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ǎ郾本┩鈬Z大學(xué), 北京 100089]
自上世紀(jì)70年代以來隨著對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1878—1956)的重新發(fā)現(xiàn),他日漸成為瑞士德語文學(xué)中的璀璨明珠。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也算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在塵封半個世紀(jì)后終于全部浮出水面,贏得了現(xiàn)代讀者的青睞與嘉許?!短萍{兄妹》(Geschwister Tanner,1907)是瓦爾澤的首部小說,既為作者在文壇扎根奠定了基礎(chǔ),也開創(chuàng)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國內(nèi)瓦爾澤研究專家范捷平教授指出:“他雋永的文學(xué)風(fēng)格既把人帶進一種類似東方王摩詰的高遠和陶淵明的超凡脫俗般的美學(xué)意境,同時又置人于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審美情趣之中。”①閱讀他的作品猶如一種享受,《唐納兄妹》就是這樣一部小說。
小說講述的是一位職業(yè)上一事無成,不斷處于游蕩狀態(tài)的年輕人西蒙。他無法在一個崗位上久留,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卻始終沒有結(jié)果。他的無所事事和游蕩狀態(tài)與市民社會以工作為生活中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于是他日漸成為社會排擠的對象,最后淪為社會的邊緣人,孤身一人,形單影只。對于西蒙邊緣身份的說法,研究者向來眾口一詞。他們把散步看做“瓦爾澤式人物活動的基本形式”,把西蒙的本質(zhì)歸結(jié)為“散步者”②。散步既意味著與以職業(yè)為中心價值觀的社會水火不容,又包含著西蒙的生存方式,它在這部小說甚至整個瓦爾澤作品中的地位不可小覷。
散步在瓦爾澤的意義上也可以用“Wandern”(漫游)來表達③,它是浪漫派文學(xué)的重要母題之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二者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以《唐納兄妹》和浪漫派作家艾興多夫的《一個無用人的生涯》(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1826)為例,主人公西蒙與“無用人”都不時感到一種對“在路上”(unterwegs)的渴望。這種渴望左右著他們的思想,使其內(nèi)心無法安定,似乎走出門是唯一的安定劑。他們有出門的愿望,卻沒有明確的目標(biāo),因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在路上”這個狀態(tài),它比“到達”更為重要。他們步履雍容,敞開心扉,迎接“路上”一切新鮮的體驗。自然常常成為他們的體驗之地,因為自然是遠離文明之地,是工業(yè)社會幸存的最后一片凈土,是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兩位“無用人”均與世俗社會格格不入,鄙視小市民社會的庸俗與功利,只有“在途中”,他們才能獨享自己單純美麗的世界。如此,研究者把瓦爾澤式散步稱為漫游也不無道理。當(dāng)然,二者的迥異之處亦不容忽視。浪漫派的漫游者常??释h方(Fernweh),等到身處異鄉(xiāng),卻又泛起思鄉(xiāng)之情(Heimweh)。漫游是遠行,也常伴隨著主人公的成熟,故常被視做“教育之旅”(Bildungsreise)。與之不同,西蒙的漫游路途較短,更傾向于散步,他重視的是此時此地。他對長久漂泊他鄉(xiāng)的護工說:“我一直會呆在這里,留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真好……事實上,我著魔似的留在家鄉(xiāng),一大堆原因阻止我去國外旅游?!雹埽℅T,255)西蒙的漫游僅僅局限在家鄉(xiāng),為與浪漫派的漫游區(qū)分,研究者更愿意稱其為散步。漫游是無憂無慮的,而散步在歡快的外表下,掩藏著散步者孤寂的內(nèi)心。⑤
從市民社會的角度來看,散步在小說中可劃分為二:其一為散步(Spaziergang),其二為游蕩(Müssiggang)。在市民眼中,只有辛勤工作后的散步才能稱得上散步,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rèn),換言之,在工作時間散步是不合理的,有違社會常規(guī)。因而“不合規(guī)范”的散步者常常被攔住去路,遭人質(zhì)問。在小品文《在街上的小小經(jīng)歷》(Kleines Landstra enerlebnis,1916)中,主人公因游蕩被帶到崗哨,被稱做“不干正經(jīng)事的人”(Tunichtsgut)。散步者經(jīng)常要為自己的散步行為辯護,為自己的無所事事和東游西逛辯解,他們承受著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時時處在與社會、自我以及良知的搏斗之中。
“‘您應(yīng)該工作,’一位市民這樣對我說,他補充道:‘總是看到您在晃悠,這樣不好?!?,我要工作?這樣的話我每天都對自己說?!雹蘅梢?,社會對散步者不滿,西蒙自己亦處于矛盾的自責(zé)態(tài)度,盡管如此,他仍然沒有采取行動,雖屢遭勸告與阻攔,仍絲毫不改。這就需要從散步的意義說起,對從事職業(yè)的市民來說,散步發(fā)生在下班后和周末時間,是一種短暫休息的方式,目的是緩減身心疲勞以便第二日繼續(xù)工作。換言之,這種散步服務(wù)于工作倫理,最終目的不是人,而是工作。與之相較,西蒙的散步,也即市民眼中的游蕩,不再束縛于工作倫理,它有自身價值和意義,是西蒙的生存方式亦是對其邊緣生存的救贖,它具有“生存的特征”⑦。
具體而言,西蒙的散步如同硬幣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漫步自然意味與社會保持距離,是對市民價值觀的擯棄。散步者游走于自然與社會之間,以觀察者的身份審視隔著一定距離的現(xiàn)代社會。只有站在社會的邊緣,他才能更清楚地觀察社會。⑧自然是遠離文明的世界,是工業(yè)文明痕跡最少的地方,因此,西蒙散步式的生存方式常常被闡釋為對現(xiàn)代市民生活的背棄⑨、對文明社會的批判⑩,是“顛覆傳統(tǒng)”?的暗語?,F(xiàn)代社會趨之若鶩的職業(yè)、晉升、財富與名譽在他的散步式生存中逃得杳無蹤影,西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瓦爾澤的一生似乎也可以用“散步”概括,他床下遺留的一堆破鞋便是最好的證據(jù)。對作者而言,要透徹地表現(xiàn)社會,就需要與社會保持距離,只有身處其外,才能看到社會全貌。然而,這種有意而為的距離也讓瓦爾澤漸漸遠離社會,成為邊緣的獨行人,施特凡尼如此總結(jié)瓦爾澤的暮年人生:“(與社會的)距離讓他日趨孤獨,終于他再也無力擺脫自己的思想潮水,無法回到曾經(jīng)那歡愉的自然風(fēng)光之中了”?。
另一方面,漫步于人群支撐著西蒙的邊緣生存,因為散步使其短暫地處于人群之中,重拾與社會斷裂的聯(lián)系,暫時解救其孤獨的邊緣生存。人的社會性決定即使邊緣人也不可能與社會完全隔絕,總需要一種方式接近或者融入社會,在西蒙這里便表現(xiàn)為散步。漫步于人群中的邊緣人常懷有一種當(dāng)下的歸屬感,感覺自己是社會的一員,完全融入社會,消失于人群中。散步使其與社會相連,成為“社會中人”?(Mensch unter Menschen)。在中篇小說《散步》(Der Spaziergang,1916)中,邊緣人的這種心理刻畫尤為細膩,在等待火車開過的一幕,散步者與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聚集于封閉的柵欄里,共同的等待給他帶來一種暫時的歸屬感,過路乘客送來溫馨的問候,像天籟之音在他的耳邊散開。經(jīng)歷了這一幕的散步者突然感覺周圍的世界比往日迷人千倍,他甚至認(rèn)為這一經(jīng)歷是當(dāng)天散步的巔峰和高潮,它定會余音裊裊,令他難以忘懷。他沉醉于迷狂般的融入感,明顯地感覺到:“將來變得蒼白,過去卻又化為烏有。我自己在轟轟烈烈、繁花似錦的現(xiàn)實一瞬中熱烈和奔放?!保ā渡ⅰ?,163)
如果說散步使他身處人群,享受表面的歸屬感,那么人群的微笑和招呼則使這種歸屬感名副其實,它們足以證明他此刻“社會中人”的身份。施特凡尼指出,散步對瓦爾澤式人物肩負(fù)著極其重要的任務(wù),即為那些放棄與社會交往或聯(lián)系的人暫時建立與周遭的交往。?短暫的融入人群讓散步者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此刻,他與社會的距離、他一意孤行的邊緣人生、他對束縛于人群的內(nèi)心恐懼皆煙消云散;此刻,他只感覺到一點——與社會緊緊相連。為此,他興奮不已,這種暫時與社會的聯(lián)系是對其邊緣人生的彌補與拯救,是他邊緣生存的不竭動力。借此,他既滿足了自己的社會性需求,又實現(xiàn)了邊緣狀態(tài)的持存。
此外,散步亦是緩解矛盾或緊張狀態(tài)的有效手段。在走投無路之時,西蒙習(xí)慣通過散步排解由邊緣生存造成的個體與社會的矛盾。這一點亦體現(xiàn)在小說《助手》(Der Gehülfe,1908)中,當(dāng)馬蒂與托布勒家庭發(fā)生沖突時,散步便是他的首選之舉。在小說尾聲,托布勒公司的經(jīng)濟困難日益加劇,馬蒂作為公司與家庭成員,散步的次數(shù)也日益增加。對此,施特凡尼總結(jié)道:“散步對馬蒂的作用在于保持他與托布勒家庭困難的距離,將馬蒂的煩惱消融于自然之中?!?
散步對于瓦爾澤式人物已經(jīng)上升到生存的高度,成為他們的生存方式之一,是其生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永無止境的散步是對邊緣處自我的持存,放棄散步則意味著“對自我的放棄”?。如此,讀者現(xiàn)在自然能輕松領(lǐng)悟“不散步我就好像死了一樣”這句散步者的肺腑之言,他因散步而活,亦會隨著散步的終結(jié)而結(jié)束自我的存在,換言之,“我走故我在”,停止散步的那一刻,自我也將不復(fù)在。散步呈現(xiàn)出一個特點,即為“自在之物”?(Spaziergnge an und für sich),它是一種自在的存在方式,散步本身即是散步的意義。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西蒙的長夜漫游中,漫游者腦中別無其他,唯以“走”為目標(biāo),他甚至忘卻了行走的空間:“西蒙什么都不想,漸增的疲勞讓他喪失了思考能力……一切似乎都與他同行,之后在他身后消失。夜?jié)櫇?、漆黑而冰冷,他的雙頰灼灼發(fā)熱,頭發(fā)被汗液浸濕……有生第一次,他感覺雙腳生疼,但他毫不在意,繼續(xù)前行?!保℅T,108)此時的行走顯然為走而走,走成為他的目標(biāo),他在行走中感受著自己的存在,周圍的一切都不再重要,連身體的疲憊與疼痛也不能分散他專注的行走。
瓦爾澤創(chuàng)造了散步的神話,他將最平凡的散步審美化,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與體驗。與西蒙相同,散步在作者生命中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散步是他自始至終忠實的事業(yè),他的人生亦在散步中畫上句號。?他視散步為自己的生命和職業(yè),在《散步》中寫道:“不散步我就好像死了一樣,假如不散步的話,我熱愛的職業(yè)也就毀滅了。不散步,不接受外部信息我就無法寫報道,也無法寫文章,更不要說創(chuàng)作大部頭的小說了。不散步我怎么去觀察生活,怎么去體驗人生?”(《散》,158)散步是作者的事業(yè),也是作者創(chuàng)作職業(yè)的靈感源泉,并給予他種種安慰。他繼續(xù)寫道:“散步使我清新,給我安慰,使我情緒變好,散步是我的一種享受,同時也是一種刺激和激勵我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它給我提供了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素材……沒有散步,沒有與此相連的自然觀,沒有那些在散步中得到的美妙啟示和警示恒言,那么我就會感到自己腦瓜子里像是空空如也,而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保ā渡ⅰ?,158)
① 羅伯特·瓦爾澤:《散步》,范捷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引言第1頁。(另本文引用中篇小說《散步》的語句一概用“(《散》,頁碼)”形式標(biāo)注)
②⑨?Kil-Pyo Hong:Selbstreflexion von Modernit a··t in Robert Walsers Romanen,,Geschwister Tanner“,,,Der Gehülfe“und,,Jakob von Gunten“.Würzburg 2002.S.119f.S.123.S.115.
③ 范捷平:《羅伯特·瓦爾澤與主體話語批評》,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頁。
④ Robert Walser:Geschwister Tanner.Zürich und Frankfurt a.M.1986.(另本文引用小說《唐納兄妹》的語句均在文中用“(GT,頁碼)”的形式標(biāo)注)
⑤ ? Peter Bichsel:Geschwister Tanner lesen.In:Robert Walser.Dossier.Literatur 3.Zürich 1984.S.85.S.85.
⑥ Robert Walser:Das Gesamtwerk.Hg.von Jochen Greven.Band X.Frankfurt a.M.1978.S.10.
⑦? Guido Stefani:Spaziergang und Resignation.In:Robert Walser.Dossier.Literatur 3.Zürich 1984.S.91.S.90.
⑧⑩????Guido Stefani:Der Spazierg a··nger.Zürich 1985.S.13.S.12.S.40.S.26.S.88.S.101.
? 1956年12月25日,瓦爾澤飽食了一頓美餐后去散步,他在散步中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1]Bichsel,Peter.Geschwister Tanner lesen.In:Robert Walser.Dossier.Literatur 3.Zürich,1984.
[2]Stefani,Guido.Der Spaziergnger.Zürich 1985.
[3]Stefani,Guido.Spaziergang und Resignation.In:Robert Walser.Dossier.Literatur 3.Zürich 1984.
[4]Walser,Robert.Das Gesamtwerk.Hg.von Jochen Greven.Band X.Frankfurt a.M.1978.
[5]Walser,Robert.Geschwister Tanner.Zürich und Frankfurt a.M.1986.
[6]范捷平.羅伯特·瓦爾澤與主體話語批評[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1.
[7]羅伯特·瓦爾澤.散步[M].范捷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