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彪鳳,楊 清
湯彪鳳,楊清/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廣東廣州528000)。
明末清初,近代西方各國的科技、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殖民主義者開始了海外的掠奪。而中國則處于明清交替期,社會極其動蕩,并受理學的禁錮裹足不前。我國思想進步的士大夫階層為了求發(fā)展,對西方科技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并與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合作,開始介紹西方先進的科技及思想。由于所處的國際背景與國內背景特殊,這個階段的翻譯活動呈現(xiàn)了時代的特色。
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翻譯活動是不成體系的。首先,學科及所涉及的內容不成系統(tǒng)。比如他們的翻譯觸及天文學、數(shù)學、物理學、機械工程學、采礦冶金、軍事技術、生理學、醫(yī)學、生物學、語言學、哲學、神學等,但所翻譯的學科多且雜,并且各個學科的內容是由西方耶穌會士決定翻譯的材料,中國的士大夫執(zhí)筆合作翻譯。其次,當時的翻譯機構不成體系,唯一比較有組織的翻譯機構歷局是由徐光啟創(chuàng)設。
歷局成立之前發(fā)生了一件本可以大大推動我國科技翻譯事業(yè)的大事。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比利時耶穌會士金尼閣率領22名耶穌會傳教士攜帶西書七千余部入華。這七千余部西書,除神學圖書外,還涉及西方科學各學科之重要書籍。但可惜的是,這一大規(guī)模的譯書活動卻因萬歷帝的駕崩,滿洲兵的騷擾,中國耶穌會的解散等種種原因而夭折。這批書籍最終下落成為一大疑案,也成為數(shù)百年來不少學者探討研究的對象。假如當時這批書籍全數(shù)被譯出,中國社會或許會經(jīng)歷一場思想大啟蒙運動,當時的翻譯活動的組織性和團體性也或許會大大增強。假如后續(xù)的翻譯家能源源不斷地跟進后來西方的科技翻譯,中國科技發(fā)展極大可能不止今天的成就。
明清之際翻譯理論不成體系原因有多種。在這個時期的翻譯活動中,中外譯家中幾乎無人同時精通譯入語和目的語。中國的傳教士不懂外文,都是通過外來傳教士協(xié)助完成,不能獨立翻譯外國書籍,所以不可能產(chǎn)生專門的研究翻譯的專家。另外,當時所譯學科不成系統(tǒng),數(shù)量不多,專業(yè)術語名詞不統(tǒng)一,很難產(chǎn)生專業(yè)術語雙語詞典。所以當時翻譯理論無甚成果也情有可原。
明末清初的外來耶穌會士與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了多個學科的著作,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1.中國士大夫。中國士大夫與耶穌會士合作譯述很多是士大夫自發(fā)或自愿去做的。圣教三柱石之一徐光啟曾在他的作品中說道:“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徐光啟,1984:374)。徐光啟明確指出超勝、會通、翻譯三者的關系?!胺g”是為了“會通”,“會通”是為了“超勝”。只有通過翻譯,才能對中西方學說融會貫通,進而虛心吸取西學精華,最終達到超越西方國家的目的。陳??迪壬J為徐光啟的翻譯思想可總結為兩點。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當世”;二是抓重點,抓“急需”,并能夠從哲學角度著眼。(陳???,1992:63)。中國士大夫群體針對當時時代背景,提出了關于翻譯重點和翻譯目的的翻譯思想。他們熱衷于翻譯對當時百姓生計和國家發(fā)展有用的科學書籍,但是對于外來的宗教書籍的翻譯則持保守態(tài)度。
2.外來耶穌會士。耶穌會士翻譯各種學科書籍的目的不可能是為了中國更好的發(fā)展。事實上,歐洲的科學技術知識是耶穌會士的敲門磚,是為了麻痹中國的士大夫,掩蓋他們傳教的企圖,一有機會,他們便會向中國傳教。利瑪竇在1609年2月15日致巴范濟的信中說:“中國人的天資聰敏……若是我們能給他們傳授科學,他們不單可以變成學者,而且因著科學,他們也容易進入我們的圣教?!保ɡ桦y秋,2006:237)??梢娨d會士是披著崇高的科學學術外衣,在中國進行傳教的。
為了傳教,各耶穌會士在翻譯過程中各使奇招。明末出現(xiàn)了以儒教為主體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利瑪竇采取的策略是貶低佛教詆毀道教,表面合儒補儒,暗地里攻儒,企圖以夷變夏,最終達到以他們的“圣教”取代儒教的目的。事實上他的“合儒補儒”并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認為儒教好,而是為自己傳教的行為披上一層糖衣炮彈,以誘惑麻痹中國的君主及士大夫。他在傳教時也一直強調說:“天主”和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的“上帝”是同一個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所以利瑪竇在翻譯宗教書籍的時候,就把西方的“God、Lord、Heaven、Deus”等詞翻譯成“天主”一詞。
耶穌會士羅明堅則采用了與利瑪竇不一樣的策略,即“以佛釋耶”進行傳教。在翻譯天主實錄時,他采用“僧、頌經(jīng)、道女、得道諸人”等道教術語來介紹耶穌生平事跡。用中國君主及士大夫比較容易接受的佛教進行傳教,不知內情的人極有可能認為他所傳播的是佛學思想。
以白晉為代表的“索隱派”在翻譯的時候則運用了獨特有趣的“索隱式翻譯”。比如,白晉提出,《詩經(jīng)·大雅·生民》的開篇中出現(xiàn)的帝嚳之妃姜嫄就是他們所說的圣母瑪利亞,帝嚳指上帝,而后稷實指耶穌。他也指出《易經(jīng)》的作者伏羲實際上是亞當長子該隱的兒子埃諾。把中國著作中提到的重要人物與西方基督教出現(xiàn)的人物一一等同,試圖讓中國士大夫認同他們的基督教。
另外,耶穌會士在翻譯書籍時,極少全譯,多采用節(jié)譯、摘譯等手段。第一位來華傳教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曾指出:“耶穌會士指導下所出版的科學書籍,沒有一本是照原文全譯的,只是中國人根據(jù)歐洲人的觀念撰寫的?!保欓L聲,2004:154)。
綜上所述,不管耶穌會士采取何種手段,他們都是為了在儒教盛行的中國更好地傳播基督教。
1.歸化法。為了使所翻譯書籍更好地在目的語國家傳播,耶穌會士在翻譯活動中大量采用以目的語國家語言為中心的歸化法。利瑪竇認為中文當中并不缺乏成語和詞匯來恰當?shù)乇硎鑫覀兯械目茖W術語。他在翻譯自然科學書籍時,就沿用了許多漢語既有的科學詞匯,如勾、股、弦、平方、開方等詞。
2.創(chuàng)譯。明末清初之際,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等與中國的徐光啟、李之藻等共同合作,創(chuàng)譯了一批新詞來翻譯西書的概念。關于“創(chuàng)譯”這一概念,李之藻筆述《寰有銓》后自述,“……乃先就諸有形之類,摘取形天水土氣火所名五大有者而創(chuàng)譯焉?!保ㄐ熳跐?,2006:153)。由于科學書籍中涉及到許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概念,中國士大夫難以在中文中找出內涵相對應的字詞,在萬般無奈之下,就唯有采取“創(chuàng)譯”這一策略?!独ぽ浉裰隆芬粫矂?chuàng)譯了硬度、透明度、比重等術語。
3.音譯。耶穌會士和中國士大夫在某些著作中會則采用“音譯”創(chuàng)造新詞的策略?!独ぽ浫f國全圖》里邊的許多地名的翻譯用的就是音譯法。比如五大洲的譯名:亞細亞、歐羅巴(歐洲)、利未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極洲)。另外,很多宗教術語的翻譯也采用音譯法。龐迪我認為應該把“Dues”這個詞音譯成“陡斯”而不是利瑪竇所翻的“天主”。
除了上面提到的翻譯方法與策略,中國士大夫還提出忠實原著、簡明易懂的近似直譯的翻譯方法。李之藻在《譯<寰有詮>序》中說到“翻出西義而止,不敢妄增聞見,致使本真?!保ㄐ熳跐?,2006:153)。指出在翻譯過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不能隨便添加自己的見聞,以至譯文與原文意思相去甚遠。王徵在《遠西奇器圖說錄最》一書的自序中也說到:“余則信筆疾書,不次不文,總期簡明易曉,以便人人覽閱。”(徐宗澤,2006:233)。 王徵認為對于科技書籍,需采用簡明易懂的譯法,不需要追求譯文的華麗。
雖然耶穌會士與中國士大夫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但從他們的實踐翻譯中可以看到他們還是提出了不少與現(xiàn)代翻譯思想和理論十分接近的翻譯觀,對后世的翻譯產(chǎn)生了如季羨林先生所說的“注水”式的影響。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2]黎難秋.中國科學翻譯史[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2006
[3]徐光啟.徐光啟集:卷 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74
[4]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5][英]馬禮遜夫人.馬禮遜回憶錄[M].顧長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岳峰,程麗英.索隱式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