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珊珊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成語是長期以來經(jīng)過千錘百煉和普遍流傳的固定的語言形式,它具有音節(jié)整齊、結(jié)構(gòu)嚴(yán)密、簡潔精辟、意義完整等特點。漢語成語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語言精髓之一,是漢語詞匯寶庫中的璀璨明珠,隨著佛教廣泛而深入的傳播,漢語中的成語也極大地豐富起來。這些成語,有的來自漢譯佛經(jīng),有的來自我國佛學(xué)家著述的禪宗典籍,根據(jù)出處分類,有以下七種:
比如,“佛”字,佛教中的佛指佛陀,意譯為覺悟的人,專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有時也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過去七佛、燃燈佛、阿彌陀佛、當(dāng)來彌勒佛等,同時又可以引申為佛像、佛號、佛門、佛經(jīng)、佛典沸土、佛祖、佛事、佛身、佛法、佛骨等。
含有“佛”字的成語有:佛口心蛇、成佛作祖、一佛出世,二佛涅架、佛頭著糞、佛眼相看、佛是金妝,人是衣裝、泥多佛大、求神拜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揀佛燒香、綸音佛語、急時抱佛腳、無佛處稱尊、佛頭加穢、不看僧面看佛面、萬家生佛、即心是佛、佛面貼金、求佛求一尊、佛面括金、佛眼佛心、長齋繡佛、千佛名經(jīng)、不看金面看佛面、呵佛罵祖、見性成佛、多口阿佛、借花獻(xiàn)佛、無量壽佛、即心即佛等等。例如:
【佛頭著糞】
這是禪林用語,指佛像頭上附著糞便。這個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如會禪師(744一823)章所載:故事說,一日,崔相公前往湖南東寺,見鳥雀于佛像頭頂上拉屎,便問如會說:“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即問鳥類是否有佛性。如會答道:“有?!贝尴鄧謫枺骸凹热挥蟹鹦?,那么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如會回答說:“是伊為什么不向鶴子頭上放?”即如會反問,那你為什么不向鶴子頭上放糞?意思是說,生態(tài)的自然平衡是大自然真如佛性表現(xiàn)的一種情況。其后,禪林中多用“佛頭著糞”一語來形容本質(zhì)善而附著不善的事物?,F(xiàn)在這個成語也形容類似情況,表示被輕慢,褻讀。
這類的成語有:生老病死、一塵不染、想入非非、打開眼界、因果報應(yīng)、無上菩提、六道輪回、生死輪回、愛別離苦、四大皆空、六根清凈等。例如:
【一塵不染】
語出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干土山中經(jīng)行,土不著足,隨嵐風(fēng)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代的張耒《臘月小雪后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fēng)露身?!眽m,新譯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覺而緣慮之對象、對境。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六者為六根之塵,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根識若皆清凈無垢,稱為一塵不染?!耙粔m不染”指修道人六根清凈,不受塵俗干擾?!队魇烂餮浴ぞ矶拧ぴ旅骱蜕卸攘洹罚骸八麖男〕黾?,真?zhèn)€是五戒具足,一塵不染,在皋亭山顯孝寺住持。”《紅樓夢·第一一三回》:“我想他一塵不染,是保得住的了,豈知風(fēng)波頓起,比林妹妹死的更奇?!焙笫涝么艘环鸺艺Z,轉(zhuǎn)以形容東西之潔凈、行為境地之清凈、為官之清廉等。十分清潔,謂之“一塵不染”。
這類的成語有:老僧入定、當(dāng)頭一棒、苦行頭陀、面壁功深、本來面目、破顏微笑、當(dāng)頭棒喝、心心相印、面壁九年、面面相覷、拈花微笑、以心傳心。例如: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意在開示迷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昔時,佛陀于靈山會上,手拈一花,于八萬大眾之中,唯有摩訶迦葉一人獨會其意,乃破顏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為師徒之間兩相契合之典型代表;于禪宗,歷代祖師之相傳亦多強調(diào)超越語言文字之教外別傳,此種師徒相契、以心傳心之情形,稱為傳心印、心印,后亦稱心心相印?!蹲嫱ナ略贰肪戆耍骸靶挠≌?,達(dá)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薄饵S檗禪師傳心法要》卷上:“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編·圭峰定慧禪師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焙蠖嘤靡灾副舜怂枷敫星橥耆逗?,如清代的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五五首:“路隔千里,不約而同,真可謂文章有神,心心相印矣?!庇种副舜藭猓纭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五十九回:“撫臺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斷無駁回之理。”它的近義詞有: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心領(lǐng)神會。
這類的成語有:降龍伏虎、一蛇首尾、頑石點頭、三生有行、寒號鳥、九色鹿、入鄉(xiāng)隨俗、女大十八變、飛蛾撲火、如入寶山空手回、門外漢、鴻雁傳書、惟我獨尊、猿猴撈月、天花亂墜、磨磚成鏡、虎溪三笑、舍身飼虎、雪嶺白牛等。例如:
【天花亂墜】
傳說佛祖講經(jīng)說法,感動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一序品第一》。后用以形容說話言詞巧妙,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夸大而不切實際。《二刻拍案驚奇墊·卷一一》:“憑那哥哥說得天花亂墜,只是不肯回去”?!都t樓夢》第六四回:“說得天花亂墜,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亦作天花墜地、亂墜天花。
這類成語有:醒酬灌頂、五體投地、一瓣心香、頂禮膜拜、一灶心香等等。例如:
【頂禮膜拜】
對人尊崇,敬畏直至,謂之頂禮膜拜。如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回:“一時轟動了吉州百姓,扶老攜幼,都來頂禮膜拜?!表敹Y是佛家最虔敬的禮拜儀式。其法,五體投地,以頂額觸地(或尊者之足),翻雙掌(表示承尊者之足)?!稓w敬儀》下釋道:“經(jīng)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例如清·張岱《陶庵夢憶·阿育王寺舍利》:“余初見三珠連絡(luò)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復(fù)下頂禮,求見形相。再視之,見一白衣觀音小像,眉目分明。”頂禮亦作朝拜解釋。如《花月痕》第八回:“發(fā)愿朝山,航南海,涉峨嵋,前年頂禮五臺。”置于“膜拜”,當(dāng)為我國古代西北部族對敬畏者的禮儀,謂合掌加額,伏地跪拜。見于古書《穆天子傳》二:“吾乃膜拜而受?!焙筮B用為頂禮膜拜。
這類成語有:皆大歡喜、曇花一現(xiàn)、夢幻泡影、作如是觀、不即不離、不可思議、大慈大悲、認(rèn)賊為子、空中樓閣、蒸沙做飯、香象度河、盲人摸象、作繭自縛、怨家債主、灰飛湮滅、一彈指傾等。例如:
【不即不離】
出自《圓覺經(jīng)》:“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百千萬億阿僧恒河沙劫諸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是佛?!币馑际钦f,行事要合于中道的真如佛性之理,隨緣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而不能走向兩個極端,這樣才能既不會走向做作(即、縛),也不會走向放任(離、脫)。真相與妄相有區(qū)別。即:接近,靠近;離:疏遠(yuǎn),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yuǎn)。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guān)系。這個成語現(xiàn)用來指對人的關(guān)系或態(tài)度,既不接近,也不疏遠(yuǎn);又用于對事物的描述,既不太露骨,也不過于含蓄。近義詞:若即若離。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語匯通過書面語流傳下來的,在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里面有最突出的表現(xiàn),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學(xué)己經(jīng)開始影響中國的文學(xué)。諸著名作品如《理惑論》、《高僧傳》、《大唐西域記》、《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三國演義》等都由各位前輩著名禪師、學(xué)者、詩人等創(chuàng)作的,來源于這途徑的成語數(shù)量比較多而又常用如下:對牛彈琴、打成一片、回光返照、泥牛入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一知半解、百尺竿頭、見怪不怪、見兔放鷹、執(zhí)迷不悟、單刀直入、隔鞋搔癢、騎驢覓驢、眾口難調(diào)、未足為道、一人傳虛,萬人傳實、啞子得夢、一刀兩斷、頭上安頭、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等。
【單刀直入】
禪林用語。提單刀而直入敵陣之意。指禪林師家指導(dǎo)學(xué)人,不用智謀策略,舍除一切緩沖之言語,而直接論及問題之核心,以開其心眼。人天眼目卷二(大四八·三一一下):‘大用天旋,赤手殺人,單刀直入,人境俱奪,照用并行?!礊槠淅R庵^不用任何方法而截斷妄想之根源,說破事理,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 《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圣盡露真諦?!瘯F德曰:‘若是作家戰(zhàn)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币院蟪S脕肀扔髡f話、辦事直截了當(dāng),不兜圈子。如茅盾《腐蝕》:“事情是已經(jīng)十分明白了,我也沒有多大功夫和她再兜圈子,單刀直入,我就用話冒她一冒。(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二十一、虛堂智愚禪師語錄卷六。)
綜上,佛教成語主要有以下特征:從來源看,有些是出自佛教的教義理論,如三災(zāi)八難、生老病死,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解釋;有些源于佛教的修持實踐,如老僧入定、面壁功深,反映了僧人修習(xí)禪定的情況;有些是佛教經(jīng)典中的名詞術(shù)語,如夢幻泡影、皆大歡喜,出自《金剛經(jīng)》;有的是漢地佛書的典故,如對牛彈琴、少見多怪,來自我國最早的佛教論著《牟子理惑論》;有些反映了印度佛教的狀貌,如沿門托缽(比丘生活方式)、醍醐灌頂(密教儀式);有的是古印度的日常用語,如一箭之地是長度單位,一彈指間為時間單位等等。從構(gòu)成方式看,主要有三種:佛教詞語與漢語傳統(tǒng)詞匯的結(jié)合,如凡夫俗子(“凡夫”是佛教詞語;“俗子”也叫俗士,是魏晉時代的一個稱謂,指世俗之人)、逍遙自在(中國傳統(tǒng)詞語“逍遙”與佛語“自在”組合而成);梵文音譯為主的佛教詞語,如深得三昧、混世魔王;漢地僧人的禪語,如頑石點頭、立雪求道、對牛彈琴、少見多怪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的積淀。這些特征折射出佛教梵語文化對漢文化的滲透與影響。
[1]朱瑞玟.佛教成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2]辭典編輯委員會.辭海(上、中、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3]中國佛教協(xié)會.中國佛教(三)[C].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