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榮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是學生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在讀寫實踐中學會讀寫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較多,語文教學中費時多、效率低、質量差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學生寫作能力太差,多數(shù)學生不會寫文章,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許多同志列舉了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辦法和措施。我與多數(shù)同志的認識不同。根據(jù)我對實驗小學及沙圪堵地區(qū)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狀況來看,語文教學嚴重脫離人們學習語文的實際,違背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其病源是語文教學不得法。作為語文教師沒有弄清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沒有弄懂語文教學的真諦,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深刻理解掌握葉圣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兩個重要論斷,領會了葉圣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語文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學了語文不會讀書,更不會作文,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沒有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的能力,沒有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徹底弄清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二是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途徑。這是語文教學質量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什么?葉圣陶先生有一個重要的論斷,他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這段話明確指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能力。這里需要著重明確的一個問題是,除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著眼點是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而語文卻正好相反,它的著眼點不是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而是表達內容的語言文字形式,這是語文這門學科同其他學科的根本區(qū)別點,也是語文學科基本性質——工具性的由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讀的訓練,我們歷來強調“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讀課文”,這話沒有錯,但教學實踐證明,課文是讀懂的,不是懂了再讀,而是在有表情朗讀的過程中感悟,講懂了、問懂了,與學生自己讀懂其效果完全不同。
我教《豐碑》一課,教學目的就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的基礎上發(fā)表“感言”。第一課時教師重點指導學生讀,學生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學生通過齊讀課文,發(fā)現(xiàn)學生讀書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速度都存在問題,教師進行范讀,教師有表情地示范朗讀對學生指導性很大,然后再讓幾個學生站起來讀,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再作糾正指導,由于教師的示范,學生逐步掌握了閱讀的基本要領,語調、語氣語速、節(jié)奏逐步達到了要求。為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分別讓幾個學生進行比賽讀。其效果是一個比一個出色,對句中不懂的問題教師給予解釋,排除理解課文的障礙。
教師在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在第二課時中,仍然著力指導有表情地朗讀重點句段,教師反復用自己的范讀向學生傳遞不同詞語的不同語感。讓學生反復體會、揣摩、跟讀、領悟。漸漸地,教師的語感變成了學生的語感,不同的語感表達了不同的語言情境和思想內涵。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深刻地領會了文章的內容。
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教師就課文中的疑難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在讀懂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感悟、體會、收獲,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重點設計幾個問題,如:課文為什么用豐碑作題目?談談你的理解。課文中哪一段最使你感動?談談你的感受。結果,學生談的感情真摯,認識深刻,表達準確,證明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要想掌握這門工具,必須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如同要學會游泳,光聽教練講要領、講理論,如果不親自下水實踐,恐怕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
二、語文教材是讀寫訓練的憑借
語文教材是例子,是葉圣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論斷。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他明確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比~老這一論斷揭示了語文教學的特殊性,揭示了語文教學同其他一些以知識傳授為主要任務的課程的根本區(qū)別。
任何例子都不是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憑借。語文教材是讀寫訓練的憑借,運用這個憑借使學生“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學生不會作文,一是缺乏寫文章的語言材料,二是沒有掌握寫文章的方法要領。語言材料和寫作技巧從何而來?都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一篇一篇課文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積累起來的。如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立意構思、開頭結尾、過渡與銜接等,都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逐步掌握的。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例如,我教《偉大的友誼》一課,這篇課文語言文字簡潔、精煉,全是敘述性的文字,沒有描寫性的文字,但這篇課文最突出的特點是,文章段落之間的過渡段寫得非常富有特色,于是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確定為指導學生如何寫好文章的過渡段,利用過渡段給課文分段。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有一小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學生找到了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情地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我指導學生深刻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通過反復閱讀,學生對這段話的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學生明白了,這一自然段的前一句話,即“在生活上,恩格斯熱情地幫助馬克思”是對課文前兩個自然段內容的概括。而后一句話,即“更重要的是在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是對后三自然段內容的概括,而且學生深刻地理解到“更重要的是”五個字在表達上具有遞進的作用。學生利用過渡段給課文準確地分了段,并且用過渡段給課文的第二大段和第三大段歸納概括了段意。我接著指導學生體會理解過渡段的作用,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體會到了過渡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果沒有過渡段,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就缺乏聯(lián)系,學習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學會寫過渡段,這就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是聽說讀寫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循序漸進訓練獲得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前提。
語文教材既然是例子,這就說明要學好語文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語文教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語文學習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課堂教學僅是學習語文的一個小天地,社會才是學習語文的大課堂。葉圣陶先生說“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這就道出了課外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數(shù)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怕影響了學習,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特別是對于學生學習語文課來說,對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認識、積累語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大型文藝晚會上,主持人激情洋溢的報幕詞,難道不是學生學習語言、學習表達的平臺嗎?學好語文,一是要多讀,二是要多寫。多讀就是儲備語言材料,只有儲備得多,寫起文章來名言佳句才能隨手拈來。寫是對語言材料的運用,多寫才能下筆如有神。要學好語文,必須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的習慣。只有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寫起文章來才能筆下生花,一氣呵成。
語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語文學科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基礎,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是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多練筆,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運用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