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芹
(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 100029)
《春秋左傳正義》中曾經(jīng)這樣解釋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渡袝x》中也曾這樣記載:“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边@些都說明服裝在樹立一國國際形象中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的中國重視衣冠立國,衣冠治國,正是通過華美的絲綢,漂亮的服飾,承載著我們文化的絢爛多姿。那時,人們的服飾不僅華美,并且不會對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任何危害。與此相反,我們現(xiàn)代的服裝,幾乎全是采用化學合成染料染成的。與植物染料相比,化學染料可能相對較為容易上色,色彩也比植物染色鮮艷。但是,幾乎所有的化學染料里面都含有對人體具有損害的化學成分,并且在生產(chǎn)過程中還會產(chǎn)生一些危害環(huán)境的化學物質。到目前為止,化學染料的發(fā)展可以說“美則美矣,未盡善也”。然而傳統(tǒng)的植物染色色彩質樸、柔和、對人體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幾乎沒有任何危害,具有化學染料所不能企及的優(yōu)勢。
植物染色作為傳統(tǒng)服裝紡織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代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具有無污染、保護人體健康等一系列優(yōu)勢,是我們研究服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植物染料的種類很多,但其染色工藝大致相同,因此本文僅以蘇木為例,簡單闡述一下有關植物染料的基本特征和染色技術等。
由于生長習性不同,古代用于染色的植物分布于世界不同的地區(qū)。同時,由于這些植物具有為我們人類所共同需要的藥用、審美等價值,很快被世人所廣泛傳播應用。中國地大物博,溫、熱、寒等氣候兼具,正是這種氣候的多樣性,為各種植物奠定了良好的生存條件。蘇木主要生長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正好與我國云南、四川、兩廣地區(qū)的氣候相適應,因此,我國的云南、兩廣等地很容易找到蘇木的影子。
蘇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農(nóng)作物之一。蘇木為豆科植物干燥心材(如圖1-1),全年可采。原產(chǎn)印度、緬甸、越南、馬來半島及斯里蘭卡。在我國主要是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有栽培;云南金沙江河谷(元謀、巧家)和紅河河谷也有野生分布。[1]古代典籍中有關蘇木的別名很多,如:西晉時期的《南方草本狀》①中載,蘇木又名蘇枋;《肘后方》②中記載蘇木為蘇方;《唐本草》③中又名蘇方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中被叫做棕木、而在《獸醫(yī)國藥及處方》中稱赤木;《四川中藥志》④稱紅柴。窊(wā)木則是《諸蕃志》⑤中有關蘇木的別名。有關蘇木用于染色的史料記載,最早見于西晉時期。另外,我國古代女子使用的胭脂中,蘇木也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原料?,F(xiàn)在,蘇木也廣泛應用于食品色素加工中。蘇木具有非常明顯的生物學特性,喜向陽,忌陰和積水,耐旱;多分布在雨量較少的地區(qū),耐輕霜;蘇木一般用種子繁殖,多采用育苗移栽法,也可直播。[2]
圖1-1
蘇木的應用面很廣,除去外皮及邊材,取心材,陰干,可藥用也可用于染色。唐朝時期,改革官服制度,其中四品官員所穿的朝服便是蘇木和明礬媒染所得的色彩,被稱之為絳色或緋色、紅色、赤色、朱色等[3]。蘇木可以藥用,具有促進血管收縮、抑制中樞神經(jīng)、抗菌等藥用價值。此外,蘇木也是制作胭脂的原料之一。
《本草求真》中曾經(jīng)這樣記載:“蘇木,功用有類紅花,少用則能和血,多用則能破血。但紅花性微溫和,此則性微寒涼也。故凡病因表里風起,而致血滯不行,暨產(chǎn)后血暈脹滿以(欲)死,及血痛血瘕、經(jīng)閉氣壅、癰腫、跌撲損傷等癥,皆宜相癥合以他藥調治?!狈锰K木,可內服,亦可外用。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熬膏。外用:研末撒。[4]
《本草綱目》中曾經(jīng)記載:“蘇木,人用染絳色?!闭f明蘇木在古代紅色植物染色中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染色價值。
古代紅色植物染料主要有:茜草、紅花和蘇木。其中,茜草和紅花在染色過程中都需要提取其中的紅色素,因此印染工藝比蘇木繁瑣。其中紅花具有強烈的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所染織物為孕婦所不能服用。另外,紅花產(chǎn)量較少,其價格比較昂貴,這與植物染料環(huán)保、低碳、實惠的宗旨不太協(xié)調。而茜草分為:東洋茜、西洋茜、印度茜等。其中東洋茜為我國廣泛使用,東洋茜染出的色相是偏橙色的,不如蘇木所染色彩鮮艷。印度茜染出的色相略呈較沉的暗紅色,西洋茜則是彩度略高的鮮紅色,但是由于這兩種茜草需要進口,因此價格比較昂貴,我國較少用于染色。蘇木色素提取簡便易行,上色效果好,根據(jù)不同的色彩需要加入不同的媒染劑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彩。蘇木和其他植物染料進行套染也可以得到一些其他的色彩。染色較為豐富。因此,在紅色植物染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人根據(jù)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chuàng)造的染色方法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古代文獻有關植物染色的方法的記載比較詳細。如《天工開物》中關于蘇木的染色過程。用通俗的解釋為:“將采集來的干蘇木放入鍋內,煮沸,取汁,入染、晾干”[5]。
媒染染色法是由植物染料與不同的金屬媒染劑相互作用,進而產(chǎn)生不同顏色的一種染色方法。古代一般有三種媒染染色方法:先媒后染法、先染后媒和同浴法。蘇木是一種典型的媒染性染料。簡單地說,先媒后染即為先將織物和媒染劑作用,然后將織物與染料作用進行染色;先染后媒則是將織物進行染色,再進行媒染染色;同浴法則是將織物與染料和媒染劑同時作用,使織物上色。
3.1.1 實驗材料與儀器
織物:真絲平紋織物
藥品與試劑:蘇木(市購),硫酸亞鐵(布料的3%),明礬(布料的5%),硫酸銅(布料的3%),硫酸鐵(布料的3%),鉻酸鉀(布料的2%)。
儀器:恒溫水浴鍋,125ml燒杯6個,500ml燒杯2個,電磁爐1個,玻璃棒1個,托盤天平1個,濾網(wǎng)1個。
3.1.2 實驗具體操作步驟
(1)材料準備
1)布料:將布料裁剪成6塊10×10厘米的絲綢小樣,用天平稱得小樣的總重量為4.32克(0.72克/塊)。把布料小樣分別標注序號 1、2、3、4、5、6,并分別稱量小樣的重量并根據(jù)布料的總重量計算出浴比(浴比=布料:染液)為1:50的染液體積為220ml左右。
2)根據(jù)水的體積計算出濃度為1:20的染料的重量為10.8克(濃度=染料:染液)。
用量筒量取300ml(一般所用蒸餾水都比計算出來的數(shù)值偏大,防止水分的蒸發(fā))的蒸餾水放入燒杯中并加入稱好的染料,將燒杯放在電磁爐上煮沸后,將溫度控制在80攝氏度,加熱30分鐘,冷卻后用濾網(wǎng)濾出染料。
(3)染色
1) 分別將 125ml的小燒杯上編序號 1、2、3、4、5、6,并倒入 40ml的蘇木染液。將布料 1、2、3、4、5、6分別放入序號對應的燒杯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布料完全浸泡在溶液里。
2)將燒杯放入儀表恒溫水浴鍋內,用玻璃棒不斷翻滾攪拌,將溫度調節(jié)在45攝氏度,加熱30分鐘。
3)取出小樣,分別在燒杯 2、3、4、5、6中加入明礬(布料小樣的5%)、硫酸銅(布料小樣的3%)、硫酸亞鐵(布料小樣的3%)、硫酸鐵(布料小樣的3%)、鉻酸鉀(布料小樣的2%)。將燒杯放入儀表恒溫水浴鍋內,用玻璃棒不斷翻滾攪拌30分鐘至完全溶解。
4)取出燒杯,自然冷卻后,將布料 1、2、3、4、5、6分別放入序號對應的燒杯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布料完全浸泡在溶液里。
5)將燒杯放入儀表恒溫水浴鍋內,用玻璃棒不斷翻滾攪拌,將溫度調節(jié)在60攝氏度,加熱45分鐘。
(4)皂洗
取出小樣,用清水沖洗后,加入已經(jīng)配好的皂液放入儀表恒溫水浴鍋內(溫度調至40攝氏度)皂洗30分鐘,用清水洗凈。
優(yōu)質旅游作為一種多模式、多投資主體、多文化主體的經(jīng)營業(yè)態(tài),對人才的配備具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能夠運用高智能和現(xiàn)代化設備設施運營手段來經(jīng)營管理酒店的人才;二是具有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三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綜合性管理能力且懂得經(jīng)濟學、公關學等學科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5)晾干。
實驗效果展示如圖3-1所示。
圖3-1
蘇木在整個染色實驗中流程基本是按照:顏料提取-媒染-固色-水洗-涼干。
通過蘇木的染色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蘇木在未加任何媒染劑的情況下也可以對織物進行上色,所得的色彩為粉紅色(圖3-1A);蘇木中加入鋁媒染劑后,染色效果一般會呈現(xiàn)朱紅色(圖3-1B);與銅媒染劑得到棗紅色或纁色(圖3-1C);織物直接加入鐵媒染后,則會呈黑紅色(圖3-1D和E);與鉻媒染劑得到絳紅至紫色(圖3-1F)。
植物染料不僅具有一定的藥用、美容功效,而且它運用于織物染色中還具有色彩鮮美質樸、無環(huán)境破壞、無資源浪費、對人體無害等優(yōu)勢。用植物染料結合傳統(tǒng)工藝染色而設計出的產(chǎn)品不僅具有一定的人文內涵,而且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有利于弘揚中華文明傳統(tǒng)文化,利于我國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和發(fā)揚。我們可以利用植物染料所染得的面料生產(chǎn)出本國的特色產(chǎn)品,如:服裝、絲巾、包包等,進而打造中國本土的高端服裝紡織品牌。
雖然植物染料具有化學染料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但也缺乏一些化學染料所具有的特點,如色牢度低、成本偏高,染色效果沒有化學染色鮮艷,易褪色等。而且目前情況下,植物染料所染得的織物還沒有被消費者普遍接受,因此,我們更應從植物染料的現(xiàn)實價值和審美價值上為植物染料的開發(fā)尋找一個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使其技術更為成熟,克服弱點,弘揚其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開拓產(chǎn)業(yè)價值,為植物染色的傳承與發(fā)展尋找更為廣闊的空間?!?/p>
【注】
①《南方草本狀》:[晉]嵇含著。公元304年問世。此書收載草類、木類、果類和竹類共80種。
②《肘后方》:[東晉]葛洪著,治療學專著,全稱《肘后備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全書共8卷70篇。
③《新修本草》:[唐]蘇敬等著,世稱《唐本草》。本書有本草、目錄、藥圖、圖經(jīng)計53卷。載藥844種。
④《四川中藥志》:藥學巨著,收載中草藥三千余味。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諸蕃志》:[宋]趙汝適著。分上、下兩卷。記載了東自中國沿海日本、西至東非索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東岸諸國的風土物產(chǎn)。
[1]趙翰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148.
[2]蘇木[EB/OL].中國醫(yī)藥網(wǎng).
[3]袁仄.中國服裝史[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65.
[4]蘇木[EB/OL].http://ypk.39.net/zcy/hxhy/7ec43.html.
[5]宋應星.天工開物:章施篇(萬有文庫本)[M].
[6][德]丁·蔡安.染色歷史[J].科學史譯叢,1982;(4).
[7][日]星川清親.栽培植物的起源與傳播[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8][日]中江克己.草木染的歷史[M].泰流社,1981.
[9]趙豐.中國唐代染色文化區(qū)域體系初探——第二次中國絲綢史學術討論會論文[Z].杭州:1986.
[10]趙豐.紅花在古代中國的傳播、栽培和應用——中國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之一[J].中國農(nóng)史,198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