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翻譯能力是一項最能反映學生英語水平的綜合技能,因為翻譯技能將詞匯、語法、語篇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技能相融匯,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促進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今后大學生的工作中具有實際意義。但是,目前許多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英漢互譯中常會出現一些中式思維的“中國式英語”,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同時也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師關注的焦點。如何從理論上認識這些錯誤?如何更好地改進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翻譯水平?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在錯誤分析理論倡導者科德(S.P.Corder)的《論學習者錯誤的重要性》中,首次闡述并形成了錯誤分析理論,在目的語中所形成的錯誤反映了學習者對目的語知識的習得還未完全掌握或不全面。由此看出,借由錯誤分析理論來指導外語教學是一大發(fā)展與貢獻,可以通過對目的語錯誤的分析來探索語言學習者語言錯誤的某些規(guī)律并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將其上升至理論高度并對于其錯誤的規(guī)律性問題統(tǒng)一進行闡述。學習者的錯誤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語言習得方法的證據,同時也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有助于人們分析和解決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與問題,以及研究和了解語言學習的進程。同時,在翻譯教學中如果能夠通過錯誤分析理論對學生翻譯中的錯誤進行分析,即可了解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欠缺和困難,有助于輕重有序地組織教學。對于學習者,通過分析錯誤,可以對其所學語言規(guī)則進行假設性質驗證。
在國內,也涌現出一批著名的語言學家,對錯誤分析理論不斷地進行探索性研究。通過國內外語言學家不斷地探索與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錯誤分析理論,這使得人們在語言學習中改變了對錯誤本身的認識,不再一味地避免、畏懼錯誤的產生,同時,認識到可以通過摸索錯誤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而將其作為語言學習者自身和語言習得過程的內在導向。通過大量的研究探索,這一理論必將成為SLA研究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重要部分。
綜上所述,錯誤分析理論具有重大意義及貢獻。它使得錯誤的本質得到了重新認識,使其演變成為學習者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某種內在導向。語言錯誤的產生恰恰反應了語言學習者對于其所學語言正處于積極進步的階段,不斷地進行錯誤分析是語言學習者或習得者在其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
1.資料收集及基本步驟。首先,進行錯誤語料的收集,此階段的語料主要是第二外語學習者在口語和書面表達中所犯的一些典型錯誤案例。然后對錯誤進行分類,可以將收集到的錯誤按定性或定量的標準進行分類,確定其類別。之后可對典型錯誤進行識別或判斷,判斷的標準可依據是否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來劃定。接下來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使其真正成為語言學習中的內在向導,最后根據錯誤的嚴重程度對錯誤進行評價和分析,最終使其成為教學中的科學依據,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和規(guī)則。
2.如何將錯誤分析理論運用于大外英語教學的實例分析。首先收集錯誤的語料信息,本文的資料信息主要來自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的翻譯作業(yè)以及測試。在所教班級120名學生的錯誤中歸納分析,選取了典型錯誤語料,在錯誤分析中主要從以下三個層次來進行,即語法層次grammar errors(包含大小寫錯誤、拼寫錯誤、時態(tài)錯誤、標點錯誤、動詞或名詞的數錯和語態(tài)錯誤等)、表達層次expression errors(搭配錯誤、不合目的語邏輯和慣用法錯誤、自創(chuàng)新詞、意思含混不清等)和篇章層次textual errors(整篇邏輯條理不清和無關聯性)。
例如以下翻譯題目:(1)相比而言,我們更關心工作效率和產品開發(fā)。(2)我母親總是告訴我,從長遠來看就會發(fā)現我沒有放棄練習鋼琴是多么的明智。(3)人們經常認為男人比較堅強,但實際情況往往相反。(4)他判了5年刑,但在監(jiān)獄里呆了兩年就被釋放了。(5)幾乎周圍所有的土地都專屬于幾個富有的農場主。
在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120名學生中選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譯文:(1)Contrastly,we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work efficienc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2)My mother always tell me in the long term,you’ll find that I have to practice the piano is a wise. (3)People always think men are stronger than women,but the reality is opposite.(4)He was judged 5 years punishment,but stayed 2 years in the prison to released.(5)All round lands in the area belong to several rich farmers.
首先,從grammar errors層面來看:句(2)中的第三人稱單數使用錯誤及句(4)中的被動語態(tài)使用錯誤都屬于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錯誤多數是由于學生的疏忽或是最基礎的語法掌握不好所造成的。而從學生的譯文中發(fā)現,漢譯英中學生常常在被動語態(tài)上出錯,這也與英漢語言的差異有關,而學生更多受母語影響而出現錯誤。
其次,從expression errors層面來看:一是另創(chuàng)新詞。句(1)中contrastly,根據contrast誤以為contrastly是其副詞形式,原因是詞匯量少,弄不清時自己生造;二是慣用法錯誤、搭配錯誤。句(4)中“判刑”譯為“be judged”及“punishment”,錯誤的原因是不熟悉英文中的習慣表達及慣用語,按照自己的中文思維模式來任意搭配;三是表達不清、不合英文習慣。如句(5)中的“All round lands”,其原因為對文化背景的差異不了解,直接套用中文模式。
再次,從textual errors層面上來看:上下文語義不連貫,篇章結構不清,句(2)沒有應用“it is…that”這一句型結構,整句就是按照中式的思維模式及漢語習慣生硬的翻譯成英文,造成語篇上的錯誤,句(3)的后半句、句(4)及句(5)都犯了類似的錯誤。
經過對所有學生的錯誤進行統(tǒng)計可以看出,語際干擾對外語學習者的干擾很大,所占比例高達82%。而語內干擾的錯誤率并不高,其比例為18%,對于這一類錯誤,只要學習者能夠認真對待并翻閱資料,一般能自行改正。而語際干擾所產生的錯誤單憑學習者自身無法認識到并積極改正,所以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文化背景及跨文化知識的講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鼓勵學生多了解不同的背景知識,才能使其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漢英語言各自習慣表達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減少此類錯誤,這需要通過漢英翻譯練習及教師逐步引導,讓學習者逐步建立語感,并意識到英語句子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十分明確,是一種邏輯性非常強的語言。
1.加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了解英漢語言差異。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提高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駕馭全篇的能力,避免在翻譯中屢屢出錯,要有語篇意識并洞悉詞在不同場合的搭配用法、感情色彩的差異,不能停留在詞的字面意義上。從學生的典型錯誤中不難看出,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容易在用詞、語態(tài)、慣用法時態(tài)、表達方面出錯。比如將“他判了5年刑”譯成“He was judged 5 years punishment”。由于對英漢語言差異缺乏一定的了解,造成的句中沒有應用“it is…that”這一句型結構。目前,一方面,由于大學英語的課時有限,教師不可能專門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傳授翻譯技巧,而且在所有大學英語的教材中,每單元都只是在課后有10句左右的英漢互譯練習,并沒有專門的課程及教材介紹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翻譯技巧;另一方面,學生根本不了解翻譯的基本原則,又何談合理運用,所以教師必須要給學生補充足夠優(yōu)秀的譯文范例,讓學生通過欣賞范文來感受諸如直譯、意譯、同化異化法等不同的翻譯方法。
2.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翻譯技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大量優(yōu)秀譯文的灌輸逐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英漢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差異。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設標準答案,盡量讓學生盡可能多的獨立思考,寫出有自己的想法的多種翻譯答案,盡可能讓學生多實踐。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列舉一些英漢翻譯的名篇名句,讓學生經常背誦這些名句,慢慢積累,逐步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之后可以對這些名篇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讓學生切實體會出英漢思維方式的不同,并逐步培養(yǎng)用目的語思維的能力。在對翻譯實踐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沖破障礙,運用錯誤分析理論去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當然,做到游刃有余的翻譯需要學生雙語表達的深層次能力,如果不能達到一定要求,就會對原文不甚理解,譯文不符合表達習慣、翻譯技巧綜合運用的能力缺乏等。因此,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重點應是首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雙語能力,之后再進行翻譯理論技巧的訓練,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由于翻譯涉及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轉換,自然離不開英漢兩種語言,因此,還要格外注重學生雙語基本功的培養(yǎng)。首先要求對漢語源語能夠正確把握其結構及深層含義,并同時要有扎實的英語語法知識和足夠的詞匯量,還要求有良好的中英文修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目前,學生源語言的基本功普遍不扎實,對于源語言本身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與剖析,又缺乏翻譯中的基本技能。所以,在大外的英語教學尤其是翻譯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大量的語言語料的輸入,只有通過語言信息的大量刺激輸入,學生才能夠初步建立起目的語的思維模式,才能逐步建立起對于目的語的所謂“語感”,才能提升他們語言應用的技能并將已形成的思維模式輸出,體現在外在的翻譯等手段當中。教師應利用學生對目的語的輸出錯誤并尋求其規(guī)律,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1]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65
[2]唐曉.錯誤分析法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08,(6)
[3]鄒瓊.基于“語際語內錯誤”的英語教學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36-38
[4]James C.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中的錯誤:錯誤分析探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43-144
[5]英杰,洪洋.試論錯誤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學刊,2006,(6):94-96
[6]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34
[7]Corder S.Error Analysis[M]//Allen J,Corder S.The Edinburgh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1974:29-34
[8]Douglas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