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勇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子曰:禮失求諸野。在禮崩樂壞、王綱解鈕的時代,世道澆漓、人心惶惶,正義、真理的光輝,自然要藏匿于民間,在休養(yǎng)生息中伺機尋求重出江湖?!岸Y失求諸野”是不是仲尼之言,或可不論,但點出古往今來的歷史真相,倒是板上釘釘。其實何止禮崩樂壞時代,就是所謂輝煌盛世,關于真理、正義的學問也未必不在民間。在所謂盛世的有清一代,乾嘉學派成為學人扼腕的例證,而顧、王、黃的學問迄今發(fā)人省醒。更何況在輝煌盛世,知識就是權(quán)力,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真知灼見,被視為歪門邪說;魯迅所說的屠夫文化、僵尸文化,當然要大行其道、自娛自樂。
即使從學問產(chǎn)生的流程與機制來看,學問的真精神也往往由藏污納垢、自由活潑的民間生命力來點撥或激發(fā)。西梅爾在《現(xiàn)代文化的沖突》中就涉及這一命題:當生命產(chǎn)生出它用以表現(xiàn)和認識自己的某種形式比如藝術作品、宗教作品、科學作品、技術作品、法律作品等,這就是文化的產(chǎn)生;這些文化的形式蘊含生命之流并供給它以內(nèi)容和形式、自由和秩序,但它們并不具有生命永不停歇的創(chuàng)造力;這些文化的形式與體制一旦獲得穩(wěn)固的同一性、邏輯性和合法性,這個新的嚴密組織就不可避免地使它們同創(chuàng)造它們并使之獲得獨立的精神動力保持一定的距離。確如西梅爾看到的,學問的創(chuàng)生本來源自生命力的沖動,但是學問一旦體制化、科層化乃至權(quán)力化,它的創(chuàng)新的沖動,無論如何總是難以跟上雖然粗糙、幼稚但生生不息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的步伐;它意欲創(chuàng)新,必須由來自體制外的刺激力,或外界巨大變動帶來的天玄地黃,來促使自己反省并竭力跟隨上生命的張揚。
這是最近讀張期鵬《吳伯簫書影錄》、《呂劍書影錄》兩本書,觸發(fā)的一點隨想,當然和兩本大作的內(nèi)容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但我要說的是,且不論水準如何、價值何在,這兩本書就是活生生的“學問在民間”的一個很好的例證。期鵬兄是從政之人,按照一般印象,應該全力汲汲于功名利祿才是??墒撬趶恼?,以讀書人的心性,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各類書籍。他不但是藏書家,還是學問的有心人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愛者。他的隨筆和散文,大多率性而談,有見地、有學問、有才華。如今兩本書影錄的問世,又展示了他致力于探求學問真精神的一面。按說輯沉鉤逸,本是學者的本職工作。期鵬兄雖身在學術體制外,卻懷著滿腔熱情致力于鄉(xiāng)賢事跡的搜集、整理和闡發(fā),從小處說是對鄉(xiāng)梓的眷戀和熱愛,從大處說是執(zhí)著于學問本性的探求。
吳伯簫、呂劍兩先生,均為萊蕪現(xiàn)代文化名人,學問和作品自然不是可以隨意置喙的。除了十多年前我曾為一本文學史寫過一節(jié)關于吳伯簫散文的文字,其他并無研究,所以妄加評論是有失禮數(shù)的。更何況這次要評論的不是兩位先生,而是關于兩位先生的書影錄。這次讀期鵬兄兩部大作,收獲還真不少。不要說很多史料令人耳目一新,就是很多論述也令人思索再三。面對一個學術體制外的“票友”取得的成果,我認為劉增人先生在《呂劍書影錄》序言中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書稿寫得自由暢達,頗具特色。
以期鵬兄讀書量之大,日常創(chuàng)作之豐,能將兩本書影錄編撰得有蹤有影、有理有據(jù)、雅俗共賞,而且筆致暢達、自由活潑、文采熠熠,當不屬難事。我所嘆服的是這種扎根于民間精神的對學問的熱愛與執(zhí)著。維柯曾經(jīng)嘆息:“人們現(xiàn)在用唇舌來造成語句,但是心中卻‘空空如也’,因為心中所有的只是些毫無實指的虛假觀念,以至近代人再也想象不出像‘具有同情心的自然’那樣巨大的虛幻的形象了。”我們有了學術體制,有了學術觀念,卻往往陷于體制和觀念的枷鎖而難以自拔。盡管學術體制造就出諸多“虛假觀念”,而且也實實在在地束縛我們,但我還是堅信,活潑潑的生命創(chuàng)造力總會在桎梏中破繭而出,學術的本性總會尋找到自我綻放的形式。而“學問在民間”,自古以來就是掙脫羈絆、踏上創(chuàng)新之路的源泉。其實,在我們的學術體制外,已經(jīng)有一大批民間的學問高手,通過各種形式暗暗發(fā)力,推動學問的創(chuàng)新,并且業(yè)已取得不少不俗的成績。比如金庸由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武俠小說家,躍居20 世紀中國文學經(jīng)典的廟堂,民間的推動當屬首義之功。從《吳伯簫書影錄》和《呂劍書影錄》兩本書,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期鵬兄也屬于這股學術體制外的自由力量的一員,還感到他還是“學問在民間”的一支潛力股,他還有更廣闊的大有作為的空間。對此,我有信心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