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宋英宗即位后不久的一天,天剛蒙蒙亮,還是萬籟俱寂之時,平日里寧靜的待漏院,也就是百官上朝的休息室里,一場爭議悄然而起。知諫院司馬光慷慨陳詞:“西夏邊釁已久,朝廷耗資巨大,皇上剛登大位,不宜耗巨資賞賜百官?!?/p>
原來,宋仁宗臨終前立有遺詔,要重賞司馬光等大臣。但是宋王朝由于與北遼、西夏的長期戰(zhàn)爭,財政開支日益窘促,因此司馬光正力勸同僚一起推卻這次賞賜。
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待漏院里頓時議論紛紛。有人說:“司馬大人的話雖然言之有理,但是皇上的賞賜不在錢財多寡,而是臣子的莫大榮耀,卻之不恭,是不敬,大不敬!此次賞賜是先帝遺訓,如果不接受,就是對先帝的大不敬!”司馬光聞聽此言很難受,平時滿口仁義道德、以江山社稷事業(yè)為重的同僚,在名利錢財面前,怎么竟會如此失態(tài),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涼意。
景陽鐘敲,龍鳳鼓響,早朝時間到了。司馬光傲岸獨立,向英宗上書陳說國家財政窘據(jù),不宜大量頒賞,還說如果一定要賞,請允許他把自己的那份獻給宗廟作祭祀之用。對司馬光的奏請,響應者寥寥無幾,宋英宗也沒有準奏,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先帝之命不可違?!彼抉R光心中十分失望,但他也深知宋英宗的無奈。
賞賜還是頒發(fā)下來了。司馬光心里早有打算。他將其中的大部分送給諫院,作為辦公費用;剩余的全部接濟了有困難的朋友。消息傳出,人們無不敬佩,連那些曾竭力主張接受賞賜的同僚也暗自羞愧。因為司馬光家中并不富裕,正如他自己所說,是“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即使寒冬臘月朋友來訪,也不設爐火,只以一碗栗湯待客,而其住所則在陋巷之中,僅能擋風遮雨而已。
司馬光在《讀穎公清風集》一詩中這樣寫道:
人生百歲隙中光,
唯有高名久不亡。
千古但令編簡在,
清風養(yǎng)物一何長。
這正是司馬光人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