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姝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王安憶長篇小說代表作《長恨歌》最初刊載于《鐘山》雜志1995年第2、3、4期,199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0年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一經(jīng)出版,好評如潮,批評家王德威認為“王安憶的《長恨歌》出手便是與眾不同”【1】,海派作家又見傳人。對于這部長篇小說的主題歷來也是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大類:一座城(上海)與一個人(王琦瑤)之間的糾纏關(guān)系、女性主義小說、市民小說、懷舊主題。
王安憶在一次訪談中談到近作《長恨歌》時說:“《長恨歌》則是一部非常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里面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我是在直接寫城市的故事,但這個女人是這個城市的影子”【2】。由此奠定了這一主題研究的基礎(chǔ),也為接受者解釋了為什么在小說的開頭要不厭其煩地寫上海的弄堂、俯瞰上海弄堂的鴿子、流竄在弄堂里的流言、藏匿在弄堂中的閨閣,最后才引出閨閣中的王琦瑤,作者意在以一個女人的命運來直接呈現(xiàn)這座城市的精神和氣質(zhì)。之后,許多評論家都以此為基點,認為《長恨歌》是寫一座城市的變遷與一個女人的命運之間的糾纏關(guān)系。
有評論家認為《長恨歌》是“新時期文學中城市題材的經(jīng)典之作”【3】,把它納入城市文學的范疇,小說開頭“站一個制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4】。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說法。《長恨歌》是王安憶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尋找?!霸谖幕坝^上,精彩描繪了弄堂、閨閣、愛麗絲和平安里;在文化風俗上,著意表現(xiàn)了流言、小姊妹情誼和派推;在文化性格上,深刻發(fā)掘了上海人品格、日常主義精神和孤獨飄零心態(tài)??傊娑羁痰亟沂玖松虾N幕刭|(zhì)”【5】。上海是一個不斷誕生傳奇的城市,“新感覺派”筆下的上海是高樓大廈、舞場、霓虹燈交錯雜糅而成的速度感與幻滅感,張愛玲則利用其具有貴族氣息的反諷筆鋒精雕細琢庸俗的、市民的、日常的上海,試圖發(fā)掘出這座繁華都會中隱藏的蒼涼底色?!巴醢矐浀摹堕L恨歌》卻透過繁華與聲色的表象,對上海的民俗風情進行深入的刻畫,抓住了弄堂和小姐兩大最具上海文化特色的意象進行開掘,以個人立場構(gòu)建起一個都市民間世界,并用詩化的語言勾畫了一個具有民間色彩的女性化的城市,撰寫出了與眾不同的上海故事”【6】。當然,評論家的視野并沒有局限在探索小說對于上海這座城市的描述,而是把重點放在闡釋小說主人公悲劇命運形成的原因,作者是如何通過一個女人的一生來呈現(xiàn)一座城市四十年來的風云變幻?探討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zhì)與一個女人的命運之間的關(guān)系?!巴醢矐浀拈L篇小說《長恨歌》,在表現(xiàn)上海這座城市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時,在淡化一系列政治性事件的同時,重點突出了民間生活的淳樸狀態(tài),她通過上海女兒王琦瑤一生的悲喜劇,展示出豐富的都市民間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7】。“王安憶的《長恨歌》描述了一個在上海弄堂里生活的女人王琦瑤的一生,她對情愛的追求及細小瑣碎生活的細節(jié),展現(xiàn)了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作者用這個小人物一生沉浮變幻展示出上海這座大城市的歷史變遷,完成對上海四十年的闡釋”【8】。王安憶也說過“要寫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給了她們好舞臺,讓她們伸展身手”【9】?!堕L恨歌》中主人公王琦瑤一生的悲歡起落都與這個城市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聯(lián)系,她的青澀、輝煌、享樂、孤獨、悲情都是這個城市的畫作,而她就是這個城市最好的代言。從人與城的關(guān)系來探討小說的主題意蘊是較早形成的一個接受視閾,也是得到廣泛認同的批評維度,因此,《長恨歌》也常常被稱為“城市文學”,王安憶也常常被歸為“海派作家”的傳人。
“近兩年(注:1995年前后)的確是中國女性寫作和女性文學騰躍的年份!騰躍的外因固然是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的推進,但其內(nèi)因卻是80年代以來女性寫作和女性文學的蓬勃發(fā)展……中國女性寫作和女性文學形成了“五四”以來的第二個高潮……在近一兩年(注:1995年前后)的女性寫作和女性文學中,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作家出版社)是格外引人注目的”[10]。小說發(fā)表剛好趕上中國女性寫作和女性文學的第二次高潮的到來,毫無疑問被歸到“女性文學”的行列,由此,形成了研究《長恨歌》主題的第二個視點?!?0世紀90年代女性作家從文化學意義上對女性人生價值的發(fā)掘與確定,并不在于為現(xiàn)代女性,或者為現(xiàn)代人尋找一種形而下的生活模式??傮w來看,她們的創(chuàng)作不外乎這樣兩種追求:女性寫作的文本意義就在于對原有價值的顛覆(如陳染的寫作);以女性個體經(jīng)驗與經(jīng)歷的敘述,闡釋一種新的文化品質(zhì)(如王安憶的《長恨歌》)”[11]。此外,也有從女性的歷史意識的角度對《長恨歌》進行解讀,認為“《長恨歌》無論是從文化立場還是從女性立場都是一部經(jīng)得起研讀的作品,從女性歷史意識角度亦不乏話語空間”[12]。認為“《長恨歌》以獨特的現(xiàn)代性視角介入歷史,以女性個體生命歷史體驗展現(xiàn)宏大社會歷史進程,體現(xiàn)出女性敘事特有的瑣碎、細膩與日常,拓展了當代女性文學的表現(xiàn)空間”[13]。雖然很多學者都認為王安憶的《長恨歌》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識的顯現(xiàn),但是作者本人卻極力否認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我確實很少單單從女性的角度去考慮東西。好像并不是想在里面解決一個女性的問題。我沒有這樣想。我總覺得世界是男女共有的。這是很平衡的狀態(tài)。偏哪一方都不行”[14]。盡管把《長恨歌》歸入“女性文學”的范疇沒有得到作者本人的認同,但是這一接受視閾的形成無疑是對既定的接受視閾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有三個特征:對歷史與個人關(guān)系的檢討;對女性身體及意識的自覺;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15】。王德威對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了歸納,其中之一是“對海派市民風格的重新塑造”,認為相較于張愛玲來說,“王安憶失去了張愛玲那種有貴族氣息的反諷筆鋒,卻(有意無意地)借小說實踐了一種更實在的海派生活‘形式’”【16】。肯定王安憶在當代文壇中的地位的同時,也分析了王安憶與張愛玲之間的承繼關(guān)系,特別是二者小說多以上海市民生活為題材,并具試圖以這類小說對自己生活的城市進行命名這一共同之處。孫紹振在其《孫紹振專欄小說內(nèi)外之十五——市民文學·舊日夢不再繁華》中提到:“當然,也有作者對中國社會的最新一輪的市民文化潮流、市民精神流向進行揭露與嘲笑—這里要說的是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小說中主人公王琦瑤的心態(tài)與行態(tài),是王安憶所理解的市民的經(jīng)典……在《長恨歌》里,王安憶對市民社會的觀察與理解,得到了集中的表達”【17】。認為在《長恨歌》中,“王安憶顯然是將王琦瑤作為上海“小女兒家”的共名來寫的,作為中國市民社會的共名來寫的”【18】。王琦瑤和她周圍的人是典型的市民形象,王琦瑤的日常生活透露出來的是典型的帶有促狹氣的市民趣味,而小說所要表達的就是那個時代市民的精神困境。
綜上,評論界對于王安憶小說《長恨歌》的主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三個方面,此外,其他的研究維度還包括對《長恨歌》的意象研究、《長恨歌》敘事視角的研究、《長恨歌》的語言藝術(shù)的研究、《長恨歌》懷舊主題的研究等。王安憶是一位勇于創(chuàng)新而又風格多變的作家,正如她所說:“一直在開掘,不斷地往地底下挖。.....我覺得寫作的樂趣也就是在這里”【19】。或許,我們對于其作品的研究也要緊跟其步伐,不斷開掘出新的研究視點。
[1][15][16]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見傳人[J].讀書,1996,(6).
[2][14][19]齊紅,林舟.王安憶訪談[J].作家,1995,(10).
[3]徐俊西.世紀末的中國文壇——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位作家十部作品審美評估[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1.
[4]王安憶.長恨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3.
[5]崔志遠.尋找上?!庾x王安憶的《長恨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6]聶小雪.一曲城市民俗風情之歌——論王安憶的《長恨歌》[J].電影文學,2008,(4).
[7]黃俊亮.《長恨歌》中王琦瑤人物形象分析[J].作家雜志,2012,(3).
[8]郎曉琳.一個女人,一座城市——解讀王安憶的長恨歌[J].青年文學家,2011,(10).
[9]王安憶.《人世的沉浮》跋[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4.
[10]陳俊濤.中國女性寫作的騰躍[J].博覽群書,1996,(10).
[11]張劍.從《廚房》到《長恨歌》看當前女性創(chuàng)作的一種發(fā)展趨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3).
[12]林春曉.女性的歷史意識——對王安憶《長恨歌》的另一種解讀[J].2012,(11).
[13]趙文.女性視域中的城市與懷舊[J].東京文學,2011,(9).
[17][18]孫紹振.孫紹振專欄小說內(nèi)外之十五——市民文學·舊日夢不再繁華[J].《文壇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