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午晴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葉嘉瑩先生在《從西方文論看花間詞的美感特質(zhì)》一文中論述詞時曾提及宋人為小詞所作的辯解,宋人有的時候“還把詞的好壞與作者本人品格的優(yōu)劣也聯(lián)系起來,認為品格高雅的人,他所寫的美女和愛情的品格也是高雅的;品格低劣的人,他所寫的美女和愛情的品格也一定是低俗的。”
明朝的陳霆在其《渚山堂詞話》中也有幾則論及詞品與人品的關(guān)系的。如卷一第十七則:
吳履齋潛,字毅夫,宋狀元及第。初其父柔勝仕行朝,晚寓予里,履齋實生焉。曩予作仙潭志,求其制作,不可見。近偶獲其滿江紅一詞,為拈出于此。全篇云:“柳帶榆錢,又還過清明寒食。天一笑,滿園羅綺,滿城簫笛?;涞们缂t欲染,遠山過雨清如滴。問江南池館有誰來?江南客。烏衣巷,今猶昔。烏衣事,今難覓。但年年燕子,晚煙斜日。抖擻一身塵土債,悲涼萬古英雄跡。且芳樽隨分趁芳時,休虛擲?!笔贩Q履齋為人豪邁,不肯附權(quán)要,然則固剛腸者。而“抖擻”“悲涼”等句,似亦類其為人。
又如卷三第六則:
……改之與康伯可俱渡江后詩人,康以詞受知秦檜,致位通顯。而改之竟流落布衣以死。人之幸不幸又何也。然改之詞意雖媚,其“收拾用儒”、“收斂若無”與“芝香棗熟”等句,猶有勸侂胄謙沖(鈔本誤作仲)下賢,及功成身退之意。若康之壽檜云:“愿歲歲,見柳梢青淺,梅英紅小?!眲t迎導其怙寵固位,志則陋矣。
從總的傾向上來看,詞品確與人品有關(guān),甚至在一定意義上由人品決定。上述兩則詞話也印證了這樣的觀念,但是,在詞學史上,人品與詞品并不存在著絕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人品好而詞品差,或者詞品好而人品差的現(xiàn)象也存在著,只是能認識到這種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并對之進行深入研究的論者并不多。清人楊希閔在論及馮延巳詞時云:
馮仆射何減《浣花》《瓊瑤》、周稚圭《十六家詞》遺之不選,豈以其人品不端耶。吾則就詞論詞,不以人廢言,仍選為一家。[1]
“就詞論詞,不以人廢言”,這在習慣于由人品定詞品的詞學批評史上可謂彌足珍貴。而人品好詞品差的現(xiàn)象因其比較少見,在詞學批評史上則更是屈指可數(shù)。陳廷焯在談及劉過詞時曾說:“詞中如劉改之輩,詞本卑鄙,雖負一時重名,然觀其詞,即可知其人之不足取?!保?]劉過的詞并非都是下品,此論雖有偏頗,但是能看到劉過人品雖好而詞品不好這一現(xiàn)象確實難能可貴。
“詩詞原可觀人品,而亦不盡然?!保?]詞品與人品的對等是詞學中的一般現(xiàn)象,但是詞品與人品的不對等卻比較特殊,筆者試圖對這一現(xiàn)象的成因做一番探討,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詞這一文學體裁的發(fā)展。
一
言情題材的詞作創(chuàng)作,是形成這種現(xiàn)象最根本的原因。詞本是歌筵酒席間供佳人歌唱而助其“妖嬈之態(tài)”的助興之物,五代歐陽炯為《花間集》所寫的序文便是這樣的看法。既然要歌唱助興,題材上當然不能選擇表現(xiàn)個人情感的諸如國仇家恨、思鄉(xiāng)懷人等的作品,配合當時的環(huán)境,言情題材的作品大行其道。
詞開始流行的五代時期,言情題材便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詞在形成之初,便因其帶有一種表演的性質(zhì),而不能成為作家表達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手段。
無論是專作歌筵之詞的填詞人,抑或是,有一定才學的文人偶爾填詞,都離不開對男女情感的展現(xiàn),當然,這是詞形成初期的特征,但是可能正因這樣的“出身”,作家寫詞也僅僅當作閑暇或愁悶時的文字游戲,或許當不得真。這一時期的詞人孫光憲所作筆記中有如下記載:
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布于汴洛。洎入相,專托人收拾焚毀不暇。然相公厚重有德,終為艷詞玷之。契丹入夷門,號為“曲子相公”,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這里我們不說和凝的詞如何,單看和凝對詞的態(tài)度便能推知,詞在當時的文人心中,尚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末技,更不用說,用詞來看詞作家的人品。再看論者對這件事的態(tài)度,本身便是位詞人的孫光憲在這里將詞稱為“惡事”,不可沾染,否則便會玷污個人品德,且勸告“士君子”“戒之”,這更可看出,即使是自身寫詞的詞人對詞體的態(tài)度也是很微妙的。 所謂“詩言志,歌詠言”[4],詞既是“惡事”,更不能拿來與詩一道作為抒發(fā)個人情志的手段。
綜上所述,詞作一開始選用的言情題材,影響了文人對其的價值評判,因而,詞人不會在詞中表現(xiàn)其真實情感,所以,對待某些詞,我們便不能用詞品來評價作者的人品,這是詞品與人品不對等的一個方面的原因。
二
詞人的詞學修養(yǎng)不同,則是形成這一現(xiàn)象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中國文學史上,詩寫得好而詞寫得不好的大有人在,一方面是由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詩的掌控能力也就越強,寫詩的方法已經(jīng)普及,所以能寫出的不錯的詩已經(jīng)不算難事;另外,詞作為一種新興文體,還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當然也沒有什么可供學習的方法,雖有填詞格式上的硬性規(guī)定,但是那畢竟是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格式,更多的還是要自己去摸索。所以,便形成了一個人的詞品與人品不對等的狀況。
北宋的吳處厚在其筆記《青箱雜記》中提出:“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艷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彪m然是在說明文品與人品有不對等,但是,前文已經(jīng)說過,詞品與人品的關(guān)系是文品與人品關(guān)系的余緒,則在這里,亦證明詞品與人品有其不對等關(guān)系。吳處厚接下去又說:
皮日休曰:“余嘗慕宋璟之為相,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庾體?!比挥嘤^近世所謂正人端士者,亦皆有艷麗之詞,如前世宋璟之比,今并錄之。乖崖張公詠《席上贈官妓小英歌》曰:“天教摶百花,摶作小英明如花。住近桃花坊北面,門庭掩映如仙家。美人宜稱言不得,龍腦熏衣香入骨。維陽軟縠如云英,亳郡輕紗似蟬翼。我疑天上婺女星之精,偷入筵中名小英。又疑王母侍兒初失意,謫向人間為飲妓。不然何得膚如紅玉初碾成,眼似秋波雙臉橫。舞態(tài)因風欲飛去,歌聲遏云長且清。有時歌罷下香砌,幾人魂魄遙相驚。人看小英心已足,我見小英心未足。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贈汝新翻曲?!表n魏公晚年鎮(zhèn)北州,一日病起,作點絳唇小詞曰:“病起厭厭,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5]
吳處厚所說三例均屬詞品與人品不對等的事例,一例是皮日休對宋璟人品與詞品不符的言論,另兩例則是吳處厚對當時人的評價,張詠是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寬厚愛民,詩文俱佳,著有文集十卷,上例中所舉之詞雖有可能是戲作,但從其未有詞集傳于世這一現(xiàn)象,可以推測,張詠的詞學修養(yǎng)定不會太高,而戲作之詞恰能印證這一點。
所以,詞品與人品的不對等一方面是因為詞這一文體的不受重視,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作家本身的詞學修養(yǎng)不是很高,寫不出好詞當然不能用其來評判作家的人品。
三
詞品與人品的不對等可能還與作家的文學喜好有一定關(guān)系。詞與詩文一樣,都需要創(chuàng)作者有一定的人生閱歷,但詞家中如蘇辛等人有如此深厚的才學修養(yǎng)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囿于書齋幾方天地的苦讀之人。正如詞學評論家論詞中的“富貴氣象”有“此詞造語雖富麗,然正宋人所謂看人富貴者耳,未必知富貴也”[6]的評價一樣,詞人中也有居于書齋而能學人寫出氣象萬千的詞作的人,雖然我們不能否定這一群人的人品,但是這恰恰阻礙了我們用詞品去評價人品這一傳統(tǒng)的做法,所以,我們品評詞品與人品的關(guān)系上時也不能忽略每個人的文學風格喜好以及個人的生活境遇。
四
詞品和人品的不對等現(xiàn)象也可能在人的心理上找到一定的原因。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類的人格結(jié)構(gòu)分為三個層面:自我、本我和超我,人類的自我并非其本身的主宰,還要受本我和超我的沖擊和影響。所謂“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不理會社會道德和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然而人畢竟不同于動物,他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本我”的層面,“本我”也不是人類自身的主宰,還要受到“超我”層面的影響。“超我”是人格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nèi)化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
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一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品有些瑕疵的文人為什么在詞中會給我們展現(xiàn)出另外一種人格形象。他們是用詞去尋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卑鄙的補償,在詞中美化自己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作為作家,在詞中他們找到了審美狀態(tài)下的“我”,那是一個提高并升華了的“我”。正如羅杰斯說:“有機體有一種基本趨向和驅(qū)力:實現(xiàn)自己,維持自己并提高自己?!保?]馬斯洛也說過:“人是一種正在選擇著、決定著、追求著的動物?!保?]在這部分文人看來,盡管現(xiàn)實中的“我”是那樣的奸詐,那樣的利欲熏心,但是在“我”的靈魂深處還存在另外一個“我”,而這另外的一個“我”正是他們在審美狀態(tài)下體驗生成的,這些都是無意識的。
正是這種無意識的選擇造就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人品和詞品不對等的矛盾現(xiàn)象,用心理學的理論分析這種現(xiàn)象,其實也能讓我們看到這種矛盾中也有其合理成分存在。
綜上所述,詞品與人品的不對等主要原因在于詞體影響和詞人的詞學修養(yǎng)這兩方面,一者文人不愿用詞來抒發(fā)個人情志,二者文人寫詞,但本身詞學修養(yǎng)不足以靈活地運用詞來抒發(fā)自身情感,所以,我們不能用詞品來評價詞人的人品,亦不能以人廢言。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對文人生活境遇以及文風喜好的考量,還要兼顧文人的心理,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分析詞品與人品的關(guān)系。
[1]楊希閔.詞軌[M]:卷二.
[2]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佚名.尚書:堯典[M].慕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5]吳處厚.青箱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7:81.
[6]陳霆.渚山堂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2.
[7]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7.
[8]馬斯洛.人性能達的境界[M].林方,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