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廣播電視大學,福建福州,350003)
如同西方人吃飯習慣用刀叉,咱們中國人習慣用筷子一樣,文化是一種習慣。法治文化就是一種法治習慣,它意味著“法治”的理念真正成為了國家的根本制度、體現(xiàn)在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完全融入到個人的思維與行為習慣中。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我國二千年來一直處在儒家“人治”思想的掌控下,養(yǎng)成的是人治的習慣、形成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治文化?,F(xiàn)在,我們要建設一種叫做“法治”的文化,由于它完全不同于我們多年的“人治”習慣,就必然會遇到巨大困難。根本出路在于先破(人治)后立(法治),實現(xiàn)從人治文化到法治文化的“移風易俗”。
如果現(xiàn)在有飛機坐,你還愿意坐馬車嗎?不是說馬車不好,而是飛機更好。同樣的道理,人治也不是一點都不好,而是法治更好。之所以要移除人治之風而養(yǎng)成法治之俗,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二千年前,東方的大秦正是在商鞅變法推行法治之后才最終合并了六國,奠定了統(tǒng)一的大中華的根本國基。西方的羅馬帝國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實行依法治國后,成為了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大國。18世紀的英國通過其《權利法案》實行君主立憲制之后,開創(chuàng)了一個號稱“日不落”的大帝國時代。從美國憲法被采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jīng)濟體。日本明治維新實行依法治國之后的半個世紀內(nèi),日本就成為西方之外的唯一工業(yè)化國家,并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人類總是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幾百年前不可想象人類能在天上自由飛翔,但今天人類的飛機做到了;幾十年前人類不可想象通信方式可以如此簡便,但手機和電腦做到了?!胺ㄖ巍本陀腥顼w機和電腦,它是在人類社會管理自身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到現(xiàn)在仍然是最具科學合理性的國家治理方法,它具有卓越的時代進步性。
在我國過去的時代中,雖然并沒有完全排除法的運用,但畢竟人治是主流的,在此期間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種人治的習慣。時至今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那些非法治的東西不但很少作堅決的斗爭,反而,偶爾或者經(jīng)常性地也會以身亂法?,F(xiàn)今生活中非法治的習慣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六種。
以人亂法。在人治社會里,“明君賢臣”的意識經(jīng)常凌駕于法律的權威之上。國家的制度和法律往往會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或者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當前不少地方官員為了片面追求“政績”而置國家法律于不顧,一任一任地折騰著當?shù)氐拿癖姟?/p>
以情亂法?!爸厝饲橹v關系”是當今社會最廣泛地影響著法治建設的頑疾。人們從上幼兒園起,到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找工作、辦事情、生老病死等等,總得不時地要去托人找關系。尤其可惡的是在嚴肅的司法審判領域,也大量出現(xiàn)因重人情講關系而不能公正司法的“人情案”、“關系案”。
以邪亂法?,F(xiàn)在的社會是老實人吃虧的社會,那些走歪門邪道的人不但沒有得到治理反而得到了很多好處。整個社會風尚缺少足夠的正氣,犯罪現(xiàn)象不斷,黑惡勢力猖獗,而法律卻很沉默,好人很無奈。
以權亂法?!肮俦疚弧边@一封建毒瘤仍然嚴重影響到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以前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xiàn)在讀書好像沒有什么用了,到處充斥著的是“權中自有黃金屋;權中自有顏如玉”的“拜權主義”。官員們對上級的“唯上是從”,導致了在工作中總是屈服于權力的淫威而不能堅持原則,致使“權大于法”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以錢亂法?!板X本位”是改革開放后新近產(chǎn)生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演變成為了唯錢是從、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不管是合法還是不合法,只要能致了富撈到錢就行。典型如各種假冒偽劣東西是那樣的泛濫以致產(chǎn)生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以專亂法。與古典法治不同的是,現(xiàn)代法治總是憲政之治,是民主的法治。改革開放初期對民主的呼聲很高,現(xiàn)在卻不怎么講了?,F(xiàn)在我們?nèi)粘9ぷ魃钪懈惺艿降牟皇敲裰鞫嗟氖恰耙话咽帧奔议L制集權現(xiàn)象。專制總是與人治如影隨形,以人亂法也總是通過以專亂法表現(xiàn)出來。
綜上所述,既然我們的文化積淀中有那么多的問題,我們就有必要通過營造法治氛圍,宣傳法治精神等一系列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以推動我國實現(xiàn)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轉變。
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但要使其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一種需要養(yǎng)成的人們生活習慣,我們就不能限于僅僅以法說法,總在法這個字眼上轉圈圈。法治精神其實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nèi)容,針對上述的“六亂”,我們建設好法治文化有必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以人亂法”,我們務必要建設好“制度文化”以摒除“人治”,使得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法律化、制度化。
用制度管人。人事任免問題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中最為重要的問題。過去科舉是我們最重要的人事任免制度,現(xiàn)在科舉廢除了,進入管理層的門檻也沒了,任人唯親、任人唯故、任人唯錢,一切皆取決于上級領導的個人喜好,通過各種方式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成為了當前普遍腐敗的制度性根源。因而唯有用一種新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將人事任免規(guī)范起來才能從根源上消除腐敗。
用制度管事。社會生活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發(fā)生,如果能將各種事情納入制度,實行分類管理,一切按制度的規(guī)定來,就既能節(jié)約人力也能減少爭議?,F(xiàn)在有些領導喜歡“取悅民意”充當好人,不時來個批示搞法外施恩,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上訪問題的嚴重化。
用制度管錢。錢是國家和社會組織有效運轉的命脈,如果完全是由少數(shù)人隨意掌握,遲早是要出問題的?,F(xiàn)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由于分稅制改革與央企的壯大,財富過分集中到了中央。地方為了獲得轉移支付不得不經(jīng)?!芭懿窟M京”,使得其中人為的因素大大超越了制度的因素。在基層政權與單位組織里,對財政的使用也普遍存在人為因素大于制度因素的同樣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仍然還是要從制度入手。
針對“以情亂法”,我們務必要建設好“規(guī)則文化”以摒除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因為“重人情講關系”出現(xiàn)過多的不正當?shù)男袨椤?/p>
國人非常重人情講關系,投之以李便要報之以桃,是親威朋友、上司部屬、同學熟人,不管合法的還是不合法的,總得給對方開開綠燈,走走后門,致使制度成為了給人看的擺設。在講規(guī)則的法治社會里,“人情關系”與法治規(guī)則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但它在國人的習慣中卻根深蒂固。所以,我們要多宣揚按規(guī)則辦事的規(guī)則文化:符合規(guī)則的,我們要辦,不符合規(guī)則的,無論是誰都不能辦。
過去的“以情亂法”限于個人的人情,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以“民情”亂法的問題。一是不明就里的網(wǎng)絡輿情。由于網(wǎng)絡大眾化,在一些事件上,網(wǎng)民涌涌、網(wǎng)論洶洶。二是不正當?shù)娜后w性事件?,F(xiàn)在群體性事件泛濫,其中有正當訴求的,但也不乏一些有不正當目的的。這些所謂的“民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制度的正常運作。對此,我們務必要淡定,不會受其影響和干擾。我們務必要敢擔當,一切按規(guī)則辦事,是對是錯自有公論。
針對“以邪亂法”,我們務必要建設好“正氣文化”,使得社會風尚處處洋溢出揚善懲惡的浩然正氣。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為官者開始。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為官者喜歡搞歪門邪道,就會有人投其所好,將官員們拉下馬來與他們同流合污。“法律是沉默的官吏,而官吏是會說話的法律”。[1]相信法律也就會相信官吏,不相信官吏當然也就不會相信法律。搞好法治建設要求我們的官員一定要潔身自好,堅持原則。對人要公平,處事要公正,作為要公開。
其次,為民者也要分清是非、正待善惡。現(xiàn)在的社會雖然由于少了些正氣,少數(shù)的邪民通過一些不法的手段得到了些好處,但我們不要只是看到他們衣著光鮮的一面就爭而效仿,俗話說得好,多行不義必自毖。我們的人民在保護好自身的同時,也始終要有一顆善良正義的心,是善就要揚,是惡就要懲。
針對“以權亂法”,我們務必要建設好“人性文化”以摒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
人格獨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突顯的是領導的專橫與下屬的愚從,在當前的“權力社會”里,仍然彌漫著媚上媚權之風,他們不以丟失人格為恥,反以與領導有特殊關系為榮。其實,人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獨立的,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是工作的關系而沒必要有太多的人身依附,公務員們?nèi)f萬不可在權力面前丟失了自己的人格尊嚴。
人文關懷。上級要對部屬必要的人文關懷,使一個單位其樂融融一團和氣。官員要對百姓的意愿給予必要的人文關懷,使百姓能享受主人翁的自由自在。人類要對環(huán)境和動物給予必要的人文關懷,使我們的環(huán)境更加優(yōu)美和諧。
人權保障?,F(xiàn)代法治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我國2004年憲法修正案明確了要保障人權,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關鍵在于要真正將人權保障作為各級政府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將之落實到政府的各項工作中,并以是否保障了人權作為工作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針對“以錢亂法”,我們務必要建設好“公心文化”以摒除充滿銅臭味的“錢本位”思想。
公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發(fā)家致富不是壞事,但不能以損害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去謀取不義之財。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起碼的公德,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公益。沒有錢不能干壞事,有了錢更不應干壞事。人的一生要說復雜也復雜,但要說簡單也簡單,人總是赤條條地來,兩手空空地去。錢多了要多去做些公益事業(yè),也許一千塊錢對于不怎么缺少錢的人來說根本就不算錢,但對于需要錢急用的人來說,它能頂一萬塊。多做公益既可以解他人之急,也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
公天下。“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商鞅憑其公心成就了變法事業(yè),造就了大秦的豐功偉跡?!皣浮睂O中山七下南洋、十次起義,居功不自傲,激流能勇退,憑的也是那顆“天下為公”的偉大的公心。為著振興中華,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憑的還是公心。如今要推進我們的法治事業(yè),同樣需要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憑著公心積極投身其中。
針對“以專亂法”,我們務必要建設好“民主文化”,以摒除在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中出現(xiàn)的專制獨裁行徑。
“民主政府盡管還有許多缺點,但它仍然是最能使社會繁榮的政府?!盵2]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民主絕不是僅供人觀賞玩弄的東西。民主是思想、民主是制度、民主是生活。人類的文明史已經(jīng)反復證明了民主是優(yōu)越于專制的。我們千百年來受封建專制的毒害已經(jīng)不少了,那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奮斗的不是為了專制之后的專制,而是為了人民真正的解放、真正的“當家作主”。既然法治與民主是不可分的,法治文化的建設就要插上民主的趐膀,積極地在全社會推廣民主思想、建設民主制度、踐行民主生活。
綜上所述,現(xiàn)代社會要講法治,就要講制度、講規(guī)則、講正氣、講人性、講公心、講民主。只有把這些文化建設好了,法治文化才能真正建設起來。
在變法的過程中,出臺幾部法律并不難,難的是深層次地“移風易俗”。法治文化建設不能只限于宣傳幾部法律,而是要觸動中華民族傳統(tǒng)中的一些固有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
政府是標桿,是向?qū)?。要“移風易俗”,政府必須要走在法治文化建設的最前列。
首先,政府自身要講法治。記得商鞅變法從“移木立信”始,他意在讓人們相信政府是動真格的,政府是講信用的。在當今的法治文化建設中,如果連政府都不講法治,人民怎么可能講法治。如果連政府都言而無信光說不練,人民怎么知道何去何從。
其次,政府不但自身要講法治,而且要領導人民一起講法治。政府“率人以正,誰敢不正”,在法治文化建設中,政府要大張旗鼓,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刊物、書籍、專欄、網(wǎng)絡、手機、城市公交車、農(nóng)村公開墻等載體,營造法治氛圍、宣傳法治精神,使之能深入基層、深入民心。
最后,政府還要懲治不講法治的人。面對不法之人,政府不是吃干飯的。法律的權威從何而來?不會是立法者的一廂情愿,也不會是和風細雨的說教,更不會是天上掉下的陷餅,法律的權威直接來源于嚴厲地懲治違法。
社會精英是挺起一個民族的脊梁。社會公眾人物由于其影響大,責任也大。馬克斯·韋伯認為“由于技術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外行人對法律的漠視會繼續(xù)增加?!盵3]在“移風易俗”的法治文化建設中,社會精英要勇于挑起擔子,起到切實的模范帶頭作用。身處法界的公、檢、法、司的精英們本身就是護法的使者,尤其要視法為神圣,絕不可褻瀆之。凡是徇私枉法、知法犯法者要嚴加處罰,即使罪加一等也不過分。承擔立法、行政、黨務工作的政界精英們在法治事業(yè)中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市場經(jīng)濟是法治經(jīng)濟,商界的精英們務必要遵紀守法,依法致富,絕不要掙那些昧心錢黑心錢。知識就是力量,作為知識精英,我們廣大的教師和大學生們要形成法治的共識,成為法治信仰的堅守者和傳播者。
我們聽到過僅僅為了一個饅頭就引起一個血案的故事,我們也看到過交通慘劇的發(fā)生僅是因為一次不經(jīng)意的闖紅燈,所以說,規(guī)則無小事?!耙骑L易俗”要從小事做起。不要因為一時意氣就惡言相向拳腳相加,不要為了趕那么幾秒鐘就去闖紅燈,不要因為要找一個好點的工作就去買一個假文憑,不要為了收點錢就去做瞎眼裁判,不要為了拿個工程就去送禮送錢,不要想多掙點錢就去生產(chǎn)地溝油、毒奶粉,不要因為礙于情面就不處理不守交規(guī)的熟人,不要吃人的飯拿人的錢就葫蘆官判葫蘆案,不要為了權和錢就去出賣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要自覺地按制度來、按規(guī)則來,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實實在在的良民。
正人先正已,“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狈ㄖ谓ㄔO要律他,更要自律。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它告誡我們在貧窮不達的時候要好好地去學習而不斷地完善自己,同時要做一個善良之人而不要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在富裕發(fā)達之后不能總想著自己的個人私利,而要以天下為公,盡自己所能多多地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盡自己所能為社會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1](古羅馬)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M].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24.
[2](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65.
[3](德)馬克斯·韋伯.論經(jīng)濟與社會中的法律[M].張乃根,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