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張居正傳》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quán)、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shù)犯法,當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fā)水橫溢,非決則涸,乃采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fā),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ナ叙堮R,乃減太仆種馬,而令民以價納,太仆金亦積四百余萬。又為考成法以責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撫按勘者,嘗稽不報。居正令以大小緩急為限,誤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
【注釋】
① 課:按一定的標準進行考核。
② 沐朝弼:明朝開國大將沐英的第八代孫,是個野心勃勃的驕縱之徒。
③ 孟冬:指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nóng)歷十月。 兌運:明代漕運方式之一。由官軍代運漕糧,百姓支付相應(yīng)的路費和耗米。
④ 互市: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族、外國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
⑤ 太仆:專管官府畜牧事務(wù)的官員。
【大意】
張居正執(zhí)政時,把尊崇朝廷、考核官吏、信守賞罰、統(tǒng)一號令作為主要措施。即使遠在萬里之外,早上下達的政令到晚上就要執(zhí)行。黔國公沐朝弼屢次犯法,應(yīng)當逮捕,大臣們感到為難。張居正先提拔了他的兒子,又派人飛快地將他逮捕,令沐朝弼不敢反抗。犯人被押到朝廷后,朝臣們請求寬免他的死罪,張居正便把他押往南京監(jiān)禁。漕運河道開通后,張居正發(fā)現(xiàn),每年的漕糧往往到來年春天還未運完,如遇春雨水災(zāi),不是河堤潰決,就是河道干涸。于是他采納漕臣建議,令運糧士兵每年十月開始兌運,到第二年年初即發(fā)運完畢,這樣就減少了遭受水災(zāi)的幾率。這項政策執(zhí)行之后,倉庫糧食儲備充足,可供十年之用。通過常年的互市貿(mào)易,明朝的馬匹增多了,張居正便下令將太仆所養(yǎng)的種馬賣給民間,如此一來,太仆官署積累下四百多萬的財富。張居正還制定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政績。起初,部院覆奏讓巡撫巡按查勘的文件,往往被滯留而沒有答復(fù)。張居正下令,按事情的大小緩急規(guī)定期限,延誤者要判罪受罰。此后,官員們做事不再文過飾非,政治風氣整肅一新。
點評
張居正這位明代最卓越的政治家,其改革思想在他的文集中俯仰皆拾:“隨時制宜”,“天下之事,極則必變,變則反始”,“其變不可勝窮”等等。在他看來,政制需因時而制宜,因勢而利導(dǎo),需求新、求變,才能長久生存。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張居正的改革只是對舊制度的修補,但在其所處的歷史背景下,已稱得上是起衰振蔽。明王朝也因此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中興,國運得以延續(xù)半個多世紀。(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