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堂
(長治學(xué)院 中文系,山西 長治 046011)
“桑林禱雨”是殷商文明史上、折射天人感應(yīng)與民本思想的第一個出采的“歷史事件”:為解除七年(一曰五年)亢旱,商朝開國君王商湯,不惜以自身為“犧牲”——殉祭品,以“燔柴焚身”換取普降甘霖;其精神感動了上蒼,傳說就在點著“燔柴”(祭天的干柴)的一剎那,天降大雨,澆滅了燔柴火焰,解了大商黎民“七年亢旱”的煎心之痛,在中華文明史上寫下了“拯民撼天”的重重一筆。
“桑林禱雨”又稱“商湯禱雨”,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墨子·兼愛》:“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祠,說于上帝鬼神?!盵1]35這里只說商湯“殉身禱雨、取悅鬼神”,但沒交代在何處“禱雨”?!盾髯印じ粐酚小皽吣旰怠盵2]59的記載。爾后又見于《竹書紀(jì)年》與先秦雜家著作《尸子》?!吨駮o(jì)年》是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今河南汲縣發(fā)掘的戰(zhàn)國墓葬中竹簡,云:“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3]63;這里已明確交代商湯禱雨于“桑林”。《尸子》——據(jù)劉向《別錄》,尸子是晉人,是商鞅的食客?!妒印吩疲骸皽群狄玻剀?、白馬、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4]893-432,這里也沒交代商湯于何處禱雨,但將“商湯禱雨”具象化、細節(jié)化了:商湯祈雨救旱,御白車、駕白馬、著布衣、裹白茅,以自身為祭祀供品。到《呂氏春秋·順民》篇記載就更加詳細了:“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高誘注曰:禱,求也。桑林,桑山之林,能興云作雨也。)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于是剪其發(fā),攦(意同折)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盵5]86
以上為先秦文獻的記載。《尚書大傳》云:“湯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當(dāng)以人為禱’,湯乃禱于桑林之社?!盵6]144-55《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云:“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之際,而四海之云湊,千里之雨至?!盵7]130以上兩書只說“桑林之際”或云“桑林之社”,也沒明確指稱桑林在何處。西漢劉向《說苑·君道》亦云:“湯之時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沙爛石?!盵8]696-9后來的唐代權(quán)威類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白孔六帖》都征引了《尸子》之說,仍然沒能明確“商湯禱雨于桑林”究竟在何處,這就為后世桑林禱雨的“多地說”、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桑林禱雨”一語最早見于《竹書紀(jì)年》,爾后又相繼見于《呂氏春秋》、《淮南子》等,但“桑林”在何地、何處?后來“方志”類記載卻眾說紛紜:一說在今河南虞城縣谷熟鎮(zhèn)的“南亳”,一說在河南夏邑縣的“桑堌鎮(zhèn)”,一說在今河北臨漳縣“桐宮桑林”之處,一說安徽亳州湯陵西二里為“湯禱雨之所”。但傳說最密集的地域是:“西亳偃師周邊”——西亳都城偃師的周邊:或說在河南濟源小淅山,或說在河南鞏縣墨云山,或說在河南汜水縣湯王溝,或說在山西陽城西南五十里“桑林鄉(xiāng)”,或說在山西陽城西南七十里“析城山”。也難怪,因商湯“桑林禱雨”放射出的歷史之光太燦爛了,“地方志”都想借此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故演繹出如此之多的“桑林說”。但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必然的“生成機制”,就像綠色的生命必須有適度的陽光、水分、氧氣一樣,“桑林禱雨”也應(yīng)有自己必然的生成機制,筆者認為應(yīng)符合五個“要件”:一是必須在西亳都城偃師周邊;二是必須有得天獨厚的“桑林”地域背景;三是必須有可飄霧出云的的自然環(huán)境;四是其地必須有永不枯竭的水源;五是在地域文化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且五者應(yīng)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統(tǒng)一體,這樣才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邏輯且接近歷史的原生態(tài)。筆者通過以下“撥亂反正”的事實辨證與邏輯推理,認為“桑林禱雨”與歷史記載相吻合、且最具說服力的地域選擇,還應(yīng)該是:山西陽城縣的“析城山”。
山西陽城“析城山”應(yīng)為商湯“桑林禱雨”的最佳地域選擇。筆者查閱《四庫·史部·地理類》,“成湯禱雨”凡四見,一為“亳州說”,三為“陽城說”,且“陽城析城山說”最具古人禱雨的“事理邏輯”依據(jù)?!盾髯印駥W(xué)篇》云:“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抖Y記·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fēng)雨、見怪物,皆曰神。”[9]253《禮記·孔子閑居》又云:“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古人認為“雨從高山興”,古時祈雨平原必筑“雩壇”、山鄉(xiāng)必于高山之上,如《論語·侍坐章》的“風(fēng)乎舞雩”;而陽城縣西南析城山的“圣王坪”,完全符合古人祈雨的自然環(huán)境與“心理期待”?!八膸臁敝小渡轿魍ㄖ尽肪?3云:“析城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峰四面如城,巔東巖有龍洞,有龍池、龍窠,上有成湯廟,二泉亢旱不竭,傳為成湯禱雨地,又傳泉通濟瀆”。[10]542-730析城山“圣王坪”為亞高山草甸,相對空曠,水源充足,海拔1880米以上的一泓清潭——“娘娘池”,無論怎旱從來都沒干涸過。又,析城山正好地處“西亳偃師”的西北,從偃師眺望云蒸霞蔚、煙雨氤氳,正如陳廷敬《析城山》所吟唱的:“陰埋半嶺云車過,翠入中峰雨腳移”。析城山略偏東南又有“太行八陘”的第一陘“軹關(guān)陘”,“軹關(guān)陘”略偏西北一點點就到析城山圣王坪,從偃師到“軹關(guān)陘”、再到析城山圣王坪,幾乎就是直線距離;所以當(dāng)年商湯從西亳都城偃師,通過“軹關(guān)陘”到析城山圣王坪祈雨,完全是“近水樓臺”,既符合古人“雨從高山興”的祈雨的自然條件,又符合古人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西北尊上的必然社會心理;再加上析城山四周鄉(xiāng)野,自古就遍布葉子鮮亮肥大的天然優(yōu)質(zhì)桑林,且與別地相比“獨一無二”,所以商湯“桑林禱雨”的必備“系統(tǒng)要件”,在陽城“析城山”是最完備的。
山西陽城析城山周圍,具有密集的禱雨傳說?!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xùn)》中記載:堯命后羿“擒封豨于桑林”。高誘注云:“桑林,湯所禱旱桑山之林”。據(jù)《左傳·襄公十年》載:“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杜預(yù)注云:“桑林,殷天子之樂名”??追f達疏云:“或曰禱桑林以得雨,遂以桑林名其樂也”,[11]144-55后來《桑林》就成為殷商樂舞的專用名稱。在安陽殷墟發(fā)掘出土的甲骨卜辭中,考古學(xué)家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即有《桑林》與《大濩》的樂舞名稱?!吨駮o(jì)年》又云:“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二十五年,作《大濩》樂”[12]63,而陽城古稱“濩澤”,《大濩》因“濩澤”而名,這顯然又是商樂中流淌著“陽城血脈”的鐵證。
先秦古史上鐫刻著陽城兩個閃光古地名:一為《尚書·禹貢》中“底柱析城,至于王屋”;一為《穆天子傳》卷五“天子四日,休于濩澤[13]25”,“濩澤”與“獲澤”同。析城、濩澤,名山秀水,成為陽城古地名的兩枚燦爛的“金牌”,故,陽城又古稱濩澤縣(同“獲澤”)。也就是說,在商代甲骨文中的“桑林”就應(yīng)是陽城析城山下的“桑林”,而所謂“大濩”,就應(yīng)是穆天子當(dāng)年休棲過的“濩澤”了。朱熹《二程外書》(卷十)也肯定地表述:“澤州北望有桑林村,蓋湯自為犧牲處。”[14]698-326許多專門研究商周歷史的學(xué)者都認為:桑林是殷商民族舉行祭祀之地,所謂“桑林之社”則是他們祭祀祖宗及其男女會合的一種隆重的活動。清代的《陽城縣志》上也有關(guān)于商湯所禱之桑林即當(dāng)?shù)厣A值挠浭觯搪∴l(xiāng)湯王廟石柱上又有石刻對聯(lián)曰:“獲澤久旱三災(zāi)奪走糧財命,桑林禱雨六事拘回地天心?!惫湃伺c今人的認知在這里形成了共識:是“桑林禱雨”又衍生出《桑林》、《大濩》之商樂的。或許“桑林”地名為泛稱,不獨陽城有之,但“濩澤”古地名卻是“陽城唯一”,絕無二稱。
實際上我們從那歷史深處淌出的長長古“濩澤河”之流,也可想象到三千年前殷商時代古濩澤地的祈雨盛況;耐人尋味的是,陽城析城山這一帶地名與“?!庇兄Ыz萬縷的不解之緣,有一個浸染著濃郁“桑文化色彩”的“地名場”,如:白桑、上白桑、桑林、上桑林、下桑林、范桑溝等。析城山東南又有河名“桑林河”,據(jù)《山西通志》卷23載:“桑林河在縣南四十里,一名大河,源出麻樓諸山,歷西冶合龍洞川水東北入于沁。地多桑,名曰桑林。相傳成湯禱雨于桑林即此。今湯廟前潴水澄泓不竭?!盵15]542-736地名同樣是歷史演繹的活化石之一,這就又一次雄辯地說明:商代的“桑林之社”與析城山及其腳下的這塊熱土,有著某種難以割舍的血緣關(guān)系;析城山下“桑域名”的如此密集,恐怕也是“陽城唯一”。
又傳說,在桑林鄉(xiāng)東南還有一個村叫“樹皮溝”,也和桑林禱雨有關(guān)。據(jù)說:3500多年前,商湯開國,天旱七年,商王體撫民情,親駕桑林禱雨,為顯示誠意,把自己用繩捆起來當(dāng)作祭品,以感動上蒼;祭祀大典上,伐木代燭,把樹皮剝?nèi)?,以示赤身虔誠,導(dǎo)致這里積壓了許多樹皮,后來一些百姓到此安家落戶,就取名叫“樹皮溝”了。傳說不等于歷史,但地名與傳說都可折射出一定的歷史影子,是歷史傳播的“集體無意識”的積淀與輻射。
晉東南地處太行山南段,這里“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所以自古以來“祈雨”就成為鄉(xiāng)民生存的第一需求,絕大部分廟宇都與“祈雨”有關(guān),那里據(jù)傳祈雨靈驗,那里的香火就特盛——廟宇為祈雨而建,祈雨為廟宇神效,故“商湯禱雨”就成為這塊土地上的第一文化符號。原晉東南的商湯廟宇密度很大,而陽城縣尤甚,最新統(tǒng)計還有62座,且都和干旱祈雨有關(guān);所以“商湯禱雨”完全契合:晉地“十年九旱、雨貴如油”、且祈雨為官府的第一行政行為、鄉(xiāng)民的第一群體行為的社會心理;如此解讀,“商湯禱雨”的生成地在陽城西南“析城山”就不足為奇了,且具備了強勢的事理邏輯依據(jù)。古代祭祀活動的文化指向即:祈雨、祈子、祈福,其中大型的社會祭祀活動主要是祈雨,以至?xí)x東南頗具鄉(xiāng)土特色的迎神賽社活動、廟會集會社戲活動,大都是為了祈雨;直至21世紀(jì)的今天,農(nóng)村年復(fù)一年的集會說書、廟會唱戲,深層次的社會心理還是為了祈雨,所以鄉(xiāng)村祈雨是延續(xù)至今的、虔誠色彩最濃的一項大型民間社會活動。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的行政區(qū)劃上,陽城都屬于原晉東南地區(qū)的,故晉東南地區(qū)豐厚的“殷商文化遺存”,又是“桑林禱雨”陽城析城山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撐。
成湯的老師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美食家伊尹,是成湯的最重要的“智囊”,所以晉東南大地上也留有伊尹的足跡。據(jù)四庫《山西通志·古跡》卷五十九載:“伊尹空桑在縣(澤州縣)北伊侯山,相傳伊尹生此,或曰從成湯禱雨至此?!盵16]544-76山上有“伊尹祠”。至今,澤州縣“伊侯山”還是百姓一個觀光旅游的勝地,每年都有大量游人前去拜謁“伊尹祠”,憑吊這一位殷商功臣。
我們把以一原點為中心而均勻地向四周輻射的圓面叫做“場”,物理學(xué)中有“場理論”,社會科學(xué)中也應(yīng)有相應(yīng)的“場理論”,如語義場、風(fēng)俗場、時尚場,信仰場,而晉東南地區(qū)就有一個“成湯崇拜場”。屯留:成湯廟在西八十里中村;襄垣:商湯廟在南門外四十步;潞城:湯王廟在北續(xù)村;平順:湯王廟二一在東禪南、一在樂頭村;澤州:湯王廟四,一在東龍華村、一在西湯王村、一在東南辛安村、一在東北真素村;高平:湯王廟在南門內(nèi);陵川:成湯廟在南岡;武鄉(xiāng):湯王廟在李莊南岡上;長子:成湯廟有在長子縣東南六里上坊村,有殘碑。晉東南地區(qū)“成湯廟”星羅棋布,而最密集的當(dāng)屬陽城,據(jù)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62座,最經(jīng)典的也屬析城山與桑林鄉(xiāng)的“成湯廟”,這說明“成湯禱雨”在晉東南老百姓心目中不可動搖的神圣地位,近水樓臺先得月,因“成湯禱雨”的原址在陽城析城山的圣王坪,故其對晉東南的“輻射”尤為強烈,以至?xí)x東南地區(qū)生成一個強勢的“成湯崇拜場”。
任何文化都根植于深厚的“社會心理”土壤之中,“桑林禱雨”的生成與傳播也不例外,也受著特定社會心理的催生、涵養(yǎng),凸顯著深深的“地域”烙印。
晉東南地處三山兩河之間:“三山”:太行山中南端、太岳山中南端、中條山東端;兩河:“漳河”與“沁河”流域。東有太行山擋住了來自東南的暖濕氣流,西有中條山擋住了來自西南的暖濕氣流,所以晉東南才彰顯“十年九旱”的傳統(tǒng)話語;尤其是春天,真是“春雨貴如油”??!到夏秋天禾苗抽穗時又常有“卡脖旱”,百姓稱“夾秋旱”,故有民謠:“天怕夾秋旱,人怕老來窮”,期盼“風(fēng)調(diào)雨順、普降甘霖”就成為世代農(nóng)人的最大的心理期待,于是“祈雨”的鄉(xiāng)俗就應(yīng)運而生。因“桑林禱雨”的歷史話語代代相傳,且析城山上的“圣水”永無枯竭,所以“商湯”就成為祈雨的第一符號,桑林禱雨就深深扎根于晉東南鄉(xiāng)民的心理中。
陽城素有“華北蠶桑第一縣”的美譽,陽城蠶桑歷史悠久,又有“中華絲源”之稱。據(jù)郭永琴女士《商湯桑林禱雨與禮樂文明》一文載:“至于植桑在陽城的記載就更早了?!赌绿熳觽鳌分芯陀涊d周穆王‘休于濩澤’,‘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1936年,全縣約有地埂桑100萬株,后雖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的破壞,但是到了1949年,全縣仍然有78.53萬株桑樹。而蠶桑業(yè)在當(dāng)?shù)氐牡匚?,可以從清代張晉的《養(yǎng)蠶行》中一目了然?!盵17]蠶桑是陽城的第一產(chǎn)業(yè),桑林就成為陽城的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據(jù)筆者實地考察,一棵生長在犄角旮旯處無人關(guān)照的冷生桑樹,不管生長在陽城何境,其葉鮮亮肥大,青翠欲滴,絕勝他處,所以“桑林”就成為閃亮在陽城鄉(xiāng)民心頭的一枚晶瑩別致的徽章。
中華民族的“龍崇拜”也就是“水崇拜”、“雨崇拜”,“龍”可興云施雨,且掌管著天上的“水資源”;古代二月二十日謂之小分龍節(jié),日晴分懶龍,主旱;天雨,分健龍主水。五月二十日為“大分龍”節(jié)。陽城析城山上具有濃郁的“龍文化”,至少是宋代以后,被北方人尊崇為“圣水”的發(fā)源地。當(dāng)?shù)氐拿裰V這樣描述:析城山上有72個“小鐵鍋”,124個“鬼推磨”,又有三百六十個“獨龍窩”,“龍窩三百六,一一含甘泉”?!跺居钣洝吩疲骸拔觯ǔ牵┥皆陉柍俏髂霞创艘?,山領(lǐng)有湯王池,俗傳旱祈雨于此,今池四岸生龍須綠草,無林木?!盵18]469-372《山西通志》卷23云:“巔東巖有龍洞、有龍池、龍窠……”所有這一切都與龍與水有關(guān)。所以北宋以后,北方人認為龍池(又名娘娘池)里的水是“圣水”“湯王廟取圣水,土人遇旱取水,禱雨多驗。”宋、金、元時,來陽城析城山“取圣水”就成為了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心理支撐的“國家行為”。
殷商文化在晉東南積淀有豐厚的遺存,有豐富的文獻資料、田野資料、考古資料所佐證,所以陽城縣析城山圣王坪的“桑林禱雨”,就有著堅實的歷史基礎(chǔ)、社會基礎(chǔ)、民俗心理基礎(chǔ)。而晉東南非但在“邦畿千里”之內(nèi),離殷都偃師、安陽還不足700華里,可謂殷商核心文化地域的“近水樓臺”,所以“桑林禱雨”在晉東南陽城有這樣密集的傳說與厚實的材料支撐就不足為怪了,這既是一種事理邏輯的必然,又是一個歷史選擇的必然。
[1]墨子(諸子百家叢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方孝博選注.荀子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3][12]王國維.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4]轉(zhuǎn)引自太平御覽(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諸子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53.
[6][11]春秋左傳注疏(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漢)高誘注.淮南子(諸子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53.
[8](漢)劉向.說苑(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禮記·祭法(四書五經(jīng) 影印本·中冊)[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
[10][15][16]山西通志(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穆天子傳(叢書集成初編)[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
[14](宋)朱熹.二程外書(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郭永琴.商湯桑林禱雨與禮樂文明[J].邢臺:邢臺學(xué)院學(xué)報,2010,(4):53.
[18](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謝偉峰.蠶桑崇拜與桑林文化新論[J].榆林:榆林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