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善民生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關系①

2013-08-15 00:51謝仁生田宗遠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大眾化中國化民生

謝仁生 ,田宗遠

(遵義醫(yī)學院a.人文醫(yī)學研究中心;b.黨委,貴州 遵義563003)

使一個人認識、接受和認可某個理論,簡單地說,有兩種方式即主動和被動的方式:其一,向接受者反反復復地灌輸,不管其處境如何,也不問他是否能愿意接受;其二,先想法設法地幫助他,改善他的處境,使他主動喜歡和接受、認可這種理論。前者適用于特殊時期和特殊人群,雖能取得短平快的成效,但非長久之計;后者卻是潤物細無聲地方式,是出于自己的理論能打動人的一種自信,雖然用時較長,但根基牢固,而且接受者是發(fā)自內心的接受。在當代中國,若要使馬克思主義被人們真正喜歡、接受和認可,甚至信仰之,那么,后一種方式則更為可取。

任何一個民族,當其社會越是混亂,民生越是凋敝,其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就越難以保住其統(tǒng)治地位,各種新的思想就會雨后春筍般地誕生出來,外邦民族的思想也往往乘勢而進并挑戰(zhàn)主流意識,爭奪受眾。例如,在中國歷史上的魏晉時期,由于社會混亂、黨閥紛爭,民生凋敝,玄學之風也就因此盛行,佛教也在此時得以在中國廣泛地傳播開來。古今中外歷史上,“新”的思潮往往在民生問題突出的時代挑戰(zh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象表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衣食住行是民之本,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當一個社會的民生狀況極為糟糕之時,也就是民眾開始懷疑、排斥社會主流意識之時,也是開始接受其他非主流的思想之時。民生問題是人們的基本生存問題和人們的社會發(fā)展問題,這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與魏晉時期相似的一幕在中國近代也上演了,近代中國,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封建主義的壓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謂是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批精英把歐洲文化環(huán)境中生長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并立志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為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并以實踐的行動改變大眾的生活處境,馬克思主義才迅速在中國落地生根并最終取得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誕生與19 世紀40 年代的歐洲,揭示了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階段運動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如何把這種異國他鄉(xiāng)的理論種植在中國土壤里,并讓它生根開花、結果是擺在上世紀初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同志曾在1938 年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使命,他說,“共產(chǎn)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chǎn)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1](P109)通俗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進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些過程不斷總結經(jīng)驗和規(guī)律,并以中國話語概括和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如同毛澤東所言,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有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

要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除了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互相影響,互相依存。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理論,最初只是被少數(shù)精英熟悉,普通大眾幾乎與此毫無接觸,正因如此,此時馬克思主義還沒有真正開始“中國化”,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化的基礎。從另一個層面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大眾化是中國化的目的之所在。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與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相結合,也就是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推廣和普及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生動的,群眾喜見樂聞的道理,使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和掌握轉變?yōu)橥ㄋ滓锥?、并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認同的,全體黨員普遍信任的思想武器。

任何一種理論,如果要有更大的生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大眾化”的內在要求,同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是馬克思主義內在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創(chuàng)立的科學理論,同時也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與實踐的總結,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創(chuàng)立自己理論絕不是為“理論”而理論,而是為了實踐的需要,是為了指導解放全人類的實踐需要,因此,馬克思主義內在地要求其本身被廣泛傳播,也就是說,其本質上要求掌握群眾,變成物質的力量。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中,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只有被人民大眾掌握,才能化成物質的力量,因此“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真理,能夠滿足各國人民的實踐需要,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始因。就此方面而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其本質上還是一個實踐問題,不僅僅是人民群眾認識真理、掌握真理過程,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被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加以檢驗和發(fā)展的過程,是不斷被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的實踐確證和展現(xiàn)的過程。就中國的實踐情況而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大量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黨全國人民能夠普遍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不斷提升社會主義覺悟、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盵2](P31)

馬克思主義從上個世紀初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化”、“大眾化”進程取得了令人驚奇的成績,這其中當然有眾多因素促進了這個事業(yè),例如我黨長期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場所普及馬克思主義。但是本文認為,這些因素固然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決定性的原因是我黨從一開始引進馬克思主義到中國以來,就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己任。沒有人民生活的改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是難以想象的。這個結論對于在當代中國開展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活動依然正確。由于我國民生方面相對滯后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之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大眾的對民生的改善尤為期待,因此,要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加快改善民生。

民生問題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古老的,普遍存在的問題,任何一個社會,國家作為一個共同體來看,它的發(fā)展與進步有賴于“民”的生計的改善?!蹲髠?宣公十二年》最早出現(xiàn)“民生”一詞,其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懊裆币辉~的基本含義就是“人民的生計”(《辭海》)“民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已被人民認識到,我國古代就有思想家認識到“為政之道,以厚民為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從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依賴角度來看,民生的改善也有利于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和自己的生存。歷史上那些稍有點治理國家常識的統(tǒng)治者都很清楚民生問題的重要,都知道“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之道理,統(tǒng)治者無不喜歡“太平盛世”,他們大多也深諳“水能載舟,水能覆舟”的道理,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重視民生,改善民生的“明君”,“圣主”,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康乾盛世”無不得益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的重視民生,改善民生措施。同時,歷史上那些動蕩不安,朝代更替頻繁的狀況,無不與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之疾苦,只顧自己享樂有關。

孫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重視民生的革命者,也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對“民生”進行界定的人,他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盵3](P802)他還認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是經(jīng)濟活動中心,是各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在《辭?!分校?989 年版),“民生”一詞被解釋為“人民的生計”,由此說來,改善民生的核心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最主要的就是民眾的衣食住行。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根本是土地與資本問題,他理想的方案是平均地權,土地國有,雖然結果沒有達到預期,但這也足以讓我們看出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對民生的重視程度。

民生問題同樣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非常重視的問題,可以說,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成功,與我黨歷來重視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分不開,例如,毛澤東同志就特別關注農(nóng)民的生機問題,他不僅從觀念上認為,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同時,他也很重視在現(xiàn)實中如何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對于近代中國來說,人的解放,首先是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對于農(nóng)村而言,解決吃飯問題最根本是解決土地問題,他認為土地是農(nóng)民生計最重要的保障,為此,我黨在井岡山時期就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頒布了各種土地政策,其核心在于徹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1928 年,我黨第一部土地法即《井岡山土地法》誕生了,其中提出沒收一切土地,土地一律歸公,然后按照人口分田分土,或者把人口與勞動力同事兼顧分田分土。一年之后,毛澤東對《井岡山土地法》中不合理之處又做了修訂,并主持制定了興國縣《土地法》,這部土地法比之前的更進一步明確地規(guī)定了分配與沒收土地政策,這些都可以看作我黨對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這些舉措對于農(nóng)民的生活的改善,根據(jù)地的穩(wěn)固的作用、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抗日時期的“地主減租減息,農(nóng)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則是我黨在形式變化的情況下對民生措施的及時調整,之后的解放戰(zhàn)爭一直到過渡時期,這些過程順利完成,都與我黨的重視民生與改善民生政策分不開。正是如此,在這種艱難時期,馬克思主義的普及也依然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原則,毫不動搖地走改革開放道路,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強調只有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上去了,才能不斷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因此才能徹底改善人們的生活,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雖然發(fā)展最終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發(fā)展好了,不等于民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尤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如果偏離了改善民生這個目的和出發(fā)點,不僅社會矛盾不斷增多,而且發(fā)展本身也最終會失去動力,也就是說,經(jīng)濟建設應該與社會建設同步前進。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jīng)濟建設飛速發(fā)展,國家的綜合實力,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較大的改善,但是總的說來,社會發(fā)展還是滯后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因此,雖然我國已經(jīng)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是我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卻依然大量存在,這些問題大多涉及人們群眾的切身利益,例如當前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主要集中在醫(yī)療、教育、分配、就業(yè)、社保、穩(wěn)定等方面。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xiàn)在快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入手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要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部署了發(fā)展教育、擴大就業(yè)、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等八大民生任務。這是當前我國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的基本民生問題??梢哉f,教育是民生之始,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社會管理是民生之盾。

民生改善的結果就是人們安居樂業(yè),社會穩(wěn)定有序,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接受和信仰的人就會逐漸增多。根據(jù)現(xiàn)代解釋學的理論,人們對任何理論的認識、接受過程實質上有一個解釋的過程,而解釋者總是從自己的視域來對進行,其視域又是又人們所處的處境又決定,解釋者的物質生活狀況、受處的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可以影響他的視域,也因此最終影響了他對某個理論認識、接受、認可程度。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了我黨成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馬克思主義也因此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同時,我們黨和國家也從來都清楚確保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重要性,不僅設立了各種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結構,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許多手段和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各種試圖撼動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因素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努力,特別是當前改革面臨著利益格局的大調整,腐敗狀況不斷復雜化等等情形下,一些削弱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的因素不斷滋生蔓延。正因如此,開始懷疑、拒絕和冷對馬克思主義的人與日俱增。同時,從外部環(huán)境看,我今天正處在一個彌漫著各種“思潮”和“理論”以及價值多元的時代,這些各式各樣的“思潮”和“理論”無不在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都在與馬克思主義爭奪“群眾”。那么馬克思主義如何保持住自己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掌握群眾?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4](P9)“人本身”就是指人的需要。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各種“思潮”和“理論”爭奪“群眾”過程中,誰能“掌握”更多的“群眾”,就看誰的“理論”更徹底。就中國的實際而言,馬克思主義在此過程中占據(jù)了上風,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從人的現(xiàn)實性方面出發(fā),抓了“人本身”,即從人的需要出發(fā)。

滿足需要,是人的本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作為一種有意識和理性的存在,其行動都是在意識的支配和目的的引導下行動,即其行動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要,任何個體總是基于自己的需要而行動,“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盵5](P259)從人的自然性方面看,人必須以一定的物質維系生命,既包括每一個存在的個體生命的再生產(chǎn),同時也包括再生產(chǎn)出新的個體生命即種族的繁衍。“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fā)生的變更出發(fā)?!盵4](P67)因此,物質生產(chǎn)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命活動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不僅如此,物質生產(chǎn)活動還是人們進行其他活動的保障,“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 ,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生活本身。”[4](P79)

但是,人類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需要,“一當人們開始生產(chǎn)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币簿褪钦f,人類需要不會僅僅停留在生理的、物質的滿足,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動物,他還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已經(jīng)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jīng)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P79)

馬克思主義要掌握群眾,要“化”大眾,即用大眾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被升華的新理論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或者說,馬克思主義要更好地“中國化”、“大眾化”,要避免被其他“思潮”和“理論”奪走“群眾”,那么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就應該先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解決好人民群眾的需要問題也是對作為物質資料生產(chǎn)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群眾的尊重,人民群眾不僅僅是物質生產(chǎn)活動的主體,而且還是精神生產(chǎn)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還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接受者、傳播者。

改善民生,就本質而言就是讓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方面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是對作為社會主義物質生產(chǎn)活動和精神生產(chǎn)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的尊重,當然,改善民生的作用與影響遠不止于這些。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問題而言,改善民生還關涉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是否愿意接受問題,同時也涉及到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是否信任問題,這是因為,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的理論基礎的中國共產(chǎn)黨,其宗旨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因此可以說,改善民生是我黨實現(xiàn)自己的許諾,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的偉大之舉,唯有如此,人民群眾才能更加愿意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任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

我黨早已認識到改善民生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大眾化的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歷史使命,同時又適時地提出要不斷改善民生,提出要逐步實現(xiàn)“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改善民生既利民也利國,也必將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

[ 1]毛澤東文集(第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高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 3]孫中山選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猜你喜歡
大眾化中國化民生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陸地冰壺運動大眾化推廣的研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大眾化探索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