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亭
(北京林業(yè)大學 園林學院,北京 海淀 100083)
勞倫斯·哈普林是二戰(zhàn)后美國著名的風景園林設計師,他的作品和理論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1]哈普林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城市作品完全是哈普林思想的體現(xiàn)。他將芒福德的理想之一變成了現(xiàn)實——如果“城市不是一件藝術品”,那么,城市就是人們實現(xiàn)自己創(chuàng)作潛能的場所。[2]而伊拉·凱勒水景廣場就是這么一件不同凡響的作品。
伊拉·凱勒水景廣場是一個探索并展現(xiàn)了人類體驗,并結合帶有水平或垂直條紋的混凝土塊,模擬自然界水的運動的溪流、跌水和瀑布的開放空間。
20世紀60年代是波特蘭市大范圍的城市更新時期,伊拉·凱勒水景廣場和愛悅廣場可以稱得上是哈普林這一個系列里的杰作。此系列位于波特蘭市俄勒岡州,坐落在一條通往市中心的主線上,從西至東依次是伊拉·凱勒水景廣場、佩蒂格羅夫公園和愛悅廣場。三者之間形成了對比,并互為襯托,將自然界中的山脈、林地、溪谷、瀑布這一系列自然景象以抽象的形式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和表達。[1,2]
哈普林和前庭廣場設計師安吉拉·達娜杰娃認為:形式來源于自然但不能僅限于對自然的模仿。對哈普林來說,波特蘭系列所展現(xiàn)的,是他對自然的獨特的理解,演講堂前庭廣場的大瀑布,是對美國西部懸崖與臺地的大膽聯(lián)想。
哈普林認為,如果將自然界的巖石放在都市環(huán)境中,可能會變得不自然,在都市尺度及都市人造環(huán)境中,應該存在都市本身的造型形式。把這些事物引入都市,是基于某種自然的體驗,而不是對自然的簡單的抄襲,這也是歷史上優(yōu)秀園林的本質。[1]
水景廣場所在的波特蘭市氣候溫和,季節(jié)分明,冬天溫暖多雨,夏天炎熱干燥。因此水景廣場的出現(xiàn)可以為波特蘭市市民,尤其是在炎熱干燥的夏季帶來清爽、可親近自然的機會。
水景廣場的平面近似方形,占地約0.5hm2。廣場四周為道路環(huán)繞,正面向南偏東,正對著凱勒演講堂。除了南側外,其余三面均有綠地和濃郁的樹木環(huán)繞。哈普林根據(jù)對于自然溪流以及瀑布的多次研究,自北向南依次設置了水之源頭、溪流、層層跌水、大瀑布和瀑底大水池,將山間溪谷和西部懸崖臺地上的瀑布通過抽象的方式自然的展現(xiàn)在都市的廣場上。
1、基本設計元素的組織原則
(1)“點”系統(tǒng)
水景廣場中的點元素是自然生長的喬木,當把這些零星的樹木通過將相同的樹木種植在一起的組織形式建立起聯(lián)系,就能使人們易于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事物,這就是統(tǒng)一性。[3]
(2)“線”系統(tǒng)
水景廣場中的線元素是道路及流動的水體。四條平行的行人快速通道滿足了市民快速穿越廣場去往對面的街區(qū)的需求同時可以享受到綠蔭的庇佑。流動的水體自北部的源頭一路向南流去,作為統(tǒng)一的可動的線條穿插于重復堆置的混凝土巖石中[3],建立起從北到南的聯(lián)系。
(3)“面”系統(tǒng)
水景廣場中的面元素是由草坪、草本花卉和小灌木點綴的綠化帶、混凝土材質的臺階、路面、廣場及水面組成的,不僅劃分了功能區(qū)域,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視覺和觸覺影響著使用者的心理和行為活動。
(4)“體”系統(tǒng)
水景廣場中的體元素是由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混凝土砌塊做的巖石瀑布臺地以及堰口處的巖石護堤。哈普林及其設計團隊遵循著自然界中的統(tǒng)一協(xié)調,將大體量的很有視覺震撼效果的“山體雕塑”展現(xiàn)在市區(qū)里,將人工化了的自然要素插入城市環(huán)境中。
2、空間的塑造
(1)空間的構成和組織
伊拉·凱勒水景廣場的外部空間是通過高大喬木的占領形成的張力來體現(xiàn)出空間感,內部的水景區(qū)則是通過臺階和混凝土巖石的四面圍合構成了下沉空間。
水景廣場的空間組織是一種混合的組織形式,既有串連空間,也存在空間套空間的組織形式,兩種不同的體驗方式是由使用者選擇的路線決定的?;驈哪喜看笈_階向下來到瀑布面前,再逆流而上追根溯源來到與街道平齊的小廣場;或是從北部的林蔭道進入,順流而下,看著水流順著層層跌水,再被眼前的瀑布所震撼。隨著路線的轉折,不管是哪一種組織形式都形成了各自的序列感,把上一個空間的感覺帶到下一個空間里,表現(xiàn)了體驗的連續(xù)性。
狹窄且長的林蔭道與一覽無遺的小廣場,順著崖壁踩水行走的狹窄階梯與宏大雄偉的瀑布群之間形成的空間尺度與形式的對比,為不足0.5hm2的廣場增添了更多的體驗與驚嘆。
(2)地形對空間的塑造
利用地面起伏律動來處理空間,是最容易滿足散步者各種欲望的設計手法。[4]水景廣場這個空間就能提供給人們即刻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不同的體驗感受。
最北最高的源頭廣場為平坦簡單的鋪地和水景的源頭鋪地,標高基本與道路相等,通過層層的下沉,最終大水池及水中平臺的標高則與路面有近5米的高差,強調了明顯的地域分隔。東西兩側的綠化種植帶則做成1.5m高左右的斜坡,用以遮擋廣場外行人的視線。為了安全起見,哈普林還在跌水池最外側大瀑布邊的池底到堰口高度做了符合設計規(guī)范的混凝土巖石的護堤,高1.10m,寬度做成了0.60m,形成跌水巖石的外延,過渡自然。
3、材料對于空間塑造的影響
材質、明暗或事物的對比,往往會令人心有所感。[4]
(1)植物對空間塑造的影響
哈普林賦予水景廣場三大類植物:喬木、小灌木叢、草本花卉。其中喬木又明顯的分為兩大類:闊葉樹和針葉樹。二者界限分明的組團放置,通過樹形(卵形和圓錐形)及色彩上的視覺區(qū)別將內外空間分隔開,自然又明確。通過不同郁閉程度和林帶的鑲嵌組合,在一定條件下起到調節(jié)氣流、遮蔭、遮擋視線、點綴“山體”、“瀑布”,形成自然界中山林特有的天際線。小灌木叢以及草本花卉或作為地被植物的方式,阻止行人的通過并強調了領域感。
(2)水帶來的情趣
流動的水體,清澈、透明、冰涼的富有生機觸感,潺潺的流水聲和與巖石碰撞強化的水聲,以及身入水中,順著狹窄的長有青苔的石階踏浪而上,被水淋濕的別樣體驗與感受,都是為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與自然親和的來源。在這里體會到的不僅僅有現(xiàn)代城市特有的簡潔與生命力,還有充滿中國山水畫的浪漫寫意。
(3)硬質材料的細部處理
風景園林中硬質性細部產生的部位是能起到功能性、結構性和形態(tài)性的連接處,展示出一定的秩序感和表現(xiàn)力。水景廣場的硬質鋪裝材料除了池底若隱若現(xiàn)的鵝卵石外,只有混凝土,僅僅是靠顏色、質地與外形的不同來區(qū)分功能上的不同。除此之外,哈普林還將混凝土巖石的做法外延到堰口護堤處,道路臺階處甚至周邊的街區(qū),暗示著即將進入水景廣場的市民,在“山谷”中的水景廣場就在附近。
伊拉·凱勒水景廣場同這個街區(qū)的其他公園綠地一起為波特蘭市的熱島效應提供緩解可能,使這里適合市民居住、休憩、集會。就如同當年哈普林在噴泉廣場的落成典禮上,帶頭跳入水中,告知大家他設計出的巖石和噴泉不僅是供觀賞的景觀,更重要的是游憩設施,大人小孩都可以進入玩耍。[1]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各個年齡層次的公眾從噴泉廣場中受益。
正如哈普林他們當年所預想的,這些設施有相當密集的利用,人們喜愛這里。
[1]林箐.美國當代風景園林設計大師、理論家——勞倫斯·哈普林[J].中國園林,2000,(3):55-58.
[2]Peter Walker,Melanie Simo.Invisible Gardens-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145,154-158.
[3]G rant W.Reid.From Concept to Form in Landscape Design[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10.83-84.
[4]陳慈良.賈克·西蒙設計作品專輯——大地的瞬息形跡[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7,2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