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清,韋 魏
(中鐵二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新建成都至蘭州鐵路(簡稱成蘭線)位于四川省和甘肅省境內,始于成都,經(jīng)廣漢、什邡、綿竹、安縣、茂縣、松潘至九寨溝,向北延伸連接擬建蘭渝鐵路的哈達鋪車站,線路全長457.62 km,成都至蘭州運營總長730.549 km。本線建成后,向北連通蘭渝鐵路,與既有寶成鐵路、擬建蘭渝線及規(guī)劃的川青線、川藏線共同構建連通西北與西南及華南沿海的區(qū)際干線鐵路通道,是承擔開發(fā)川西大九寨旅游資源,推進四川省實現(xiàn)從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jīng)濟強省跨越的重要基礎設施。沿線屬于地震多發(fā)區(qū),據(jù)史料記載,西秦嶺斷裂帶上文縣發(fā)生過8級地震1次;龍門山斷裂帶共發(fā)生過6級地震5次,5級地震13次;岷江斷裂帶為強震多發(fā)地帶,發(fā)生過4次7級以上地震及一系列5~6級地震,為1933年疊溪7.5級地震、1976年松潘7.6級地震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造成多處山崩地裂,堰塞成湖和泥石流,對成蘭鐵路選線影響重大。
成蘭鐵路沿線經(jīng)歷了1933年8月25日茂縣疊溪7.5級地震,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6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沿線形成了很多堰塞湖??辈煸O計階段對沿線堰塞湖進行了詳細調查分析,成都至茂縣段堰塞湖為2008年汶川“5·12”地震形成,茂縣至松潘堰塞湖大多是1933年茂縣疊溪7.5級地震形成。沿線堰塞湖對鐵路選線影響重大,情況如下。
(1)2008年汶川“5·12”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有:綿遠河上游的黑洞崖、小崗劍、一把刀堰塞湖;石亭江上游的紅松一級、馬槽灘上、馬槽灘中、馬槽灘下、燕子巖,木瓜坪堰塞湖;雎水河罐灘堰塞湖等。
(2)1933年疊溪7.5級地震形成的岷江流域堰塞湖有:岷江河谷沿線共調查到較大的堰塞湖泊有6個,分別是疊溪海子(大海子、小海子)、魚兒寨海子、白石海子、若爾寨海子、小溝海子、牟尼溝二道海。
2.2.1 安縣至茂縣段成蘭鐵路經(jīng)安縣后順雎水河而上,穿越龍門山前、中、后三個活動斷裂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區(qū)域內山河改觀,面目全非,山坡好像被削了一層皮似的,形成了很多泥石流溝,泥石流正處于發(fā)展旺盛期。2009年7月成蘭鐵路勘測時,孫家溝暴發(fā)泥石流,勘探鉆機沖走兩臺。由于地震后沿線溝谷內土石堆積物較多,屬于山坡型泥石流,易暴發(fā),破壞力極強。
2.2.2 茂縣至松潘川主寺段線路沿岷江兩岸而上,岷江河谷屬于高山、高原面構造侵蝕、寒凍風化剝蝕地貌及極高山冰蝕地貌,地質主要為千枚巖、板巖和頁巖,在幾次地震作用下,坡面形成了大量的物質。沿線有廟子溝泥石流、東龍溝泥石流、龍達溝泥石流、岷江村溝泥石流、落石溝泥石流、苦水溝泥石流、太平村泥石流、解放村泥石流、甲竹寺泥石流、格子溝泥石流等。
2.2.3 松潘川主寺至九寨溝段本段地形相對平緩,屬典型的高海拔地區(qū),海拔為2800~4500m,沿線河谷屬于寬淺型、U形或V形河槽,河流流量穩(wěn)定,為岷江和嘉陵江源頭。該段泥石流由園礫、碎塊石和砂組成,為小型泥石流,處于泥石流的衰退期。泥石流分布較廣,沿線對鐵路有影響的泥石流溝有26處。
3.1.1 “5·12”汶川大地震產(chǎn)生的堰塞湖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瞬間在四川省的綿陽、德陽、汶川等地市形成了大大小小107座堰塞湖,其中極高危的堰塞湖有唐家山堰塞湖,高危的肖家橋堰塞湖、小崗劍、一把刀、老鷹巖、石板灘等33座。這些堰塞湖壩體松散,沒有固結,極不穩(wěn)定,很容易產(chǎn)生潰壩危險。
3.1.1.1 對鐵路影響輕微的堰塞湖
綿遠河上游黑洞崖、小崗劍、一把刀堰塞湖;石亭江上游紅松一級、馬槽灘上、馬槽灘中、馬槽灘下、燕子巖、木瓜坪堰塞湖;這些堰塞湖在四川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地方政府組織實施,處理措施為在堰塞湖堤壩上開槽泄洪的應急排險,泄洪通道的泄洪能力都能滿足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排泄,且鐵路分別位于綿遠河和石亭江的下游,距堰塞湖壩體相對較遠,達30~40 km,即使?jié)螌Τ商m鐵路影響也不大,且橋梁凈高留有富余量。
3.1.1.2 對鐵路有一定影響的堰塞湖
從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十分常見而又復雜的“讓”字還鮮有研究。因此,該文在加的夫語法的指導下對現(xiàn)代漢語“讓”字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罐灘堰塞湖位于雎水河雙線大橋上游4.2 km,假定潰壩前漫頂,水頭35m,頂寬114m,蓄水量200×104m3,潰壩處橋址處瞬時最大流量:
該堰塞湖是因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滑坡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壩體松散,潰壩時可能伴隨泥石流發(fā)生,鐵路橋梁應適當加大橋下凈空,主河槽中不宜設置橋墩,橋梁孔跨式樣為:(2×48)mT構+(43+2×72+43)m連續(xù)梁,主跨2×72m跨越河槽,橋墩躲避了堰塞湖潰壩的影響;橋高60m,墩高52m,凈空滿足要求。
3.1.2 1933年疊溪7.5級地震形成的岷江流域堰塞湖
3.1.2.1 大型堰塞湖
疊溪海子,由于1933年疊溪地震滑坡堵塞岷江而形成,1933年10月9日7時,堤壩潰決,洪峰到達120 km外的茂汶縣,直至距疊溪260 km的樂山縣;疊溪周圍15 km的山陵川澤,全部崩壞,方圓上百公里為重災區(qū),死亡6800多人;堰塞湖潰決,又將灌縣以上村鎮(zhèn)沖沒大半,死亡達2500多。1986年6月15日潰決兩次,因潰決規(guī)模較小,對下游影響不大。
根據(jù)疊溪堰塞湖(大海子)庫容V=7000×104m3(根據(jù)阿壩州志統(tǒng)計最大庫容計算),壩高H=29m,按全潰計算,流速按山區(qū)范圍選定V=5.0m/s,K=1.5,壩址斷面最大潰壩洪峰流量為43056m3/s。疊溪堰塞湖屬于特大型堰塞湖,潰壩時流量大,破壞性極強,對鐵路影響較大。對壩址下游0~10 km范圍進行洪水演算,下游10 km處潰壩流量為5 200m3/s,潰壩流量較大,因此堰塞湖下游這個區(qū)域內不宜設橋梁跨越。成蘭鐵路沿岷江左岸而上,不在該堰塞湖下游跨越岷江,且沿江線路路肩高程應高于潰壩洪水線,確保鐵路安全。
3.1.2.2 影響較大的堰塞湖
魚兒寨堰塞湖,由1933年8月25日地震形成,壩長110m,壩高121m,最大水深73.553m,庫區(qū)長892m,實測水面高程2505.90m,對應庫容1117×104m3。位于成蘭鐵路可行性研究線位上游2411m,相對高差300m,對下游鐵路影響較大(表1)。
表1 魚兒寨堰塞湖潰壩流量
初步設計進一步優(yōu)化線路方案,完全繞避該堰塞湖。
3.1.2.3 影響甚微的堰塞湖
白石海子、若爾寨海子、小溝海子、牟尼溝二道海子等均位于成蘭鐵路上游,這幾個堰塞湖庫容量較小,距離成蘭鐵路較遠,按照全潰壩計算流量計算到橋址處,潰壩流量均不足50m3/s。對于該河溝地段,成蘭鐵路均設置橋梁跨越,且凈空預留一定的富余量。
3.2.1安縣至茂縣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該段山崩地裂,植被破壞嚴重,形成了很多滑坡與崩積體堆積在溝槽內及山坡上,該段是平原區(qū)向高原區(qū)的過渡帶,溝槽和河流四周高山環(huán)抱,暴雨強度大,泥石流危害程度極其嚴重,處于泥石流的發(fā)展期和旺盛期。
段內泥石流溝破壞力極強,暴發(fā)時規(guī)模巨大及其易暴發(fā),成蘭鐵路多次優(yōu)化方案,采用繞避或隧道深埋穩(wěn)定地層內通過,如繞避了孫家溝大型泥石流、甘溝泥石流、柿子園泥石流等大型泥石流,本段內泥石流全部繞避。
3.2.2茂縣至松潘縣段
本段成蘭鐵路沿岷江河谷而行,段內地質巖性主要為志留系千枚巖、板巖夾砂巖,三疊系變質砂巖、板巖、千枚巖、頁巖,且該段落處于岷江地震帶附近,為高烈度地震多發(fā)區(qū),屬地震強烈區(qū)和強震波及區(qū)。區(qū)內植被較差,生長低矮灌木,坡面風化嚴重,平緩或低洼地帶大部分被開墾為旱地,降雨量豐富,暴雨強度大,泥石流危害程度嚴重,處于泥石流暴發(fā)的旺盛期。
段內泥石流規(guī)模以中型泥石流為主,溝谷明顯,橋位選擇在流通區(qū)跨越,采用主跨一跨跨越泥石流溝,如龍?zhí)琳舅木€大橋采用(40+64+40)m連續(xù)梁、甲竹寺雙線中橋1孔80m鋼桁梁跨越泥石流溝;局部寬淺泥石流溝,不能一跨跨越的,在灘地上布設橋墩,設置防護墩,如核桃溝右線大橋采用(1×24+3×32+2×24)m簡支梁通過;對于部分泥石流嚴重地段,設置泥石流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確保運營安全。運營階段加強植被環(huán)保工作,加強流域內植樹造林工作,使泥石流逐漸衰退,甚至消失。
3.2.3 松潘至九寨溝段
本段位于高海拔地區(qū),海拔為2900~4500m之間,處于近年幾次大地震的邊緣地帶,只造成了一些小型滑坡。區(qū)內植被較好,海拔3400m以下生長原始森林,其上為低矮灌木,降雨量小,暴雨強度不大,大部份屬小型稀性泥石流,危害程度輕微,處于泥石流的衰退期或停歇期。
成蘭鐵路選線時,一般不需繞避,從泥石流流通區(qū)或堆積區(qū)采用橋梁方案跨越,該區(qū)域內泥石均為稀性、低頻率泥石流,且屬于衰退期,并根據(jù)泥石流流量和百年淤積高確定鐵路橋梁梁底標高,凈空滿足要求;且對泥石流采用綜合整治措施,上下游采用疏導或擋排等工程措施處理。
(1)本線堰塞湖多為近年地震后滑坡造成,壩體松散,極不穩(wěn)定,潰壩危險較大,對于特大型或大型堰塞湖,線位應盡量繞避,或在下游一定距離設置橋梁跨越。對規(guī)模巨大者,應進行專題研究,評價其對鐵路的影響。
(2)對位于鐵路上游的中小型堰塞湖,一般缺少實測資料供查詢,勘測時應實測、調查堰塞湖的壩高、壩寬、最大水深、庫容量等資料,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不同潰壩情況的計算,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最不利組合確定設計水位,線路設計時橋下凈空或路肩高程確定,應充分考慮潰壩影響。
(3)位于堰塞湖下游的鐵路橋梁,一般不宜在主河槽內設置橋墩,應采用一跨或大跨方案跨越主河槽。若必須設置橋墩,則應在其上游增設防護工程,對橋墩進行橫向沖擊力檢算,確保發(fā)生潰壩時橋梁的安全。
(4)由于泥石流暴發(fā)突然,破壞性強,對于特大型或大型泥石流,線路應采取繞避或隧道下穿通過。
(5)對于中型或小型泥石流,采用橋梁跨越,原則上采用一跨跨越,在灘地布置橋墩,對于橋梁主體結構加強,考慮泥石流掏蝕,基礎相應加強。對泥石流采用攔擋、排導槽等措施,對泥石流進行防護處理。
(6)對于衰退期的泥石流,應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改變的影響,預見其復發(fā)的可能,線路穿越此類泥石流時,盡量采用橋梁跨越,并采取適當?shù)氖鑼Ш蛽跖糯胧?,使泥石流歸槽,快速排走。
(1)部分堰塞湖位于偏遠地段,缺乏基礎資料,通過測繪手段查清楚庫容量,通過潰壩演算,評價對鐵路的影響。
(2)位于地震活動斷裂帶附近鐵路設計,橋梁跨越河流橋下應留足凈空,發(fā)生地震后易造成山體垮塌,形成新的堰塞湖,造車新的次生災害。
(3)通過泥石流溝橋涵寧大勿小,暴發(fā)時破壞性極強,橋梁設計凈空應預留一定的富余量。
(4)地震后造成的泥石流很多是不可預見的,如成蘭線孫家溝泥石流,地震前植被很好,從沒有發(fā)生過泥石流,地震后山體坍塌,09年7月突然暴發(fā)特大型泥石流,危害巨大,沖毀下游村莊。地質專業(yè)應加大對流域內物質儲量的調查,區(qū)域內物質豐富的地區(qū)應按泥石流溝考慮。
成蘭線地形險峻,地質復雜,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繁,環(huán)境敏感,在選線過程中本著工程措施可行,確保運營安全的原則,特別是堰塞湖、泥石流對選線影響較大,成蘭鐵路勘察設計中,充分考慮堰塞湖和泥石流對鐵路的影響,須跨越泥石流的橋梁,橋梁設計主體應結構加強,對泥石流溝進行整治,確保鐵路運營的安全。
[1]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阿壩州志[M].民族出版社,1994
[2]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橋渡水文[M].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3] 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S]
[6] TB10017-99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guī)范[S]
[7] DZ/T0239-2004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guī)范[S]