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越蘭,周 莉,郭 婧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體面勞動(Decent work)”是國際勞工組織(ILO)在1999年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上提出的,旨在“促進男性和女性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有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chǎn)性的工作機會”,并主張通過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促進公平就業(yè)、加強社會保障,以及增進政府、企業(yè)和工會的三方對話來保證體面勞動的有效實現(xiàn)[1]。
體面勞動的內(nèi)涵、測量、實現(xiàn)路徑 (卿濤、閆燕,2008)[2]一直是國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然而梳理并總結近年來國外體面勞動的研究進展,發(fā)現(xiàn)國外體面勞動研究已從對上述一般性問題的探討轉向關注戰(zhàn)略層面和特定問題的解決,在體面勞動的減貧作用、政策制定的依據(jù)、組織中的體面勞動、非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的體面勞動和體面勞動的測量等方面展開了進一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世界發(fā)展進程中,貧困一直是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反貧困即減貧或消除貧困則成為全球共同關注和研究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在消除貧困的問題上,學者們普遍認識到體面勞動是減貧的有效途徑,并將其與全球減貧戰(zhàn)略有機結合,這既肯定了體面勞動在減貧中的作用,又將其從原來的關注改善個體勞動者生存狀態(tài)這一微觀目標提升到了全球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對于體面勞動的減貧作用,Juan Somavia(2003)明確指出體面勞動是脫貧的最佳途徑,它通過向人們提供安全的就業(yè)環(huán)境、充分的就業(yè)機會、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以及消除歧視和確保工作中的權利等方式而對減貧有積極作用[3]。Stuart Bell等人 (2010)認為體面勞動是一種強調(diào)就業(yè)、權利、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的脫貧方式,根除貧困不僅應增加就業(yè)機會,還應關注就業(yè)數(shù)量和質(zhì)量[4]。當然,學者們也認識到通過體面勞動實現(xiàn)減貧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雇主、工會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為此國際勞工組織倡導各國際機構應加強聯(lián)系與合作,將體面勞動作為減貧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Steve Hughes,2011)[5]。
在強調(diào)體面勞動是減貧途徑的同時,Stuart Bell等人(2010)還強調(diào)體面勞動是減貧的結果,只有發(fā)展中國家的大多數(shù)窮人擺脫了非正規(guī)就業(yè),改善了工作環(huán)境惡劣、收入無保障的局面,獲得了體面勞動,貧困才能真正得以解決[6]。
政府是體面勞動實現(xiàn)的關鍵主體,其作用在于通過立法和相關政策的制定來引導和監(jiān)管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根據(jù)ILO對體面勞動的界定,政府在保護勞動者權益方面,僅局限于維護核心勞工標準規(guī)定的四項權利,即結社自由并承認集體談判權、消除一切形式的強迫勞動、有效廢除童工、消除就業(yè)歧視。事實上,體面勞動本身也是一項人權,從體面勞動要達到的目標來看,僅涉及上述四項權利是遠遠不夠的,它并不能夠囊括不同類型、不同人群的體面勞動權利,還可能會產(chǎn)生為了保護這一群人的體面勞動而傷害另一群人權益的問題。因此,只有政府站在全民整體權利的高度來制定相關的政策與規(guī)范,才能保證全民體面勞動的真正實現(xiàn)。
Gillian Mac Naughton(2011)認為應從全面人權法(Holistic Human Rights Approach)的角度界定政府職責并制定相應的政策與規(guī)范。他指出,ILO的體面勞動屬于社會公正法 (Social Justice Approach)的一種,全面人權法與社會公正法都是關注被壓迫的群體,然而與社會公正法不同的是,全面人權法包括了所有個人和團體,超越了有限區(qū)域的生命關懷,認識到人們關注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很多方面,要求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機構平等地對待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方面權利。所以全面人權法是一個聯(lián)系所有人權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強調(diào)所有人權的普遍性、相互依存性和平等性。鑒于此,他指出應用全面人權法來保障全民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在實現(xiàn)策略上,他主要是從宏觀政府層面來闡釋的,包括:(1)體面勞動也是一項人權,必須超越四項核心國際勞工標準并從整體上來對其進行界定;(2)在規(guī)范人權時必須認識到所有人權間的相互依存性,不能以犧牲某些人權為代價去換取另一些人權;(3)人權學者和相關從業(yè)者應運用以人權為基礎的方法和工具進行政策制定;(4)通過體面勞動與其它權利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個體與群體之間共同關注問題的聯(lián)盟,以實現(xiàn)全民體面勞動[7]。
以往多數(shù)的體面勞動研究側重于從國家或政府層面進行探討,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到企業(yè)組織中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問題,認識到體面勞動在組織中的意義。組織是推動體面勞動實現(xiàn)的載體,組織層面的體面勞動意味著企業(yè)在高效運轉的同時應為員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是社會體面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從組織層面對體面勞動進行探討,那么員工的體面勞動將無法有效實現(xiàn) (Florence Bonnet等人,2003)[8]。對于企業(yè)組織中體面勞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員工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組織氛圍與組織支持、工作生活質(zhì)量等三個方面。
在員工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方面,James A.Athanasou(2010)以澳大利亞工作場所中的體面勞動狀況為背景進行了定性測量,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失業(yè)嚴重、報酬差異巨大、帶薪假并不普遍、工作與生活嚴重不平衡、工傷嚴重,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澳大利亞工作場所中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同時也阻礙了員工各個階段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他提出合理的收入、平等的機會、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工會代理以及必要的社會保障有助于實現(xiàn)員工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實現(xiàn)組織與個體的雙贏[9]。
在組織氛圍與組織支持方面,Raymond Saner(2010)從廢除外籍僑民和當?shù)貑T工之間的雙重報酬體系方面對實現(xiàn)體面勞動和體面報酬的意義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僅僅通過廢除雙重報酬體系或消除報酬差異是無法實現(xiàn)體面勞動和體面報酬的,因為員工的離職或失業(yè)并不僅僅是因為報酬差異,還會受到員工對組織公平的感知、管理者的管理風格、文化差異、晉升停滯以及個人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等組織氛圍和組織支持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在組織層面上實現(xiàn)體面勞動和體面報酬應綜合考慮各國的文化差異和其它方面的因素[10]。
在工作生活質(zhì)量方面,Dev Raj Adhikari等人 (2012)認為工作生活質(zhì)量對雇員和雇主均有意義,對雇員而言,工作生活質(zhì)量意味著安全健康的工作環(huán)境、充足的報酬和福利、有意義的工作以及培訓開發(fā)的機會,有助于提升員工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增強其人格尊嚴感;對雇主而言,工作生活質(zhì)量有助于形成一個更加靈活、忠誠和積極進取的員工隊伍,能夠有效降低員工的缺勤率和離職率,提高員工滿意度,增強組織有效性。因此,學者們認為工作生活質(zhì)量能夠促進組織層面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11]。
非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一直是體面勞動研究所重點關注的人群,非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中的研究對象是逐步擴大的,早期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非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中童工的體面勞動 問 題 (Amartya Sen, 2000[12];Philippe Egger,2002[13])。近年來,隨著國際勞工組織將家政工人納入體面勞動議程,學術界開始關注到這個隱性的、分散的、不被社會關注卻又時刻被社會所需要的特殊就業(yè)群體的體面勞動問題,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家政工人的就業(yè)現(xiàn)狀和如何實現(xiàn)家政工人體面勞動兩方面。
在家政工人的就業(yè)現(xiàn)狀方面,2010年在題為《家政工人的體面勞動》的國際勞工大會上,報告人從歷史根源、行業(yè)特殊性、勞動者個人和勞動保護四個方面對家政工人的就業(yè)現(xiàn)狀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家政工人的存在根源于歷史上的奴隸制、殖民主義和其它形式的勞役;由于行業(yè)特殊性,家政工人與雇主的勞動關系松散且不穩(wěn)定、工作環(huán)境惡劣、工作強度大、收入低、缺乏基本福利,且由于工作場所的封閉性,其勞動價值常常被低估,在提供服務時還會遭受虐待、強迫勞動和性騷擾等不公平待遇;家政工人個人一般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偏低,缺少職業(yè)培訓和就業(yè)服務,并且女性占了總就業(yè)人口的80%;同時,家政工人未得到足夠的勞動保護,常常部分或全部地被排除在勞動立法和社會保障之外。因此,實現(xiàn)家政工人的體面勞動還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14]。
在如何實現(xiàn)家政工人的體面勞動方面,學者們認為需要政府、雇主和勞動者個人共同的努力。對國家而言,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加強對家政工人的立法保護和勞動保障,不斷規(guī)范家政工人勞動力市場,消除對家政工人的歧視,促進家政服務業(yè)的產(chǎn)業(yè)化,同時應規(guī)范雇主的雇傭行為,減少乃至杜絕對家政工人的虐待和侵犯。對雇主而言,家庭雇主應該選擇合法的家政公司和家政工人,用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方式提高家政服務公司的水平,且應善待家政工人;家政公司應避免家政工人之間的長期相互隔離,并定期向家政工人提供改善技能的培訓機會,同時用法律和最低工資標準保護家政工人的權益。對于家政工人個人而言,應當將自己的合理訴求表達出來,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ILO,2010[15];Manuela Tomei,2010[16];Adelle Blackett,2011[17])。2011年ILO通過了有關家政工人體面勞動的公約和建議,該文件從家政工人的概念和范圍界定、工作條件和工作時間、工作權利、私人就業(yè)機構以及國家的監(jiān)管等方面進行了規(guī)范,表明了世界范圍的政府、雇主和雇員組織解決家政工人體面勞動的決心,對于確保家政勞動者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 (ILO,2011[18];Manuela Tome,2011[19])。
自體面勞動提出以來,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測量指標。對于體面勞動的測量問題,早期多數(shù)學者是從體面勞動整體概念出發(fā)進行的宏觀測量,目前在學術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Richard Anker等人 (2003)和Dharam Ghai(2003)的研究。Richard Anker等人(2003)基于體面勞動的本質(zhì)屬性提出了在學術界廣為流傳的六維度、十一個測量范疇、三十個測量指標[20],Dharam Ghai(2003)基于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戰(zhàn)略角度從就業(yè)、權利、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四個維度進行了指標構建[21]。在二者的基礎上,ILO在2008年公布了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圍繞就業(yè)、權利、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四方面提出了就業(yè)機會、足夠的收入和生產(chǎn)性的工作、體面工作時間、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應摒棄的工作、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工作中的機會均等和公平待遇、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社會安全、社會對話和雇員與雇主代理權、體面勞動的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等十一個主要指標[22],并將該指標體系用于對巴西[23]、坦桑尼亞[24]、奧地利[25]、烏克蘭[26]等國家的體面勞動簡況測量,其科學性得到了初步驗證。
然而,隨著宏觀測量的日益成熟和體面勞動研究的逐步深入,學術界對體面勞動的測量研究已開始從宏觀層面轉向基于解決某特定問題而建立測量指標。在這一方面,早期較為成熟的是Guy Standing(2002)、Florence Bonnet等人 (2003)和David Bescond等人 (2003)的研究。Guy Standing(2002)[27]、Florence Bonnet 等 人(2003)[28]基于ILO的社會經(jīng)濟安全項目從與工作相關的安全角度提出了七個體面勞動安全指數(shù),David Bescond等人 (2003)從體面勞動赤字的角度提出了七個體面勞動測量指標[29]。近年來,James等人 (2005)進一步推進了特定角度的體面勞動測量問題,從工作環(huán)境指數(shù)角度提出了工作機會、工作質(zhì)量和工作場所公平三個測量維度,其中,工作機會維度包括的測量指標有失業(yè)率、失業(yè)持續(xù)性和人們接受臨時工作的比例;工作質(zhì)量維度包括的測量指標有本地區(qū)平均工資水平和獲得醫(yī)療和退休福利人口的比重;工作場所公平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勞動者獲得公平待遇的程度,通過低收入人口比例和男女間收入公平性程度兩個指標來衡量;二是核心勞工標準的執(zhí)行程度以及勞動者加入集體組織的權利,利用最低工資水平、公共部門集體談判受允許程度和政府是否遵循勞動保障條例三個指標進行衡量[30]。
根據(jù)上述文獻梳理與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國外體面勞動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1.體面勞動在減貧戰(zhàn)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凸顯。學術界普遍認識到體面勞動是減貧的有效途徑和發(fā)展結果,但在體面勞動視角下如何結合各國國情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減貧措施還需進一步探討。
2.全面人權法為政府推進體面勞動提供了政策依據(jù)。強調(diào)體面勞動不應只是針對某一群人的某些權利,而應立足全人類的整體權利,注意人權的相互依存性和平等性。這種新的提法如何轉化為政府推進體面勞動的行動指南和相關措施有待進一步研究。
3.組織是體面勞動的踐行者,是實現(xiàn)體面勞動的載體。組織層面上的體面勞動研究越來越關注到了員工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以及工作安全感、組織公平感、工作滿意度等心理因素,然而組織層面的體面勞動有待于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如何從管理者、工會、企業(yè)管理制度、工作環(huán)境等角度去保證企業(yè)員工的體面勞動,以及如何加強員工對體面勞動的心理感知以提高企業(yè)績效水平是未來組織層面進行體面勞動研究的重要趨勢。
4.體面勞動的研究對象和范圍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不被關注的非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被納入體面勞動保障的范圍。隨著體面勞動研究的深入,體面勞動將波及更廣泛的群體,對非正規(guī)就業(yè)群體的個案研究將繼續(xù)成為體面勞動研究的一大趨勢。
5.隨著宏觀體面勞動測量的日益成熟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基于某特定角度的微觀測量對于體面勞動的實現(xiàn)將更為迫切和需要。
[1] ILO. Report of the Director - General:Decent Work.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 87th session, Geneva:ILO.1999.
[2]卿濤,閆燕.國外體面勞動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2008,30,(9).
[3] ILO.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Working out of Poverty.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 91th session, Geneva:ILO.2003.
[4][6] Stuart Bell and Kirsten Newitt.Decent work and poverty eradic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country study.Ergon Associates.2010(1):1-70.
[5] Steve Hughes and Nigel Haworth.Decent work and povertyreduction strategies.Relations Industrielles.2011.66(1):34-53.
[7] Gillian Mac Naughton,Diane f.Frey.Decent work for all:A holistic h-uman rights approach.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2011(26):441-483.
[8] [28] Florence Bonnet,JoséB.Figueiredo,Guy Standing.A family of decent work indexe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3.142(2):213-238.
[9] James A. Athanasou.Decent work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arees.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0.19(1):36-44.
[10] Raymond Saner.Decent work and decent pay:Dual salary systems and poverty reduc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45(5):376-380.
[11] Dev Raj Adhikari and Dhruba Lal Pandey.Decent work and work life quality in Nepal:an observation.Employee Relations.2012.34(1):61-79.
[12] Amartya Sen.Work and right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0.139(2):119-128.
[13] Philippe Egger.Perspectives:Towards a policy framework for decent work.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2002.141(1/2):161-174.
[14] [15] ILO.Decent work for domestic workers.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99th Session.2010.
[16] Manuela Tomei.Decent Work for Domestic Workers:Reflections on Recent Approaches to Tackle Informality.Canadian Journal of Women and the Law/Revue Femmes et Droit.2011.23(1):185-211.
[17] Adelle Blackett,Guest Editor.Introduction:Regulating Decent Work for Domestic Workers.Canadian Journal of Women and the Law/Revue Femmes et Droit.2011(23):1-46.
[18] ILO.Convention and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Decent Work for Domestic Worker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11.150(3-4):439-454.
[19] Manuela TOMEI and Patrick BELSER.New ILO standards on decent work for domestic workers:A summary of the issues and discussion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11.150(3-4):431-438.
[20] Richard Anker,Igor Chernyshev,Philippe Egger,F(xiàn)arhad Mehran,and Joseph Ritter.Measuring decent work with statistical indicators.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2003.142(2):147-177.
[21] Dharam Ghai.Decent work:Concept and indicator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3.142(2):113-142.
[22] ILO.Guide to the New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Employment Indicators:Including the Full set of Decent Work Indicators.Geneva:ILO.2009.
[23]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Brazil.Geneva and Brasilia:ILO,2009.
[24]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Tanzania(mainland).Dar es Salaam and Geneva:ILO,2010.
[25]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 Austria.Geneva:ILO,2009.
[26]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 Ukraine.Geneva:ILO,2011.
[27] Guy Standing.From People’s Security Surveys to a Decent Work Index.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2.141(4):441-454.
[29] David Bescond,Anne Chataignier and Farhad Mehran.Seven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ent work: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3.142(2):179-209.
[30] James Herntz,Jeannette WICKS-LIM,Pollin.Decent Work in America:The State-by-state Work Environment Index.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