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 青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北京 10002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文化產品的“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增加。從《浪漫滿屋》到《豪杰春香》,從《人魚小姐》到《加油金順》,短則幾十集,動輒上百集的韓國日日劇讓大學生們看了又看。與此同時,我們的《新聞聯(lián)播》卻很少有大學生可以日日追看,不錯過任何一期。電視新聞遇冷,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樣的現(xiàn)象是由當代大學生的關注點變化導致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發(fā)現(xiàn)當今電視新聞趣味性不足,這一致命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電視新聞寫作的故事化著手。
韓國日日劇是指在韓國國內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會播出的電視劇。一般來說,這樣的電視劇在開播時只有幾個男女主角的大致關系,并只拍了5集左右,之后的劇集會邊播邊拍,根據(jù)觀眾的意愿以及收視率的反映來決定劇本情節(jié)的走向,以及該電視劇的周邊活動。電視新聞是以現(xiàn)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具有實時性強、大眾收視和廣告效應強的特點。
雖然韓國日日劇是屬于電視劇的藝術創(chuàng)作范疇,電視新聞與之相比顯然更具時效性和真實性,但是,他們仍有許多共同的特點。
盡管電視劇與電影的創(chuàng)作的方式不同,我們很難衡量二者在創(chuàng)作中的難易程度,但是韓國日日劇在開播后與電視新聞相同,都是每日播出的格局,有著相同的播出壓力,以及近乎相同的關注程度。在播出的方式上,二者是相同的。
電視新聞是以報道新近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講述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為目的的。而日日劇的情節(jié)發(fā)展雖是在一個虛構的社會中展開的,但是為了使觀眾并不感到劇情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日日劇的編劇們不僅會根據(jù)網(wǎng)上反映的觀眾對于劇本的意見來對劇本進行改動,同時會隨時感知社會的新動向,并在劇情中加入現(xiàn)實社會中新近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因而,不論是日日劇劇情的不斷發(fā)展還是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作,都是與社會現(xiàn)實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
如今電視已不是稀有的高貴產品,它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成為了大眾傳媒的重要媒介。在“電視”這個傳播平臺上,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節(jié)目,以大眾收視為主都必將成為主流。
同時,電視劇的播出一般在晚19∶30—22∶00,而除新聞頻道外的電視新聞一般在晚19∶00—20∶00播出。這也決定了電視新聞和日日劇的收視群體是以工薪階層為主的社會大眾。
相同的播出平臺和近乎相同的播出時間,使日日劇和電視新聞有著共同的大眾收視群體。
從《華爾街日報》的理念可以看出,新聞寫作的故事化,是提升新聞趣味性和可視性的重要手段。韓國的日日劇并不是電影電視劇中講故事講的最好的,但是,它以它獨特的敘事風格贏得了無數(shù)韓國觀眾的肯定,也得到了很多亞洲觀眾的追捧。電視新聞想要曾強趣味性和可視性,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向韓國日日劇學習。
韓國日日劇特別愛抓細節(jié),在敘事上事無巨細,甚至在情節(jié)上讓人感到拖沓,這當然與日日劇的拍攝與播出方式有關。同時,這樣的敘事方式也使日日劇變的更加生活化,增強了可視性。
電視新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增加了畫面和解說詞的配合,為觀眾實現(xiàn)了多感官的共同感知。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在于新聞的現(xiàn)場感,電視新聞的趣味性在于新聞敘事的故事化。在電視新聞中,既有全景式的介紹,又有典型細節(jié)的生動展現(xiàn);既不失電視新聞應有的信息量,又能直擊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這必將使電視新聞更加精彩。
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韓國的日日劇大都講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記錄的都是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因為有共同點,所以有共鳴;因為有不同點,所以有新鮮感。觀眾在一集集的故事中,關注著自己生活的變化,關注著日日劇。
大眾是電視新聞和日日劇的共同的觀眾主體,日日劇因為遵從了大眾關注的角度——從大眾生活出發(fā),獲得了大眾的關注。電視新聞要找準自身定位,關注新聞受眾,從大眾關注的角度出發(fā),來報道新聞。
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離戰(zhàn)火還不夠近?!比绻粋€新聞事件報道的不夠完整,那是因為我們了解事件還不夠深入。
新聞記者要把自己擺在講故事者的位置上?!耙粋€善于談話的記者,不論他要寫些什么,他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嗎?”“太多的記者都沒有把他們自己看作是講故事的人,而當成了其他人,比如律師或學者”這樣是不對的。
面對大眾講故事,文字要直白,有市井氣息,這顯然需要我們深入到新聞事件現(xiàn)場,挖掘新聞事件的本質,并且了解社會生活,深刻理解社會。而這些,只是坐在辦公室里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做一個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首先要做一個擁有生活氣息的人,然后才是一個有著犀利視角和獨特見解的觀察者。關注電視新聞的是大眾,只有更好地讓大眾接收信息,才是電視新聞應該關注的,寫好故事,讓觀眾用一種更易于接受的方式獲取信息,是電視新聞發(fā)展的方向。
同時,電視新聞是依托科技的發(fā)展而產生的,聲畫的配合是電視新聞區(qū)別于報紙、雜志、廣播的最重要的特點。然而聲音與畫面的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如何將聲音與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想要增強電視新聞趣味性必須思考的問題。
同期聲,是指在拍攝人物講話的同時錄下的講話聲和背景聲,包括現(xiàn)場效果同期聲(伴隨新聞事件發(fā)生而同時發(fā)出的各種音響)和現(xiàn)場采訪同期聲(新聞現(xiàn)場中被采訪對象說話的聲音)兩種。生動、典型的現(xiàn)場同期聲特別是人物富有個性的語言和其他典型性的背景聲,能夠充分體現(xiàn)電視新聞聲畫互補、水乳交融的整體完美宣傳效果。可以以記實的手法營造真實感,增加新聞的可信性。
電視新聞的故事化,不能僅僅停留在解說詞的寫作中,它也應該存在于畫面的展示上。只有當我們的畫面和解說詞敘述同一個故事的時候,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創(chuàng)作才結束。
不論電視新聞怎樣發(fā)展,它的最終目的是使觀眾通過電視新聞,更輕松愉快地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讓電視新聞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內涵。不論電視新聞向誰學習,它的最終目標都是使電視新聞脫離冷冰冰的解說詞和毫無意義的畫面,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呈現(xiàn)在大眾的視線中。電視新聞的故事化,是電視新聞發(fā)展的必然方向,同時,電視新聞也必將不會成為大眾眼中的娛樂小丑,它會以其獨特的趣味性和敘事方式走在電視傳播的路上。
[1][美]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2]曾勵,周濤.電視會議新聞同期聲運用初探——央視、鳳凰衛(wèi)視“十六大報道為例”[J/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