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向櫻
(欽州學院 中文與傳媒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副詞“都”的研究一直頗受人們的關注,許多專家或?qū)W者都對其意義與用法進行了研究。從對外漢語教學方面講,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最早,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王力先生對“都”的語法性質(zhì)和意義做出了“指示主語的范圍者”“表示全范圍”“范圍副詞”的論斷。朱德熙先生也認為“都”是“表示范圍的副詞”,“標舉它前面的詞語的范圍?!北热纭谩?1班的同學都喜歡游泳”。呂叔湘先生進一步對“都”加以分析,認為“都”這一副詞具有三個意義∶表示總括全部;表示“甚至”;表示“已經(jīng)”。但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卻將“都”的義項概括為四類:1.表總括,一般把總括的成分置前;2.一般與“是”連用,表示理由;3.表“甚至”;4.表“已經(jīng)”。當然,還有一些學者有其他不同的看法,例如王紅把“都”的三個義項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范圍副詞,表示總括,具體是總括人、物所構(gòu)成單位之間的同一性;第二類為語氣副詞,表示說話人主觀上認為某種情況所達到的程度,至于時間副詞的“都”,她認為應歸入該類。第一類是基本意義,第二類是派生意義,而兩者之間存在著某些語義聯(lián)系。
由此看來,對副詞“都”義項的研究大體呈現(xiàn)出兩種趨勢:一種在呂叔湘先生觀點的基礎上有所解釋,認為“都”的義項可分三類∶a.范圍副詞,表總括;b.語氣副詞,相當于“甚至”;c.時間副詞,相當于“已經(jīng)”。一種則認為“都”有基本義和派生義之分,“表總括”是基本義,其它的則是派生義。相比較而言,筆者支持第二種觀點,它有利于副詞“都”的教學,本文將在第三部分做出闡述。
關于語義指向,也出現(xiàn)了“百家齊放”的局面。例如王敏的觀點是:現(xiàn)代漢語表示總括的副詞“都”在語義上多是指向句子中發(fā)出動作行為或者判斷說明的主體、對象,即指向前邊的成分,只不過這些成分有時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被省略了。[1]而陳寶勤則認為“都”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使用頻率雖然不斷增加,語法修飾域與語義指向域也不斷擴大,但無論怎樣,“都”這一副詞的“全部”義和表總括的詞性及其基本語義指向始終不變。[2]在語義指向上,“都”始終是指向表復數(shù)概念或整體概念的人、事物、方位、時間、處所等。董秀芳對“都”從功能的角度做出了“阻隔效應”解釋,指出“都”是重要信息與非重要信息分水嶺的重要標志。[3]“都”的指向目標可以理解成話題,后面的成分就看作是述題,這樣一來,“都”分開的成分實際上是話題性成分與述題性成分。
僅從以上三個學者的觀點看出,學術(shù)界較普遍的現(xiàn)象是側(cè)重于對作為總括副詞的“都”的研究。而對作為語氣副詞的語義指向的“都”的研究相對較少。事實上“都”在表語氣時,容易在不同的語境當中產(chǎn)生分歧,這是因為“都”語義所指向的對象十分活躍,例如:我都不曉得你會走。盡管該句中的“都”表示語氣,但其語義指向不一,因而存在著分歧,一方面表示我都不曉得你會走,誰還曉得你走呢,另一方面表示我都不曉得你會走,你居然走了。兩種含義差別很大,只能通過輕重音來區(qū)分??此坪唵蔚囊痪湓挘瑓s存在著很多問題,這都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為了全面了解留學生對副詞“都”的掌握情況,筆者找出一些他們經(jīng)常使用錯的句子加以分析,希望能給教學帶來幫助。在使用副詞“都”的句子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偏誤:
1.*a.現(xiàn)在中國婦女在哪方面跟男人有平等的權(quán)利。
*b.如果有事,什么時候可以叫我。
*c.什么中國菜我愛吃。
這些句子存在的錯誤在于“哪、什么”為疑問代詞活用,表示任指,后面都要“都”與之呼應,表示無例外。因此應該正確地表示為:
a.現(xiàn)在中國婦女在哪方面都跟男人有平等的權(quán)利。
b.如果有事,什么時候都可以叫我。
c.什么中國菜我都愛吃。
2.*a.無論刮風下雨,他騎自行車到教室。
*b.你去還是不去,我去。
*c.一年四季他洗冷水澡。
病句中有“無論、不管”或者表示無論的語義,要有“都”與之呼應。要改正為:
a.無論刮風下雨,他都騎自行車到教室。
b.你去還是不去,我都去。
c.一年四季他都洗冷水澡。
3.*a.所有的漢語書他看得懂,可見他的漢語水平很高。
*b.那里所有的排灌機械電氣化了。
*c.一切體育活動他不喜歡。
對于這樣的句子,我們雖然能夠理解,但是在語法方面存在著偏差,因為句子中有“所有的、一切”,要有“都”與之呼應。正確的句子是:
a.所有的漢語書他都看得懂,可見他的漢語水平很高。
b.那里所有的排灌機械都電氣化了。
c.一切體育活動他都不喜歡。
4.*a.我看到的每一個人很高興的。
*b.我們每個班的同學給小朋友們唱了歌。
*c.參觀的時候,每個地方的中國人熱烈地歡迎我們。
詞組中句子的主語所帶定語中有“每”,它指全體中的任何一個,后面要有用表示總括的副詞“都”與之呼應。改正為:
a.我看到的每一個人都很高興的。
b.我們每個班的同學都給小朋友們唱了歌。
c.參觀的時候,每個地方的中國人都熱烈地歡迎我們。
從上可知,這樣說話時句子表達的意思并不完整,因而出現(xiàn)了這些“都”遺漏病句現(xiàn)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留學生為了避免這類問題的發(fā)生,對副詞“都”采取的態(tài)度是不用或少用。因此,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就要在教學中要加以強化。
1.*a.我們班都人人參加了校運動會。
*b.在這個大學里,都老師對學生特別熱情。
*c.這幾天很冷,都學生穿了大衣。病因是副詞“都”在句中作狀語,表示總括。陳述句中“都”應在總括的人或事物之后。
2.*a.周末,大家想都逛街。
*b.她們到商場都購物去了。
*c.給班里的任何人都抄了很多筆記,交了很多朋友。
前兩句的病因與上文所提到了董秀芳所認為的“都”的“阻隔效應”有關,它的位置應在重要信息“大家”和“她們”之后,這樣才不至于阻礙信息的傳遞。而c句“都”的語義表總括,所以它前邊的語義成分應是復數(shù),然而“班里的任何人”卻是單數(shù)屬性,若要使其符合語義則需改成“班里的所有人”。據(jù)此,第二組的句子應改為:
a.周末,大家都想逛街。
b.她們都到商場購物去了。
c.給班里的所有人都抄了很多筆記,交了很多朋友。
1.*a.我在迷茫的時候,無助的時候更看魯迅的雜文。
*b.這一個星期我運動量不太多,但比高中、大學的時候更多。
*c.每一個班級就很有可能有“凝聚力不強”的問題。
由于“都”的用法與語義和“更”“就”比較接近,留學生在使用時容易產(chǎn)生混淆,要幫助他們明確加以辨析,這樣他們在口語或作文中才能恰當?shù)厥褂?。以上句子正確的說法應如下:
a.我在迷茫的時候,無助的時候都看魯迅的雜文。
b.這一個星期我運動量不太多,但比高中、大學的時候都多。
c.每一個班級都很有可能有“凝聚力不強”的問題。
2.*a.大夫們關心都病人。
*b.下午我們在教室復習都學過的課文。
*c.我們要克服都困難。這些句子很明顯,“都”與“所有的”發(fā)生混用,這是由于受譯文的影響,比如說英語中的all不知道是用“都”來表示,還是要用“所有的”來表示。這要區(qū)分兩者的詞性,漢語“所有的”是形容詞,表示“一切”,作定語可修飾名詞;“都”是副詞,一般大體認為表示“總括”,除問句之外,一般皆在所總括的成分之后作狀語。病句中的“都”應該改為“所有的”,同時要與遺漏病句中的第二組聯(lián)系起來。應該改為:
a.大夫們關心所有的病人。
b.下午我們在教室復習所有的學過的課文。
c.我們要克服所有的困難。
病句:
*a.我都學習中文。
*b.我都不相信你們的話。
*c.我們家都有四口人:父親、母親、姐姐和我。
句中表示總括的副詞“都”作狀語時,其總括的成分一般在“都”的前邊,且為復數(shù)任指總體中的任一個或多種情況。病句中的主語都為單數(shù)或一個整體概念,后面都不該用“都”。應改為:
a.我學習中文。
b.我不相信你們的話。
c.我們家有四口人:父親、母親、姐姐和我。
但是在問句中存在著特殊情況,“都”的總括成分可以在“都”之后,如“你家都有幾口人?”“你都學習什么?”
以上從五個方面對留學生使用“都”的偏誤進行簡單地分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針對這些可能會犯錯誤的用法進行強調(diào),幫助他們學習的同時還要讓他們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綜合各個學者的研究,筆者以為表范圍的“都”是基本義,表語氣的是“都”的派生義;而在語言的演變發(fā)展過程中,由表范圍到表強調(diào)焦點的語氣副詞,再到兼表時體的語氣副詞,這個過程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系統(tǒng)。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先從“都”的基本義入手,再找出基本義與派生義的使用差別進行詳細分析,循序漸進,讓學生一步步地掌握在具體交際過程中“都”的差別,從而能夠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選擇那些恰當、得體且符合漢語表達的詞語。而對于那些“連……都”“都……了”這些句式,可以用固定句式的方法引導學生使用“都”的其他義項。
[1]王敏.試論總括副詞“都”的語義指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4).
[2]陳寶勤.副詞“都”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3]董秀芳.“都”與其他成分的語序及相關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