死一生六回頭(回大陸)”的說法。

在這一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早期閩南移民很自然地從家鄉(xiāng)帶來各種保護神,頂禮膜拜。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說:“臺多漳泉人,建廟獨盛?!痹谖幕茖W落后的古代,面對的是人地生疏又異常艱險的環(huán)境,無助的人們只能祈求神祇的庇佑,因此宗教信仰應運而生。在臺灣,宗教信眾是臺灣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這是臺灣民眾在特殊歷史和地理情況下合情合理的現(xiàn)實選擇。

3、臺灣主要信俗神明從閩南傳入

閩南幾乎所有的民間信俗以及神明均在明末清初臺灣大開發(fā)時期隨閩南墾民入臺墾殖而傳播臺灣,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媽祖、保生大帝、觀音菩薩、關圣大帝、城隍、廣澤尊王、開漳圣王、三平祖師、清水祖師、福德正神,以及客家人所崇奉的三山國王和定光古佛等。以上神祇能在臺灣立廟祭祀,有其歷史背景和因素,例如:天妃圣母是海上航行的保護神;保生大帝是治病救人的神醫(yī);觀世音菩薩是送子傳宗的大士;關圣大帝、開漳圣王能祛邪伏魔,安民保境;城隍能匡扶正義、主持公道;廣澤尊王能驅除瘟神、消災福祈;福德正神能保佑生意興旺、財源滾滾。這些從家鄉(xiāng)分靈的神祇,對當時到臺灣謀生、面臨島上頻發(fā)的自然災害、瘟疫瘴癘橫行等困擾的孤立無助的閩南人來講,有著充滿希望的精神寄托,這也是臺灣多神崇拜、廟宇林立的環(huán)境因素,于是,閩南原鄉(xiāng)“信巫尚鬼”的風俗就完全搬到了臺灣。正如臺灣志書上所稱“俗信巫鬼,病者乞藥于神……亦皆漳泉舊俗?!?/p>

其中,保生大帝的入臺值得一說。據(jù)地方史料記載,明永歷十五年(1661)春天,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時,白礁村300多位青年從慈濟宮里分出一尊“保生大帝”神像跟隨鄭成功東征臺灣,1662年二初一日,侵占臺灣38年的荷蘭侵略者投降,臺灣終于收歸中國版圖。當年三月十一日,鄭成功的白礁村子弟兵將帶來的保生大帝神像在臺南的學甲鎮(zhèn)安家落戶,建起了全臺灣第一座保生大帝廟——學甲慈濟宮,成為臺灣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翌年農歷三月十一日,是白礁鄉(xiāng)子弟跟隨鄭成功登陸臺灣一周年的日子,他們抬著出征前從白礁慈濟宮請奉來的保生大帝神像,敲鑼打鼓送至一年前登陸的頭前寮,一齊面向大陸,隔海朝故鄉(xiāng)遙拜,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此后該廟每年三月十一日都要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儀式,祭典當天,各地的進香團、神輿、藝陣、花燈齊集此宮進香,然后依序繞境至頭前寮將軍溪畔,恭送保生大帝晉謁白礁祖廟,信徒面向大陸白礁方向遙拜,以示對祖地祖廟的懷念。

媽祖香火的入臺也跟閩南人有關。臺灣最早的媽祖廟是澎湖天后宮,據(jù)說“約建于明萬歷年間,原名媽祖宮”。而主島的媽祖廟則是在明天啟元年(1621),這一年海澄人顏思齊率領閩南籍墾民入臺墾殖,拉開了臺灣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序幕,并帶去了媽祖香火,在笨港建起臺灣最早的媽祖廟,后來該廟因洪水沖毀,洪水過后人們在笨港溪兩側各建一座媽祖廟,即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這兩座廟就成為今天臺灣許多媽祖廟的分香祖廟。

明鄭政權及清領臺灣前期從閩南傳播入臺的神明與信仰[14]

三、閩南在兩岸關系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區(qū)位優(yōu)勢

由于閩南民間“好巫尚鬼”信俗之盛、之多元化,而臺灣的民間信俗絕大部分來源于閩南,故臺灣民間信俗也呈現(xiàn)“俗信巫鬼”的狀況與特點,“南人尚鬼,臺灣尤甚。”而且,具有濃厚宗族鄉(xiāng)土情結的臺灣同胞,在不忘尋根謁祖的同時,也不忘從祖籍地閩南分香分靈而來的祖廟。因此,民間信俗成為連結兩岸同胞的一條特殊的精神紐帶,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系的破冰從民間開始,民間交流從信俗開始。民間信俗交流從閩南開始。由此可見,閩南在兩岸關系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區(qū)位優(yōu)勢。

(一)兩岸民間信俗交流從保生大帝信俗交流破冰

早在1928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臺灣信眾就沖破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封鎖,回閩南白礁謁拜祖宮演戲酬神。原來,幾天前的農歷三月十一日,“三樂軒”戲班同來自臺灣島各地的香客云集在臺南學甲鎮(zhèn)慈濟宮前,舉行第266次隆重的“上白礁”祭典。當他們正在隔海遙拜祖國大陸時,一隊日本憲兵帶著狼狗前來驅趕祭祖的人群。不愿當亡國奴的“三樂軒”藝人們商量:年年“上白礁”,不如親自到祖國大陸的白礁宮去祭祖進香。于是,他們在“上白礁”遭阻的第二天,就渡海來到白礁宮祭祖進香。并在廣場上演唱了一段歌仔戲傳統(tǒng)劇目《山伯英臺》,這是臺灣“三樂軒”歌仔戲班第一次回娘家祖宮祭祖演出,這一歷史往事至今仍在海峽兩岸保生大帝信眾中流傳。在近40年的時間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峽兩岸中斷了來往,但即使如此,每年仍有不少臺灣信眾繞道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千里迢迢回白礁宮進香祭祖。

1989年,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lián)誼會第一屆會長、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先生一行數(shù)人,從香港轉機到達漳州白礁村祭拜祖宮,周董事長帶還發(fā)起籌資助建白礁慈濟宮的活動,捐資120萬人民幣、金箔數(shù)35萬張,重修了白礁慈濟祖宮。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每年在保生大帝誕辰舉辦的 “保生文化祭”堪稱是北臺灣最大型、最具代表的廟會活動,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連續(xù)多年為“保生文化祭”鳴鑼開幕。2010年4月26日還在臺北成功合作舉辦“兩岸三地”(漳州龍海白礁慈濟祖宮、廈門海滄青礁慈濟祖宮、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首次“海峽兩岸保生文化節(jié)”,有力推進了兩岸民俗宗教文化的交流。

2005年起廈門青礁慈濟宮、漳州白礁慈濟宮,臺北市保安宮、臺南學甲慈濟宮確定四年輪一次舉辦“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節(jié)”的共識。

2006年至今,海峽兩岸保生大帝信眾、廟團在臺北、海滄、龍海先后舉辦五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jié)”盛典,來自臺灣的信眾一屆比一屆多,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大,儀式一次比一次隆重。

(二)東山關帝信俗文化交流最為頻繁熱絡

1995年元月11日,東山島銅陵關帝廟神像從東山港乘漁船直航抵臺灣出巡半年,開創(chuàng)海峽兩岸隔絕40多年后,大陸神像首次直航赴臺之先河,數(shù)十萬臺灣各界信徒爭相膜拜,轟動全島。2005年1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東山島關帝信俗文化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由山西申報并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弘揚關帝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從1992年以來,東山關帝廟每年都要舉辦一次規(guī)模盛大的“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jié)”,至今年(2013)已成功舉辦22屆,可以說是兩岸所有信俗文化節(jié)中舉辦次數(shù)最多,最為熱絡的信俗文化節(jié)。

(三)兩岸媽祖信俗交流最為最為盛大

媽祖祭典習俗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尤其在我國大陸沿海、港、澳、臺地區(qū)和東南亞一帶,媽祖形象可謂深入人心,老少皆知。1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海峽兩岸近十萬媽祖信眾在湄洲媽祖祖廟隆重舉行“媽祖千年祭”紀念活動,時間延續(xù)一周,并舉行了紀念媽祖逝世一千周年學術研討會,揭開了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人們只知道媽祖所在的湄洲現(xiàn)在隸屬莆田,卻不知在歷史上莆仙未置縣之前,其行政區(qū)劃多屬泉州,因此,媽祖林默娘在歷史上可算是一位“泉州姑娘”。媽祖之成為海神,也和泉州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泉州的海外交通與泉州人的海外移民,媽祖就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神祇走向世界。在元朝,泉州港已成為我國對外交通貿易大港,元統(tǒng)治者因此對泉州媽祖加以頌揚,《元史》卷十世祖記載:“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乙丑(八月十四日)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明永樂初莆、泉兩地都奉旨大修媽祖宮。今泉州天后宮”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漳州漳浦舊鎮(zhèn)烏石媽祖廟一起,成為臺灣許多媽祖宮廟的祖廟。近年來,兩岸的媽祖信眾、廟團交往日趨熱絡,泉州、漳州媽祖廟也多次迎來臺灣和海內外信眾。2010年7月8日,“溫陵媽祖會”就在泉州隆重舉辦,參與此次媽祖巡安繞境踩街盛事的宮廟共有70多家,其中有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嘉義市天后宮等20多家臺灣宮廟。

烏石黑臉媽祖是明嘉靖年間漳浦探花林士章從湄洲恭請而來,是至今僅存的明代黑臉媽祖。明末清初,黑臉媽祖隨著漳浦墾民分香入島,成為臺灣許多媽祖廟的祖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臺灣信眾絡繹不絕到烏石媽祖廟認祖進香。2002年9月,烏石媽祖巡安臺灣,歷時4個多月,所到之處信眾夾道跪迎,盛況空前。

(四)開漳圣王信俗交流最為隆重

開漳圣王信俗傳入臺灣大約在明代中后期。有文獻可考的最早記載是明代天啟元年(1621)開臺王顏思齊率二三百閩南籍鄉(xiāng)親到臺灣墾殖,又派結拜兄弟陳衷紀(海澄人)回閩南招募三千多鄉(xiāng)親赴臺,其海澄宗親就“攜帶開漳圣王分靈渡臺,在笨港(今云林嘉義一帶)建立一個名叫埔仔的陳氏村落。這尊移奉的開漳圣王就成為笨港漳州移民的精神寄托……嗣后集資建祠于北港街奉祀,稱陳圣王廟?!敝螅S著漳籍墾民入臺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開長圣王香火就被帶到臺灣各地,并逐漸成為臺灣信眾最多的民間信俗神祗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兩岸關系的解凍,在回家鄉(xiāng)尋根謁祖的臺胞日趨增多的同時,民間信俗文化交流也逐漸興起。1986年12月,漳州舉辦建州1300周年慶典,并召開陳元光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研究陳元光的專家學者聚集漳州,共同探討開漳圣王的豐功偉績,這是兩岸研究開漳圣王的開始,開漳圣王信俗文化的交流也隨之而起。云霄威惠廟因屬最早的開漳圣王廟而備受矚目,此外,漳浦威惠廟、薌城松州威惠廟、新橋威惠廟、官園威惠廟等也成為臺灣開漳圣王信眾和廟團尋根謁祖的祖廟。從2006年起,兩年一屆的國際開漳圣王文化聯(lián)誼大會先后在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和漳州隆重舉行,每屆都有兩岸上千開漳圣王信眾和數(shù)百廟團參加。同時從2007年起,在漳州的發(fā)祥地云霄,每年都舉辦“國際(云霄)開漳圣王文化節(jié)”。至今(2013)已舉辦六屆,每次也都兩岸信眾云集,祭典儀式十分隆重。

(五)王爺信俗交流最為普遍

王爺信仰在臺灣是信眾很多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俗,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jù)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shù)量在當時為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俗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臺灣的王爺信眾認定王爺?shù)母陂}南,臺灣眾多“王爺公”宮廟淵源也在閩南,而以泉州的富美宮和南安詩山鎮(zhèn)的鳳山寺為祖廟的居多。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這兩處宮廟已成為臺灣廣澤尊王信眾向往的朝圣祖廟。1988年以來,臺灣各地先后到泉州富美宮進香謁祖的宮廟就有云林縣聚寶宮、集安宮、聚保宮、泰安宮,新竹縣南密里富美宮、塹港富美宮、東隆宮、鎮(zhèn)安宮三王府,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北門口先天宮、樸子鎮(zhèn)鎮(zhèn)安宮、嶺兜武圣殿,臺中市大安港和安宮、梧棲富美宮、圣明壇、文興宮、聚善宮,彰化縣白沙坑富美宮,苗栗縣吉興宮、后龍港合興宮七王府,臺南縣金唐殿,高雄市先天宮,臺北縣三重市靈圣宮、新莊丹鳳擎天府、板橋妙云宮、北巡宮、興安宮、代天府、慈德宮,新莊鎮(zhèn)安壇、樹林鎮(zhèn)五府王爺千歲宮等等數(shù)十座。1991年10月,高雄市數(shù)十名蕭太傅信徒特意乘小船跨越海峽直達富美宮進香。

結論:兩岸民間信俗文化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海峽兩岸以閩間信俗文化搭橋,有利于進一步增進廣大臺胞對“根、祖、脈”的認知,促使兩岸同胞實現(xiàn)面對面的交流,而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進而達到增進同胞情誼和對原鄉(xiāng)祖地的了解和認同。閩南在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區(qū)位優(yōu)勢。

注釋:

[1][2]光緒《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風》。

[3]光緒《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績一·陳政》。

[4]乾隆《德化縣志》卷八《祠宇志》。

[5]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三聯(lián)書店,1998年。

[6]漳州市民宗局2011年統(tǒng)計資料,載《漳州概覽》(中卷)第8章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11月,第95頁。

[7]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第1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8]黃振良:《閩南民間信仰》鷺江出版社,2009年9月,第6頁。

[9]光緒《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績一·陳元光》。

[10]余光弘:《臺灣地區(qū)民間宗教的發(fā)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表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53期,1982年。

[11]臺灣《福音時報》。2011年22日。

[12]嘉慶《續(xù)修臺灣縣志》卷一《風俗》。

[13]林國平著:《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50頁。

[14]引自臺灣陳智炯老師:《眾神保佑的島嶼臺灣宗教信仰簡史學習單》,并作個別增補。

[15]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三《習尚》。

[16]湯毓賢:《臺灣的開漳圣王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6,第35頁。

[17][18]林國平:《閩臺瘟神與王爺信仰》,海峽之聲網,2011年6月25日。

〔責任編輯 鐘建華〕

Theory of Location Advantage of Minnan Folk Customs in Cross-strait Cxchanges

He Chi

By dcscribing the concept ofminnan folk customs letter with MinSuXing,divine,grassroots,utilitarian features;elaborating theminnan main folk customs letter of deities and full of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ommon letter activity;Minnan folk customs letter communi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nd Taiwan letter worldly activities,finally to Taiwan believers often back to th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temple,worshipping pilgrimages facts,concluded that"cross-strait exchanges starting from the folk,folk communication letter from customs, folk customs letter communication from minnan"conclusion,reveal the folk customs letter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and minnan ha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cross-strait exchanges.

Minnan,folk customs,communication accross the strait,acvantages

何池(1945~),男,福建省漳州市人,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閩南民間信俗在兩岸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項目編號:2012A034)。

猜你喜歡
信眾媽祖閩南
湄洲媽祖已分靈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qū)
淮安的惠濟祠與媽祖文化
不該舉手時別舉手
印度“神廟”:保佑美簽
閩南少年
世界末日
博客| 晋城| 赞皇县| 龙海市| 和顺县| 格尔木市| 康乐县| 龙泉市| 宾川县| 宁河县| 漯河市| 曲靖市| 富川| 舒兰市| 文昌市| 南郑县| 高碑店市| 邯郸县| 滕州市| 新干县| 铜山县| 大化| 五指山市| 泗洪县| 凤翔县| 栖霞市| 皋兰县| 淮南市| 彭阳县| 虞城县| 东乡| 邵东县| 黑河市| 清镇市| 牡丹江市| 南澳县| 红原县| 耿马| 读书| 镇原县|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