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伶(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一代宗師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國”來說明我國古箏的流派繁多。然而,經(jīng)過近現(xiàn)代人的傳播和發(fā)展,一般將主要箏派分為:陜西箏、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nèi)蒙箏、福建箏、伽倻箏等九大派別?!扒毓~”作為箏的起源地,有其自身的起源歷史。
通常我們都是把陜西箏稱為秦箏。從廣義上來說,秦箏是泛指樂器的名稱,狹義上來說,秦箏是指具有秦箏的演奏風格以及它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據(jù)《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記載的《諫逐客書》,有李斯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由此可見,箏早在公元前237年便流傳于宮廷和陜西民間。
漢朝時期,隨著漢時國家的強大,在漢樂府中,箏樂器在演奏中被廣泛的運用。漢樂府中有秦國音樂的遺續(xù)以及彈箏的歌舞伎,同時,在樂府相和歌的絲竹伴奏樂器的部分也都有箏樂器的出現(xiàn)。秦箏在漢時的行狀與制作技藝有了極大的提高,秦箏流派也開始初步形成。傳至唐朝時,箏出現(xiàn)了繁榮時期。不僅是由于唐朝的安定,同時唐朝的開放和文化政策也為箏的發(fā)展擴展了空間,在這一時期,箏樂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高峰,箏的演奏技藝得到了高速發(fā)展,箏曲的創(chuàng)作也空前繁榮,同時也出現(xiàn)了大批的藝術家,在教坊與梨園中,有許多技藝高超的彈箏人,同時在民間的各個階層以及社會的各個場合都看見技藝嫻熟的彈箏人。在箏的演奏形式上:有獨奏箏、箏歌、以及為歌舞大曲的伴奏和樂器的合奏等多種形式。秦箏陜西流派成功的完成了歷史的復興,并在“秦箏歸秦”的基礎上,以強烈的“凄、苦、悲、怨”的藝術特色獨樹一幟,在中國箏流派中大放異彩。
在兩千五百年前,箏作為秦國唯一的弦樂器,與甕、缶等打擊樂器一起,伴奏著“嗚嗚歌”,流行于秦宮廷和民間,常常是一邊演唱演奏,一邊喝酒,興致發(fā)作時,就拍著大腿,盡享耳福眼福,這就是地地道道的秦國音樂“真秦之聲”。公元前237年,李斯曾說的“退彈箏”“棄擊甕叩缶”。一百多年后,在民間,根據(jù)各自風習鼓缶彈箏的局面被“鐘鼓五樂、歌兒數(shù)曹”“鳴竽調(diào)瑟、鄭舞趙漚”所替代。直到東漢末年,在甘肅天水附近,才有人講箏進行了改革,增多了弦數(shù),擴大了音域,從此以后,秦箏又有了新的生氣。隋唐以來,各種戲曲、樂舞和曲藝中,箏都是很好的伴奏樂器。如果追蹤各流派的傳播、流傳,都不難發(fā)現(xiàn),古箏各流派之所以傳承至今,主要是民間曲藝音樂的存在。在不少曲藝說唱音樂中,古箏成為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而各箏藝流派多是隨著它依附的有關樂種而傳承,故秦箏流派的形成,也必然要依附秦腔、碗碗腔、榆林小曲、眉戶、鼓樂等“秦聲”而傳承、發(fā)展。下面,我們就一一擇取幾個典型特點進行比較和分析。
秦腔中的秦箏。秦聲,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腔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當?shù)孛褡宓娘L土人情。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人物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的形成了比較適應于表現(xiàn)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的音樂體制。秦腔的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xiàn)歡快、喜悅情緒,后者抒發(fā)悲憤、凄涼情感。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夸張性。秦腔的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散板——慢板——有中板而入急板——結束”的過程。在秦聲演變?yōu)榍厍坏穆L歷史中,箏始終是為之伴奏的樂器。秦箏伴隨著秦聲的豐富、發(fā)展和傳播。
而秦箏中的秦腔就更為表現(xiàn)豐富了。秦箏奏秦聲,二者之間渾然一體,親密無間,相輔相成。秦箏技法最擅長的音型(6 1 2 3,1 2 3 5)和(2 1 7 6 5 ,4 3 2 1)以及上、下跳進則是秦腔中歡音的上行音階與苦音的下行音階、以及兩者的上下跳進的一個。秦箏的五聲調(diào)弦法,既合于“五正二變”的傳統(tǒng)樂學理論,又適應秦聲“二變”應用中的靈活性和游移性,使七聲音樂續(xù)律化實踐不受阻礙,還可以應用“中立音”以加深起韻味。而秦箏上的倚音、顫音、波音、回音以及重音上的“刮奏”、小三度滑音、雙聲應和、搖指滾奏、同音托擘、雙手回旋等等,又豐富了秦腔。其中以秦腔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作品有:《夜深沉》《秦調(diào)》《三秦歡歌》《花月吟》《鄉(xiāng)音》等等。
碗碗腔中的箏。碗碗腔又名“阮兒腔”“燈碗腔”。前者因主奏樂器阮咸而得名,后者因擊節(jié)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 l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較多地老腔藝術成分,但又與老腔相區(qū)別,關中東府人又稱其為“時腔”。碗碗腔的音樂:優(yōu)雅、細膩、耐人聽聞,不但有流暢優(yōu)雅不失清麗的音樂,而且有柔美抒情感人至深的唱腔。碗碗腔的唱詞典雅,講求聲韻和諧,句了或長或短,或齊整劃一,以上句押韻落板,不同于其它劇種。在碗碗腔的伴奏樂器中,箏乃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并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箏曲中的碗碗腔。我們以秦箏中著名的《秦桑曲》為例。此曲的引子部分就是碗碗腔中的蘇板原型,引子中的7音是七級音變宮,具有非常堅實的穩(wěn)定性,這段音樂是徵調(diào)式清樂音階。引子之后,即由蘇板轉入慢板,其音階也由清樂音階轉成燕樂音階,當樂曲進入激動的快板時,是由慢板的徵調(diào)式燕樂音階到快板的中立音階。在碗碗腔的著名唱段中,這種音階的交替已成為一種模式,由引子轉入慢板往往用清樂音階轉成燕樂音階或中立音階。這一曲調(diào)特點是碗碗腔的音樂在秦箏中的一個特別明顯的標志。又以作品《笑春風》為例,則表現(xiàn)了一種春風得意、心曠神怡的歡娛情緒。音樂流暢華麗,能體現(xiàn)出典型的碗碗腔風格特點。
榆林小曲中的箏。榆林小曲流行與陜北地區(qū),其音樂風格與陜北其他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有很大的不同,有它自己的獨特風格,是屬于一種坐唱音樂。以往多由男聲以真、假聲交替的方法演唱,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由少女聲以自然嗓音進行演唱。演唱時的伴奏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箏等。
箏樂中的榆林小曲。在現(xiàn)階段的陜西箏樂作品中,根據(jù)陜西的榆林小曲改編、發(fā)展而來的簡稱榆林箏。它區(qū)別于其他幾種箏樂的地方是它的彈奏技法比較簡單,右手主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彈奏時左手不戴義甲,右手要戴義甲。演奏技法也很簡單,只是偶爾在“3”和“6”音弦上有“4”和“7”的按音,但揉、吟的手法很少使用?,F(xiàn)在的榆林箏和箏的彈奏技法和以前沒有什么兩樣。只是榆林箏的弦的張力很小,弦易松,易“跑弦”,彈奏當中要常調(diào)弦,有時彈奏者的左手還得平按在左側弦面上,以防馬子翻到。由榆林小曲改編而來的箏曲有:《繡荷包》《柳青娘》《喚嬌娘》《五更鼓》等。
眉戶中的箏眉。戶,即眉鄂,或稱“曲子戲”、“迷糊”、“弦子戲”,是陜西省的三大戲曲之一。它是在北曲基礎上,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聯(lián)曲體音樂,從明代中葉起,眉戶清曲的伴奏中,箏就是離不開的樂器。眉戶盛行于關中,而四川、山西、甘肅、寧夏、河南和湖北等部分地區(qū)都有流行。眉戶以其曲調(diào)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著名學者李靜慈在《關中燈影戲》一文中提到:“盛行于周至以西,北至乾、興、武、永各地的道情燈影已絕,只有用清曲調(diào)代替。”這就是眉戶調(diào)。它的伴奏樂器常以三弦、箏為主。
箏曲中的眉戶。我們把箏曲中包含有眉戶音樂風格的曲子統(tǒng)稱為眉戶箏曲,這部分箏曲是將原先處于民歌、說唱音樂階段的眉戶曲調(diào),發(fā)展升華到更高的器樂演奏形式階段。1960年由周延甲教授整理編訂的陜西流派《古箏迷胡曲集》,其中含擴了大量的眉戶箏曲。其中最具代表的《姜女淚》,這就是由眉戶音樂改編而來的。在眉戶箏樂中,我們可以按地域和曲牌風格兩種不同的標準來將它們進行分類。按地域來分:因為原本的眉戶音樂有東路、西路、中路曲子之分。由此而來的眉戶箏樂,也可分為這三類:一類是西安以東諸地、縣演唱的眉戶為東路曲子,具有代表性作品有《琵琶》《五更鳥》《賣水表花》等,其音樂特點是歡快活潑、流暢動聽;一類是西安以西諸地、縣演唱的眉戶為西路曲子,最具代表性的曲牌有《背宮》《苦海》《祭調(diào)》等,音樂特點多為悲壯;還有一類是以西安為中心的周圍諸縣演唱的眉戶為中路曲子,代表性曲目有《剪剪花》《滾板》《西京》等,其音樂特點是曲調(diào)慷慨激昂、高亢悲壯。在我們所接觸到的眉戶箏樂中,它們所共有的音樂特點有:(1)音階:有兩種音階彈奏,即燕樂音階和清樂音階,在燕樂音階中,第四音是Fa與升Fa之間的音,而第七音也是Si與升Si之間的音。(2)腔調(diào):有兩種腔調(diào),即花音與苦音,也叫歡音與哭音。(3)旋律:下行多級進,上行多跳進。(4)旋律的歌唱性:歌唱性強,上下滑音要緩慢,即右手彈后左手按音一定要稍慢演奏,要有柔和纏綿的效果。(5)手指技法:左手的大指要與實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同時或交替按弦,或二度、六度、八度,這樣來加強苦腔的感染力。用箏演奏眉戶,尤其能夠表現(xiàn)出眉戶音樂的特點及獨特的魅力。
鼓樂中的箏。陜西鼓樂始于唐,盛于宋、元至明末,清代以來趨于衰落。從其保留的手抄本、曲牌以及曲體結構和使用過的樂器等方面來看,它與隋唐燕樂以及唐代的大曲有著極其密切的淵源關系。它積淀著唐宋以來各個時期、各種音樂藝術形式的痕跡,并且融匯了唐宋大曲、唐宋詩詞等音樂。鼓樂的演奏形式有兩種形式:坐樂與行樂。坐樂是坐著演奏散套與聯(lián)套大型樂曲的演奏形式,而行樂是朝山拜佛時行走、站立演奏的形式。在西安東倉鼓樂社的抄本中,保存著珍貴的俗樂半字譜箏曲《大琴門》鼓段,并且保存有與“大琴”同時演奏的“殼子”譜,這些都充分表明箏是鼓樂中重要的彈弦樂器。
以上,我們從五個方面對比分析,了解到秦箏的發(fā)展也是屬于有起有落的,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它卻始與當?shù)氐胤綉蚨济芮新?lián)系著。在現(xiàn)階段的箏曲中,我們既能夠體會到秦腔音樂的大起大落、以及它那慷慨激昂的悲壯氣勢;也能體會到眉戶、碗碗腔兩種“凄涼調(diào)”音樂的如泣如訴、委婉纏綿;能感悟到與僧廟道觀有關的脫俗的、虛無縹緲的鼓樂仙曲;并能欣賞到曼妙如歌、獨特優(yōu)美的榆林小曲。我們在學習秦箏和地方戲時,除了學習掌握其樂器的技巧、奏法,戲曲的曲調(diào)唱詞外,同時也要去了解它們的背景,把握住它們的音樂特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展現(xiàn)作品,表達情感。
[1]李萌.《中國傳統(tǒng)古箏曲大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
[2]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