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岳
(浙江海洋學院 東??萍紝W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涉海民間故事的內容十分豐富,凡地域風情、歷史傳說、日常行事、生產方式及禮儀習俗等都成為故事演繹的有效資源,而民間信仰則是貫穿其中的精神動力。在東海區(qū)域民眾中,最主要的是觀音信仰和海龍王信仰。比較而言,民眾對海龍王的信崇帶有更多功利氣息,海龍王也常常以怪異猙獰的形象出現(xiàn),而觀音則是慈悲、救難的美好形象。觀音信仰廣泛流行于中國的東南沿海,甚至遠及東南亞一帶。舟山的普陀山是觀音道場,觀音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更為突出。本文著重考察舟山民間觀音故事的敘事模式,并進而探尋敘事背后潛隱的精神世界,揭示涉海民眾的價值取向與復雜的文化積淀。
神魔斗法的故事至少從六朝的志怪小說中已初露端倪,后來的諸如《封神演義》、《西游記》等長篇小說則蔚為大觀,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征。民間觀音故事同樣引入了這種二元對立模式。不同的是,神是上天玉皇大帝所差遣,觀音是佛,是西天極樂世界傳播福音的使者;神與魔的斗法往往滲雜著復雜的動機,而佛與魔斗法的動機則要單純得多,即始終圍繞著善惡、正邪展開,昭示佛法(善、正)的廣大無邊。
先來看《觀音興山遷紅蛇》的故事:
數(shù)千年前,普陀山還是座無名、無人的荒島。這天,觀世音菩薩奉西天佛祖之命,前來開辟道場。
她駕祥云剛剛在現(xiàn)今的“觀音跳”景點落腳,一個眼若銅鈴的紅臉漢子就從潮音洞那邊飛奔過來,此時,他眼中的觀音是位僧人,就大聲吼道:
“你來做啥?”
“我來開佛教道場。”
“這里是蛇島,我是蛇島之王,要開道場請你另選山頭?!?/p>
“這哪是什么蛇島?這是普陀洛迦山,是千千萬萬劫前,佛祖經(jīng)書上就寫明的呀!”
蛇王說:“這東海大洋上無數(shù)座山,誰能證明佛經(jīng)寫的就是這座山?”①
故事講的是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的由來。此時的普陀山荒無人煙,是化外之地。故事一開場,就將佛與魔置于尖銳對立的境地,一個要開辟道場,一個早已占山為王,由此斗法開始。蛇王自夸的本領是能用身體繞島三周,一點不長一點不短,以此證明做島主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當蛇身快要繞完第三周,觀音略施佛法,蛇身怎么也連不起來。蛇王要觀音顯本領,觀音輕易讓頑石生出了一片紫竹林,蛇王才心服。但觀音并未趕盡殺絕,而是讓蛇王到東福山安身,并變法移了一朵祥云在山頂,讓蛇王住得舒服。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比法之前,其結果早就定了。
海龍王信仰也是東海區(qū)域人民的重要信仰。但民間對海龍王懷有復雜的情感:一方面,魚族是海龍王的子民,漁業(yè)的歉收都要靠龍王的恩賜,所以漁民不得不竭力討好龍王,如船桅上懸掛龍王旗,冬至日用豬頭等供品祭龍王;另一方面,海龍王又喜怒無常,興風作浪,時常制造海難和死亡,所以漁民又對海龍王深懷恐懼。因此,借助觀音的佛法對海龍王實施懲罰,自然成為漁民排泄內心不滿的有效途徑。不過,民間故事中觀音與龍王的斗法并非正面沖突,而是巧妙地通過中間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岸斅牱ā笔瞧胀由降囊粋€著名景點,民間故事《二龜聽法石》在追尋景點來源時恰好展示了觀音與海龍王的斗法:
很早的時候,普陀山上還沒有僧眾寺院,觀音獨自修道,每天夜里端坐在磐陀石上念經(jīng)。她的聲音優(yōu)美動聽,吸引了山上的飛禽走獸、海里的魚鱉蝦蟹前來聚集在磐陀石周圍,觀音不走,它們不散。
于是,海龍王要龜丞相來偷觀音念的經(jīng),以便更好地統(tǒng)治水族。龜丞相就派了記憶力極強的兩只海龜,每天晚上去偷聽觀音念經(jīng)。觀音早就知道,結果兩只海龜被觀音略施小術,將它們點住,永遠不能動彈了。在這里,海龍王自私、好嫉妒、又有極強的統(tǒng)治欲,與觀音的大度慈悲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意思的是,觀音與龍王的斗法,又扯進了道家中人?!栋讼烧堄^音》中說八仙去游普陀山,各顯神通,飛越茫茫大洋。突然,一座小山似的青灰色海礁擋住去路。八仙往那面走,礁石就移到那面。呂洞賓用劍去砍,礁石又變成海綿一般,毫發(fā)無傷。只聽嘩啦啦一聲巨響,惡浪飛卷,礁石變成了一條大妖魚。妖魚自然是海龍王的部屬,專門來尋八仙茬的。呂洞賓再舉寶劍猛砍,妖魚后尾一掃就將寶劍掃落水中。又背脊一拱,將鐵拐李、曹國舅的拐杖和云板彈到半空,噴出水柱,將張果老、韓湘子的葫蘆和仙笛沖到九霄。就是漢鐘離扇起半海浪濤,也只能讓妖魚在波濤間自由穿梭,快活無比。無奈之下,八仙只好去潮音洞請觀音幫忙。“觀音叫善財童子到紫竹林采來一條細長的竹枝,隨八仙前去除妖。呂洞賓暗暗冷笑:‘一條竹枝算得什么寶貝?我倒要看看她怎樣除法!’”觀音收起蓮臺,一腳踏上魚背,妖魚猛覺有萬鈞之力,狂跳起來,撞得海上波濤連天。觀音扯住魚鰭,用竹枝拴了魚鰓,一聲高喝:“孽障!快還了寶器!”妖魚動彈不得,只好交出寶器馱著觀音出游四海去了。八仙見觀音不費力收服了鰲魚,欽佩不已,同時掃了游玩興致,怏怏而回。自然,由此也種下了海龍王對八仙的仇恨,這便是舟山民間的一大忌諱“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由來。
斗法的對象除海龍王,還有天神?!队^音收金剛》中的四大金剛是守衛(wèi)神界南天門的大將,威名遠揚,聽說普陀山建起了觀音院,香火興旺,決意親眼看一看。他們一路游玩,又累又餓,怪觀音不講情面,連面也不露一下,如果碰到,非給她厲害瞧瞧。他們來到小屋前,見一白衣素服的青年女子正在燒水,便討飯吃。女子提起竹籃去洗衣服,說你們自己盛飯吃吧。四大金剛去揭鍋蓋??墒瞧婀值氖牵螒{怎么用力,始終無法揭開鍋蓋,就是互相抱著一起用力也沒用。那女人回來見此情景,“輕蔑地一笑:‘四位將軍不是要拿點厲害出來讓人瞧瞧嗎,怎么連小小的鍋蓋也提不動呢?’說著,伸出兩個手指,輕輕一提,就將鍋蓋高高揭起:‘喏,請盛飯吧!’”四大金剛才知道那女子就是觀音大士,為自己的法行淺薄而羞愧難當。怕被天兵天將取笑,四大金剛懇求觀音讓他們留在普陀山。觀音收留了,叫他們看管各大寺院的山門,從此山門內筑起了天王殿,用來供奉這天上來的四大金剛。
佛魔(或佛神)斗法,其故事的張力就來自兩種相反相爭力量之間的較量,講述者采用的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操縱著整個故事的走向,也就是說,故事的結局早已被決定好了的。這也是傳統(tǒng)小說的故事模式,世界(或事物)是完整清楚的,完全可以被人掌握,而時間則是常規(guī)有序地展開的。當然,斗法的雙方有時是勢不兩立,絕難妥協(xié)的,有時又無傷大雅,滲染了民間喜劇性的因素,具有消遣和娛樂的功能。而佛魔(或佛神)斗法再次印證了“宗教行為的不同特點在于試圖謀取超人的幫助或執(zhí)行超人的意志”②,是人按自己的需要賦予了觀音無比的法力德行,成為人類力量與愿望的最高體現(xiàn)者。
在民間傳說中,觀音常常充當著精神導師的角色,點化眾生,拔除霧障,讓生命消除了世俗的邪念與罪孽,并超越個體而走向博愛寬容。而被點化與普度的對象各不相同。
第一類對象是佛界人士?!队^音與善財童子》中說善財童子從小看破紅塵,發(fā)誓要修行成佛,接連參拜了文殊菩薩、善住和尚、彌迦長者等五十三名大師,聽說南海有觀音,便來到海邊。一老艄公說今日有大風,小船經(jīng)不住風浪,有危險。善財懇求老人開船。船一到海上,天氣驟變,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一時巨浪沖天,雷雨暴下。老人勸善財返回岸上,善財表示萬死不辭。于是風雨驟停,船至普陀山,原來老艄公便是觀音化身,專為考驗善財?shù)恼\心而來,善財便成了觀音的左肋侍。關于觀音收善財,民間又有另一種版本,在《心字石》中,善財童子“從小沒爹沒娘,是個苦孩子,靠賣水為生”。一次,他聽到水井里喊救,撈上一只瓶,打開瓶蓋,冒出一團黑云,變成青面獠牙的大漢。原來是被關了五百年的黑蛇精。黑蛇精恩將仇報,要吃善財,善財與他評理,正危急時,來了一個小姑娘,正是觀音化身,拿出凈瓶收了蛇精,并批評善財“雖心地善良,可是善惡不分”,帶善財童子到普陀山繼續(xù)修煉。至今蛇精還被壓在西天門山石下,上面刻了大大的“心”字,意思是“佛心、蛇心,善惡分明!”后一個故事很象阿拉伯民間傳說《漁夫的故事》。兩個故事一是崇尚誠心與堅韌,一是告誡要有善惡原則,不可因一味善良而失了辨別的理性。
類似的還有《觀音度彌勒》。彌勒成佛前是大財主家少爺,整天笑哈哈,心腸特別好,樂于施舍,結果把萬貫家產送得精光,連身上的衣裳也施舍掉了。觀音聽說后,要親自去試一試,便扮成一個窮姑娘,求彌勒施舍。彌勒很為難,說身無長物,到別人家討點東西給她。觀音執(zhí)意要彌勒自己施舍。最后彌勒只好解下褲帶給了觀音。觀音很感動,覺得彌勒是個可造之材,便帶彌勒來到普陀山,時時加以指點,彌勒最終修煉成佛。故事輕松風趣,充滿喜劇色彩,這也是民間傳說的一大特征:不森嚴不沉重,也不抽象說理,別有一番情趣。
第二類是小民百姓,其行事往往因為欲望太盛而受到懲罰?!讹w沙岙》中的窮漢得財30歲還是光棍一條,便去普陀山求觀音保佑早日發(fā)財,并做起了撐船生意,一來行善積德,二來下半輩子也有了著落。得財靠香客捐獻的錢造了房,娶了老婆。但他嫌錢不多,當香客錢少了,就把舢板搖得東蕩西晃,嚇得香客們驚惶失色,不得不拿出更多的錢。一天來了個姑娘,好似仙女下凡。得財有心調戲姑娘,腳踩船舷,狠勁晃蕩。但姑娘穩(wěn)穩(wěn)坐著。一轉眼姑娘不見了,突然狂風大作,船在巖石上撞得粉碎。他上岸跑到家里,房子也被狂風吹得無影無蹤,老婆也不知去向,從此又窮得和過去一模一樣了。自然,那位擺渡的姑娘正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相反,凡是行善樂助者則會得到回報?!冻嗄_觀音》中的瑞珠被強盜搶去做壓寨夫人,路上被關在客棧里,不斷哭泣。來了一個拄拐杖的白發(fā)老婆婆,求瑞珠施舍。瑞珠十分同情,拿出干糧給了她,又讓出唯一的床給老婆婆。天亮不見了老人,便收起老婆婆留下的一雙鞋,遇見了好還她。強盜們上了船,遇上大風全淹死了,瑞珠收起的鞋子化作兩片荷葉,將她托出水面,一直漂到了六橫島,與親人團圓。人們都說那赤腳走路的老婆婆又是觀音的化身。
第三類是惡人受點化而行善,最典型的是《十八響馬成羅漢》。故事開篇先埋下伏筆:普陀山小和尚外出化緣,師父要他化3965粒白米,每戶只準化一粒。期限已到還少十粒,便在田里偷了十粒。師父大怒,罰他去稻田主人家做十年苦工。小和尚找到觀音,觀音讓他先去做牛。十年后主人家的女兒長大,來了十八個響馬,在門口比武娶親。姑娘騎牛逃跑,快要被追上時,來了個老婆婆擋住響馬,告訴他們這頭牛的來歷。十八響馬聽過深受震撼,想“小和尚只偷十粒稻谷,就要罰做十年牛,我們這些人的罪孽就更重了,不知要落到何種地步!”便丟掉手中快刀,跪在老婆婆面前,求她指條出路。老婆婆便笑了,合十道:“阿彌陀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爾等既有改惡從善的決心,就跟這頭牛到普陀山去吧!”老婆婆朝牛輕輕一吹,牛騰空而起,帶著十八響馬飛越茫茫大海,從此他們便在紫竹林住下,白天勞作,晚上到觀音院念經(jīng),后來都修成正果,被觀音菩薩收為十八羅漢。響馬的改惡從善似乎太容易了些,卻證明了人們對人性救贖仍抱有足夠的信心。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佛界人士的修煉成果,普通百姓的覺醒或受罰,還是作惡者的幡然悔悟,只要觀音一出現(xiàn),事情立刻就出現(xiàn)了重大轉機,顯示了佛法直抵人心的強大力量。無論故事情節(jié)如何千變萬化,推進發(fā)展的內驅力始終是佛法的點化與普度。一切都是明確的,意旨導向的最終結局不存在任何懸念,由此也造成了這類故事形式上的大同小異,并帶有明顯的“主題先行”的印記。
佛教對宇宙人生有一套獨特深刻的理論體系,提倡眾生平等、棄惡揚善、因果報應等自然體現(xiàn)著普度世俗的人間情懷。但佛教的這種關懷更多側重于要人們看破紅塵、放棄執(zhí)念、追求來世超升的極樂世界,而在民間故事中,佛教的這種超越因素被大大稀釋了,也即是說,不是要求人們棄絕世俗生活,而是利用佛法為世俗人生服務。信仰上的功利性和實用主義,使佛教在民間更具有凡俗的氣息,因而也更具有親和力。這正是民間信仰的顯著特征。而觀音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典型地體現(xiàn)了佛教救贖人間苦難的情懷。因此,俗世關懷也便構成了民間觀音故事的牢固基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修道者人生目標的修正啟示?!睹犯b趾蜔挼ざ础分械拿犯?,是西漢末年九江縣尉,剛正不阿,幾次上書王莽鏟除亂臣賊子,改革弊政。王莽篡漢,要除掉反對他的人,于是梅福成了欽犯,押解途中,一只他救過的小鳥(神鳥)作法,砸碎刑枷,一陣狂風把他吹到了海中的普陀山,便在一個石洞里隱居下來,靜坐煉丹,再也不管人世間事了。按正常的邏輯,梅福自然會變成一個修道的高士,清靜無為,長命百歲。但觀音的介入改變了一切。幾百年后,觀音在普陀山建立道場,某一天見到梅福鶴發(fā)童顏,骨骼不凡,便故意問他:“佛門念經(jīng)講法,是為超度眾生,你設鼎修道,卻是為何?”梅福無言以對。觀音又說:“你只想躲避亂世,以保自身,可知凡間眾生受苦?何不為民除妖?”說著飄然而去。梅福愈想愈覺得觀音說得有理,于是走出煉丹洞,離開普陀山,云游各地施藥濟世去了。
很顯然,觀音對梅福的清靜無為、獨善其身并不贊賞,因為其行為與佛法的悲憫情懷相去甚遠。其中當然也滲透了民間的價值取向,即面對亂世,智者不應棄絕世俗人生,自命清高,而應積極入世。在這里,佛與儒是一致的,與道教則有明顯的區(qū)別。
(二)對普通民眾的濟難救困?!端妥佑^音》里的道士煉了不死丹,缺小兒心做藥引,便從方圓百里的村莊盜了一百個小孩,準備剖腹取心。觀音正好路過,聽見小兒的啼哭,便作法將道士引開,救了小孩。但不知孩子的父母住處,又設計將孩子送到貪官府上,貪官貼告示要領孩子者交十兩雪花銀。然后觀音又改動告示,可以免費領取,化身一青年女子領著父母將孩子全部領走。于是“送子觀音”的消息傳開,沒有兒子的夫婦便常去普陀山的觀音佛像前“求子”。
民間故事中的觀音很有人間氣息,并不高蹈凌虛,其行事總是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關。譬如《短姑道頭的故事》中,姑嫂兩人省吃儉用,用十年時間積下路費到普陀山燒香拜觀音。小姑剛好來了月經(jīng),身子不干凈,無法進佛門圣地,只好獨自呆在船上,被潮水包圍,又饑又渴,越想越傷心。于是,“從紫竹林那邊走來了一個老婆婆,一手提著竹藍,一步一顫地來到航船停泊的地方”,老婆婆從竹籃里捧出香噴噴的飯菜給小姑吃,而她一路走來拋下的小石子化成一塊塊礁石,變成了一個碼頭。船老大回來說這準是觀音菩薩,嫂嫂不信,跑到大雄寶殿,見觀音的衣裙還留著海水打濕的痕跡呢。從此進山拜佛的信眾愈發(fā)旺盛。在這里,既宣揚了誠心必有回報的因果觀念,又在佛法的弘揚與信仰者的心靈需求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三)對當權者為政不仁的懲戒?!芭钊R島”自秦漢以來一直被視為神仙居住的極樂世界的象征,但在《觀音潑水淹蓬萊》中則被還原成苦難現(xiàn)實的寫照:島上來了一個貪婪兇殘的國王,大造王宮,奴役百姓,濫用刑罰,強搶民間美女。國王派出搶美女的大將軍正好遇到化身美貌女尼的觀音,觀音捉弄了一番大將軍,伸腳將一盆水倒出來,“腳盆里的水不斷往外流,越流越猛,像萬丈瀑布向東海里傾瀉”,淹沒了王宮,淹死了國王。而腳盆變成一只大船,救出了百姓,在普陀山附近變成一個海島,因為是船變的,所以人們把這個海島叫做“舟山”。故事衍生出豐富的意義指向:顛覆“蓬萊仙島”的傳統(tǒng)圖像,揭露為政不仁者的亂世現(xiàn)實,展示觀音濟世救難的本色,同時又解釋了“舟山”地名的由來。
面對亂世景象,底層民眾自然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們當然清楚自己的痛苦來自于國家權力意志的壓迫,又無力與之正面碰撞,只好通過調侃、戲謔、反諷等民間慣用的手法來消解權力意志的神圣與不可侵犯,并借此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極致則是對最高權力象征的“皇權”的蔑視嘲笑。典型的如《觀音獻蛤戲文宗》。唐朝文宗皇帝喜歡吃海生的蛤蜊,于是官府天天催逼漁家百姓,繳少繳遲則罰加錢糧,甚至充軍服苦役。百姓只得寒冬酷暑去海涂上撿蛤蜊。皇帝的某種嗜好,造成百姓的莫大痛苦,故事極似蒲松齡的《促織》。觀音得知后決心治一治皇帝,便化身少女獻給官府一只五彩斑斕的大沙蛤?;实垡贿B喝了幾大碗鮮美的蛤蜊湯,到半夜大瀉不止,三天后仍躺在床上哼哼。第四天,觀音化身宮女來獻祖?zhèn)髅胤?,上寫“嗜蛤勞民,永戒即止”,皇帝大怒,下旨捉拿,觀音早已踏蓮花而去。護國法師聽了前因后果,說此乃“啟陛下信心,以節(jié)用愛人耳!”文宗才不得已下旨:“朕永戒食蛤,免貢。”民間就這樣借觀音無所不在的法力戲弄了帝王,達成了為民請命的使命。這也類似于俄國理論家巴赫金所說的“狂歡化”效應,帶有廣場上群體娛樂宣泄的特征。當然,這僅僅是幻想中的勝利,是精神的一種自我治療方法。
無論是修正、救困,還是懲戒,都體現(xiàn)了觀音在中國民眾心目中的“愛神”形象。有學者注意到中國佛教中觀音形象由多種變?yōu)榕孕蜗蟮默F(xiàn)象,認為這是“慈愛形象的物化拓展……這種愛的生成拓展無疑豐富了觀音文化”。③因此,民間觀音故事的基點也就自然落實在世俗人生的關懷與改造上,而不追求形而上的精神超越,不企求遙不可及的天國境界,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具有實踐效用的處世價值觀。這也是底層民眾崇信佛法的深層動因,正因為這世上還有苦難,還有不公,才造成了精神信仰堅固而深厚的土壤。
以上從敘事模式、敘事動力以及敘事基點三方面對民間觀音故事作了“敘事學”層面上的探析,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豐富的社會學、宗教學、心理學、民俗學等諸多信息,并揭示出民間視角下自成體系的一套人生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又顯現(xiàn)為一種混合交叉的形態(tài),既有佛、道、儒三教的合流,又有利用佛力的實踐性功利主義特征;既有因果報應、勸世警世的輪回觀念與道德說教,又有戲謔、消解權力意志的內在沖動。因此,民間觀音故事為深入探析千百年來形成的民間“大傳統(tǒng)”的內在機制,揭示豐富復雜的民間精神世界提供了鮮活的范本。這正是它的意義所在。同時,舟山民間觀音故事又具有鮮明的本土特征。海洋文化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是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的行動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④而舟山民間觀音故事展開的空間就被放置于島嶼和海洋上,對觀音的認識與形象塑造也就必然滲透了海洋居民的生活習俗、愿望動機與價值準則,因此,這些民間故事既是海洋文化強力滲透后對佛學的移用和改造,又成為海洋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必須指出,民間觀音故事與其它民間故事一樣,大都存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雷同:開頭大多設置一個二元對立的框架,中間則布下若干懸念,轉折點自然借助于佛法廣大無比的神力,只要觀音一出現(xiàn),一切的懸念就迎刃而解。這樣一來,也就大大減弱了敘事的曲折變化,消解了故事意義的豐富性與多解性,時常淪為單一的觀念圖解與說教。而千篇一律的大團圓結局,既是民間美好理想的顯現(xiàn),又帶有鮮明的虛幻性與自欺性特征,將復雜的問題作簡單化處理,導致故事的內涵始終停留于較為淺顯的層面,無法產生出悲劇式結局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這正是大多數(shù)民間故事無法上升為具有高度藝術性與深刻思想性的文學作品的根本原因。
注釋:
①本文涉及的民間觀音故事均來自林海峰主編的《舟山民間故事精選》,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斯皮羅:《文化與人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頁。
③柳和勇:《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論》,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頁。
④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