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秦王拔劍考辨

2013-08-15 00:46丁國祥
黃山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6期
關(guān)鍵詞:佩劍荊軻秦王

丁國祥

(大連財經(jīng)學(xué)院 基礎(chǔ)部,遼寧 大連116622)

在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中,秦王拔劍是一個重要細節(jié)。關(guān)于秦王拔劍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來自于金鐵木編導(dǎo)的大型歷史記錄片 《復(fù)活的軍團》。該片2004年由中央電視臺播出,引起巨大反響,據(jù)央視統(tǒng)計,僅通過電視觀看本片的觀眾就接近一億人次。[1]該片中對秦王拔劍的說法是:“《史記》上這樣描述:……嬴政乘機抽身跳起,繞柱奔逃,并企圖拔劍還擊,然而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司馬遷解釋說,秦始皇的配劍太長了,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雹偻辏侗本┛萍紙蟆纷钕纫浴督颐厍厥蓟逝鍎﹁T造之謎》為題,將記錄片中的解說詞以文字形式發(fā)表出來,之后被人民網(wǎng)等權(quán)威媒體廣泛轉(zhuǎn)載。接著中華書局又將記錄片中的文字內(nèi)容以 《帝國軍團——秦軍秘史》為名出版。于是秦王因劍長而拔劍受阻之說變得家喻戶曉,幾成定論。同時,《復(fù)活的軍團》還通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銷售到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此觀點在國際上也發(fā)生了重大影響。

根據(jù)劍長的思路,之后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王立群在“讀《史記》”中進一步指出:“贏政倒是佩帶了一把劍,但是劍太長,有七尺,按現(xiàn)在折算約一米六二長。贏政就一邊逃,一邊從腰里頭抽這個劍,胳膊的距離不足以展開一米六二,怎么也抽不出來?!盵2]這使秦王因劍長而拔不出劍的說法更加深入人心。

秦王為什么拔不出劍這個問題,表面來看似乎已經(jīng)解決了,而且這種解釋乍看也合乎情理。但是對歷史問題的考查應(yīng)該抱一個求真求細的態(tài)度,不能僅滿足于合理而已。如果我們對《史記》中相關(guān)記載仔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金鐵木、王立群的說法并不是司馬遷文字的原意。

《史記·刺客列傳》對秦王拔劍的情形是這樣記載的:“(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盵3]2535為了看出當(dāng)時的緊張程度,這里把前面的一層也加括號引了出來。后面6句話則是對拔劍的描寫。②仔細推敲這幾句話就會發(fā)現(xiàn),金鐵木、王立群的解釋顯然與司馬遷的原意不符。按照他們的解釋,那這段話應(yīng)該說成:“拔劍,劍長,時惶急,故不可立拔?!笨芍虚g司馬遷還寫了“操其室”、“劍堅”這兩句話,難道這兩句話是司馬遷隨便加入而不需要解釋的嗎?

再仔細分析一下。從“拔劍”到“故不可立拔”一共是6句。前3句構(gòu)成第一個層次,后3句構(gòu)成第二個層次。負責(zé)點校的顧頡剛等人③在此加句號是非常合理的。前3句告訴我們秦王怎樣拔劍。而后3句才解釋秦王為何拔不出劍。第二層中間用了一個“故”字,很明顯第二層中的三句話是因果關(guān)系。之所以“不可立拔”,是由于“時惶急”和“劍堅”兩方面的原因?!皶r惶急”是主觀原因,“劍堅”是客觀原因。司馬遷表述得非常清楚,拔不出劍的客觀原因并不是“劍長”,而是“劍堅”。

這或許與我們通常的思路會產(chǎn)生沖突,因為司馬遷已經(jīng)指出秦王劍長,為何拔不出劍卻并非因為劍長呢?這就涉及到秦王的佩劍到底有多長。西漢文獻《鹽鐵論·論勇》中記載:“大夫曰:‘荊軻懷數(shù)年之謀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憚(操)于不意,列斷賁、育者,介七尺之利也’?!盵4]536文中的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在鹽鐵會議上引用了秦王劍長七尺這一典故,而與他辯論的60余位賢良并未對此提出任何異議??芍赝鮿﹂L七尺在當(dāng)時是常識。除了秦王所佩的這把之外,關(guān)于秦漢七尺劍,文獻中還有多處記載?!稘h書·景十三王傳》:“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绔長劍,(劉)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劍,被服皆效焉?!盵5]2428《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 ”[6]485《后漢書·馮異傳》:“車駕送(馮異)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盵6]645由此可知從戰(zhàn)國到兩漢,一直有七尺劍。而且通過這些史料可知,七尺劍在當(dāng)時均為寶器,專為帝王諸侯所佩。這是因為在古代,劍既是兵器,也是禮器,佩劍的長短標志身份的高低。④所以只有秦王政、漢廣川王劉去、更始帝以及專制一方的馮異⑤方才佩帶七尺劍。據(jù)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漢代一尺為23.1cm左右,[7]35則七尺合161.7cm左右。為了計算方便,以下姑且略舉其整數(shù)160cm。

模擬秦王作實驗,以180cm的身高、手臂相對較長者單臂向上伸展到極限,握劍處距離腰部大概120cm。假設(shè)鞘口正位于腰部,這把劍可以拔出的話,需要劍身長120cm,而劍柄長40cm。鐘少異《龍泉霜雪——古劍的歷史和傳說》一書收有秦始皇陵出土的多例青銅劍圖樣,劍柄長度幾乎都占劍體總長的1/4。而該書所收戰(zhàn)國及西漢鐵劍劍樣中,其總長超過120cm的兩把長劍,一把劍柄占總長1/4,另一把劍柄則占比更大,接近總長的1/3。⑥綜合秦國銅劍及秦漢長款鐵劍的劍樣來看,秦王七尺劍的柄長,不會低于總長的1/4。即使按1/4的比例計算,那么秦王的劍柄也有40cm。⑦表面來看,如果秦王像實驗中人一樣身高臂長,在從容不迫的情況下,似乎可以將劍拔出。但實際上,即使沒有荊軻在旁逼迫,給他充裕的時間,秦王同樣拔不出這把劍,因為還要考慮他佩劍的方式。

據(jù)孫機、[8]54-57劉永華、[9]84-85鐘少異[10]83-86等人的研究,戰(zhàn)國時代中原地區(qū)采用的是璏式佩劍法。⑧璏是用來固定劍鞘的鼻鈕,其位置在鞘口以下約1/3處,而于整劍則恰好位于中部。這樣設(shè)計是為了在佩劍時保持劍體平衡。秦王要想從身前拔劍,鞘口必須剛好與腰部平齊才行,但以秦王的璏式佩劍方式,鞘口并不在腰部,而是在腰部以上大約40cm處。就是說,即使秦王拔到極限,也還會有近40cm的劍身留在鞘里。所以這把劍,從身前無論怎樣都根本拔不出來。

普通秦兵的青銅劍,不到1m,用璏式佩劍法可以輕易拔出。而秦王佩的是七尺鐵劍,⑨其劍身太長而且鞘口位置較高因此他無法從身前拔劍。那么他的劍正常情況下怎么拔呢?這就要回到《史記》原文當(dāng)中。前三句話其實正告訴我們秦王怎么拔劍:“拔劍,劍長,操其室?!鼻赝跻蝿?,握的并不是劍柄,而是劍鞘?。ú偌醋ノ?,室是劍鞘)有人可能會問難道秦王被嚇得連劍柄劍鞘都分不清了嗎?當(dāng)然不是。那秦王為何沒有去握劍柄,反而去握劍鞘呢?因為這把劍是秦王自己的劍。秦朝的制度,國君及官吏皆需帶劍?!妒酚洝で乇炯o》:“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盵3]200《史記·秦始皇本紀》:“己酉,王冠,帶劍。 ”[3]227又《晉書·輿服志》:“漢制,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劍,其后唯朝帶劍?!盵11]771漢承秦制,可知秦漢時國君及官吏佩劍乃為日常制度,這與后代唯朝會方才佩劍有根本區(qū)別。嬴政⑩13歲即秦王位,次年即為始皇帝元年,至始皇帝九年,其22歲時,正式開始著冠帶劍。而荊軻刺秦王事發(fā)生在始皇帝二十年,此時秦王政33歲,已帶劍11年。如此長時間的朝夕帶劍,秦王對自己的佩劍當(dāng)再熟悉不過。今天憑空都能分析出這把劍從身前根本拔不出來,秦王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以秦王雄才大略,他又怎么會愚蠢到明知拔不出來還要反復(fù)去硬拔呢?所以秦王當(dāng)時要作的根本就不是直接從鞘里拔劍,而是摘劍。所以他當(dāng)時握的是劍鞘。這其實正是秦王七尺劍平時正常的拔法。如果只是從文字來理解還不夠形象,讀者們可以聯(lián)想影視劇中忍者武士所佩的東洋長刀。影視中所見倭人長刀有兩種拔法,一種是背到身后去拔,另一種就是先整個從腰間連鞘摘下來,然后一手握鞘一手握柄,雙臂橫向伸展去拔。姑且稱其為“負劍式”拔法和“摘劍式”拔法。秦王當(dāng)時采用的正是“摘劍式”拔法,所以他握住的是劍鞘。

秦漢時的佩劍,劍鞘是通過璏系在腰間。“摘劍式”拔法平時需要先解繩扣。但這次的情形是“時惶急”,秦王根本來不及解這個扣。那么秦王怎么辦?這又涉及到對下一句“劍堅”怎樣理解。徐鉉校定本《說文解字》中說:“堅,剛也。從臤從土?!庇终f:“臤,堅也。從又臣聲。凡臤之屬皆從臤”。[12]6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說:“謂握之固也,故從又?!盵13]211綜合可知堅為牢固、結(jié)實之義。但“劍堅”究竟指什么牢固呢?為《史記》作訓(xùn)詁的裴骃、司馬貞、張守節(jié)等人都未解釋過“劍堅”一語。清代史學(xué)家錢大昕、王鳴盛、趙翼等人在考史著作中也未提及。近人所編《辭源》也同樣未予注意。因為沒有前人的解釋可供參考,今人在翻譯《史記》時,就都習(xí)慣性地從秦王直接拔劍的前提出發(fā),把“劍堅”簡單理解成劍插得緊。假設(shè)“劍堅”真是指劍插得緊,首先邏輯就不通。因為我們已經(jīng)分析過這把劍從身前根本拔不出來,即使它插得不緊,難道就能拔出來嗎?其次說秦王佩劍太緊拔不出,不合情理。通過后文秦王持此劍一擊之下,便斷荊軻左股,可知此劍乃為神兵利器。普通的佩劍都不會出現(xiàn)卡住的情況,秦王的寶劍又怎么可能太緊拔不動呢?再次如果說劍插得太緊,那么難道從身前拔緊從身后拔就不緊了嗎?秦王第二次把劍推到背后明明一下子就拔出來了。所以,把“劍堅”理解成劍插得緊顯然不對。它真正的意思是劍鞘在腰間系得很牢。這里的“堅”指劍鞘與腰帶之間,而不是劍身與劍鞘之間。假設(shè)有人理解成劍鞘在腰帶里插得緊,而拔在這里指從腰帶里拔劍鞘也同樣不對,因為璏式佩劍法的原理就是用帶貫璏系結(jié),從而固定劍鞘,而并非將劍鞘直接插在腰帶里。[10]235所以“劍堅”只能解釋成劍鞘在腰間系得很牢固。

秦王當(dāng)時沒有時間解扣,作為一個常人本能的反應(yīng),他抓住劍鞘,必然是想用力將劍強行從腰帶上扯下來。這其中有兩處可能扯斷的突破點。第一,寶劍的璏一般都是玉具,而且通常是用膠粘在木鞘上。如果力量夠大,這顯然是一個突破點。第二,雖然璏式佩劍法也有徑以腰帶貫璏的情況,但這種辦法較為簡陋。顯然秦王會有專門的劍帶來貫璏,再將劍帶系在腰帶上。那么這根劍帶及其系結(jié)處就是第二個突破點。以秦王的力量,他剛剛連整截衣袖都扯斷了,因此自然會習(xí)慣性地嘗試將璏帶聯(lián)結(jié)處強行扯斷。但是出乎秦王意料,整個璏及劍帶的構(gòu)造非常牢固,竟然無法扯斷。秦王未能摘劍,也就沒辦法進而完成拔劍的動作,這便是后三句話的真實含義。仔細揣度,司馬遷行文略有省略。補足之后6句話全文應(yīng)當(dāng)是“(將)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摘而)拔”。之所以沒有具體說摘劍,是因為西漢時尚有七尺劍,人們都知道七尺劍需先摘后拔,因此不必贅述。

七尺劍只在秦漢時代流行于社會上層,之后在中土便銷聲匿跡。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云:“漢世傳高祖斬白蛇劍,長七尺。漢高祖為泗水亭長,送徒驪山,所提劍理應(yīng)三尺耳。后富貴,則得七尺寶劍,舍舊劍而服之?!盵14]131可知在晉代仍有秦漢七尺劍的傳說,且傳說中七尺劍確實僅為貴者所佩。至梁代陶弘景作《古今刀劍錄》,論及寶劍則以四尺以下為常,偶有五尺,而絲毫未言及秦漢七尺劍??芍搅捍B七尺劍的傳說也已經(jīng)絕跡了。雖然七尺劍在中土徹底消失,但從倭人武士長刀的拔法中,還可以依稀看到2 000年前秦漢長劍的影子。

司馬遷是通過公孫季功、董生間接從夏無且那里聽說并記載此事的,而夏無且親身經(jīng)歷了荊軻刺秦王之事,因此司馬遷的記載應(yīng)當(dāng)真實可信。關(guān)于秦王拔劍的短短6句話,因為大家沒有仔細推敲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長期以來誤解了司馬遷的原意,都以為秦王是因慌張而反復(fù)從身前拔劍不出,因而低估了秦王的智商,使秦王的形象受到嚴重損害,今天真相應(yīng)當(dāng)可以還原。回頭再看,其實秦王在那種危急時分的反應(yīng)實有過人之處。因為當(dāng)時的情形,荊軻有備而秦王無備。在已經(jīng)被荊軻揪住袖子的情況下,秦王竟然能瞬間向后彈起扯斷衣袖而躲開荊軻第一擊,其身手不得不讓人佩服。而且秦王跳開之后并未冒險去解劍帶繩扣,而是直接選擇強拽的方式摘劍,這也是非常明智的作法。只是沒想到,璏與劍帶竟然比衣袖還結(jié)實。摘劍不成,秦王馬上選擇繞柱奔跑,這中間都是間不容發(fā)、一氣呵成的,以致于荊軻一擊不中,竟沒有機會實現(xiàn)第二擊。事實上秦王在危急時分每一個判斷都很清楚,反應(yīng)也快得驚人。尤其是最后時刻的飛刀,雖然荊軻失掉一腿影響了出手,但畢竟近在咫尺,竟也被秦王躲過。陶淵明在《詠荊軻》中替荊軻惋惜說:“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盵15]131其實并非荊軻不濟,而是他的對手——秦王,確實太強。而且假設(shè)秦王的劍璏及劍帶不是那么結(jié)實,他第一次就能奮力把劍扯下來的話,那么當(dāng)時就會立分勝負,整個交手過程將變得更短。但從相反的角度來看,秦王佩劍璏帶的牢固,正反映了秦國軍工技術(shù)的先進。正是這強大的軍工技術(shù),保障了秦軍在正面戰(zhàn)場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并最終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注釋:

①參見紀錄片及文字稿:科技頻道.復(fù)活的軍團[EB/OL].http://www.cctv.com/science/special/C11712/20040116/102163.shtml;金鐵木.帝國軍團——秦軍秘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39.

②為了方便區(qū)別,本文姑且將語法意義上的單句稱為一句,而將以句號為標志的復(fù)句稱為一層。

③《史記》中華書局校點本卷首《出版說明》中說:“這個本子由顧頡剛先生等分段標點,并經(jīng)我們加工整理。”

④《考工記》:“(劍)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保勅塑姟犊脊び涀g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頁)另據(jù)聞人軍《考工記導(dǎo)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版)的研究,《考工記》“攻金之工”節(jié),當(dāng)出于戰(zhàn)國初期或稍后。則至戰(zhàn)國末期,此制度或有變化。但從這段文字中至少可以看出,在禮制上,劍的長短與身份的高低成正比。

⑤馮異被光武帝委以經(jīng)略關(guān)中之任,地位實為方伯。

⑥分別見此書卷首彩圖二十六、206頁圖九二、196頁圖八八5號劍、230頁圖一〇六6號劍。

⑦七尺劍的劍柄之所以有如此長度,是出于持劍時保持平衡的需要,而且七尺劍顯然要雙手持劍。這個推測可以從后文得到印證。秦王后來將劍拔出之后,“以擊荊軻,斷其左股”。我們知道,劍的主要功能是刺,在劈砍方面則比不上刀。普通的單手劍,只能“傷其左股”,而很難“斷其左股”。而秦王長劍顯然是雙手持握,加之這把寶劍極其鋒利,這才會有一劍就“斷其左股”的巨大威力。

⑧這里的中原地區(qū)廣指秦楚燕等列國。與中原璏式佩劍法不同的則有北方胡人單耳吊掛式佩劍法,以及西南夷挎肩式佩劍法。

⑨在制劍的材料方面,青銅比不上鋼鐵。在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古代的青銅劍,幾乎都是短劍。而戰(zhàn)國末期秦兵大量使用的90cm左右的加長青銅劍已接近青銅劍的極限,再長就很容易折斷。相反,百煉鍛打的鋼鐵劍則可以作得更長。證以今日考古發(fā)現(xiàn)秦國已有很多鐵劍的事實,則秦王七尺劍不當(dāng)為鑄造而成的銅劍,實應(yīng)為鍛打而成的鐵劍。

⑩鄭樵《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惫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云秦王政“姓趙氏”,《世紀·楚本紀》直云:“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鼻易C以同時燕之太子丹,皆稱燕丹,而不稱姬丹,可知其時趙政亦不稱嬴政。但后人以今推古,遂有嬴政之稱。至今日嬴政之稱反成慣例,本文姑只得從今人之說,但于當(dāng)時的實際則不可不知。

[1]金鐵木.復(fù)活的軍團[EB/OL].[2012-12-27].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jintiemu.

[2]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一):荊軻刺秦王[EB/OL].[2012-12-27].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1290 9276513233.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王利器.鹽鐵論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孫機.玉具劍與璏式佩劍法[J].考古,1985(1).

[9]劉永華.中國古代佩劍佩刀與佩帶方法[J].戲劇藝術(shù),1996(2).

[10]鐘少異.龍泉霜雪——古劍的歷史和傳說[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4]崔豹.古今注[C]//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逯欽立.陶淵明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猜你喜歡
佩劍荊軻秦王
藺相如說話前后矛盾嗎?
Unsteady flow structures in centrifugal pump under two types of stall conditions *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文言實詞小課堂
荊軻刺秦王
Investigation of rotating stall for a centrifugal pump impeller using various SGS models*
荊軻之死
荊軻之死
我國男子佩劍運動員比賽中進攻技術(shù)統(tǒng)計分析
小“恐”成像,觀微知著
怀来县| 抚州市| 武安市| 湖州市| 城市| 开江县| 德安县| 陇西县| 确山县| 根河市| 资阳市| 乌拉特后旗| 双鸭山市| 武鸣县| 固原市| 丰台区| 和林格尔县| 万州区| 高台县| 青海省| 本溪| 永清县| 洪洞县| 时尚| 会理县| 鱼台县| 永春县| 西青区| 井研县| 茶陵县| 金塔县| 化州市| 巨鹿县| 仁布县| 梁山县| 眉山市| 绥中县| 枞阳县| 浮梁县| 乐平市|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